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1 原因分析类
一、题型简介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中原因分析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等。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原因分析类答题模式,强化分析能力,在分析该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两点:①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②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二、典例在线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三、解题技巧
1.答题思路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①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②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2.答题规范
(1)气候原因分析
(4)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四、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省昌化江热带沙漠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地区。热带季风气候让海南岛大部分地区湿润多雨,但西部是热带季风无法影响的“盲区”,从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热带沙漠带,沙地金黄,规模不大,沙漠中生长着仙人掌和矮松、灌木丛等抗盐碱、耐干旱植物。该地区1930年约50%为森林,森林下部地质条件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在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导向下,海南岛西部沙漠化面积在1975年达到了257平方千米,之后沙漠面积逐渐缩小,沙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海南岛西部已经基本看不到连片的沙漠化土地了,该区成为了海南岛甘蔗的主产区,且甘蔗质量优。图1为海南岛西部风向频率玫瑰图,图2为海南岛水系图。
(2)经过多年的治理,昌化江地区植被恢复,生态变好。说出植被恢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3)简述海南省昌化江热带沙漠成为甘蔗主产区的原因。
【答案】(1)山地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蒸发旺盛且位于山地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质结构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说明该地在过去一直接受风沙的沉积;当原生植被和土层一旦被破坏,沙层就会被风吹起,再次沉积;昌化江河床含沙量大,常年向河口地区输沙;人类活动强度大,破坏地表植被。
(2)温差变小;大气水蒸气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变大;土壤沙化程度降低;河流含沙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入海泥沙减少)沿海滩涂增速放缓(海岸线后退)。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热量充足,产量大;土地面积充足且地价较低;国家政策支持;有河流灌溉。
【分析】第(1)题,昌化江热带沙漠的成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沙源、大风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从海南省西部风向频率玫瑰图可以看出,海南省西部以偏东风为主,西部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地处热带,纬度低,蒸发旺盛且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森林下部地质结构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说明过去有风沙的沉积;一旦植被被破坏,沙层裸露,沙层就会作为沙源被风吹起,再次沉积下来;此外昌化江河床含沙量大,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沙源多。第(2)题,自然环境某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植被恢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等方面。植被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植被恢复使大气温差变小;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增加;有利于减轻土壤沙化程度,降低河流含沙量,河流入海口淤积减少,沿海滩涂增速放缓,海岸线倒退;栖息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第(3)题,甘蔗主产区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气候、水源)因素、社会经济(地价、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昌化江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有机质)积累;甘蔗喜高温,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产量大;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土地面积广且相对周边地区地价较低;成为海南省甘蔗主产区,有国家政策支持。
五、刷模拟
1.(2023·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地缘政治新变化与中美长期的貿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地缘政治是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3)说明我国提升石油安全要采取的可行措施。
【答案】(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石油加工能力的提升,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逐渐增长;同时国内原油产量一直稳定,这导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国加强原油储备的需求。
(2)从区域上看,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拉美,其中,中东是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部分国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局势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存在原油贸易停止的风险;石油进口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风险系数高。
(3)石油运输安全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中之重;提升陆地渠道的能力,加强中俄、中哈、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不断拓宽石油进口源地,增加石油储备,提升石油安全韧性。
【分析】本题以我国石油进出口情况及石油消费为材料,涉及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能源安全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12年至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增长明显,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石油加工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我国石油产量相对较少,原油的产量相对较为稳定,而原油的消费量增长较快,这导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在逐渐上升,进口石油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从石油的战略意义来看,石油的储备相对较多,这也扩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数量。
(2)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石油进口80%走海上通道,而海上通道主要包括中东航线、非洲红海航线和非洲好望角航线,我国石油主要源自于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等,从2021年我国石油进口量来源占比可以看到,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相对较多,是我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摩擦不断,受宗教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社会经常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同时也受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随时存在原油贸易停止的风险。三个航线都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进入中国,这也使得石油运输风险系数进一步提升。
(3)从石油运输图可以看到石油运输线路所经过地区地缘动荡相对较多,故要加强保障石油运输的安全,强化海上护航力量,提高我国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应该拓宽石油进口的来源地,降低某一国对于我国进口石油的影响。强化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提升石油安全的韧性。拓宽石油运输的路线,降低海上运输的占比,提升陆地渠道运输的能力,增加中俄、中哈、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石油运输的通道。
2.(2023·福建泉州·统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北方地区有旱作农业、放牧业和捕鱼业,中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和木薯。1971年在东北部哈代贾河修建了蒂加大坝用于上游的灌溉、城市用水和水力发电。随着哈代贾河和贾马里河全流域农业生产过度开发,两河交汇处的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2022年12月中国援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帮助尼日利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图示意尼日利亚地理位置。
(2)蒂加大坝建成后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分析其主要原因。
(3)当地计划在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是否可行,请从农业技术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主要差异:与南部相比,东北部:降水: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气温:气温年较差较大,气候大陆性较强。原因:南部主要受赤道低气压与西南风影响,降水较丰富,全年降水较均匀,气温季节变化较小;东北部受赤道低气压与信风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东北部干季温高,湿季温凉,年较差较大,大陆性较强。
(2)大坝以上流域面积小,拦泥蓄沙数量有限;全流域农业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量大,河道与低洼湿地的泥沙淤积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水位上涨,河水流速减慢,流水冲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泥沙淤积与湿地淤塞萎缩。导致洪水期河流行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造成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更加频繁,泛滥面积不断扩大。
(3)一可行: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支持,中国援助淡水养殖技术研发,劳动技术培训;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改善水产养殖条件;保鲜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淡水鱼良种的培育技术的逐步推广。二不可行:产业基础: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捕鱼方式,缺乏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技术落后);劳动力技术:(中方仅提供示范),当地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素质)较低;洪水泛滥,缺乏水利技术工程保障养殖效益;(旱涝灾害频繁,防灾技术落后,淡水养殖损失大)
【分析】本题以尼日利亚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气候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大坝修建后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气候特征主要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与南部相比,东北部降水表现出,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气温表现出,气温年较差较大,气候大陆性较强。
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因素分析,南部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部主要受赤道低气压与西南风影响,西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较丰富,全年降水较均匀,气温季节变化较小;东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东北部受赤道低气压与信风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东北部干季温高,湿季温凉,年较差较大,大陆性较强。
(2)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洪水期河道蓄洪能力弱等角度分析。大坝修建后,大坝以上流域面积小,拦泥蓄沙数量有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泥沙量增大,全流域农业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量大,河道与低洼湿地的泥沙淤积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水位上涨,河水流速减慢,流水冲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泥沙淤积与湿地淤塞萎缩。导致洪水期河流行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造成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更加频繁,泛滥面积不断扩大。
(3)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可行主要从养殖技术、保鲜技术较好、选育良种角度分析。中国援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提供技术支持,有着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支持,加上中国援助淡水养殖技术研发,劳动技术培训,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改善水产养殖条件;科学技术发展,保鲜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淡水鱼良种的培育技术的逐步推广,水产养殖品质不断提升,所以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可行。
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不可行主要从产业基础、劳动技术、自然灾害角度分析。从产业基础分析,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捕鱼方式,缺乏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技术落后,培训难度较大;从劳动力技术角度分析,中方仅提供示范,当地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素质)较低,学习苦难,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自然灾害角度分析,当地洪水泛滥,缺乏水利技术工程保障养殖效益,旱涝灾害频繁,防灾技术落后,淡水养殖损失大。
3.(2023·河北邯郸·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西北部,境内某山地2000m以下的自然植被在东坡和西坡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呈水平状态依次更替,2000m以上东西坡植被分布有所差异。图示意哥伦比亚沿赤道附近某山地绘制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中山地顶部有降雪现象,但没有永久性冰雪带。
(2)该山地山顶有降雪现象,但没有雪线分布,请说明原因。
(3)指出东坡海拔1000~2000m和3500m以上的草地类型,并分析成因。
【答案】(1)西坡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太阳辐射强,地温、气温高,森林带上延:东坡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地温、气温较低。
(2)冬季山顶附近气温低于0℃,有降雪现象;夏季气温高于0℃,积雪融化,难以形成永久积雪带。
(3)类型:1000~2000m是热带稀树草原;3500m以上是高山草甸。成因:1000~20000m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量较少;3500m以上海拔较高,气温偏低,降水较多。
【分析】本道题哥伦比亚境内的高山为例,设置3个小题,考查垂直地带性以及影响植被的因素相关知识,内容适中,难度较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为: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该地高山地区,限制林线的主要因素为热量。西坡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小,太阳辐射强,地温和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因此森林带上延;东坡位于迎风破,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地温和气温较低,热量匮乏,林线较低。
(2)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根据材料可得,该地海拔较高,有降雪的原因,是因为冬季山地附近温度低于0℃,满足降雪的条件;无法形成的常年性积雪的原因为夏季气温较高,高于山地温度高于0度,无法形成常年积雪带。
(3)1000~20000m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但对流较弱,降水量较少,形成热带稀疏草原;3500m以上的草地,海拔较高,温度低,无法形成森林,但降水较多,故形成草甸。
4.(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其特点为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是我国典型的旱涝多发的中低产田。1986年以来,国家重点对华北广布的砂姜黑土进行改造,90年代又实施节水灌溉农业项目,近些年又实施砂姜黑土的深耕和秸杆还田。如今的砂姜黑土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下图示意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
(2)结合华北平原的降水和砂姜黑土的特点,分析其旱涝多发的原因。
(3)说明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
(4)有专家认为华北平原应理性推进改善中低产田工作,请你说明理由。
【答案】(1)特征: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
条件: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原因: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砂姜黑土黏重,隔水性强,含水性差,有水时膨胀,所以当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当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作用:旱季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秸秆还田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理由: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分析】本大题以砂姜黑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从材料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又结合“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根据题干要求,华北平原的降水特点与其气候特点相关,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材料中“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使得砂姜黑土遇到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遇到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该土壤的作用主要从改变区域降水对土壤的影响角度入手。在旱季时,节水灌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在雨季时,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对于各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存在意味着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或多或少会破坏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到砂姜黑土上,一方面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5.(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筑城,史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广州作为我国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南方大港,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图示意不同时期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码头位置演变。
(2)据图描述珠江岸线空间拓展方向,并分析原因。
(3)说明古代广州城和港口码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答案】(1)离甘溪较近,方便取水;在高地上筑城,不易被洪水淹没;临近河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发展耕作。
(2)珠江岸线不断向南迁移,凹岸迁移速度快,凸岸迁移速度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凹岸不断向南侧侵蚀,凸岸堆积,迁移速度慢。
(3)港口码头的修建促进广州商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城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广州城繁荣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码头数量增多,旧码头得到修缮。
【分析】本题广州为背景区域,涉及城市建设、交通、河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任嚣城选址于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位于甘溪的河流阶地上。任嚣城离甘溪较近,方便取水,地势较高,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河流阶地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利于发展耕作,以上条件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发展。
(2)据图可知,珠江岸线主要向南迁移,西侧的岸线向西迁移;并且凹岸和凸岸的岸线侵蚀速率不一样,凹岸迁移速度快,凸岸迁移速度慢。主要原因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凹岸不断向南侧侵蚀,凸岸堆积,向南侧的迁移速度会慢一些。
(3)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会促进交通建设,交通建设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所以,港口码头的修建促进广州城商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城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城繁荣会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为码头数量增多,旧码头得到修缮,如加深,能停靠更大的船只,码头的吞吐量不断扩大。
六、刷真题
6.(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图)。
(2)推断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大小,并概述主要原因。
(3)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
【答案】(1)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地形阻挡,大气自净能力强。
(2)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结构优,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
(3)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分析】本大题以华北地区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事物的特征、大气污染的成因、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题中材料信息可知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冬季因采暖大气污染严重,地形的阻挡使得风速有明显差异。不同区域风速因受到阻挡地形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平原地区没有明显地形阻挡,风速大,大气自净能力强。
(2)根据PM2.5浓度年均图可知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根据GDP密度图可知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密度高但是经济结构优因而排放强度小;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经济密度较高,其中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导致排放强度大。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山区坝上(Ⅰ)GDP密度低,大气环境较好,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GDP密度高环境污染严重,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7.(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北海道是日本的第二大岛。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海道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日本本国平均水平,水稻等粮食产量位于日本前列,素有日本“食材库”之称;北海道旅游业具有冬、夏双旺季的特点。
表为北海道水稻生产信息和日本总水稻生产信息对比
(2)北海道纬度较高,但水稻单产却是日本最高的,分析北海道水稻单产高的原因。
(3)分析日本北海道旅游形成双旺季的自然资源条件。
(4)北海道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请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评价其合理性。
【答案】(1)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
(2)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北海道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劳动力投入较大。
(3)北海道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冬季降雪丰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北海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分析】本大题以日本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水稻生产、旅游业双旺季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板块构造学说、农业发展方向及特征、旅游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的岛弧,且位于亚欧板块上,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可知,其具体形成过程是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岛弧链)。
(2)单产高的原因可从优越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单产高;由表格可知,北海道耕地占比大于其土地大小占比,说明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结合日本社会经济概况可知,北海道人口较少,即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由表格信息可知,北海道65岁以上水稻种植人口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平均水平,说明北海道从事水稻种植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体力和精力充沛,可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较大,使水稻单产高。
(3)本小题可从北海道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冬夏季的自然旅游资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相较日本南部,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由气候资料图可知,北海道冬季气温低于0℃,降水量较大且多以降雪的形式降落,由等高线图可知,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其冬季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结合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渔业。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产业等,结合北海道的社会经济状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三产业主要指旅游业。根据题意,本小题主要分析日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或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所学洋流知识可知,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由上一小题可知,北海道夏季可避暑纳凉,冬季山地冰雪旅游优势明显,故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可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8.(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上海昔日很多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由生产区域改为生活区域,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2012年起,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在修缮保护业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材料二:上海市工业遗产分布图和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2)分析上海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原因。
(3)分析改造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分析原因。
(4)上海一江一河两岸规划建设,暴雨灾害也在城市规划中,分析暴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其中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分布最集中。
(2)沿江沿河分布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水运便利,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前:工业用地;后: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
原因:工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改造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产品运输,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工业用地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增加酸雨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的影响;改造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危害:淹没两岸低地,加剧城市内涝;扩大水体污染范围,易引发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示对暴雨监测预警水平;加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上海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上海的工业遗迹多沿黄浦江和苏州河分布;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空间分布不均。
(2)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水源和水运。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可以保障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运便利,水运价格较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读表可知,改造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永兴仓库旧址、市南发电厂旧址等工业用地;改造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北外滩创意园、世博园区观光塔等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起源于可从减轻环境污染、政策要求、产业调整、工业运输、地价、城市定位等方面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改造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政策调整,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工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海城市定位,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随经济的发展,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成本增加;工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会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和城市大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热的排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废气的排放,可能增加酸雨的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造更能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暴雨灾害从淹没土地、城市内涝、水体污染、危房倒塌等方面分析。暴雨灾害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淹没两岸低地;河流水流速度减慢,加剧城市内涝;扩大了水体污染范围,可能引发河流沿岸的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措施从科技投入、基础建设、海绵城市减少等方面说明。加大科技投入,利于气象卫星提升对暴雨监测和预警的水平;加大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排水基础设施,提升排涝能力;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蓄水面积,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9.(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由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2)兴义与都匀降水量大,而毕节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缺水的原因。
(4)根据贵州缺水问题,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贵州省地理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类型、典型自然植被、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水资源的短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贵州位于25°N~35°N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四季常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兴义、都匀、毕节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且不在海岸附近,受洋流影响小,故本小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量大;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缺水的原因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气降水;水量支出有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导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出现缺水现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结合所学喀斯特地貌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且当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由于贵州缺水,且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可从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保持水土等角度进行分析。贵州可根据本省优势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农业方面,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耐旱耐贫瘠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方面,可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10.(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 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注:储量为2020年数据,产量和进口量为2018年数据。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蒸发量常年都较高;降水量常年都较少;相对湿度常年都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大。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当地是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镁等资源不断富集,导致盐湖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规模开采卤水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卤水水位下降,察尔汗盐湖面积萎缩;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卤水,卤水的盐度含量较高,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之后,会导致盐湖地区的固体钾盐开采受到影响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钾盐与我国钾盐年产量差距不大,自给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钾盐的储量较少,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我国进口钾盐的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贸易战争的冲击;国外钾盐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不利于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我国钾盐供应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受国际关系等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等。
1.近些高考地理大题中原因分析类设问常以区域图为信息载体,就区域内典型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常见的设问形式有“说明××形成的原因”“试分析××地理现象发生的(自然或人为)原因”“简述××地区发展××的理由”“分析某地发展××工(农)业的区位条件(优势)”等。
2.在备考复习时要从综合思维的角度掌握原因分析类答题模式,强化分析能力,在分析该类题目时,要注意把握两点:①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②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自然原因一般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矿产、洋流等方面来分析;人为原因一般从人口、工农业、城市、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来分析。
二、典例在线
例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河发源于美国内陆高山,河流上游河段受季节性融雪和大气降水补给。7月后主要受降水补给,降水多为暴雨。该河段流量和含沙量年内变化大,但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下图示意该河段典型河流断面不同时间的水体形态。
(1)对该河段河面宽度变化不明显的现象作出合理解释。
(2)指出4~6月该断面河水深度的变化特征,并说明原因。
(3)分析8月该河段河底淤积的原因。
【答案】(1)(地壳抬升)河流下切(未摆动);单一岩性(岩性相近)河岸,河岸直立。
(2)变化特征:深度增加。原因:融雪补给为主,流量持续增长,水位上升;融雪补给为主,含沙量低,流速持续加快,侵蚀河床。
(3)降水补给,(坡面侵蚀强)河水含沙量高;径流量与流速变率大,流速降低时泥沙快速淤积。
三、解题技巧
1.答题思路
在分析该类试题时,要注意把握两点:
(1)要清楚重要地理事象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地理事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2)明确要分析的原因类型。地理原因包括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两种。
①自然原因可以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水文、植被、土壤、资源等角度考虑,但不必面面俱到,只要突出最主要的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地区易发生洪涝灾害的自然原因:从地形上看,该地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从气候上看,该地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且集中;从水文上看,该地河道弯曲,水流速度慢,不利于排水。
②人为原因一般要从历史条件、人口、城市、工业、农业、交通、市场、政策、科技等方面进行分析;同样,答题时突出对地理事象的最主要影响方面即可。例如,长江中游易发生洪涝灾害的人为原因:流域上游地区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道淤塞严重;围湖造田,导致湖泊对洪水的调蓄作用减弱。
2.答题规范
(1)气候原因分析
地理要素 | 影响因素 | 原因分析 |
气温 | 太阳辐射(纬度)、大气环流、下垫面状况等 |
①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多,气温较高;纬度高,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纬度低,气温的年变化较小;纬度高,气温的年变化较大 ②寒流对沿岸气候有降温减湿作用,寒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低。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暖流经过的地区气温相对较高 ③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大,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小 ④地势高的地区气温低(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约0.6 ℃) ⑤人类活动破坏植被,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增大 ⑥城市人为热源较多,形成城市热岛效应,气温高于郊区 |
降水 | 海陆位置、大气环流、洋流、植被和水文状况、人类活动等 |
①沿海地区降水多,大陆内部干旱少雨 ②锋面(冷锋、暖锋、准静止锋)过境时都易产生降水,低压中心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③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④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⑤植被覆盖率高的地区以及湖沼、水库周围,空气湿度较大,降水相对较多 ⑥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城市热岛效应、人工降雨等方面 |
(2)河流特征原因分析
地理要素 | 影响因素 | 原因分析 |
流量变化 | 降水量的变化或气温变化;流域面积的大小;水利工程和湖泊的调蓄功能 | 降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的流量季节变化大;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气温高,冰雪融化量大,河流流量大;流域面积广,河流的流量较大;修建水利工程(水库),下游的流量变化减小;湖泊对径流有调节作用,湖泊下游地区河流的流量变化减小 |
凌汛 | 纬度、流向、流域气候 |
①由较低纬向较高纬流 ②有结冰期(气温在0 ℃以下) |
水能 | 流量、落差 | 流域内降水多,河流流量大,且水位落差大的河流水能丰富 |
航运价值 | 自然因素(河流的通航里程、水量大小及其变化)和社会经济因素(流域内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和城市数量) |
①气候:降水量大,流量大,降水季节变化小,冬季气温在0 ℃以上,无结冰期,常年可通航 ②地形:平原地形,河宽水深,水流平缓,则航运价值大 ③流域内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客货运输量大,则航运价值大 |
(3)人口变化原因分析
人口变化 | 原因分析 | |
人口迁移 | 自然原因 | 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区(具体结合地区特点分析) |
经济原因 | 迁往经济发达和工资水平高的地区 | |
社会原因 | 政策、战争、就业机会和婚姻家庭等 | |
人口增长 模式转变 |
经济的发展、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观念的转变、社会福利制度的完善等 |
(4)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 | 原因分析 | |
水土流失 | 自然原因 | ①地势起伏大,坡度大;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如黄土高原);③降水量大且集中,多暴雨;④植被覆盖率低 |
人为原因 | ①过度垦殖、过度放牧、过度樵采;②开矿;③土地利用不合理等 | |
土壤盐 碱化 |
自然原因 | 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旱涝灾害频繁 |
人为原因 | 不合理的灌溉,只灌不排 | |
土地沙 漠化 |
自然原因 | 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植被少,大风日数多 |
人为原因 | 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 |
四、变式训练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省昌化江热带沙漠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稀树干草原地区。热带季风气候让海南岛大部分地区湿润多雨,但西部是热带季风无法影响的“盲区”,从而形成了一条狭长的热带沙漠带,沙地金黄,规模不大,沙漠中生长着仙人掌和矮松、灌木丛等抗盐碱、耐干旱植物。该地区1930年约50%为森林,森林下部地质条件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在国家环境保护政策的导向下,海南岛西部沙漠化面积在1975年达到了257平方千米,之后沙漠面积逐渐缩小,沙漠化得到了有效控制。现在海南岛西部已经基本看不到连片的沙漠化土地了,该区成为了海南岛甘蔗的主产区,且甘蔗质量优。图1为海南岛西部风向频率玫瑰图,图2为海南岛水系图。
(1)根据材料分析昌化江热带沙漠的成因。
(2)经过多年的治理,昌化江地区植被恢复,生态变好。说出植被恢复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3)简述海南省昌化江热带沙漠成为甘蔗主产区的原因。
【答案】(1)山地背风坡降水少;纬度低,蒸发旺盛且位于山地背风坡,有焚风效应;地质结构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说明该地在过去一直接受风沙的沉积;当原生植被和土层一旦被破坏,沙层就会被风吹起,再次沉积;昌化江河床含沙量大,常年向河口地区输沙;人类活动强度大,破坏地表植被。
(2)温差变小;大气水蒸气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变大;土壤沙化程度降低;河流含沙量降低;生物多样性增加;(入海泥沙减少)沿海滩涂增速放缓(海岸线后退)。
(3)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积累;热量充足,产量大;土地面积充足且地价较低;国家政策支持;有河流灌溉。
【分析】第(1)题,昌化江热带沙漠的成因可从影响气候的因素、沙源、大风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等方面分析。从海南省西部风向频率玫瑰图可以看出,海南省西部以偏东风为主,西部地处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地处热带,纬度低,蒸发旺盛且位于山地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森林下部地质结构特殊,埋藏有古风成沙,说明过去有风沙的沉积;一旦植被被破坏,沙层裸露,沙层就会作为沙源被风吹起,再次沉积下来;此外昌化江河床含沙量大,人类对植被破坏严重,导致沙源多。第(2)题,自然环境某一种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环境的改变,植被恢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主要有气候、土壤、水文、地貌、生物等方面。植被有调节气候的功能,植被恢复使大气温差变小;大气中水汽含量增多,降水概率增加;有利于减轻土壤沙化程度,降低河流含沙量,河流入海口淤积减少,沿海滩涂增速放缓,海岸线倒退;栖息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第(3)题,甘蔗主产区的区位因素可从自然(气候、水源)因素、社会经济(地价、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昌化江降水少,晴天多,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有机质)积累;甘蔗喜高温,该地纬度低,热量充足,产量大;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土地面积广且相对周边地区地价较低;成为海南省甘蔗主产区,有国家政策支持。
五、刷模拟
1.(2023·广东·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校联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源生产、消费和进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地缘政治新变化与中美长期的貿易摩擦带来的不确定性,对于中国石油安全战略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地缘政治是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1)阐述近些年来我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石油进口国的原因。
(2)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我国石油进口、运输所面临的潜在风险。
(3)说明我国提升石油安全要采取的可行措施。
【答案】(1)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石油加工能力的提升,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逐渐增长;同时国内原油产量一直稳定,这导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逐年上升;中国加强原油储备的需求。
(2)从区域上看,我国的石油进口主要来源于中东、非洲、拉美,其中,中东是中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部分国家由于社会动荡不安、战争局势和政治因素的影响,存在原油贸易停止的风险;石油进口大部分要经过马六甲海峡,风险系数高。
(3)石油运输安全是保障中国石油安全的重中之重;提升陆地渠道的能力,加强中俄、中哈、中缅石油管道建设;不断拓宽石油进口源地,增加石油储备,提升石油安全韧性。
【分析】本题以我国石油进出口情况及石油消费为材料,涉及中国石油进出口状况、能源安全及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科综合素养。
【详解】(1)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自2012年至2020年我国原油消费量增长明显,伴随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石油的需求与日俱增,石油加工能力的提升,也促进了我国国内石油消费量的增加。从材料中可以看到我国石油产量相对较少,原油的产量相对较为稳定,而原油的消费量增长较快,这导致我国石油消费对外依存度在逐渐上升,进口石油数量越来越多。同时从石油的战略意义来看,石油的储备相对较多,这也扩大了中国石油进口的数量。
(2)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石油进口80%走海上通道,而海上通道主要包括中东航线、非洲红海航线和非洲好望角航线,我国石油主要源自于中东、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等,从2021年我国石油进口量来源占比可以看到,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相对较多,是我国最大的石油来源地。中东地区地缘政治摩擦不断,受宗教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地区社会经常动荡不安,战争频发,同时也受地缘政治变化的影响,随时存在原油贸易停止的风险。三个航线都需经过马六甲海峡才能进入中国,这也使得石油运输风险系数进一步提升。
(3)从石油运输图可以看到石油运输线路所经过地区地缘动荡相对较多,故要加强保障石油运输的安全,强化海上护航力量,提高我国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同时应该拓宽石油进口的来源地,降低某一国对于我国进口石油的影响。强化石油战略储备,建设石油储备基地,提升石油安全的韧性。拓宽石油运输的路线,降低海上运输的占比,提升陆地渠道运输的能力,增加中俄、中哈、中缅石油管道的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国石油运输的通道。
2.(2023·福建泉州·统考三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的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北方地区有旱作农业、放牧业和捕鱼业,中南部地区主要种植水稻和木薯。1971年在东北部哈代贾河修建了蒂加大坝用于上游的灌溉、城市用水和水力发电。随着哈代贾河和贾马里河全流域农业生产过度开发,两河交汇处的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2022年12月中国援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帮助尼日利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图示意尼日利亚地理位置。
(1)比较尼日利亚南部和东北部地区气候特征的主要差异及并分析其原因。
(2)蒂加大坝建成后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分析其主要原因。
(3)当地计划在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是否可行,请从农业技术角度说明理由。
【答案】(1)气候特征主要差异:与南部相比,东北部:降水: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气温:气温年较差较大,气候大陆性较强。原因:南部主要受赤道低气压与西南风影响,降水较丰富,全年降水较均匀,气温季节变化较小;东北部受赤道低气压与信风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东北部干季温高,湿季温凉,年较差较大,大陆性较强。
(2)大坝以上流域面积小,拦泥蓄沙数量有限;全流域农业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量大,河道与低洼湿地的泥沙淤积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水位上涨,河水流速减慢,流水冲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泥沙淤积与湿地淤塞萎缩。导致洪水期河流行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造成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更加频繁,泛滥面积不断扩大。
(3)一可行: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支持,中国援助淡水养殖技术研发,劳动技术培训;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改善水产养殖条件;保鲜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淡水鱼良种的培育技术的逐步推广。二不可行:产业基础: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捕鱼方式,缺乏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技术落后);劳动力技术:(中方仅提供示范),当地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素质)较低;洪水泛滥,缺乏水利技术工程保障养殖效益;(旱涝灾害频繁,防灾技术落后,淡水养殖损失大)
【分析】本题以尼日利亚相关材料为背景,设置3道题目,知识点涉及气候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大坝修建后的影响、农业区位因素等内容,考查学生地理知识的迁移与调动、论证地理问题的能力,蕴含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气候特征主要差异从气温和降水两方面分析,与南部相比,东北部降水表现出,年降水量较少,季节变化较大;气温表现出,气温年较差较大,气候大陆性较强。
气候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从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等因素分析,南部气候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南部主要受赤道低气压与西南风影响,西南风从海洋带来丰富的水汽,降水较丰富,全年降水较均匀,气温季节变化较小;东北部为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干湿两季,东北部受赤道低气压与信风交替控制,降水季节变化较大,受降水季节变化的影响,东北部干季温高,湿季温凉,年较差较大,大陆性较强。
(2)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主要从泥沙淤积、洪水期河道蓄洪能力弱等角度分析。大坝修建后,大坝以上流域面积小,拦泥蓄沙数量有限,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使得泥沙量增大,全流域农业过度开发,水土流失量大,河道与低洼湿地的泥沙淤积量增大,泥沙淤积,河道河床抬高,水位上涨,河水流速减慢,流水冲淤能力减弱,进一步加剧泥沙淤积与湿地淤塞萎缩。导致洪水期河流行洪、蓄洪能力减弱,进而造成洪积平原洪水期泛滥更加频繁,泛滥面积不断扩大。
(3)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可行主要从养殖技术、保鲜技术较好、选育良种角度分析。中国援尼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成立提供技术支持,有着中国水产养殖技术支持,加上中国援助淡水养殖技术研发,劳动技术培训,水利工程的不断完善,改善水产养殖条件;科学技术发展,保鲜技术水平的逐步提高;淡水鱼良种的培育技术的逐步推广,水产养殖品质不断提升,所以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可行。
哈代贾河流域大力发展现代淡水养殖业不可行主要从产业基础、劳动技术、自然灾害角度分析。从产业基础分析,当地农业生产方式粗放,传统捕鱼方式,缺乏养殖技术,淡水养殖技术落后,培训难度较大;从劳动力技术角度分析,中方仅提供示范,当地劳动力农业技术水平(素质)较低,学习苦难,需要一定的时间;从自然灾害角度分析,当地洪水泛滥,缺乏水利技术工程保障养殖效益,旱涝灾害频繁,防灾技术落后,淡水养殖损失大。
3.(2023·河北邯郸·统考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比亚位于赤道附近的南美洲西北部,境内某山地2000m以下的自然植被在东坡和西坡从山麓到山顶大致呈水平状态依次更替,2000m以上东西坡植被分布有所差异。图示意哥伦比亚沿赤道附近某山地绘制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布,图中山地顶部有降雪现象,但没有永久性冰雪带。
(1)简析西坡高山森林分布上限高于东坡的原因。
(2)该山地山顶有降雪现象,但没有雪线分布,请说明原因。
(3)指出东坡海拔1000~2000m和3500m以上的草地类型,并分析成因。
【答案】(1)西坡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少,太阳辐射强,地温、气温高,森林带上延:东坡处于迎风坡,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地温、气温较低。
(2)冬季山顶附近气温低于0℃,有降雪现象;夏季气温高于0℃,积雪融化,难以形成永久积雪带。
(3)类型:1000~2000m是热带稀树草原;3500m以上是高山草甸。成因:1000~20000m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降水量较少;3500m以上海拔较高,气温偏低,降水较多。
【分析】本道题哥伦比亚境内的高山为例,设置3个小题,考查垂直地带性以及影响植被的因素相关知识,内容适中,难度较小,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
【详解】(1)林线高度受热量和水分两个因素的共同影响和制约。一般规律为:纬度较低,最热月气温越高的山体,林线越高;水热条件充足的山体,林线越高。该地高山地区,限制林线的主要因素为热量。西坡处于信风的背风坡,降水相对较小,太阳辐射强,地温和气温较高,热量充足,因此森林带上延;东坡位于迎风破,降水量大,太阳辐射较弱,地温和气温较低,热量匮乏,林线较低。
(2)雪线,常年积雪带的下界即年降雪量与年消融量相等的平衡线。根据材料可得,该地海拔较高,有降雪的原因,是因为冬季山地附近温度低于0℃,满足降雪的条件;无法形成的常年性积雪的原因为夏季气温较高,高于山地温度高于0度,无法形成常年积雪带。
(3)1000~20000m海拔较低,气温较高,热量充足。但对流较弱,降水量较少,形成热带稀疏草原;3500m以上的草地,海拔较高,温度低,无法形成森林,但降水较多,故形成草甸。
4.(2023·重庆·统考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其特点为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是我国典型的旱涝多发的中低产田。1986年以来,国家重点对华北广布的砂姜黑土进行改造,90年代又实施节水灌溉农业项目,近些年又实施砂姜黑土的深耕和秸杆还田。如今的砂姜黑土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下图示意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
(1)指出图中砂姜黑土的分布特征,说明造成其分布差异的热量条件。
(2)结合华北平原的降水和砂姜黑土的特点,分析其旱涝多发的原因。
(3)说明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砂姜黑土的作用。
(4)有专家认为华北平原应理性推进改善中低产田工作,请你说明理由。
【答案】(1)特征: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
条件: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原因: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砂姜黑土黏重,隔水性强,含水性差,有水时膨胀,所以当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当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作用:旱季灌溉可以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秸秆还田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理由: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分析】本大题以砂姜黑土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成因、特征、分布、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土壤的功能与养护、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力,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详解】(1)从材料我国华北砂姜黑土的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砂姜黑土主要分布在淮河北部。又结合“砂姜黑土是我国华北地区一种古老的耕作土壤,在暖温带半湿润低洼地最易形成”,淮河北部为暖温带,易形成砂姜黑土。
(2)根据题干要求,华北平原的降水特点与其气候特点相关,华北平原为季风气候,夏季多雨,冬季少雨,夏季降水年际变化大。材料中“质地黏重,土壤孔隙小,遇水膨胀,无水则收缩干裂”使得砂姜黑土遇到华北雨季时,由于砂姜黑土的特点,水难以下渗,易出现涝灾;遇到旱季时,砂姜黑土无水收缩干裂,土壤中的水量较少,易出现旱灾。
(3)节水灌溉和秸杆还田对改善该土壤的作用主要从改变区域降水对土壤的影响角度入手。在旱季时,节水灌溉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减轻土壤的干旱程度,减轻旱灾造成的影响;在雨季时,秸秆还田通过增加地表覆盖物的厚度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下雨时也可以阻挡水分,使水缓慢进入土壤,减轻涝灾。
(4)对于各种独特的自然环境,其存在意味着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或多或少会破坏该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具体到砂姜黑土上,一方面该地土壤是自然土壤,如果大量改善会破坏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另一方面,通过人为的方式改善土壤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消耗水资源,可能收支比不平衡。
5.(2023·广东广州·统考一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公元前214年,秦南海郡尉任嚣在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筑城,史称“任嚣城”,此为广州建城之始,广州作为我国经久不衰的千年商都、南方大港,城市与港口发展之间形成了紧密联系。图示意不同时期广州城市空间拓展和港口码头位置演变。
(1)分析任嚣城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
(2)据图描述珠江岸线空间拓展方向,并分析原因。
(3)说明古代广州城和港口码头之间的协同发展关系。
【答案】(1)离甘溪较近,方便取水;在高地上筑城,不易被洪水淹没;临近河流,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利于发展耕作。
(2)珠江岸线不断向南迁移,凹岸迁移速度快,凸岸迁移速度慢。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凹岸不断向南侧侵蚀,凸岸堆积,迁移速度慢。
(3)港口码头的修建促进广州商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城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广州城繁荣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码头数量增多,旧码头得到修缮。
【分析】本题广州为背景区域,涉及城市建设、交通、河流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应用能力。
【详解】(1)据材料可知,任嚣城选址于甘溪西岸的番山,禺山高地上,位于甘溪的河流阶地上。任嚣城离甘溪较近,方便取水,地势较高,又不易被洪水淹没;河流阶地处地形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利于发展耕作,以上条件都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发展。
(2)据图可知,珠江岸线主要向南迁移,西侧的岸线向西迁移;并且凹岸和凸岸的岸线侵蚀速率不一样,凹岸迁移速度快,凸岸迁移速度慢。主要原因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凹岸不断向南侧侵蚀,凸岸堆积,向南侧的迁移速度会慢一些。
(3)城市发展与交通建设之间的关系是,城市发展会促进交通建设,交通建设也会促进城市的发展。所以,港口码头的修建促进广州城商业的发展,带动广州城的面积不断扩大,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广州城繁荣会进一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表现为码头数量增多,旧码头得到修缮,如加深,能停靠更大的船只,码头的吞吐量不断扩大。
六、刷真题
6.(2022·河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经济(GDP)密度、污染物排放强度、大气自净能力和地形等是影响大气PM2.5浓度高低的主要直接和间接因素。依据近年来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将京津冀地区划分为山区坝上(Ⅰ)、北京平原(Ⅱ)、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四个区域(图)。
(1)分析该地区大气自净能力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
(2)推断各区域污染物排放强度相对大小,并概述主要原因。
(3)从人地协调视角提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化对策。
【答案】(1)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区域没有明显地形阻挡,大气自净能力强。
(2)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结构优,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
(3)山区坝上(Ⅰ)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分析】本大题以华北地区大气PM2.5浓度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理事物的特征、大气污染的成因、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题中材料信息可知大气自净能力与地形条件密切相关。华北地区冬季因采暖大气污染严重,地形的阻挡使得风速有明显差异。不同区域风速因受到阻挡地形山区盆地和太行山前平原受到山地阻挡,导致大气自净能力弱;其他平原地区没有明显地形阻挡,风速大,大气自净能力强。
(2)根据PM2.5浓度年均图可知山区坝上(Ⅰ)排放强度小,北京平原(Ⅱ)排放强度中等,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排放强度大;根据GDP密度图可知山区坝上(Ⅰ)经济密度低;北京平原(Ⅱ)经济密度高但是经济结构优因而排放强度小;冀中南内陆平原(Ⅲ)和沿海平原(Ⅳ)经济密度较高,其中重化工业比重大、煤炭消费占比高导致排放强度大。
(3)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改变经济增长方式和能源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而山区坝上(Ⅰ)GDP密度低,大气环境较好,可适度扩大现有经济规模;平原各区GDP密度高环境污染严重,应全面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与能源消费方式转变,各区推进力度为Ⅲ>Ⅳ>Ⅱ。
7.(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北海道是日本的第二大岛。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北海道第一和第三产业比重均高于日本本国平均水平,水稻等粮食产量位于日本前列,素有日本“食材库”之称;北海道旅游业具有冬、夏双旺季的特点。
表为北海道水稻生产信息和日本总水稻生产信息对比
北海道 | 日本 | |
耕地占比 | 26 | 100 |
北海道土地大小占比 | 22 | 100 |
65岁以上水稻种植人口占比 | 38 | 66 |
单位成本(日元) | 199 | 260 |
单位面积耕种时长(时) | 17.8 | 24 |
(1)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日本群岛的成因。
(2)北海道纬度较高,但水稻单产却是日本最高的,分析北海道水稻单产高的原因。
(3)分析日本北海道旅游形成双旺季的自然资源条件。
(4)北海道主要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请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评价其合理性。
【答案】(1)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
(2)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北海道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劳动力投入较大。
(3)北海道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冬季降雪丰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北海道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
【分析】本大题以日本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水稻生产、旅游业双旺季等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板块构造学说、农业发展方向及特征、旅游资源的时间分布特征、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材料“日本处于西北太平洋岛弧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群岛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处的岛弧,且位于亚欧板块上,结合板块构造学说知识可知,其具体形成过程是日本群岛位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边界,太平洋板块向下俯冲,亚欧板块隆起抬升,形成日本群岛(岛弧链)。
(2)单产高的原因可从优越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水稻生长;北海道纬度较高,冬季气温低,病虫害少,单产高;由表格可知,北海道耕地占比大于其土地大小占比,说明北海道耕地面积较大,结合日本社会经济概况可知,北海道人口较少,即人均耕地面积广大,机械化程度较高,产量较高;由表格信息可知,北海道65岁以上水稻种植人口占比远远低于日本的平均水平,说明北海道从事水稻种植的劳动力平均年龄较小,体力和精力充沛,可精耕细作,劳动力投入较大,使水稻单产高。
(3)本小题可从北海道地区的气候特征分析其冬夏季的自然旅游资源。由札幌气候资料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海道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因纬度较高且海洋性强,相较日本南部,夏季较为凉爽,适宜避暑纳凉;由气候资料图可知,北海道冬季气温低于0℃,降水量较大且多以降雪的形式降落,由等高线图可知,北海道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故其冬季适宜山地冰雪旅游业的发展。
(4)第一产业主要指农业,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结合北海道的自然地理环境概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一产业主要包括水稻种植业、渔业。第三产业包括服务业、旅游业、金融产业等,结合北海道的社会经济状况可知,北海道的第三产业主要指旅游业。根据题意,本小题主要分析日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条件,并说明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或可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由所学洋流知识可知,北海道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是世界著名的渔场,渔业资源丰富,适度发展渔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北海道群岛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水热充足,且平原面积较广,发展水田农业,可充分利用人工湿地,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由上一小题可知,北海道夏季可避暑纳凉,冬季山地冰雪旅游优势明显,故其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时间较长,适宜发展旅游业,且发展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小,可促进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8.(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上海昔日很多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由生产区域改为生活区域,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材料一:黄浦江下游西北岸区内拥有14所高等院校。新中国成立后,滨江企业密集码头,厂房,仓库沿江而立,20世纪90年代,杨浦滨江大批劳动密集型企业外迁,老厂纷纷关停。留下众多破旧厂房。2012年起,上海市推进城区改造,在修缮保护业工业遗存的同时,植入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功能。把滨江打造成为世界级滨水公共空间。
材料二:上海市工业遗产分布图和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表上海部分工业遗产的现在功能及用途表
名称 | 建设时间 | 所在区域 | 现在功能及用途 |
永兴仓库 旧址 |
1935年 | 虹口 | 北外滩创意园 |
市南发电厂 旧址 |
1879年 | 黄埔 | 世博园区观光塔 |
黄埔码头仓库 旧址 |
1900年 | 杨浦 | 申江北外滩公司 |
上海第十钢铁厂 旧址 |
1956年 | 长宁 |
上海城市雕塑 艺术中心 |
(1)据图描述昔日工业遗产分布特征。
(2)分析上海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原因。
(3)分析改造前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分析原因。
(4)上海一江一河两岸规划建设,暴雨灾害也在城市规划中,分析暴雨灾害可能带来的危害及应对措施。
【答案】(1)空间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分布在黄浦江沿岸和苏州河沿岸;其中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分布最集中。
(2)沿江沿河分布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水运便利,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前:工业用地;后: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
原因:工业生产和污染物排放对城市大气和水环境污染严重,改造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环境保护政策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使得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产品运输,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工业用地加剧城市热岛效应,增加酸雨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的影响;改造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危害:淹没两岸低地,加剧城市内涝;扩大水体污染范围,易引发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措施:加大科技投入,提示对暴雨监测预警水平;加大排水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排涝能力;建设海绵城市,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分析】本题以上海苏州河和黄埔江沿岸工业遗迹被改造为材料,设置4道小题,涉及工业区位因素、工业集聚和分散、工业发展对环境影响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图可知,上海的工业遗迹多沿黄浦江和苏州河分布;集中在苏州河和黄浦江交汇处,空间分布不均。
(2)河流可以为工业提供水源和水运。昔日工业遗迹沿江沿河分布,靠近河流,水源充足,可以保障有充足的的工业用水,有利于工业生产;上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较多,河流径流量较大,水运便利,水运价格较低,可以降低运输成本,有利于原料和产品运输。
(3)读表可知,改造前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永兴仓库旧址、市南发电厂旧址等工业用地;改造后土地利用类型主要是北外滩创意园、世博园区观光塔等风景绿化用地、文化艺术用地、仓储用地。起源于可从减轻环境污染、政策要求、产业调整、工业运输、地价、城市定位等方面分析。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这些污染物的排放对城市大气环境和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改造有利于减轻城市大气、水体等环境污染,改善城市环境质量;随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环境保护政策调整,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造成工业生产成本上升;上海城市定位,要求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将传统工业向上海周边进行转移;随经济的发展,上海土地价格上涨,工业成本增加;工业产品运输过程中交通工具的使用,会加剧城区交通拥堵和城市大气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废热的排放,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废气的排放,可能增加酸雨的概率,改造有利于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和酸雨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改造更能适应上海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促进上海高质量发展等。
(4)暴雨灾害从淹没土地、城市内涝、水体污染、危房倒塌等方面分析。暴雨灾害会导致河流水位上涨,淹没两岸低地;河流水流速度减慢,加剧城市内涝;扩大了水体污染范围,可能引发河流沿岸的危房倒塌,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应对措施从科技投入、基础建设、海绵城市减少等方面说明。加大科技投入,利于气象卫星提升对暴雨监测和预警的水平;加大城市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合理布局排水基础设施,提升排涝能力;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增加城市绿地面积和蓄水面积,提升调洪蓄洪能力等。
9.(2022·上海·统考高考真题)贵州位于我国地势阶梯的过渡地区,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由西南季风和东亚季风影响,形成“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判读贵州气候类型与自然植被类型。
(2)兴义与都匀降水量大,而毕节降水量少,分析降水量差异的原因。
(3)从自然环境角度,分析贵州缺水的原因。
(4)根据贵州缺水问题,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提出合理建议。
【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喀斯特地貌广布,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
(4)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节水农业;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分析】本大题以贵州省的喀斯特地貌、“多雨少湖”的地域特征、贵州省地理简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类型、典型自然植被、降水及其影响因素、水资源的短缺、区域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由图结合区域地理知识可知,贵州位于25°N~35°N的亚欧大陆东岸,夏季受西南季风和东南季风共同影响,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的典型自然植被是四季常绿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2)降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洋流、地形、人类活动等,兴义、都匀、毕节的海陆位置差异较小,且不在海岸附近,受洋流影响小,故本小题主要从大气环流和地形的角度进行分析。由图可知,兴义、都匀分别位于从太平洋及印度洋来的东南季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到地形抬升,形成大量地形雨,降水量大;毕节位于东南季风,西南季风背风坡,受雨影效应的影响,降水少。
(3)缺水的原因可从水量收支平衡的角度进行分析,水量收入主要指大气降水;水量支出有蒸发、下渗、径流排出等。贵州是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分配不均,易导致水资源的时间分布不均出现缺水现象;由材料“喀斯特地貌广布,地形崎岖破碎”结合所学喀斯特地貌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区多地下溶洞和暗河,水分流失快;由于喀斯特地貌广布,水土流失严重,地表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涵养水源能力差,导致当地水资源短缺;且当地纬度较低,气温较高,蒸发量大,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
(4)由于贵州缺水,且喀斯特地貌区水土流失严重,故兼顾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合理化建议可从有利于提高当地水资源利用率、保持水土等角度进行分析。贵州可根据本省优势特色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使当地的经济发展和生态社会相协调;农业方面,可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耐旱耐贫瘠品种,发展节水农业;工业方面,可调整产业结构,取消高耗水产业,节约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可利用当地喀斯特地貌的独特景观,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发展旅游业;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环境保护,防治水污染。
10.(2023·浙江·统考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昆仑山地区岩浆岩含钾较高,其北部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察尔汗盐湖是我国最大的钾盐、钾肥生产基地,该基地通过对盐湖卤水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近年来随着钾肥产量的逐年攀升,钾资源尤其是高品位钾资源卤水矿已被逐渐开发殆尽。
材料二 左图为察尔汗及周边地区略图,右图为察尔汗多年月平均气象要素图。
材料三世界主要钾盐储量国、生产国和我国钾盐主要进口国表
钾盐主要 储量国 |
储量 (亿吨) |
储量世界 占比(%) |
钾盐主要 生产国 |
年产量 (万吨) |
年产量世界占比(%) | 我国主要进口国 | 年进口量(万吨) | 年进口量占比(%) |
俄罗斯 | 49.1 | 38.2 | 加拿大 | 1399 | 32 | 加拿大 | 191 | 40 |
加拿大 | 32.6 | 25.4 | 白俄罗斯 | 726 | 17 | 俄罗斯 | 98 | 21 |
白俄罗斯 | 12.9 | 10.0 | 俄罗斯 | 705 | 16 | 白俄罗斯 | 89 | 19 |
中国 | 3.2 | 2.5 | 中国 | 541 | 12 | 其他 | 93 | 20 |
(1)根据右图信息,说出察尔汗主要气候特征。
(2)指出格尔木河乙至甲河段含钾量的变化趋势,并分析该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
(3)指出钾盐生产对盐湖环境的不利影响。
(4)分析我国钾盐供应安全风险较高的原因。
【答案】(1)相对湿度小;降水量少;蒸发强烈;气温年较差大。
(2)增加。南部山地的钾随水进入河流;无支流注入,流速减缓,蒸发量逐渐增加。
(3)镁等资源富集,打破了盐湖资源的平衡;卤水水位下降,盐湖萎缩;废弃卤水排放,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影响固体钾盐开采。
(4)国内钾盐储量少,自给率低;国外钾盐资源分布和生产集中;进口国单一、集中度过高;对外依存度高,受国际关系影响大。
【分析】本题以察尔汗盐湖为材料,涉及气候特征的判读、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工业生产对地理环境影响以及国家资源安全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蒸发量常年都较高;降水量常年都较少;相对湿度常年都较低;气温变化较大,气温年较差较大。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乙河段位于甲河段的上游;来自南部山地的钾盐会随流水进入河流,并从乙流向甲;甲乙河段之间无支流注入,甲乙之间的河段落差较小,河流流速较慢,区域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大,下渗较多,水分不断减少,钾盐的总量无明显变化,所以乙至甲河段含钾量会增大。
(3)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察尔汗盐湖有丰富的钾、镁等资源,当地是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镁等资源不断富集,导致盐湖资源的平衡受到破坏;大规模开采卤水进行钾盐生产,会导致卤水水位下降,察尔汗盐湖面积萎缩;通过自然蒸发析盐的选矿方法来进行钾盐生产会产生大量的废弃卤水,卤水的盐度含量较高,任意排放会污染环境;卤水资源枯竭之后,会导致盐湖地区的固体钾盐开采受到影响等。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从国外进口的钾盐与我国钾盐年产量差距不大,自给率相对较低;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我国钾盐的储量较少,只占世界总储量的2.5%;我国进口钾盐的进口国相对单一,容易受到贸易战争的冲击;国外钾盐资源的分布和生产相对集中,不利于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我国钾盐供应对国外依赖度较高,受国际关系等影响较大,难以保障我国钾盐供应的安全等。
本文标题: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1 原因分析类
上一篇: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2 分析评价类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高分核心术语汇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3.html
上一篇:冲刺2023年新高考地理大题限时集训-技法2 分析评价类
下一篇:高考地理答题高分核心术语汇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2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