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中学地理课本(3)
1.教材原来的编排顺序不便教学
例如,高中地理讲“太阳概况”时,教师应从太阳作为银河系两千多亿颗恒星中一颗普通恒星的角度,提出太阳的一般特征:体积大,表面积大,质量大,引力大,温度高,能发光,这样既能使前后节讲课内容更为连贯,又能使学生掌握了一般恒星的共同特征。由于这些特征能反映所有恒星的共同点,因此教师在讲完其中的“温度高,能发光”后,可将教材稍后的“太阳能量的来源”内容,提前在这里介绍。这样做不仅可使教材内容更为集中,而且可使恒星的一般特点更为突出,有利于学生掌握。另外,从日地距离较近这一事实,可以阐明太阳对地球来说不是一般恒星的道理,而是地球所绕转的恒星,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正因为日地距离比较邻近,因此它是人们唯一能直接看到其外部结构的恒星。这样就可过渡到下面讲“太阳的外部构造”。
2.图文配合不紧
从现行教材看,课文与插图、地图的构成形式比较机械、呆板,且不少地方出现图文脱节的现象。能否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灵活处理图文之间的相互仿置,加强相互渗透呢?回答是肯定的。例如,高中地理关于“九大行星的运动特征和结构特征”一节,教师就最好将课文中平铺直叙式的表述形式转变为下列形式:在介绍“运动三特征”时,可借助课本12页“太阳系的模式图”让学生通过观察自己得出“同向性”的结论,然后提供一份九大行星轨道偏心率和轨道对黄道倾角的数据表(关于偏心率和黄道面的概念可在表下辅以简单说明),由学生自行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得出“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结论。这样通过读图、分析数据,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和空间想象力,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信息为主动探索知识信息,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课文头绪太多,份量过重现行地理教材总的说来,份量偏多,内容偏深。为此去年国家教委已将
《全日制中学地理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对于在教学实践中,确实难以完
成的某些章节,教师可对有关内容稍加整理,并把某些次要内容适当加以精
简。例如,初中世界地理上册“世界的气候”一节,既有气压带、风带的知
识,又有世界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和成因概述,内容抽象,难教难学。
课文末尾还安排有“根据几个地点的气温和降水资料,分析各是什么气候类
型”的练习。显然,要在两个课时内完成这样多的教学任务是很困难的,不
如将各种气候类型的成因及类型辨别精简,留至各地区(或大洲)有关章节
中分别讲述,待全部气候类型讲完后,再来归纳、比较,然后再引导学生利
用图表、数据进行辨别。这样,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理论联系实际,学生
就比较容易接受,也大大减轻了学生的过重负担。
4.作业单调、呆板
地理教材中的多数课外作业,题型单一,内容狭窄,不利于发展学生智能。教师应根据教学实际适当进行补充或改编。
5.添补新资料
教师要经常留心搜集与地理教学有关的新资料,精选其中的一部分,作为新教材,补充课本内容,使教材得到必要的更新与充实。例如,适当介绍近年来地理科学中的新成果,及时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成就及国内外的形势发展等。
(三)运用课本的过程,是教师对地理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地理教师要把现代先进的地理知识高效率地传输给学生,使之变成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就不能只是将课本知识“搬家”,而必须有所创造。这种创造性主要表现在:
1.将教材内容进行加工改造
(1)变抽象为形象。有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是学生无法直接感知的,虽然
通过课本、图象可以达到某种程度的了解,但印象不深,这时教师就要运用
形象化的事例,生动的语言进行教学。不少教师注意利用民谣、民谚、文艺
作品中的有关描写及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进行讲述或类比,有理有据,有
血有肉,达到了较好的效果。比如高中地理讲到“比邻星离地球的距离为
4.22
光年”,学生体会不出究竟是多远。有位教师这样讲解:“假如地球上与比
邻星上建立了通讯联系,打个电报就得四年零三个月才能收到”。学生听了,
印象深刻多了。
(2)变深奥为通俗。和其他任何学科一样,地理教材中的某些概念、原
理,学生感到深奥,不好理解,这是教学中的难点。教师要千方百计,化难
为易,或通过深入浅出的解释,或通过活生生的地理现象的列举。总之,要
理论联系实际,让理论之花扎根在生活的土壤之中。例如,初中开始学习经
纬线(度)时,学生往往问为什么要假设许多经纬线,标出经纬度,这些线
又是怎样划分的?有位教师就从同学们在电影院看电影对号入座谈起:地球
这么大,又是一个圆球,如果不把它划分成“几排几座”,你怎么能确定地
球上某一地方确切的地理位置呢?假如一艘轮船在太平洋上遇难,它发出了
呼救信号,又怎么表示自己的确切位置呢?这就必须用经纬线组成的经纬
网,地球上的经纬网就好比电影院中的“几排几座”。接着他就告诉同学们,
我们把地球上南北向划的线叫经线,东西向划的线叫纬线,经纬线相互交织
就构成经纬网。这样经纬线、经纬网等概念就在同学们头脑中生根了。
变复杂为简明。地理事物是纷繁复杂的,教师要将有关知识综合起
来,加以系统化。例如,复习高中地理“矿产资源及其利用”一节时,就需
要联系上下册有关章节的知识和初中地理中的一些内容,学生往往感到繁
琐、难记。如果教师注意加以概括,理成如下头绪:①从成因上找矿产分布
规律与分布大势;②依靠交通线路定矿产地位置;③以工业中心带资源组合;
④从该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评价矿产资源地位。这就简捷明快地反映了地理事
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脉络清晰地表现了整个课题的逻辑线索,学生有如掌握
了一把开启知识仓库的钥匙,再不感到繁杂难记了。
2.在教学方法上不断改进、创新
(1)变消极灌输为积极启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克服“满堂灌”,运
用启发式,同时布疑,开拓思路,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地理思维。
(2)变平铺直叙的课文为生动有趣的材料。教师要重视教学中的情趣
性。努力培养学生对每一堂课、每个地理问题的浓厚兴趣。
(3)变单一教学方法为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有它
的优点和不足,教师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把各种教学方法的精髓汲取过来,做
到博采众长,融各种教学方法于一体。
(四)运用课本的过程,是教师指导学生读书的过程
学生读书,首先是要学会读课本。这是发展学生智能的基础一环。地理
教师应经常给学生以读书方法的指导,不断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学生在读书中通常易犯的毛病有:(1)不爱动脑想。不少学生阅读地理
课本象浏览小说一样,不假思索,浮光掠影地看一遍,看过之后竟不知教材
上一篇:什么是碳达峰和碳中和?
下一篇:搜集和运用地理信息资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543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54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