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航拍中国》第三季 第二集 安徽解说词(3)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9-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砀山产梨,在明清时就已名噪一方。从当年的地方特产,到今天数10万亩的海内奇观,有赖于一段机缘。800多年前,黄河决堤改道突然来到这里。流淌了7个多世纪之后,这条大河才终于扬长而去,留下漫漫黄沙吞噬了废弃的河床。没想到这沙土疏松深厚,恰好适合梨树根系生长。草木不生的黄河故道,渐渐成就了一条梨花大道。
  安徽不靠海,花海倒能找到不止一片。不同于梨花清雅,亳州的花季、芍药娇艳欲滴。在中原民族务实又粗犷的观念中,花朵的意义不在于美丽,而在于丰饶。芍药是传统的中药材。一旦花朵过密与入药的根茎争夺养分,花农就顾不上怜香惜玉,定要辣手摧花。幸运的是,新的需求让芍药花免去了零落成泥的命运。花瓣被收集起来,做成精油香膏,化身为市场的新宠。4台大型机械每天可以收割近200亩麦田。在阜阳这个数字就变成了5000台收割机,一周的时间收割数百万亩小麦。运输车辆鱼贯而入,将粮食从这年产百亿斤的大粮仓送到你的饭桌上。秋风起,向南飞行,江南的丰收,却是另一番景象。眼前方方正正的稻田是从湖里抢来的。
  想要在河湖纵横的大地上养活更多人,与湖争地是南方古代先民世代的功课。防水护田的堤岸,在江南叫做圩。堤坝和合围,圈出宝贵的土地,水被挡在外面,里面就成了一块圩田。1700年来,围出来的田园足有30多万亩。今天,人们不再对湖泊步步紧逼,更多人把水灌回圩中,将土地还给河湖。而河湖也给了人们更多的馈赠。常言道南米北面,北耕旱地,南种水田。坐拥南北的安徽,不拘泥于此。稻也好,麦也好,安徽人都要。被淮河分隔的南北,在100多年前被这座铁桥连通。人们头一回坐火车跨越淮河,就行驶在这座桥上,30多公里的时速,通过铁桥需要一分多钟。如今身边的高架桥上,高铁已超过300千米的时速跨越淮河。这是斑驳的老铁桥无力承载的速度。整个跨越过程只需要6秒,南北之间不再遥远。
  淮河的旅程从一项超级工程开始,看大坝如何驯服一条桀骜不驯的河流;在淮河边最广阔的湿地,寻找一片热力无限的重生之地。淮河,让中国的南方与北方有了清晰的分界。但是在漫长的岁月里,淮河曾经被黄河夺走过入海口,也一度化为长江的支流。夹在这两条大河之间,淮河却难有自己清晰的路线。皖北平原地势平坦,刚出大山的淮河没了束缚,就在这里徘徊往复,肆意流淌。稠密的水网本可浇灌出一方沃土,但淮河水的喜怒无常却常令人们无所适从。一场暴雨,辛苦经营的家园变成汪洋泽国。靠着淮河的人们,吃尽了水的苦头,却也磨出一副倔脾气,绝不向大水低头认输。开车沿这条路跨越淮河,车程需要一个多小时。这并不是连接两岸的桥梁,而是临淮岗水利工程的一条副坝。主副堤坝近80公里,如一条缰绳勒住桀骜不逊的大河。上世纪50年代,人们铁了心,根除水患,直面淮河。堤坝截住山区倾泻而下的河水,将它们引入新挖的河道。淮水边的人们第一次看到,这条袭扰他们近千年的大河也可以从容流淌。  20多年后,淮河两岸盼来了一声春雷。1978年淮河边的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小岗村的村民敢为天下先,在淮河边上闯出一片新天地。焦岗湖是淮河流域面积最广大的湿地之一。10多年前这里曾是淮河重要的泄洪区,人们不得不常年住在船上。如今水患已经远离,居民终于下了船,有了不晃荡的房子。他们再回到水中央,已是与花叶相伴的采莲人。在淮南市潘集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每日乘着小船在水上巷道里慢慢穿行。排列整齐的人造装置是光伏发电板,和看护他们的人一样,这些电板也是漂浮在水面上的。水面成为搭建光伏电站所需的平阔表面,水体还能快速带走热量冷却组件。这里原本是个采煤沉陷区,这些积水也曾经是一坑死水。如今水面上绿色的新能源,每年约可发电1.8亿度;水面下经过人们的养殖与呵护,也能鱼虾满塘。
  本文标题:《航拍中国》第三季 第二集 安徽解说词(3)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beike/1105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beike/11052.html

标签:航拍中国安徽解说词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