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5)
中国地貌的平面分布格局是燕山运动奠成的。而今天的地势高差却是喜 马拉雅运动、尤其第二幕运动造成的,其对中国西部的影响远远大于东部。 如果说燕山运动反映太平洋板块较为活跃的话,那么喜马拉雅运动则表示印 度板块较为活跃(见中国古地理)。
外动力形成的地貌
营造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主要有流水、冰川、冻融、风、 海水等,它们直接或间接深受气候的支配。从理论上说,在地貌形成过程中, 内动力与外动力是同时作用的,只是双方力量的对比,在时间上互有消长的 更替,在空间上各有强弱的变化。但在实际上,对中国地貌形成的外动力, 能够系统地或成套地追索其作用过程的,在时间上很难越出晚第三纪,多数 是在上新世晚期到第四纪。因为:第一,晚第三纪喜马拉雅山褶皱隆升后, 东亚季风体系才基本建立。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初期,西藏高原整体急剧 抬升达到一定高度时,印度洋季风受阻,出现中国东南部湿润,西北部干旱 的气候格局,从而控制了地貌外动力的地域分布。第二,在第四纪时,全球 性气候变化,中国亦发生多次冰期与间冰期的交替,改变了地貌外动力原先 在地域上的分配,而冰期与间冰期所引起的海面下降与上升,又导致海岸带 的大幅度水平移动。第三,喜马拉雅运动第一幕、尤其第二幕的强烈的构造 变动,使原先地面上存在的某些地貌外动力的结果,受到很大程度的干扰和 更改。
流水地貌
形成中国地貌的外动力中,分布地域最广的是流水作用,它集 中表现在河流的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上。在中国西北内陆地区,河流多属内 流水系,其余广大地区几乎全为外流水系(见中国地表水)。
①中国西北内陆地区大型内陆盆地的内流河流,多以盆地的低地或湖泊 为侵蚀基准面,河源出自周围有冰雪的高山带或多降水的中山带,流经荒漠 低山丘陵、山麓砾石戈壁、洪积—冲积—湖积平原,河水沿途逐渐减少以至 消失,仅少数特大的河流,如塔里木河、伊犁河、额济纳河、尼勒河等,可 流到低地或湖泊内。这些河流在山麓以上的山区水系,多发生在剥蚀、夷平 后的山地抬升时期,大约不超出上新世。第四纪以来,它们多次为冰川所占 领,河流与冰川的交替作用所营造的河谷形态,相当明显。 羌塘高原(藏北高原)上的内流河流,河身短小,支流不多,呈辐合状 汇集于盆地或盆地内的湖泊。较小的内流河流,多由雨水或泉水补给,水量 不大,往往在出山口的盆地边缘形成扇形堆积地。较大的内流河流,依靠冰 雪融水补给,水量较大,通常从峡谷穿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盆地。当它们流 经盆地时,河道分叉,注入湖泊处还能造成小型三角洲。这些河流都发生于 高原隆升、盆地相对陷落时期。
本文标题:中国地貌(5)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