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貌(4)
③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喜马拉雅运动的第一幕主要发生在渐新世晚期到 中新世中期,第二幕主要发生在上新世晚期到更新世早期,第三纪的其余大 部分时间属于地质构造较宁静时期。喜马拉雅运动的主要表现形式,除岩浆 活动以外,一是先后形成喜马拉雅山褶皱带和台湾褶皱带;二是在中国广大 地区,发生继承性的断裂活动,即在地壳水平运动的驱使下,引起块断式的 垂直升降运动,特别在第二幕运动所产生的升降幅度很大,它们是造成中国 目前地势高差的最根本原因。 喜马拉雅期的块断式的垂直升降运动,大多数场合是在燕山期的大地构 造架格上进行的,在大部分地区是加大了原先地形正向(隆升)和负向(沉 降)的幅度,在小部分地区却改变了原先地形的运动方向,其中情况相当复 杂。 中国各部地势经过喜马拉雅第二幕的构造变动,高差显著增大,地貌平 面格局愈加突现。
在中国西部,喜马拉雅山的褶皱在渐新世已开始,中新世 最为强烈,而在上新世晚期以来才作急剧的隆升,估计上升幅度达到 3000~ 4000 米。川西高原面,原先是在第三纪末完成的地势不高的夷平面,现已上 升到海拔 3000~4000 米。昆仑山、天山和祁连山等山前拗陷的山麓相堆积, 第三系一直是细颗粒物质,但至上新世晚期、尤其早更新世,才突然出现粗 大的砾石层,即所谓西域砾岩和玉门砾岩,厚度多在 4000~5000 米,甚至更 大。这些长大的山地,目前海拔多在 4000~5000 米,山峰甚至超出 6000 米, 主要是从上新世晚期以来上升的结果。 由喜马拉雅第二幕运动所引起的升降幅度,中国东部显然要比西部的小 得多,但各地仍有很大差别。在云贵高原面上保留了上新世发育的热带型的 红色古风化壳,表明当时该地区仍为低地,现在滇中、滇东高原面已抬升到 海拔 2000 米左右,黔中高原面也抬升到海拔千米左右。湘、赣一带的红层盆 地,从喜马拉雅第一幕运动以来,随区域大面积的上升而抬升,红层丘陵的 割切深度多不到 500 米。洞庭、鄱阳两断陷盆地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总厚 度不过 500 米。
浙、闽、粤沿海山地的晚第三纪夷平面,从上新世晚期以来 已升到海拔 700~800 米。晚第三纪开始沉降的雷琼断陷,属上上新统和下更 新统的湛江群,其最大厚度近千米。华北有许多断块山地从上新世以来也急 剧上升,而山前拗陷与山间断陷则相应接纳沉积,例如渭河河谷的晚上新世 到第四纪堆积的三门系厚度达千米以上,山西的运城、临汾、太原、忻定、 大同和冀北的怀来、蔚县等盆地的第四系厚度亦有 400~700 米;银川平原在 平罗、银川一带的第四系厚度更大,竟达 1600~2400 米;华北平原的中部与 东部的第四系厚度也有 500~600 米;这些地区,如果加上上新世晚期的沉 积,其厚度更要增大。渤海和黄海南部的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总厚度达 1500 米左右。然而,燕山以北、大兴安岭以东的松辽平原,除辽东湾北部的下辽 河平原以外,新生界总厚度不过 2000 米,其中大部分属下第三系,上第三系 较薄,第四系更薄,从第三纪以来,该地区沉降幅度愈来愈小。大兴安岭以 西,阴山以北的内蒙古高原上一些低洼地,新生界厚度更小,反映构造变动 规模不大。
本文标题:中国地貌(4)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2.html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9/27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9/2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