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丝
玛格丽特·杜拉丝是法国当代最负声望的作家之一。1984 年她荣获法国 最高文学奖——龚古尔奖。1985 年她又获得美国海明威文学奖。她的著名小 说《情人》于 1984 年问世以来,曾长时间畅销不衰,发行量打破了本世纪来 法国小说的最高纪录,到 1992 年初已达 150 万册。她的写作历史已经很长, 早在 40 年代,杜拉丝就开始了文学创作。她 50 年代的作品《抵挡太平洋的 堤坝》、《直布罗陀水手》、《琴声如诉》等均受到广泛重视。后来,在继 续写小说的同时她又发表过许多剧本。而她真正的成名之作还应是以反对战 争为主题的电影剧本《广岛之恋》。这是她应著名电影导演阿兰·雷纳之约 而创作的。剧本搬上银幕后,在国际上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世界电影史上一 部有代表性的作品。杜拉丝的名子从此便远远越出国界。 1987 年我们提出采访杜拉丝。我们知道这是件不易办到的事。因为许多 法国记者要求见她都遭到拒绝。经过法国朋友的指点,我们首先找到专门出 版她作品的“午夜出版社”。他们经过认真研究后给了我们一个电话号码, 要我们通过电话直接与杜拉丝联系,同时一再嘱咐,希望不要将电话号码转 告别人,口气很有几分神秘的样子。我们按号码拨了号,果然是杜拉丝女士 本人在接电话。她听过我们的自我介绍和采访她的要求后,竟爽快地答应了。 这真使我们喜出望外。她之所以如此痛快的答允,我们从后来的采访中自然 找到了答案。她提出了会面时间与地点。她的寓所座落在巴黎市文人汇集的 拉丁区。这是一套坐落在公寓楼中的极普通住房,既说不上宽敞,也算不得 明亮。里边的陈设与家具明显地留着她在这里几十年生活与创作的痕迹。年 逾古稀的杜拉丝女士,个子不高,衣着十分简朴,一件绿色毛衣外面罩着黑 色的马甲,带着一副很宽的眼镜。这一天她兴致很高,与我们进行了十分亲 切与自然的交谈。她说,尽管她已在法国连续生活了 50 多年,但她仍把自己 看成是亚洲人,暗示自己很愿意与我们会面、交谈。原来,她于 1914 年出生 在法国殖民统治下的越南嘉定市。父亲在一所学校里任教。杜拉丝自幼与越 南儿童、华侨儿童生活在一起,共同读小学、中学,与他们结下深厚友谊, 直至 17 岁才离开那里回到法国。她说,这段生活在她心里打下深深的烙印, 因此在她后来几十年的创作中,人们还能经常看到她童年生活的影子。她的 最畅销小说《情人》就是一部自传体小说,描写她这个出身于 20 年代在越南 定居的一个衰败法国家庭中的少女与一个侨居越南的华裔富家青年恋爱的故 事。反映了宗主国人士的失落与东西方文化的接近与撞击。 谈到《情人》这部作品,杜拉丝认为,情节感人、文字细腻是其成功的 关键。我们交谈时,这部小说已被译成 29 种语言,行销大半个世界。到 1992 年,这部作品已有 45 种语言的译本出现在世界各地。她说,她的作品不只写 给法国人看,她是在用萨比尔语(一种混合语)写作,以便外国人也喜欢她 的书。另一方面,杜拉丝并不认为“情人”是她创作的高峰,她觉得 1985 年发表的《痛苦》一书更加完美,更加成熟。这一点也许正表现了她不断进 取,不断向上的奋斗精神。《痛苦》记叙了她丈夫在战争中被德国法西斯关 押在集中营的情景。之后,1986 年杜拉丝又完成了《蓝眼黑发》一书。这时, 许多法国人曾以为,经过连续创作之后她总该要“喘息”一下了。结果大出 人们所料,1987 年 6 月又有她的两本书同时问世:《绿色眼睛》和《物质生 活》,前者是她有关电影的评论文集,后者则通过日常生活表露作者对一些 问题的看法。一位 70 多岁老人的勤奋与自强由此可见一斑。 在法国,有些文艺评论家常将杜拉丝当成“新小说派”的一员。“新小 说派”是产生于 50 年代的一种文学创作流派,它的成员想改变小说写作技巧 以适应迅速变化的现实。他们采用意识流手法,通过人物的心理、感觉、欲 望、想象等来描写事物。不过,他们作品中的人物常常没有个性,意识也不 连贯,加之语言不完整,使读者往往不知所云。当我们提起这一点时,杜拉 丝断然否认自己属于“新小说派”。她说,她的作品与娜培丽·萨罗、阿兰·罗 布格里耶等“新小说派”代表人物的作品截然不同。她半开玩笑地说:“他 们看到我的作品受人欢迎,才硬把我拉到他们一边,以壮声势!”的确,读 过杜拉丝小说的人都会受到她现实主义艺术风格的感染。这是与“新小说派” 作品的表现手法不同的。 杜拉丝不仅是位作家,她还是电影导演。我们请她谈谈对当前电影的看 法。她说,当前电影的根本问题是创新少,因循守旧多。当你坐在电影院里, 眼前的东西总觉得似曾相识。现在拍片费用越来越高,拍片人越来越怕拍不 好,只得走万全之路,避开风险,结果作品平庸无奇。由此,杜拉丝对电影 的前景甚表忧虑。“当然,这也取决于电影剧本的质量。”谈到这里,杜拉 丝说,她有意将小说《情人》搬上银幕,期望能挑选到合适的中国演员担任 片中的男主角。 玛格丽特·杜拉丝的愿望今天已经变成现实。经过她及制片人的努力, 由法国著名电影导演让·雅克·阿尔诺执导的《情人》已在 1991 年拍摄完成, 1992 年初与广大电影观众见面。阿尔诺曾导演过《火之战》、《熊》等引起 广泛影响的影片。《情人》一片的男主角是由香港著名的年轻演员粱家辉担 任,女主角则是在 7000 多名应召者中挑选的一位英国姑娘珍妮·玛施。她只 有 18 岁,住在伦敦郊区,过去从未拍过电影,甚至电影院也去得不多,但是 很有拍电影的天赋,加之本人勤奋好学,因此顺利完成拍摄任务。导演夸奖 她是“十分难得的人才”。拍片初期,她完全听从导演的安排。到了后期, 她经常对导演提出意见,而且都“很有道理”。这部电影的外景是在越南拍 摄的。为了把环境布置成 30 年代法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样子还真花了很大力 气。由于男、女主角都不会讲法语,影片摄制时使用的是英语。紧接《情人》 之后,法国又拍摄了《印度支那》、《奠边府》两部描写法国在印度支那进 行殖民统治的影片,有人说这是反映他们殖民情节的“印度支那三部曲”。 杜拉丝并不只埋头文学创作。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曾全力投入法国 的抵抗运动,是一名坚强的反法西斯战士,与现任法国总统密特朗同在一个 抵抗组织。我们看望她时,正值法国里昂法院在审讯法西斯战犯巴比。这个 德国罪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法国里昂市杀害许多无辜群众,人称“里昂 屠夫”,民愤极大。杜拉丝对此十分关注,明确地对我们说:“审讯战犯完 全必要,战争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那一段历史谁也不该忘记。”她说:“有 些人认为,那已成为过去,现在无须旧事重提,但持这种观点的人只不过占 我国人口的千万分之一,他们是极少数。” 杜拉丝说,她自 17 岁时离开印度支那后从来没有机会再重访这一地区。 她也很遗憾没有机会到中国。不过,她补充说,在越南时曾越过边界到中国 的云南地区。这也算是到了中国。她知道中国已经发生巨大变化。她指望有 一天终会到中国看一看。讲到这里,她说,有人告诉她,小说《情人》在中 国已经有好几种译本,“这不正说明我已有许多中国读者和朋友吗!”
本文标题:访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丝
上一篇:记戈宝权获法国“荣誉博士”称号
下一篇:巴黎国际时装节与中国时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20/2582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20/25828.html
上一篇:记戈宝权获法国“荣誉博士”称号
下一篇:巴黎国际时装节与中国时装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20/2582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20/25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