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1.1地理野外观察-地理野外观察的意义和目的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8-0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地理野外观察是教师指导学生到野外对地理环境进行观察。它是使学生

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的一种课外教学形式,也是乡土地理研究不可缺少

的一种方式。

地理野外观察所以这样重要,是由于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地理教学的需要

所决定的。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地理环境,具有存在空间的广阔性、构成

的综合性、发展演化的长久性以及区域差异性等几个特点。地理环境存在的

空间是地球表面——地壳表层、大气圈低层(对流层)、整个水圈以及存在

于上述三个圈层相接触范围内的生物圈;由于这四个圈层彼此间进行着能量

流动和物质循环,使它们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就构成了地理环境综

合性的特点;整个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发展是地球演化几十亿年的历史产物;

而在地球表面的不同部位,地理环境的性质又有些不同,这又构成区域性的

特点。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就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场所;人类的生产、生

活在利用和改造着自然地理环境,从而又形成人文地理环境。地理学科的教

学内容就是人类认识、利用和改造自然地理环境,发展生产,创造人文地理

环境的知识。这就决定了地理教学内容中所涉及的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研究的对象,不是在课堂上所能直接观察到的。为使学生认识地理环境就必

须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上去直接观察,用自己的感官去获取地

理表象,进一步建立起正确的地理概念、理解地理原理。

例如,从小学起学生就学习运用地图了。地图上用符号表示海陆、河流、

湖泊、铁路、城市等地理事物的分布情况,用颜色或等高线表示地形高低起

伏状况,从而表示山地、平原、盆地等地形类型。若是学生从没有看见过山

地、平原、河流、湖泊、铁路等地理事物,既或是在照片、电影、电视中看

见过,那些形象也只是平面的,是由透视产生的立体感;而只有到那些地理

事物存在的地方去实际看看,才能获得真实的地理表象。过去在电视、电影

不发达的时代,平原地区的孩子就是不知道山是什么样子;内地的孩子也不

知道海洋到底是什么样子。如果没有实际看过这些地理事物,脑海里没有这

些事物的形象,面对地图上这些符号也只是抽象的认识,这种缺乏感性认识

的基础知识是不完整的,也不会运用于实践。当然现代文明的发展,孩子们

从小在电视、电影中能看到很多地理事物的形象,而且跟着大人去旅游也能

直接看到很多地理事物。如北京的孩子到颐和园、香山去旅游,就能看到山、

河、湖泊;在市区能看到铁路、桥梁、火车;因此,他们在学地理前就已经

获得了许多地理表象,为学地理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然而有些地理事物并非在日常生活中所能看到的,不由教师带领学生去

直接观察就没有机会获取这些地理表象。例如地理课中讲到褶皱山、断层山,

什么是褶皱?什么是断层?若只是在课堂上用教具进行演示或用示意图表

示,学生只能获得抽象的概念,只有由教师带领学生到野外去有目的地进行

直接观察,才能认识其真面目。观察了小褶皱不仅能认识背斜、向斜构造的

形态,还能进一步分清背斜、向斜核心和两翼新老岩层的关系,这就为识别


大型的褶皱构造奠定了基础。如北京西山是由数列北东-南西向的向斜山岭所

组成的山地:在西山东部边缘是香峪-九龙山向斜,(三家店—门头沟一带)

向西北为妙峰山-髫髻山-百花山向斜在西山南部边缘还有北岭向斜(房山城

北)。这几列向斜构造发育为一些高峰,而相间的背斜部分,则多发育成谷

地。若带领中学生,从新老岩层关系上去识别这些向斜山岭是比较困难的,

范围太大,非短时间可能完成的。但可以带学生到永定河军庄北面的灰峪去

观察杨坨背斜和阴山向斜;这两个构造范围小,一眼便能看穿。杨坨背斜是

由石灰岩(奥陶纪灰岩)构成的小山,在它的两侧覆盖着的是砂页岩层(石

炭-二迭系);在杨坨背斜的北面还有一个由这种砂页岩组成的低山,山下有

个小煤矿;再往北又是较高的石灰岩(奥陶纪灰岩)山峰;中间这个小山显

然是一个向斜山。进行实地观察之后,学生对课本上(高中地理第四章)所

写:“在地形上,有时背斜成为山岭,向斜成为谷地。但是,不少褶皱构造

的背斜顶部,因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受到挤压,物质坚实

不易被侵蚀,反而成为山岭”。就迎刃而解了。

又如,高中地理第四章讲地壳运动有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两种方式。除

了地震是快速地暂短的地壳运动外,广泛的地壳运动是长期的缓慢的,是人

们觉察不出来的。但地壳运动能在地表留下它的遗迹。在野外,可以看到许

多山岭是由弯曲的或倾斜的沉积岩层构成的。沉积岩层形成时是水平或接近

水平的,现在看到的岩层的弯曲(褶皱)或倾斜是地壳运动的结果。此外,

许多山地河谷中可以看到高悬在谷坡上的河床相砾石层(岩性混杂,有磨圆

度),比现代河床高出十几米到数十米。显然,这些砾石层不是现代河流冲

积成的,而是古河床,这一现象说明在较近的地质时期地壳还在上升(新构

造运动)。同时在河谷坡上还形成一级至数级阶地,这也是地壳上升的证据。

在北京西山永定河谷(野溪对面担礼采石场的砾石层和陈家庄阶地)和北山

南侧的干谷中(如关沟东侧的数级阶地,德胜口水库南山坡上的砾石层)都

可看到这些现象。如带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直接观察,学生对地壳运动的认

识就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了。

以上数例可见,地理观察能使学生直接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获得丰富

的地理表象,进而建立正确的地理概念,深入理解地理原理;使地理教学过

程符合从感性到理性,再运用于实践的认识过程,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完整

性。

从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教学任务来看,地理野外观察的作用也是非常

显著的。在地理观察过程中,学生动脑动手的机会比在课堂上多得多。在野

外看到很多自然现象,学生的脑海里自然会产生“为什么”?教师再有意识

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如前面提到的河谷坡上砾石层的观察,教

师引导学生分析砾石层的特点,与山坡上滚下来的碎石(坡积物)有何不同?

从而分析出它的特点是具有磨圆度和岩性混杂,证明是河流冲积物。得出河

流冲积物的结论之后,再叫学生分析河流冲积物比现代河床高出数十米的原

因,就能得出地壳上升的结论。可见,地理野外观察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分析问题的能力是非常有效的。在地理观察过程中,还可以通过使用罗盘定

方向、测岩层产状,画路线图、地理素描图,采集矿物、岩石、土壤、植物

标本等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考察的能力。

地理野外观察也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有效形式。

当学生观察到地壳运动的证据、岩石风化现象、流水的侵蚀、搬运和沉积作用等,就可以认识到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观

察到地貌对气候,气候对植物生长及人类生活的影响,农业生产与当地气候

等自然条件的关系等,认识到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从而培养辩证唯物主

义观点。此外,在野外观察活动中学生饱览祖国的群山峻岭,辽阔的草原,

农田,浩瀚的大海,茂密的森林,丰富的矿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从内

心感到大自然的魅力,便会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思想情

感。另外还可以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责任心,加强对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总之,地理观察在完成地理教学传授知识,发展智能和进行思想教育三

项职能方面的作用是非常显著的。

在中学组织地理观察(不同于地理工作者进行地理考察)一般多在乡土

地理环境中进行,因此,它是乡土地理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教学形式,也是乡

土地理研究的一个主要方面。


  本文标题:2.1.1地理野外观察-地理野外观察的意义和目的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418/2577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418/25777.html

    标签:地理野外观察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