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北京周边的自然景观--山地景观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3-01-1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采。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 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宋代山水画家郭熙《林泉高致集·山水训》 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四山之意,山不能言,人 能言之。 ——清代画家恽南田 自然界的景观,大体由山、水、天象、生物四大要素构成。这四大要素 中,山(即地貌)构成了景观的大轮廓,起着景观的构图作用;草木以四季 变换的色彩及千变万化的姿态,为大山披上了美丽的衣妆;流动的水作为滋 润万物的生命之源,给山带来生气,带来灵动感;烟云、雨雪、霞光、气象 则使山川具有情绪、具有神采。 因此本章将分别从这四大要素入手,介绍它们在北京地区的分布特色及 较著名的独立观赏点。
  风景山
  1.山景的观赏层次
  山这个字从广义上讲是指与平地有一定高差的土石地貌。按地学的定义 是指“陆地表面高度较大,坡度较陡的隆起地貌。”山因有较大的高度而与 平原、丘陵相区分;因山顶面积小而与高原相区别。从景观角度来说:山是 构成景观画卷的最基本的骨骼,是构图的基础。 作为风景实体,山大体拥有大小两种不同的观赏类型:一种是构成一个 区域总体骨架的山系、山脉,如北京地区的燕山、西山,它往往因有着共同 的地质、地理条件而具有一个总体风景特征,并在一定的程度上决定着各中、 小尺度风景山的状态和形象。 但除非是在太空中或在地形沙盘上,山脉是看不见的,我们平常所见到 的山往往指的是一小片山或一座山峰。它们因为与人类的历史、文化、军事、 科学等等的关联而被人们推崇,它们的景观因此被人类了解、利用。这些具 体的山才是我们观赏的直接对象。
  2.北京山地的特色
  北京是个多山的地方。全市 16800 平方千米的土地,山地占 10418 平方 千米,约为全市面积的 2/3。大面积的山地,给风景旅游提供了内容丰富的 载体。北京的山地地貌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脉络清晰,山势雄险 北京的自然文脉呈半圈状结构,西山和北山两条山脉在北京西北部交 汇,形成东北、北、西、西南半包围型山地空间格局。 北、北东山地称北山,又称军都山,属燕山山脉范畴,境内主要由镶嵌 着若干山间盆地的断块山组成。 西、西南山地称西山,属太行山脉范畴,境内由一系列东北—西南向岭 谷相间排列的褶皱山组成,因绵延 100 千米,素有“西山二百里”之称。 西山大体可以划出南西—北东向的四列山,由北向南的顺序依次是:第 一列东灵山—黄草梁—笔架山;第二列白草畔—百花山—髫髻山—庙安岭— 青水尖—妙峰山;第三列九龙山—香山;第四列大洼尖—猫耳山。其中第二 列山及第一列的东灵山,第三列的九龙山,第四列的猫耳山山体核部在中侏 罗纪均有较强烈的火山喷发。喷发的火山岩覆盖了大片的台地。在后来的剥 蚀中,因火山岩质地坚硬,抗侵蚀能力较其它岩石强,故而形成了山顶为年 轻的地层,山下为早期含煤地层的地形倒置现象。山峰高峻,山势连绵,构 成明显的分水岭。在大石河和拒马河之间的中低山地带,山地主要由元古界 的硅质灰岩构成,在低山区,由于岩层倾角小,或接近水平状态,发育了大 面积整套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在中、低山区蕴藏着成片的溶洞群;低山区发 育为以十渡地区为代表的峰林地貌。而在门头沟与昌平交界的石灰岩中山地 区则发育为岩溶高原。 北山基本上可归为两列走向近东西向的山体(也有南北走向的山,如云 蒙山),北面一列是海坨山—佛爷岭—猴顶山;南面一列是八达岭—燕羽山 —凤驼梁—黑坨山—云蒙山。 北山山体以中生代的侵入岩即花岗岩为主,其次是喷出岩。在地壳抬升 作用较弱的低山地带,花岗岩地貌发育成了混圆形的山丘;在抬升较剧烈的 中山地带,花岗岩受断块掀升的影响,节理发育,由于海拔较高,冻融作用 加剧,内外营力相互作用产生机械崩解,发育为峰柱状、球状的地貌景观。 南列的云蒙山花岗岩体和北列的猴顶山花岗岩体构成了这两列山脉的核心地 貌。 密云南部和平谷北部以低山为主,北部与中部由石英砂岩构成峻峭的 中、低山;而南部和东部多为硅质白云岩构成的低山;中部尚有一片由片麻 岩构成的低山和丘陵。山区内由于断裂构造发育而形成沟谷平直且多直角转 弯的地貌,平谷之名由此而来。 北山和西山,两大地貌单元相围合构成了面积达 5000 多平方千米的半封 闭“海湾”,人称“北京湾”。而古老的北京城就坐落在这一“海湾”经冲 积而形成的北京小平原西南部。这种地貌分布空间格局,给古代风水研究家 提供了京都选址的重要依据。诚若古人云:“幽州之地,左环沧海,右拥太 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济,诚天府之国。”北京“形胜甲天下,扆山带海, 有金汤之固……,诚万古帝王之都。”北京凭借这两条“龙脉”形成的天然 屏障,成为“前挹九河,后拱万山”,北有天险可守,南有水陆出入之便的 龙蟠虎踞之地,被古人称为“天府”、“神京”。 北京的山地不仅脉络清晰,而且具有较大的起伏优势,使许多山峰呈现 出雄峻的气势,特别是在海拔 800 米以上的中山地带,河谷切割幽深,岭谷 相间错列,在河谷两侧形成了众多高达数百米的雄险崖壁,给人以特殊的美 感。在北京与河北省交界的西北部环京线上,分布着一系列海拔接近和超过 2000 米的山脊和山峰,如海拔高达 1991 米的百花山,2035 米的白草畔,2303 米的东灵山,2234 米的海坨山等。这些山峰都是北京地区体现风景雄伟美的 系列名山,对本市山地观景旅游具有特殊的地理意义,近年来已有许多山峰 成为北京市民光顾赏景的热点目标。 (2)地势呈阶梯状上升,构成几级观景台面 北京西北高,东南低。西北为山地,东南为平原。若画一个横剖面,可 以看到西山有两级明显的阶梯面,地学上称夷平面。这种层状地形是地壳活 动与外力作用相互配合的典型产物,它表明北京自中生代以来地壳呈间歇性 上升,具有隆起阶段与宁静阶段交互出现的活动特征。 第一级夷平面是第三纪早、中期的北台期夷平面,它形成了西山山地的 主体顶峰,根据其表面高度又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海拔 2000 米左 右,如东灵山、白草畔、百花山平台;第二层海拔 1400~1600 米,主要分布 在黄草梁、南山鞍一线和老龙窝、庙安岭—髫髻山一线的山顶台面;第三层 海拔 1000~1200 米,如柏峪西、梁家山、妙峰山、张家山、九龙山、猫耳山、 上寺岭、大洼尖等山顶面。 第二级夷平面是第三纪中晚期唐县期夷平面。它们海拔较低,多分布于 河谷两侧的低山一带,其台顶可见有河流遗存的砾石层和黄土层等。地学家 根据其地貌部位,划分为两个层次:即海拔 150~200 米的低层次夷平面和海 拔 260~300 米的高层次夷平面。前者如周口店龙骨山顶的砾石顶面;后者如 太平山和上平山的山顶平台。北京北山夷平面不像西山那样完整和明显,这 是由于受断裂盆地和断块山差异升降运动的影响,许多夷平面或阶地存在着 不同的高度之故,如青龙桥山顶普遍存在 1070 米夷平面,而关沟两侧则以 920 米或 830 米呈现于地表。 上述西山和北山夷平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其他自然要素的水平和垂 直分布,因而构成许多不同特色的观景层面。人们可以登上这些平台,观日 出日落、观云雾升腾,观草甸花海,观山下旷景,许多平台还可以作为山景 开发的基地。可见,北京山地的多层性,也是观赏大尺度山景的主体内容之 一。 (3)地质构造及岩性差异大,地貌丰富多彩 地球表面上千姿百态的山都是几千万年甚至几十亿年中在地球内部的内 营力和地球表面的外力综合作用下形成的。每一座山的成因和内部的差异也 像每一座城市一样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大体上说,地壳的垂直运动、水平运 动、岩浆活动以及地震等等所引起的一系列的地表地质现象,诸如地面局部 的隆起或陷落、褶皱与断层、滑坡及山崩、火山喷发及熔岩溢出等等造就了 大地貌的基础。在这之后,风力、流水、冰川、风化、海流等外动力又经年 累月地对露出地表的岩石进行剥蚀、搬运最终堆积到低处。这些外力就好比 大自然雕刻师手中的刻刀,将山峰雕刻得出神入画,奇妙天成。一座险峻的 山峰可以是构造运动形成的;可以是火山锥造成的;也可以是冰川或风化等 外力雕刻的产物。地质学家通过对山石的研究,可以说出山的成因。 当地壳只出现水平升降运动时,断层之处出现的是平顶山。地壳褶皱运 动时,断裂之处就会出现倾斜山。倾斜山由于各层岩性的不同在外力的作用 下会形成单面山、锯齿山、叠状山。褶皱运动强烈并伴随有断裂时,断层甚 至会直立起来形成直立壁状山。地壳运动越复杂多样的地带不仅断裂的方向 多,而且岩石的组成也复杂多样,因而形成的山形地貌也千变万化。特别是 一个地段聚集着几种不同岩性的山,或同一座山由几种不同成分的岩石构成 时,景观才更耐人寻味。因此,专门寻找不同构造的山,也是看山景的一项 基本功。 北京地区山地,由于成因和岩性等差异,所造成的地貌类型非常丰富多 彩、千妩百媚。从成因来看,虽然西山和北山均属燕山构造运动隆起的,但 隆升的时间、幅度以及在隆升过程中遭受的断裂、剥蚀等强度的差异,造成 了地貌形态的千差万别。 即使是在同一片山区由于地质构造的不同也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地貌景 观。如同处密云县东北角的燕山地区的司马台长城、云岫谷、雾灵山三处景 点,司马台长城所依建的山地为白云质灰岩和火山角砾岩、火山岩受强烈挤 压后形成的逆断层,其山形如刀削斧劈拔地而起,险峻异常,令人望而心跳。 云岫谷中花岗岩的冰川漂砾散布在红色安山岩基底的山谷中,配以白色的溪 瀑、缤纷的野花一幅别有洞天的世外桃源景象。而雾灵山山体主要由正长岩 组成。正长岩是一种深埋在地下的岩浆岩,因受地壳上升的内力作用产生各 种挤压断裂,才形成了今天从主峰向四周辐射出的五条山脊。正长岩石质坚 硬却较易接受化学风化,因此,在外力的剥蚀下,出现了众多的沟谷和各种 形态的孤峰怪石。雾灵山山顶还广泛分布着大小不一、棱角明显的满坡碎石, 这些碎石并不是人力炸山所为,而是第四季冰期形成的冻蚀景观。 地处昌平、延庆、怀柔三县交界处的黄花城长城一带为沉积岩与侵入岩 交错分布的断层区,这里不仅山势险峻,而且由于岩性的不同,呈现出不同 的地貌景观,长城南部的黑熊山与长城北部的莲花山山体由肉红色或褐红色 的花岗侵入岩构成,其山峰岩石色彩与北山的其它花岗岩山体完全不同,附 近地区盛产有色金属矿藏。 小西山地区的鹫峰、妙峰山等山体,主要由以碎屑岩为主的火山灰岩构 成,岩石风化后形成的土壤土质较肥沃,因而妙峰山盛产玫瑰。鹫峰东侧山 坡的岩石成分以长石为主,其硬度较低,易于风化,形成了山前较低的台地。 而与其相隔不远的凤凰岭一带,因接近阳坊花岗岩体的中心部位,岩石成分 中石英含量较多。其南坡多为巨大的整块花岗岩山体,北侧山谷妙峰沟中则 保留着海水侵蚀的痕迹,留下不少混圆的石块及水蚀洞穴。真可谓不看不知 道,世界真奇妙。 总之,北京山地在地貌类型上表现得十分繁杂,有褶皱山,也有断块山; 有向斜山,也有背斜谷;有台岗地和丘陵,也有低山和中山;有雄伟的山峰, 也有平坦的夷平面,幽邃的峡谷,还有狭长的盆地等等。这些不同造型的地 貌类型,给北京的风景山涂上了层层美丽的轮廓线和色相。 我国北宋著名画家郭熙,在《山水训》一书中精辟地指出:看山要面面 看,“山正面如此,侧面又如此,背面又如此,每面每异,所谓山形面面看 也。”并说这样面面看,一山可得数百山的形状。可见观赏山景要掌握观察 的位置。此外,观赏山景也要注意观赏角度,仰视可以显示山之雄伟和高峻; 平视可以展现山之开阔和辽远;俯视可以窥见山之纵深和层次。郭熙在《林 泉高致》一书中提出了“三远”观赏法则:“自山下而仰山巅,谓之高远; 自山巅而窥山后,谓之深远;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南宋的韩拙则说: “在近岸、广水、旷阔而远山者,谓之阔远;在烟雾溟漠野水隔而仿佛不见 者,谓之迷远;景物致绝而微茫缥缈者,谓之幽远。”总之,看山,要从远 近高低,各个角度,不同层次,抓住不同气候的特色来观赏,这样才能真正 地领略山的精髓,从旅游中得到美的享受。 (4)中、低山地带风景名山多,知名度高 风景名山包括了前人从各种不同价值角度鳞选出来的观赏类型。如从社 会属性的角度有古代皇帝封点的历史名山、有古代文人墨客推崇而知名的文 化名山、有宗教僧侣看好的宗教名山、有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政治名山、 有处于战略要地的军事名山等等。从自然属性的角度来说,有地理名山,如: 地理界山、分水岭、大河发源地、最高峰等;有地质名山,如:构造上的断 块山、穹窿山、丹霞山等,岩性不同而成的花岗岩山、火山锥、石灰岩山、 玄武岩山等;气候名山如:以云雨为特色、天文奇观为特色的山;还有以生 物、植被而著名的山如:松山、百花山等等。有时,同一座山同时蕴含着数 种不同类型的观赏旅游价值。 在北京山地和平原接触带,分布着许多海拔较低的风景名山,如西山前 缘的上方山、龙骨山、猫耳山、马鞍山、潭柘山、石景山、香山、玉泉山、 妙峰山、万寿山、望儿山、妙高峰、阳台山、凤凰岭等;北山前缘的九龙山、 天寿山、银山、大羊山、莲花山、红螺山、密云山、长山、小汤山、丫髻山、 牛栏山等。这些山峰,海拔最高 1000 米出头,最低只有几百米、几十米。但 是它们均很出名,是首都周边风景旅游点最密集的圈带。它们所以能够形成 风景名山,主要原因是: 第一,距京都城区最近,在历史上受人文氛围影响最深刻、最强烈,许 多山上都建有宗教寺庙、皇家宫殿、行宫、陵寝等名胜古迹。特别是宗教型 风景名山可以吸引众多朝山香客,甚至皇亲国戚,经过长时期的渲染,必然 使它涂上一层浓厚的宗教色彩,其名声远扬国内外。如妙峰山,在明清时期, 朝山进香者不仅有京城及周围信徒,远者可达江南和两广地区。清代慈禧等, 也曾数次到妙峰山朝拜,无形中对该山起了扬名加冕作用。 第二,上述山峰区位条件好,交通相对便捷,给山地文化传播者和开发 者提供了优越的场所。北京在历史经济活动中,一般都经历了先平原后山地 的开发过程。而上述山峰均处于人们向山区开发经济、文化的前沿地带,它 们的山水大观很容易被风水认知者所注目。因此,它们的开发必然比深山区 要快、要丰富多彩。 第三,上述山地大都具有特殊的自然资源和风景资源,最易被人们所赏 识和占有。如玉泉山因有被称为“天下五大名泉之首”的清泉,从辽金起就 被皇家所圈占,以后历代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宫殿、庙宇,形成了皇家苑林。 海淀区阳台山和凤凰岭,过去曾是风景佳地,许多贵族、僧侣在此修建私人 花园、别墅和寺庙,成为北京西北郊有名的风景胜地。其内妙高峰因被清代 醇亲王视为风水宝地而辟为自己的陵墓。 第四是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山地。如周口店龙骨山,因发现了北京人头 盖骨化石和山顶洞人化石而成为名闻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现被联合国接纳 为“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3.北京周边著名风景山简介 北京地区较高的风景山从成因上来看,主要有断裂隆起和火山喷发两大 类型。北山所盘踞的昌平、延庆、怀柔、密云、平谷一带,属于刚性且自下 古生代以来长期抬升,往往缺乏后期岩石沉积的凸起部分,境内褶皱比较缓 和,断裂比较发育,山地多以断块形式出现。凸起部分构成明显的地垒,断 陷部分构成山间狭长盆地。山地和盆地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山麓线比较平 直,与平原有明显的分界线。由于断块在抬升幅度方面略有差别,故各地山 地的剥蚀面也有起伏变化。这就给北山地区增添了许多观赏景象。如八达岭、 燕羽山、凤驮梁、大羊山、黑坨山、云蒙山、桃山、雾灵山、四座楼山以及 最北端的海坨山、佛爷顶、卯镇山、云雾山等,均有不同的剥蚀面和峰顶状 态。 西山山地属柔性的古生界、中生界拗陷部分,遭受褶皱的影响比较大, 特别是门头沟和房山地区,在造山运动作用下,岩层多褶皱成许多条状排列 的背向斜。现在的山脉就是沿着这些北东—西南向的构造线发育而成的。由 于在宽浅的向斜构造内沉积了大量中生界坚硬的火山岩。这些坚硬的火山岩 在后期抬升中对剥蚀的抵抗力较强,在地貌上多发育为特别突出的高峰。其 中最突出的两条向斜是九龙山向斜和髫髻山—庙安岭向斜,向西延伸为百花 山向斜。北京西山范围内许多著名的高峰就分布在这两条向斜构造轴线上。 如香山、九龙山属九龙山向斜构造;妙峰山、清水尖、髫髻山、庙安岭、百 花山属髫髻山—庙安岭—百花山向斜构造。均为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典型 地貌。这些山峰在地貌上表现为岭谷相间、起伏悬殊的态势,从而形成众多 幽深的峡谷、雄险的岭脊、耸峙的山峦和大量的造型峰石及洞穴。 由灰岩和白云质灰岩所构成的低山地带,则多发育有桌状山、塔状峰林、 岩溶漏斗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洼地或多层溶洞等不同阶段的喀斯特地貌景观。
从表 1 所列风景山可以看到,北京地区山的构景类型主要有自然风景 型、自然—长城型、自然—文化型、自然—宗教型、自然—园林型、自然— 陵寝型 6 大类。除了大约占一少半的纯自然风景型山体外,其他各类则是以 自然风景为背景,然后再溶入文化性景观。自然和人文两种因素的结合,大 体可看到如下四个基本规律: 第一,风景山海拔越高,以自然风景为内涵的数量越来越多;海拔越低, 以人文风景为内涵的比重相对增加。 第二,在人文风景山内,大多数山顶或山麓都建有宗教寺观,说明宗教 文化对京郊山地影响颇大。这些宗教庙宇既受民间善男信女青睐,同时又受 皇家所推崇,表现出宗教和政治两大势力的合流趋势。 第三,在北京西山和北山两大山地空间内,风景内涵有着显著的差异性: 北山多断块山,西山多褶皱山;北山多泉瀑,西山多溶洞;北山多宽谷和山 间盆地,西山多幽深峡谷;北山地势较缓坦,西山地势较陡峻。 第四,北京北山因有长城横亘,大量风景山多与长城内容相关,形成了 以自然—长城型文化风景形态。而西山除沿河城有长城敌台外,大部都无长 城文化景观。 风景谷 1.山谷的景观特色 相对于风景山的一种深而狭的地貌称为风景谷。它包括许多类型,如峡 谷、嶂谷、“一线天”等。 山谷有些是因地壳运动产生的断裂形成的,有的是褶皱形成的,有的是 流水切割或冰川侵蚀形成的,或者是褶皱加流水切割形成的。地质学家们将 在造山的褶皱运动中向上隆起的一段岩层叫做背斜,向下凹陷的一段岩层叫 做向斜。大多数情况下,背斜部分形成山峰,向斜部分将会形成山谷。但在 长期的风化剥蚀作用下,地貌可以发生变化,山峰、山谷可能均被夷为平地。 或当凸起部分的岩石较软,较易被侵蚀时,也会形成向斜成山,背斜成谷的 相反情况。 山谷给人以幽和奥的审美感,所谓幽美即幽深、幽邃、幽静的感受。所 谓奥美则是指在四面高峻、中间拗陷的盆地、井状地形中所获得的深奥、奇 奥、奥秘等美感。这两种美感结构,都建立在视野窄小、光量幽暗,给人一 种局促、压抑的环境氛围之中,人处其内,深感幽深和静谧。深藏于幽邃而 深奥的峡谷和山间盆地中的山林古寺,被人们形容为“柳暗花明又一村”和 “养在闺中人未知”的佳景是因为这种景物的最大特点是“藏”,构成藏而 不露、一鸣惊人的美的意境。风景不能都是敞亮的,有的要敞,使人获得敞 旷美;有的要藏,使人获得幽深美。设计在这种风景谷中的具有幽深特质的 度假山庄、度假村镇,能使游人在奇特的环境中捕捉到山谷各种美的感受。 2.北京地区山谷景观概述 (1)峡谷景观扫描 峡谷指两坡陡峭、横剖面呈“V”字形的谷地。它是地表暂时性线状水流 或常年充水的河流强烈下切的产物,是山谷的中年期景观,河谷两侧坡面与 嶂谷那种直起直落的垂直特性不同,变成上宽下窄的“V”字形剖面结构与形 态。这类风景谷可长可短、可大可小,大者可以纵穿或横贯一座山地,长达 数十千米,小者仅几千米。其中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方向一致或近乎一致的 称为纵谷,包括向斜谷、背斜谷、单斜谷、次成谷等类型;延伸方向与地质 构造走向不一致或近乎正交的称为横谷,它包括顺向谷、逆向谷、先成谷、 后成谷等。北京地区大体量“V”形谷在北山和西山各有特点,西山的山脉走 向是东北—西南向,因此由西北向东南横穿的“V”形谷大部分都属于横谷, 主要河谷有永定河谷、大石河谷和拒马河谷。而由这三大河谷的支流下蚀形 成的河谷,如永定河流域的湫水、清水涧、清水河、下马岭河、苇甸沟、樱 桃沟、刘家峪沟;大石河流域的白石口沟、南窖沟及大石河山川村至霞云岭 段;拒马河水系的千河口东沟、河口北沟等其走向因与地质构造走向一致而 属于纵谷,而且这类纵谷大部又属背斜谷,它们多发育于背斜的轴部,河口 延伸方向与背斜构造轴走向相平行。 永定河谷是北京西山规模最大的风景谷。它两岸山势雄伟,山坡陡峭, 谷深岸窄,水在峡谷中迂回前进,天然落差 340 米,平均坡降 0.31%。从官 厅进入西山,到三家店流出山地,长约 100 千米,这段横穿西山的河谷属永 定河中游地段,山峡大部分地段为横谷,但某些河段也有纵谷性质,如落坡 岭至三家店一段,河道在上苇甸穹窿和九龙山向斜之间。组成山体的岩性为 寒武、奥陶系灰岩,岩层碎破,节理发育,多溶洞景观。从整体走向看,永 定河谷的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线是相悖的。这一发育特点决定了永定河谷主 要为“V”字形峡谷,但在横切向斜山地部分,也常形成狭窄的嶂谷地形。永 定河峡谷目前开发的风景点有官厅之下的水上漂流旅游和 55 公里处的珍珠 湖度假地等,支谷风景点有妙峰山、斋堂水库、龙门涧等。 大石河谷是拒马河在北京的最大支流下蚀所形成的谷地。它从百花山南 麓至漫水河出山进入平原,全长近 120 千米。整个峡谷曲折幽深,除有小段 表现为嶂谷外,大部都属 V 形谷。两岸山高坡陡,谷深而幽。由于主要地段 切蚀于寒武、奥陶系灰岩内,故多发育了喀斯特溶洞。主要风景点有清水涧、 莲花山、银狐洞、石花洞、孔水洞等。据新近勘探,大石河下面有一系列溶 洞群,其中 500 米以上的溶洞就有 10 个。这些溶洞首尾相接,若经过系统的 开发,将会形成我国北方最大的溶洞风景走廊。 拒马河谷是北京仅次于永定河峡谷的大型风景谷地。它是由大清河水系 中的拒马河切穿西山后所形成的峡谷,全长约 46 千米。两岸主要发育了震旦 纪的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节理特别发育,岩层产状平缓,经流水切割,形 成许多 V 字形和嶂谷型峡谷互相交错的谷地形态。河谷比较宽阔,岸壁十分 陡峻,造型千姿百态,是河北涞水野三坡和北京十渡风景区的主要载体。 北京北山山地走向已接近纬向,属阴山—燕山纬向构造体系的组成部 分。在北京地段多呈相间排列的断块山和山间盆地。因此北山的风景谷,较 大者多表现为宽阔的山间盆地,如怀沙盆地、十三陵盆地、燕落盆地等。它 们基本上属纵谷,沟道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相一致;较小者多呈切割雄险的 横向嶂谷,沟道延伸方向与地质构造不一致。北山 V 型风景谷主要有位于昌 平县境的狻猊沟、关沟、虎峪沟、德胜沟、碓石口沟、老君堂沟、八家沟、 钻子岭沟、桃峪口沟、白浪沟;位于怀柔县境的怀九河谷、沙河河谷、雁栖 河谷、大水峪;位于密云县境的对家河、古楼峪、京都第一瀑、仙天瀑、白 马关河谷、牤牛河谷、潮河河谷、安达木河谷、清水河河谷;位于平谷县境 内的镇罗营石河、熊耳寨石河、鱼子山石河、北寨石河、黄松峪石河、将军 关石河;位于延庆县境内的佛峪口沟、古城河河谷、新华营河谷、菜食河谷、 黑河河谷、黄花城西沟和鹞子峪等。 (2)著名的嶂谷 嶂谷是向 V 字形谷发展的早期谷地。其造型特点是谷地狭窄、两岸山崖 陡起陡落,构成谷地上下一般宽的形态。这种谷地山体相对切割深度大,许 多嶂谷两岸发育有高达数十米乃至几百米的悬崖,如同刀切斧劈一样,十分 雄险壮观。嶂谷的走向一般是曲折多变的,它可受断层方向控制,延伸达数 千米或数十千米;也可沿节理下蚀,形成几种不同的转折方向。 嶂谷地貌的形成大都是以垂直下蚀占主要优势,侧蚀和坡蚀尚不发育, 表明该地地壳以升降运动为主。当这种垂直下蚀达到一定的阶段或地壳处于 稳定状态时,嶂谷两岸的陡崖就会被坡面侧流所侵蚀,形成缓坡或冲沟,于 是嶂谷就会向 V 字形峡谷逐渐转化。从这一意义上讲,嶂谷是峡谷的早期发 育地貌形态,V 字形谷是嶂谷进一步发展的后期产物。 北京周边的嶂谷有不少是十分壮观的。著名的有门头沟区灵山脚下的 东、西龙门涧、房山区十渡的局部地段与河北涞水县野三坡的百里峡(蝎子 沟、海棠峪、十悬峡 3 条嶂谷,总长 50 余千米)、延庆县的龙庆峡、平谷县 的熊耳寨沟、湖洞水等。 东、西龙门涧是北京周边地区最长、最壮丽的嶂谷型风景谷。它是由从 灵山东南麓发源的两条山溪侵蚀下切形成的峡谷,两岸岩体为中、上元古界 蓟县系雾迷山组灰岩,产状近于水平,垂直节理发育,后经地表流水对急剧 抬升的岩层侵蚀,形成了两侧直起直落的崖壁,宛如刀切一样,十分雄险, 下切深度达百米以上。整个嶂谷随节理延伸方向而转折,但主体走向是北西 —东南,总长度达数千米。其中东龙门涧以水景取胜,有黑龙潭、龙泉水和 小瀑布等;西龙门涧以险峻著称,山峰多向涧内倾斜,涧内有青龙潭、塔园 峰、北西天等胜景。 龙庆峡是北京北山地区最壮观的一条嶂谷型峡谷。它由发源于海坨山南 麓的古城河切蚀而成,全长约 15 千米。其中三盆河至古城水库 7 千米段,两 岸崖壁耸峙,高达百米以上,谷底湖水清澈,群峰倒映,风景极为优美,被 人们称为“塞外小漓江”。该峡两岸山体也属于中、上元古界蓟县系白云岩 和白云质灰岩,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垂直节理十分发育,后经流水下蚀而形 成了这条雄险的嶂谷。 熊耳寨石河下切形成的风景嶂谷,在北山地区也是很雄壮和典型的。其 长度有 8 千米,走向为东北—西南,是一条沿地质构造线发育的纵谷型嶂谷, 两岸岩壁耸起,高达百米。岩体与龙门涧、龙庆峡不同,它由古老的石英岩 构成,岩性坚硬致密,色泽黄白。嶂谷发育可能与断层有关。 平谷东北部的湖洞水也是一条典型的嶂谷。该谷长 5 千米,完全由长城 系底部常州沟组红色厚层石英砂岩组成,岩层平缓,垂直节理发育,沟谷形 同“胡同”。两岸高崖壁立,四顾阴森,仰望上空,有“天开一线”之感。 (3)“一线天” 所谓“一线天”是人们对山崖裂缝的一种形象称呼。意思是人在其中只 能看到一条窄狭的天缝。这类景观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大者可接近嶂谷, 小者就像一道岩缝,仅能容一身穿行。如涞水野三坡蝎子沟最窄处仅有 0.5 米宽。长度可达数十米甚至几百米。各处“一线天”的形成原因与岩层产状 可能有所差别,但其美学形象特征和观赏效果却是一致的,它给人们一种险 峻感、深邃感和奇趣感。在北京周边地区,已发现多条“一线天”景观,如 门头沟区龙门涧内的“石围屏”、密云京都第一瀑景区的“幽燕古道”、云 蒙山莲花瓣“一线天”、平谷湖洞水的“一线天”、延庆东北部“一线天” 风景区、房山十渡风景区四渡“千尺窗”、昌平虎峪“一线天”和碓臼峪“洞 天峡”等。 石围屏的最窄处,两侧石崖高达 300 余米、相隔仅 2.5 米,人置其间只 能看到蜿蜒曲折的一线青天。该一线天是北东向节理发育规模最大的一条, 长达千余米,张裂最大宽度数米至十几米。 幽燕古道是穿行于岩层中的一段步道,峡谷天成,窄如门户。 莲花瓣一线天将一小山整整劈为两半,中间形成长达数十米的石缝景 观。 平谷湖洞水风景区“一线天”位于罗汉洞附近,两边山峰高耸入云,峭 壁间距狭窄,站在谷中仰望上空,天开一线,故名。 位于延庆珍珠泉乡的“一线天”风景区,有一峡谷,两侧为悬崖峭壁, 摩天对峙,宽不足 20 米。人在谷中,仰面而视,唯见一线蓝天。 房山十渡风景区内四渡“千尺窗”,因断层形成巨大裂缝,长达 300 多 米。齐刷刷的峰林巍然矗立,每当阳光从裂缝中移过,巨大的光柱投向河面, 匆匆一闪,实为壮观。六渡弧山寨景区中的一线天,其规模堪称北京之最。 昌平虎峪“一线天”,两山石壁夹持,中通一谷,宽仅 4 米。山体石壁 越向上越相互贴近,站在谷地仰视,只能望到蓝天一线。 碓臼峪洞天峡中“一线天”,位于该峡谷西侧,为一因断裂而形成的 2 米裂缝,上面还夹有一块石头,如同从一道蓝天坠下,卡在这里。
3.北京郊区主要风景谷简介
风景石 1.风景山石的成因及观赏价值 岩石是构成山体的地质基础,同时也是构成风景山的重要观赏实体。 地球上的岩石,从成因上分大致有三大类:第一类是火成岩,也就是在 地壳活动时期,地球内部炽热的岩浆沿地壳的断裂处上升到地球表面一定深 度或喷出地表后冷凝形成的岩石。火成岩包括花岗岩、玄武岩、安山岩、流 纹岩、伟晶岩等等,它们都属于地球表面最初的岩石。 这些岩石,由于冰冻、日晒、风吹、流水、风化等各种外营力的作用, 逐渐开裂、被粉碎变成石块、砾石、卵石,进而变成砂粒、粘土等,再被风 和水搬运到低洼处沉积起来。这样一层一层越积越厚,最后在地下又变成了 岩石。这种因沉积作用形成的岩石叫做沉积岩。沉积岩都是在海底或湖底形 成的。沉积岩形成的时间非常之长,不是几千几万年而是几百万年。在不同 时期的岩层中,往往保留着那个时期生活着的各种生物的遗体,所以生物化 石是沉积岩地区所特有的珍宝。当这些层状的岩石在以后的地壳运动中再一 次升出地面,并被披露时我们就看到了有着一层层不同构造的断层山。一般 来说,这个层状的岩石序列中最下面的是最早形成的,最上面的是最后沉积 的。一个地区的岩层如没有沉积岩,表明这里一直是陆地,即古大陆的陆台。 沉积岩层越多则表明这里被海水或湖水浸没的时间越长。如果沉积岩层在年 代上出现时断时续的缺失现象,则表明这里出现过海陆变迁,缺失沉积岩层 的年代里,这里是陆地。如果某层沉积岩上覆盖着火山岩,则表明这里曾有 火山活动。古生物学家总是到地质学家所标明的某一个时代的地层中去寻找 当时曾生活着的古生物的化石。比如在中生代的地层中可能会找到恐龙的化 石。 如果火成岩和沉积岩在地壳运动中再一次被陷入地层深处或受到横向褶 皱的剧烈挤压时,由于压力和温度的作用,它们将在构造上发生新的变化, 变成与从前结构完全不同的另一类岩石,称为变质岩。变质岩通常比前面两 种岩石密度更高,更坚硬。此外,由于变质岩常常是由几类不同的岩石融合 形成的,所以有的会具有色彩相间的花纹,成为美丽的观赏石。 很多风景山地,都是由于存在着大量造型石景和特殊的岩石观赏体,才 成为吸引游客的观光游览胜地的。 风景石包括造型峰石、冰川漂砾、太湖石、化石、矿石、玩石等。它们 都是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通过内、外营力作用而形成的,其物理、化学乃 至生物的特性,对每一种风景石都不同,所以它们的观赏效应也各有差别。 一般而言,除造型山峰为大、中尺度景观外,绝大多数都属小尺度风景。由 于造型、色彩、线条、结构等美学元素组合体比较精粹、华丽、玲珑,故其 观赏和审美价值特别大。有些玩石、化石、宝石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收藏品 和价值连城的财富象征。北京的广大山区,由于地质构造和组成岩性的复杂 性,存在着多种多样的风景石。 2.主要风景石类型 (1)神奇的造型石峰 北京周边地区已发现不少大、中、小尺度的造型石峰,它们酷像一些人 物和动物,形象逼真,生动可爱。根据其造型特点,可以分为如下诸类: ①似人物类。著名的有丫髻山、将军石、怀胎顶、五指山、妈妈山、石 人梁、石人峰、髽鬏山等(见表 3)。 ②似动物类。这类造型地貌数量最多,形态万千。主要动物造型见表 4。
③似植物类。这类造型石峰不如动物普遍。最有代表性的是延庆东南部 大庄科乡莲花山。该山系花岗岩构成,呈孤峰出现。海拔 1005 米。远望它很 像巨大的染着粉红色彩晕的莲苞,故名莲花山。 ④拟物类。这类造型地貌数量也比较多,它们常以某种物体形象加以命 名。由于岩性不同,其拟物形态也各有特色。在自然风景观赏中占有重要地 位。北京周边地区典型的拟物类造型石峰有马鞍山、笔架山、官帽山、茶壶 山、半块豆腐山、酒漏子山、降蓬山、四杆顶、锥峰山、蜡扦山、棋盘山、 覆钟山、三柱香等(见表 5)。 ⑤柱状类。柱状造型石峰是最引人注目的石景,它以细而高的柱体,把 人引向高高的云表和蓝天,使人感到雄险美、耸峙美、神奇美。北京周边可看到五大柱 峰:一是密云大城子乡遥桥峪附近的棒棰峰;二是云岫谷中的“南天一柱”; 三是延庆龙庆峡的双金刚山;四是房山上方山的天柱峰;五是圣米石堂的莲 花山。这五大柱峰除前两个外,均是石灰岩、白云岩残留的柱峰。 上列各类造型地貌——像形石,均分布于北京周边地区的山岳中,岩性 多种多样,海拔有高有低。它们成为人们追逐的形象性目标,一般以背景出 现于游者眼帘。然而还有许多不同类型的造型石峰,密集地分布在一些风景 区内,并在一定程度上构成这些风景区的总体景观特色。这种空间分布格局, 对游人欣赏石景造型,提供了地域方便条件。据笔者考察,北京像形石主要 集中发育于花岗岩、石灰岩构成的山岳中。 花岗岩由于三维节理特别丰富,在内外力作用下,最易产生球状风化, 形成许多圆浑的具有曲线美的石蛋或球状造型体。它们突兀于山脊、山坡, 或滚落于山沟、山麓,组成了千姿百态的拟人、拟物、拟鸟、拟兽等像形石 群。 石灰岩、白云岩等碳酸盐岩地层,在产状接近水平、节理发育丰富的条 件下,经过地表、地下水的冲蚀、溶蚀,产生了众多岩溶地貌形态,如石芽、 溶沟、石峰、石柱、石林、溶洞等。它们中许多石体,均富有像形石的神韵, 人们在特定的观赏位置,就可观察到其拟人物、拟鸟兽的美学特征。北京周 边地区,像形石地貌发育最集中的地方有 8 个,即以花岗岩为基础的云蒙山、 凤凰岭、云峰山、莲花山、碓臼峪和以石灰岩、白云岩为基础的十渡、上方 山、龙庆峡等,它们各自发育了数量众多的造型石景(见表 6)。
(2)冰川搬来的奇石——冰川漂砾 漂砾有泥石流和冰川两种。前者搬运的漂砾重量有一定限度,一般较冰 川漂砾重量轻、体积小;而后者可搬运很大的砾块,粒径可达数米、数十米。 搬运距离远近以冰川规模大小而定。由于它是冰川从远方搬来,故又称冰漂 砾。这种冰漂砾可随冰川翻山越海,散布于冰川所及之处。当冰川消融后, 它便停积在平原,也可鹄立于山丘之巅。北京地区有无第四纪冰川,一直是 人们长期争论的问题。最早发现西山冰川擦痕的是我国地质学家李捷先生, 他于 1954 年在永定河引水渠北侧山坡上发现一块出露的辉绿岩,上有明显的 第四纪时期冰川擦痕,后经李四光先生鉴定确认是冰川擦痕。此处多见钉子 痕迹,所指的方向大部和山坡倾斜方向一致。冰川擦痕清晰,集中而成片, 保存较完整,这在我国北方还是首次发现。1957 年,北京市人民政府把它列 为重点文物,并将这块第四纪冰川擦痕石用围墙圈起来。1989 年,又在该点 东侧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川遗迹陈列馆。 近年一些学者又在关沟三堡现代沉积物中,发现一块直径达 3 米的硅质 灰岩巨砾;在居庸关内东园与臭泥坑间、南口河左岸河漫滩上,发现一块长 5 米、宽 3 米的流纹岩巨砾。这两块石头是否冰川漂砾,至今尚未作出定论。 80 年代末,我们在考察密云县云岫谷风景区时,发现沟内散列着许多与 当地安山岩不同的花岗岩块,其中三块巨砾分别矗立于沟口和沟间,最大的 一块长、宽、高分别为 8.5 米、8.2 米和 6.5 米,占地 65 平方米,体积 384 立方米。后经中国地质学家孙殿卿等鉴定,认为是冰川漂砾,并信手题了“冰 川飞砾”四字。这些漂砾,是迄今北京地区发现的最大冰川遗物,在全国范 围内也属罕见。现被密云县列为十大旅游景观之一。 (3)建造王宫的基石——汉白玉石 汉白玉石是沉积变质型大理岩中最优良的品种,是一种美观而适用的观 赏建筑材料和雕刻艺术珍品。北京明清两代皇宫用的主要石料,就来自京郊 房山南尚乐乡的高庄和石窝。这里地处房山低山丘陵带,在地质构造上正处 于西山拗陷中的褶皱隆起带,地层产状平缓,矿层位于元古界蓟县系雾迷山 组第二段下部,共有两个含矿层,7 个矿体,长约 790~1190 米,平均厚度 0.7~1.63 米。矿石为白云石大理岩,即真正的汉白玉品种,质地优良,颜 色较浅,色调和谐,块度适宜,用途十分广泛。此外,还有成分为灰质白云 石大理岩的“艾叶青”和含藻类化石灰质白云石大理岩“螺丝转”两个品种。 此二石在品质上虽比不上白云石大理岩,但也具有洁如流云、润如羊脂等观 赏特性。由它们加工成的薄板,裂隙少,矿石出材率高。据有关技术鉴定, 高庄—石窝汉白玉抗拉耐腐,色泽纯正,疲劳强度每平方厘米为 130 千克, 抗压强度超过 200 千克,抛光度超过国际标准要求(95 度)达到 102 度。高 庄—石窝汉白玉矿,开采历史悠久,从元末明初至今已有六七百年,目前保 有储量已经不多。但是这个矿给京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故宫中保和 殿最下层靠近地面的那块云龙石雕,长 16.45 米,宽 3.06 米,厚 1.7 米,重 约 200 吨,就是用一块完整的艾叶青雕成的;十三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是 一组大型石雕,也是用石窝—高庄的汉白玉雕成;闻名于世的云居寺石经山 的石经板,共 14277 块也取自这里;1958 年北京兴建“十大建筑”,为满足 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用料,把这里建成了国矿, 年开采量达 1000 多万立方米。 全市现有大理岩产地十余处,如密云县银冶岭、白河涧,房山十渡前十 门,昌平县崖村—香堂一带,均是贮量颇丰的各色大理岩产地。 (4)苍海桑田的见证——太湖石 太湖石简称湖石,为古代园林中的假山叠石,因最初多取之于太湖水底, 故名。这种岩石乃是浸没于水中的石灰岩,经漫长波浪冲击和溶蚀,被雕刻 成的嵌空的石块。它一般具有玲珑多姿、瘦骨突兀、涡洞透穴等特点,有人 曾用“瘦、透、漏、皱”四字来形容它:所谓瘦,指山石形态苗条,呈迎风 玉立之势;所谓透,指石的纹理贯通,笼络起皱;所谓漏,指石上有大孔小 孔,漏洞相套,上下贯穿,四面玲珑;所谓皱,指石的表面有凸凹之褶皱。 唐代吴融在《太湖石歌》中曾记载了它的生成和采集情形:“洞庭山下湖波 碧,波中万古生幽石。铁索千寻取得来,奇形怪状谁能识。”范成大在《太 湖石志》中也写道:“太湖石,石生水中者良。岁久波涛冲激,成嵌空石……”。 可见太湖石的生成除波浪冲击作用外,还有水的溶蚀作用。太湖石表面润滑, 显示了水的化学溶蚀特性,同时在两个溶蚀面之间,还保留了棱角残余,而 有些弯曲的凹痕,则是流水沿岩石裂隙慢慢溶蚀所成。石中空穴是冲击的机 械磨蚀作用与化学的溶蚀作用两种力量的联合“进攻”所形成。我国北方也 有这种观赏石出产。如北京房山区就蕴藏着丰富的太湖石,被人们称为“北 方太湖石”。最近,地质部门又在房山发现了一处埋藏型太湖石,面积达几 平方千米。今后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这种太湖石在现代园林中的使用量将大 大增加。太湖石作为一种风景石必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欣赏景 物。事实上,许多园林、展馆、家庭摆设的玩石中,有不少都是太湖石造型。 (5)无价之宝——生物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遗体、遗骸及其活动的遗迹和遗 物。按其保存特点,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变化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 化石、化学化石等类型。这些化石既具有指示古代生物生存及环境演变的科 学研究价值,同时又有旅游观赏功能,是一种珍贵的风景石。北京地区蕴藏 有丰富的生物化石资源。 ①微古植物及藻类化石。这种化石主要存在于北京十三陵地区中、上 元古界地层中。该地层的研究最早始于 1869 年 F·V·李希霍芬在南口等地 的调查。至 1922 年 A·W·葛利普在南口灰岩中首次采到 ColleniaCylindrica 和 Csinensis 叠层石化石。1923 年地质学家田其■进一步研究了南口关沟剖 面中的微古植物化石和藻类化石。以后又通过大量调查,分别在中、上元古 界雾迷山组和杨庄组地层中发现了含沥青质密波纹藻叠层云岩和柱状藻叠层 云岩,其中有以假裸枝叠层石—杯叠层石—锥叠层石为代表的巨厚藻礁系和 主要由球形、椭球及丝状的单细胞藻类组成的藻席微生物化石群。这些多种 形状的化石,均是古代藻类活动的遗迹。此外,在龙门涧张公洞附近厚层白 云质灰岩的光滑表面上,也找到了大量藻类叠层石化石,它们不仅结构清晰, 而且非常美丽。如果切开其石头,纵切面上便呈现出筒状、横剖面上呈现出 规则的同心圆状图案。据研究,它们是生长在距今 10 亿年以前浅海中的群体 生物遗迹。 ②大灰厂一带化石群。大灰厂地处丰台区山前带,其内分布有奥陶系 灰岩、白垩系东狼沟组和大灰厂组地层以及第三系长辛店砾岩等岩层。地质 学家曾在白垩系和第三系地层中,先后发现了几个化石群:一是白垩系东狼 沟组层中的小型腹足类、双壳类、微体化石介形虫、鱼类鳞片和骨板以及孢 粉等化石;二是大灰厂组地层中的腹足类、双壳类、叶肢介、介形虫、昆虫、 鱼类等化石,其中包括著名的热河生物群典型化石——狼鳍鱼、东方叶肢介、 三尾拟蜉蝣等;三是老第三系地层中的淡水腹足类、哺乳类、鱼类等。这些 化石对研究各地层特征和地质时期的古气候、河湖相环境变迁具有重要的时 代意义。 ③下苇甸—丁家滩地层三叶虫化石。为了解决北京西山寒武纪地层的 划分问题,许多老一辈地质学家特别重视对门头沟区下苇甸—丁家滩地层剖 面的研究。1934 年张文佑、李唐泌等首次在该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三叶虫化 石。三叶虫是前寒武纪初期出现的一种节肢动物,至晚寒武纪它已进入鼎盛 阶段,志留纪以后逐渐衰亡,到二迭纪末完全绝灭。其种类全世界达 1 万种, 在我国也有 1000 种以上。这种动物化石,对划分早古生代地层具有重要指示 意义,同时又有观赏和珍存价值。 ④灰峪石炭—二迭系地层化石群。灰峪位于门头沟区东部,军庄之北, 这里因发育有典型的上古生界石炭—二迭系剖面,为许多著名的中外地质学 家所注目。他们经过多次考察,先后在灰峪采石场及东山梁的中上石炭系泥 质灰岩中,发现了含有丰富的方格长身贝、石燕、海百合茎、珊瑚及舌形贝 (海豆芽)的化石群。在石炭系、二迭系砂页中,找到了距今 2~3 亿年前的 大量上古生代陆生植物化石,如脉羊齿、楔羊齿、科达树和鳞木等。此外, 在灰峪村北属裂隙堆积的红粘土中,还发现了众多的大型哺乳动物化石和啮 齿动物化石,如贾式獾、次兔等,共有 20 种。这些化石保存很好,既有区域 地层对比意义,又有一定的欣赏价值。 ⑤周口店太平山北坡珍贵的啮齿类化石。在房山区周口店太平山北 坡,曹伯勋等科学工作者在考察中发现了一批珍贵的啮齿类化石,其种属包 括艾克氏变异仓鼠、拟变异仓鼠、翁氏野兔和姬鼠等。艾克氏变异仓鼠化石 过去在陕西洛川黄土底部曾发现过,古地磁年龄为 240 万年 B.P.。而周口 店太平山的同一鼠类化石则产于第 12 地点和 18 地点,按华北区第四纪哺乳 动物演化历史推算,它应属更新世晚期地层(距今 73~92 万年),从而建立 了太平山组下更新统标准剖面。 ⑥延庆下德龙湾木化石。在延庆县千家店乡下德龙湾侏罗系后城组砂 页岩地层中,发现了北京地区唯一的硅化木化石群。所谓木化石,乃指已被 石化了的植物的次生木质部,其物质成分多为氧化硅、方解石、白云石、鳞 灰石、褐铁矿等。这些木化石大多垂直地面出露,在方圆几平方千米范围内, 约有 40 多株,最大的直径 2.5 米,小的有几十厘米,一般为 0.5~1.0 米。 木化石露出地表的高度和颜色也各不相同,有的高出地表近 2 米,有的则刚 刚露出地面;有的颜色为灰白色,有的则呈现灰色和褐色。在木化石的横断 面上,可清晰地看到一圈圈规则美丽,疏密相间的年轮;在纵断面上,又可 看到细微的纵向纹理和凹凸不平、厚约 1 厘米左右的化石树皮。经专家鉴定, 这些木化石大多是裸子植物中的松柏类,至今已有 1 亿 3 千万年历史了。那 时,由于燕山运动,火山喷发,成片的森林被埋入地下,在缺氧高压环境中, 含有二氧化硅的地下水慢慢渗透到树木的内部,二氧化硅的分子置换了树木 的有机质成分,树木的结构保存下来,有机质消失了,变成了木化石。随着 地表抬升,木化石露出地表,形成了今天的出露状况。下德龙湾木化石,出 露面积之大、数量之丰富、树木直径之粗在全国都是少见的,现在这里已开 辟为旅游点。 ⑦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化石。本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考古工作者 在房山周口店龙骨山,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牙齿化石及其生活遗址。 以后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断续发掘,先后出土了距今 10 万年的“新洞人”和 距今 1~2 万年的“山顶洞人”头骨及牙齿化石。与之同时出土的还有 100 多种脊椎动物化石。周口店猿人遗址无疑是一处丰富的世界早期人类文化宝 库,它证明 40~50 万年前,人类已发展了狩猎大动物的行为,并把人类控制 用火记录推到了 40~50 万年以前,对研究人类的起源,对我国第四纪地质研 究的发展和完善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周口店猿人遗址现被联合国列为世界 自然和文化遗产地。 (6)旅游寻宝的对象——玩石 玩石又称观赏石。它是从自然界中采集的各种天然晶石、纹石、造像石、 像形石等石质艺术品的总称。它们因有奇特的造型、美丽的纹理、鲜艳的色 彩、产出稀少而又各不雷同的特点深受人民喜爱。人们可以根据其形状、纹 理、色彩和质地等美学元素的组合,进行形象而生动的命名。有的玩石根本 无需人力加工即可展出;有的经人工稍加点缀,便构成生动有趣的造型或造 像。还有的玩石是高品位的质料,如雨花石、寿山石、玛瑙、翡翠、宝石等, 它们无须特殊加工,就已达到身价百倍的境界。总之,观赏石可以按特点加 以分类和造景、陈列、收藏。但基本类型不外乎造型岩石、纹理岩石、矿物 晶体、生物化石、纪念石、盆景岩石、工艺岩矿等。 北京地区由于自然条件复杂,岩性种类颇多,它们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雕琢下,可形成许多具有不同造型、纹理、色泽、质料的天然观赏石类。红 柱石和页蜡石是两种经济价值较高的变质岩。红柱石产于石炭—二迭系炭质 页岩与侵入岩体的接触带上,西山地区所产的红柱石不仅质地很好,而且具 有放射状形如菊花的花纹,故又称菊花石,奇特别致。页蜡石是红庙岭组页 岩变质而成的,以产于门头沟潭拓寺赵家台的最为著名。在怀柔县黄花城南 约 2 千米处的石湖峪有色金属矿周围可找到辉钼矿、黄铁矿、黄铜矿、石榴 子石、石英二长岩等岩石标本。长哨营乡兰营村的矿山则以出产萤石闻名。 密云县是北京郊区金属矿藏较丰富的一个区,尤其盛产铁矿,其中又以沙厂 乡的北京铁矿为首。在沙厂村周围,小清河流过的河床就是闻名中外的沙厂 斜长球斑状花岗岩。这种岩石在浅灰色的斜长石或暗色矿物石质的核心部位 有一个或多个钾长石晶体组成的近球形的斑晶,从横切面上看,好像一朵朵 球形的小花,十分有趣。昌平县西湖村的铁壁银山,以银和铁命名。至今虽 尚未发现银矿或铁矿,但这里出产一种粉红色的玉石(京翡翠),矿物名为 蔷薇辉石,是雕刻工艺品的好材料。 大家都知道南京有个雨花台,雨花台地区历史时期曾是长江的冲积物堆 聚的河滩,因而堆积有自上游搬运而来的各种成分岩石的砾石。在北京最长 的河流是永定河,永定河在三家店出山后,也有一条古河道,在八宝山后面, 从老山的北坡下面,一直到田村一带有一片方圆好几千米的砾石场。那里就 是北京的“雨花台”。此外,北京故宫博物院、地质博物馆、自然博物馆展 出的大量观赏石,其中不少都是北京周边地区的产品。 (7)各种岩石标本 在地质史上的不同时期,由于各种构造运动及成矿作用的影响所形成的 各种矿石,或特殊构造的岩石,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是很好的科普教材。 采集岩石标本是某些旅游爱好者的另一种兴趣。初学者在采集标本之前 最好准备一张附有详细的地质说明书的当地的地质图。在地质图上你可以发 现石场、岩石露头以及用符号标出的重要的岩石露头。另外,你需要从教科 书中获得一些有关岩石的基础知识。如果能找到一本这方面比较通俗的指南 读物,将会使你事半功倍地加入采集者的行列,不过采集什么类型的岩石标 本,以及成功的机率则取决于你的兴趣,你较易接近的地区的地质特征,最 后也是最根本的是取决于你能否持之以恒。 地质学或多或少可以说是一部极其巨大的侦探小说。我们看到小说中的 大侦探福尔摩斯、鲍罗等常常是从观赏到的一些小小迹象入手,再用每一条 线索来侦破重大的案件。地质学家则试图从岩石标本上推论出这块岩石是在 什么地方,在何种环境下形成的。 风景洞 1.北京地区风景洞简介 北京地区的风景洞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以岩溶发育为基础的溶洞,又 称喀斯特洞穴;二是各类岩体崩塌洞,即在节理、裂隙、断层和重力控制下 的侵蚀崩塌洞穴;三是各种崩塌的岩块,搬运到一定地段所构成的堆积型支 架洞。这三种洞穴在北京地区发育的规模、特色和利用价值是有很大差别的。 一般而言,喀斯特溶洞的洞穴规模发育比较雄伟,如石花洞上下共有 7 层,总长度超过 3000 米;银狐洞上下三层,洞道总长度也有 2000 多米;至 于云水洞、黄院白塔林等洞,长度均在几百米以上。洞内因岩溶作用形成的 侵蚀和溶蚀景观类型比较丰富,如石花洞,不仅化学堆积物种类齐全,而且 岩溶景观造型十分奇特,成为集我国南北方溶洞景观之大成的洞穴风景博物 馆,被人们誉为全国四大岩溶洞穴系统之一。据专家研究,该洞穴沉积物有 5 种类型、33 种形态,其中常见的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塔、石盾、石 瀑、石帘、石幔、石梯田、石边坝、石花等;较少的形态有鹅管、穴珠、卷 曲石、月奶石、石菊花、石枝、晶花等,特别是稀有的月奶石、五彩石旗、 雪白的石花、奇特的石盾、珍贵的石莲、石枝等,在石花洞尤为典型。目前 石花洞仅开发一、二层洞,长 1362.25 米,面积达 13668.6 平方米。上方山 云水洞也是北京地区难得的一处石灰岩溶洞,洞口标高 530 米,洞向呈南北 延伸,洞长为 613 米,内有 7 个高大的厅堂,最大者顶底高差超过 60 米,底 面积越过 2000 平方米。在第二个洞厅中央耸立的一根石笋,高达 38 米,是 国内目前发现石笋中最大者,在世界也属前列。除石笋外,还有千姿百态的 钟乳石、石柱、石幔、石旗、石盾等。下英水村的银狐洞,目前不仅开发了 两层旱洞,而且还有一层 800 米长的水洞,成为北京地区目前发现的唯一一 条水洞。此洞也发育了大量盘状石葡萄、球状倒挂钟乳石及石乳景观等,其 中似倒挂狐狸的方解石结晶体——“银狐”,全身透明洁白,披着密集的针 状晶花,十分特殊,被专家鉴定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中国国宝”。位于周口 店龙骨山东北部的黄院白塔林溶洞,主洞长 250 米,加上支洞总长达 400 米。 其中最大洞厅,长约 40 米,宽 10~20 米,内存大量石笋、石钟乳、石帘、 石柱等化学堆积形态。 这些著名的喀斯特溶洞,表明北京地区石灰岩溶洞是洞穴景观的主要类 型。至于崩塌侵蚀洞和崩塌—堆积支架洞,在北京则多属小型洞类型,前者 如怀柔县朝阳洞、鬼谷子洞;密云县云蒙山的爱国洞、黑山寺广惠洞、云峰 山仙人洞等;后者如密云黑龙潭风景区的通幽洞、香山樱桃沟的白鹿洞、双 石洞等。它们多发育于花岗岩和火山岩区,规模很小,为风景区的匹配景点。 除了上述天然洞穴外,北京还有不少人工开凿的洞体,大部都是历史上 少数民族作为住宅或宗教界开辟的洞室。前者如延庆的古崖居,它系隋唐时 期奚族人所凿,分布于两道山沟花岗岩崖壁上,共 117 穴,分一居室、二居 室、三居室,室内有石坑、火灶、水槽、窗口、灯台、瞭望孔等。洞室和洞 室之间有石阶相连。现在已开辟为“古崖居”旅游点;后者如房山云居寺石 经山石经洞、海淀区凤凰岭的多处佛洞、八大处七处的还珠洞等。 北京地区洞穴在空间发育和地域分布上有很大差异,主要表现在:西山 地区比北山地区洞穴数量多、密度大、规模雄伟、景物多姿。特别是喀斯特 溶洞中的化学堆积景观,如石钟乳、石笋、石柱、石花、石旗、石幔……等, 多半琳琅满目,姿态万千,比北山地区发育更加齐全、完善。据不完全统计, 西山洞穴数量约占北京已知洞穴总数的 61.8%;北山地区仅占 38.2%。这是 由于北京地区两个一级地质构造单元间的古环境差异所造成的。在同一构造 单元内,洞穴空间分布密度和景物发育程度也有明显差别,如西山百花山向 斜两翼,沿大石河、周口店河、永定河洞穴多发育于厚层质纯、节理粗大的 易溶蚀的奥陶系灰岩中,比拒马河中、上元古界蓟县系、长城系等不易溶蚀 的含燧石条带的白云岩、白云质灰岩溶洞发育好。尽管拒马河流域的十渡地 区也有不少洞穴,但一般规模小,洞景发育远不如石花洞、孔水洞、银狐洞、 白塔林洞。 2.喀斯特溶洞的成因 北京地区喀斯特溶洞所以有上述空间差异,其基本控制因素是构造和岩 性。其它因素如地貌、气候、植被、土壤等,虽然也有影响,但作用不很明 显。下面着重从地质构造和岩石性质两个方面分析一下北京喀斯特溶洞发育 的形成过程:(1)地质构造对喀斯特溶洞发育的控制作用 北京喀斯特洞穴的发育一般受整体和局部两种构造因素的影响。所谓整 体构造因素指大范围的全局性的地质构造系统。北京喀斯特溶洞主要发育于 西山百花山向斜两翼,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西山和北山既经历过大幅度的 下降,接纳了可造就喀斯特溶洞的巨厚的碳酸盐岩,又产生过剧烈的造山运 动,使溶洞能够在下降或上升两种构造运动中,获得物理、化学性质的侵蚀 和堆积条件,特别是中生代以燕山运动为主的构造变动,形成了以百花山— 髫髻山—妙峰山向斜,走向大约为北东 70°左右,两翼为由新到老依次排列 的沉积岩层,其中有可发育为喀斯特溶洞的可溶性盐岩,如灰岩、白云岩、 白云质灰岩、硅质白云岩等。在北京地区出露总面积达 2900 平方千米。其中 以燕山沉降带向斜构造东南翼面积最广,因此北京喀斯特溶洞大体沿着东南 和西北两条碳酸盐岩出露带呈带状分布格局。如东南翼中著名溶洞云水洞、 猿人洞、石花洞、孔水洞、银狐洞、西洞、仙人洞;西北翼由于远离京城, 交通不便,尚缺少对其进行系统考察,所以至今发现的洞穴不多。目前已知 的龙门涧的藏剑洞、遁佛阁、张公洞、千佛崖等,规模均很小。洞穴发育的 局部构造因素指某些小规模的断裂构造。地下水沿这些局部性断层破碎带溶 蚀、侵蚀和重力崩塌,造成喀斯特洞穴。如云水洞,就是沿一条大体呈南北 走向的断层线发育而成的大型溶洞。 (2)岩性对喀斯特溶洞发育的影响 岩性对洞穴发育的空间差异影响也很大。一般而言,北京地区下古生代 奥陶纪灰岩、白云岩,由于岩层厚度大、质纯,含泥质、硅质和燧石条带杂 质少,节理粗大,水流通道条件好,溶蚀侵蚀作用比较充分和强烈,因此形 成的溶洞不仅洞体规模大,而且有多种类型的化学沉积景观,如石花洞、银 狐洞、白塔林洞等。而含杂质较多的中、上元古界可溶性盐岩类则景观发育 不太好,洞穴数量也比前者少得多。可溶性岩类厚度越大,组成成分越纯, 再加之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洞穴的喀斯特化过程和现象越强烈,溶蚀率也 越大,因此洞穴发育也最充分。反之则较差。 各种喀斯特地貌及洞穴堆积的景观鉴赏及形成原因,本书因篇幅所限无 法给予介绍,但这些的确是十分有趣的知识,有兴趣的读者不妨在游览之前 先拜读一下有关的书籍。 北京喀斯特溶洞发育的时代,大体可分 6 个时期: ①北台期溶洞。即距今约 2000 多万年的老第三纪。这时形成的洞穴多 为残留的穿洞形式保留下来,海拔多在 700~800 米高度。如上方山摘星坨峰 上的朝阳洞,洞口海拔 732 米;密云金山岭长城下两个穿洞,海拔约 800 米 左右;房山区史家营乡莲花山圣米石堂穿山洞,海拔大体也在这一高度。 ②唐县期溶洞。时代大约相当于距今 600 万年左右的新第三纪。这时由 于地壳抬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在地表形成稳定的夷平面,地下则发育了以 水平洞穴为主要形式的溶洞群。海拔高度一般在 600~700 米左右,如上方山 云水洞、史家营乡清土涧东洞升,侵蚀基准面下降,在地表形成稳定的夷平 面,地下则发育了以水平洞穴为主要形式的溶洞群。海拔高度一般在 600~ 700 米左右,如上方山云水洞、史家营乡清上涧东洞和西洞、密云番了牌乡 朝阳洞、门头沟区戒台寺西侧诸洞等。 ③晚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溶洞。时代大约距今 500~200 万年左右。这时 由于地壳的继续抬升,随侵蚀基准面下降,形成了一系列海拔为 200~300 米的溶洞群,如密云县白道峪神仙洞、昌平县下庄洞、房山周口店白塔林洞、 下英水银狐洞、猿人洞、石花洞、孔水洞、清土涧新洞等。 ①更新世中晚期至全新世溶洞。这一阶段除少部分洞穴,如孔水洞、 银狐洞的最下层等处于侵蚀基准面上为包水洞外,其余洞穴都已变成包气带 洞。岩层中的裂隙水在洞穴不同部位渗出,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化学堆积景观。 据有关文献研究,其时代多在 30~40 万年左右。如上方山云水洞的石笋发育 年龄为 30 万年。 3.北京郊区主要的溶洞景观 北京地区溶洞数量很多,我国古代京城居民很早就对它们进行了观察和 研究。据史书记载,仅大房山一带就有大小溶洞 90 多个,记录和开发较早的 溶洞有万佛堂、石佛洞(今石花洞)、云水洞、藏经洞等。距今 1500 年前北 魏时代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在《水经注》中写道:孔水洞“东北洞开, 高广四五丈,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表明那时人们对其已很重视。 至隋唐时期在洞口又修建了“仙人玉堂”——万佛堂。1981 年北京文物局考 察该洞,发现其卷洞尽头石壁上有两尊石雕佛像,并有《莲花经观世音普门 第二十四品》刻经。1982 年又在孔水洞龙潭中发现 1200 年前的青铜“金龙” 7 条。这些长约 20 厘米、造型古朴刚劲的金龙,完好无损,光彩夺目。据鉴 定可能为唐代皇帝因崇尚道教,派人三次入穴投放金龙玉璧,用以祈福。孔 水洞口依山而建的宏伟建筑乃唐大历年间,由比丘号溪老人创建,现在堂内 还遗存有长方形汉白玉石雕 31 块“文殊普觉万菩萨法会图”。石佛洞地处河 北庄乡南车营村。据传此洞在明代就已被发现,并在洞口处建庙雕佛,一度 香火很盛。后来庙宇被火焚毁,仅在洞中留一石佛。云水洞在上方山兜率寺 西南,据史载发现于 1200 年前,后来曾在洞口修建了大悲庵殿,其内遗存的 明代壁画,笔调细腻,色彩明快,具有较高的艺术研究价值。藏经洞位于云 居寺石经山上。此山有 9 个洞穴,内藏隋唐石经板 4000 多块。这些石经与云 居寺南塔地穴中发掘的辽代以后石经 10082 块,共同构成我国唯一的一处石 经博物馆,经文包括《华严经》《法华经》《涅盘经》等。石经山藏经洞是 在白云岩层发育的天然岩洞基础上,经人工开凿而成,是天然溶洞与人工开 凿相结合的洞穴利用典范。 近十多年来,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洞穴旅游资源利用的需 求,北京地区喀斯特溶洞发现的数量越来越多(见表 7)。北京市对以往已 利用的洞穴进行了全面探测,结果发现了一批景观品位很高的洞体,如位于 平谷县黄松峪乡黑豆峪村南发现的京东大溶洞,面积达 2 万多平方米,内有 8 大景区,洞穴堆积景观近百处。这些都给北京地区洞穴旅游开辟了广阔的 前景。

  本文标题:北京周边的自然景观--山地景观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12/1723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12/17232.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