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周边人文景观综述--古代经济开发遗址
北京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而且也是一座生活消费水平很高的城市。特别是明清两代,它已拥有六七十万城市人口。每年须消费相当数量的生活物资和建筑器材、手工业制品、土特产品等,这些消费需求必然刺激着许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经济行业的发展。如在元代时,大都城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地区最大的手工业生产中心,其行业主要有采矿、冶炼、军器制作、酿酒、丝织等。当时为了解决大都煤市需要,西山地区已在大力开采煤炭资源,如宛平县所属的大谷山就有黑煤30余洞,桃花沟有白煤10余洞。煤矿开采已成为大都采矿业中最发达的经济部门。此外,大都还出现了用煤冶铁的行业,这从考古中发掘的部分元代制铁煤炉遗物得到证明。到了明、清时期,北京作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消费城市,需要的各类生活资料就更多了。为了满足数十万城市居民和皇家奢侈生活的需要,除积极疏浚元代运河故道,从南方漕运大量粮食、丝、茶、糖、竹、木、漆、陶器之外,还在京畿一带加强了各类矿物(如煤、铁、汉白玉、石灰石等)的开发以及瓷器、琉璃等用品的制作。据史籍记载,仅明代北京内府染织局和蓝靛厂的匠人,就分别组成了32种不同的行业,兵仗局也有34种行业。上述这些古代经济行业,其生产设施虽然已大部不复存在了,但是也有不少遗址和建筑遗物,仍然被完整或部分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珍贵的古遗存,如采石场、古灰窑址、古煤厂、古瓷窑、古冶铁场、古养马和养羊场等,都是重要的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北京郊区有哪些珍存的古代经济活动遗址和遗物呢?现在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大概可分为如下5类:
1.采矿遗址。
主要包括炼铁、铸造、采煤等行业。著名的有大兴县朱庄乡东北台村发现的古炼铁遗址、延庆县千家店乡河南村发现的元代铸造遗址、京西煤业保存最好的实物天利煤厂等。大兴东北台村古炼铁遗址周长约600余米,地表下仍遗存多处炼铁废渣。“七·七”事变后,当地为修筑护村壕,村南口曾因渣块巨大,只把下边掏空流水,上边行人走车。村民称此为“铁桥”。村东有一处铁渣堆积成的小山,被称为“铁山子”,东北台村也因此被称为“铁台村”。据考证,该村在明代以前曾是一处规模较集中的炼铁场所。那时这里属上林苑蕃育署,凤河两岸经济十分繁荣,故炼铁业也较发达。1989年出土的小型炼铁炉及元明时期碎砖瓦陶瓷片,就是历史重要见证。延庆元代铸造遗址是1984年发现的。遗址面积南北长150米,东西宽50米。出土的主要遗物有铜矿石、铜炼渣、铁残片和一些石器时代的陶片、石刀等。其中特别重要的是3件铜犁铧母范。母范长42厘米,后宽35厘米,前宽12.5厘米。其中两件还铸了年款,一件为“至正十九年造”,一件为“至正二十七年五月造”,在犁铧的正面后端还书有“任造”二字,它表明工匠是“任姓”。该遗址不仅有丰富的出土文物,而且还保留着4个炼铁炉灶的痕迹,这对研究元代铸造业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至于门头沟区三家店天利煤厂,则是清代京西诸煤厂中遗存下来的唯一实物。据考,清人京西煤厂是专门为蓄积从京西王平村北岭一带运载而来的煤炭设立的,如同一座煤仓,然后再将储存的煤炭通过骆驼或大车转运城内。在没有火车、汽车等现代交通运输工具之前,这种煤厂是承担山区煤炭外运、供给城市居民燃料的主要中间环节。因此,这种煤厂在京西三家店一带建立的数量特别多。据刊刻于三家店二郎庙碑阴的文字记载,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就有16家;到了咸丰五年(1885),这种作为直接反映京西煤业开发水平和兴盛程度的煤厂,数量就更多了(见“三家店重修白衣观音庵庙碑记”载)。天利煤厂创建于清道光前后,咸丰时期建此宅院,它的存在给清代缓慢发展的商品经济提供了一个典型的研究实例。天利煤厂宅院紧临街道,占地3000多平方米。其西侧宅院有能出入马车的三处宅门,门楼雕如意花图案。东侧为遗存的旧时煤厂。宅院内有8组院落,房舍近百间。正房配房皆由青砖石料建造雕琢而成,青石基础,磨砖对缝,加之清水脊屋顶,看去十分古朴严整。天利宅院门户重重,组合有序,每座院门建筑风格不同,上有各式繁复砖雕,如“卐字花纹”、“福到眼前”、“渔樵耕读”等,艺术水平很高。充分反映出天利煤厂兴盛时期的经济实力。
2.采石遗址。
北京古代采石场主要是为京城提供各种建筑材料,如宫廷用的汉白玉、琉璃砖,一般建筑用的石料、石灰等。如今保存的代表性遗址有:房山区南尚乐乡大白玉堂堂坑、门头沟区永定乡石厂村青石料厂、丰台区大灰厂等。大白玉堂堂坑是北京郊区早期开采白玉石的遗址之一。堂坑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120米,南北40余米,深达20米以上。堂坑虽然早已废弃不用,但坑内泉水仍然用于养鱼和灌溉,水深10多米,一年四季不竭。白玉石又名汉白玉,在北京主要产于房山石窝村和高庄。其开采历史一直可追溯到汉代。“汉白玉”一名的起源就是取汉代开始开采之意。由于它是一种高级建筑材料,所以明清北京宫廷、园囿、陵寝、桥闸都使用它。现代建筑人民大会堂、人民英雄纪念碑、毛主席纪念堂也都用汉白玉。所以作为北京开采汉白玉的最早遗址“堂坑”,对研究北京宫廷建筑与产地之间的关系以及建筑业发展史都有着重要意义,对开发旅游也有一定价值。故宫保和殿后斜卧御阶上有一整块“云龙阶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达200余吨,它就是从房山石窝大白玉堂一带开采出来的,当时为了把这块石料运往北京城,几乎动用了成千匹骡马,上万名工匠马夫。巨石采用“旱船”拖运方式,沿途隔一里地凿一口井,于冬天汲水泼道,变成冰路,这样一步一步地拉拽到紫禁城内。当游人看了北京故宫的“云龙阶石”后,再来看看房山石窝开采汉白玉遗址,其心理感受和震惊无疑会是巨大的。如果再去访问一下石窝村上百名石匠,了解一下他们的开采、雕刻工艺方法,进而去亲手习作和雕塑,岂不是一次完整而又有趣的旅游活动吗?门头沟区石厂村也是北京郊区保存古采石遗址的重要地方。据史籍记载,该村曾是明清时代工部青石料厂,这里所采石料广泛用于北京宫廷建筑,至今村北山坡上还保存有采石场遗迹。同时石厂村内还有官府驻村督办石料的办事处遗址,遗址内有古井,被当地村民称之为“衙门井”。当游人去参观这些采石和办事所遗址时,再去看看该村石匠在明代修建的北京独一无二的乡村过街楼建筑,就可以对北京宫廷建筑,所用石料开采遗址,当地石匠工艺技术等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了。石厂村状若堡垒的方形街楼和方框式门洞建筑,本身就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整座建筑简洁、明快、坚固,其形制之独特,风格之别致,在北京郊区乡村街楼建筑中仅此一例。丰台区的大灰厂,是北京古今采石重地。这里烧制石灰已有千年历史,村西的戒台寺和潭柘寺始建时都用该地所产的石灰,元、明、清建筑北京城,也由此处供应一部分石灰。据《房山县志》载,大灰厂一带所产的石灰“有青白两种,青者出自然,白者本石质,必加火烧,而后性粘细,白者固砖,青者染色。”
3.瓷窑遗址。
北京现存古瓷窑遗址有几处,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门头沟区龙泉务村辽瓷窑和密云县小水峪辽金民间瓷窑。前者处村北永定河西岸黄土台地上,遗址东西长150米,南北宽约100米。辽白瓷片堆积层厚达两米以上。经近期检选,已得到大量白瓷残片及小型器物,如粗白磁碗等。另有细白瓷压花、刻花器物残片,多施用于口沿外侧,均匀分布,瓷化程度高,胎体极薄,釉色晶莹洁白,光可鉴人,有极高的工艺水平。1983年,又在遗址东南侧,发掘出“辽三彩”琉璃菩萨像两尊,釉色为奶白、酱黄、绿三色。另有三彩八方莲座一件、辽三彩(画彩)佛像一尊。佛像有“寿昌五年”戳记。这些辽三彩制品都是烧造过程中弃置于瓷片堆积层中的残品,烧造雕塑水平极为高超。遗址中还曾部分暴露三处古瓷窑址,但至今未作详细考察。总之,龙泉务辽代瓷窑遗址及“辽三彩”琉璃佛像的发现,在北京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在国内首次证实,龙泉务是北京地区“辽三彩”烧造地之一,并将北京琉璃烧造历史,向上推溯到1000年前的辽代。对研究辽代陶瓷历史具有较高的价值。密云小水峪瓷窑遗址座落在长城脚下一个土坡上,是北京郊区较好的烧窑制瓷理想地点。地面早有暴露的大量碎瓷片,过去人们曾称这里为“瓷花峪沟”、“南碗渣子地”。小水峪瓷窑遗址,因近期农民进行大面积垦殖而遭严重破坏,目前仅剩1000多平方米的遗存面积,其中许多小窑均被挖掘。经考古科学家调查,该瓷窑是北方早期的民间小窑,其特点是窑小面积大,很有北方民间的代表性。时代为辽金。根据周围几十亩地上暴露的白瓷碎片和部分青釉瓷、褐釉瓷等碎片分析,这座古窑址,过去是以烧制白瓷器物为主,兼烧青、褐釉瓷和绿斑瓷、开片瓷。窑内主要器物是碗、罐、罈,花纹装饰只见刻花仰莲纹一种。密云小水峪遗址的发现,充分证明了北方早期制瓷技术当时已发展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对研究北方烧瓷工艺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现被列为密云县文物保护单位。关于烧制琉璃砖瓦等窑址,除上述房山龙泉务辽瓷窑外,在门头沟区永定河边的琉璃渠村也有发现。琉璃渠村在元代曾设有琉璃局,下建有琉璃局窑场。明代这里继续烧制琉璃,清代琉璃烧造业又有所发展。据有关资料记述,乾隆时期修建皇家园林所需的琉璃均产自琉璃渠村窑场,其中仅赵姓家族主持烧造琉璃就达200余年。现在保存的琉璃渠村过街楼及琉璃窑厂商赵姓宅院等琉璃建筑,均是北京地区古老琉璃烧造业的实物见证。过街楼为乾隆年间建筑,其上殿堂瓦顶、所有匾额、前后栏墙和饰件,均由本地生产的琉璃制作。琉璃窑厂商赵姓宅院,原为清代工部琉璃窑址所在地,赵氏家族曾在这里为清代宫廷建设烧制了大批琉璃建筑制品。
4.铸币遗址。
北京地区发现的唯一汉代铸币遗址位置在怀柔县城龙山东坡,可惜由于修路,遗址堆积层被公路护坡覆盖了。80年代时,这里还可清晰地看到大量木炭灰、矿渣和砖瓦残片。经考察,遗址南北长100米,东西宽约50米,境内到处都有冶炼堆积物、灰层,在堆积物中出土有众多五铢钱范模及一块带金属熔珠的矿渣、一枚五铢铜钱。在冶炼厂的北端和东边,还发现了带绳纹的大板瓦、筒瓦及带有“千秋万岁”篆字的大瓦当等。铸币用的范模分不带字的五铢钱阴纹范模和带“五铢”字样的阳模。阳模不是直接铸钱的,而是用于翻模。只有翻出阴纹模后,才能再铸币。所以,此作坊不但是铸钱作坊,而且是制范模的地方。由此表明这一冶铸作坊,乃是当时汉王朝在北方的重要铸币制范作坊。5.陶井遗址。在房山区东营乡曹章村,有一眼创建于汉代的陶井,历经1700多年,此井仍在使用,而且保存完好,可称得上北京的稀世之物。现被房山区列为文物保护单位。曹章陶井是用一个接一个陶圈所砌成的水井,陶圈分灰陶加砂和红陶加砂两种,壁上布满篾点纹,直径0.6米,高0.27米。除青砖接井口0.47米高外,其余全为陶圈垒接,井深约10米,共使用陶圈33个。据陶井发现人言,此井是50年代初出土的,井上有辘轳,后来村民多用此井作饮用水源,经50多年,它仍然被用于浇灌菜园。对于这一奇井,不仅应当保护,而且可作为文化旅游景点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12/1721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12/17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