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喜庆的新年节日(4)
居住在西藏东南部洛隅地区的珞巴族(2312人),依据月亮的圆缺和当地生物活动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分为12个月。如蛤蟆跳水、桃树开花为一月,“劣耕加令”花开、“八卜”鸟叫为二月,“牙尼”虫叫、“辛基”开花为三月……雪山上白雪向下延伸,高山顶积雪为12月等。依据这种原始的物候历,洛隅西部珞巴人,一般在珞巴历的二月过年,称“旭独龙”节。东部的珞巴人则在藏历十二月十五日过年,叫“洞更谷乳木”(过年的节日)。这都在收获季节之后。他们舂米、酿酒、杀猪、宰牛,将猪牛连皮带肉砍成若干块,分给同家族与母系亲戚,牛头骨则悬挂在墙上,世代留传,作为家庭富有的象征。除夕要在库房内杀鸡,并准备好来年用的种子,举行祈求丰收的仪式。在旭独龙节那天,尼扭布(巫师)在村内群众集会上念经咒,人们围成圈跳舞,并挥动一根粘有多种色彩鸟类羽毛的木棍,发出“哦、哦”之声,以求丰收。墨脱、达木等地珞巴人在初一鸡啼之时,全家要分食油炒鸡肉,以祝愿来年身体健康。他们还要全村欢聚一起,饮酒食肉,欢歌笑语,迎接新年。
聚居于云南省西双版纳自治州基诺山上的基诺族(1.8021万人),解放前基本上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他们使用一年分为13个月的太阳历,一月为岁始,13月为岁终。新年的月份是固定的,但具体日期由各村的寨父、寨母与祭司卜算而定。事先由家长会议推选出买“过年牛”的三至七人,在过年前一天,将牛牵至村外大树下宰杀。砍下牛尾挂于树上,并将牛的全身分成若干份送往邻寨作为邀请。每寨都出三至七人应邀。晚间,由寨父出酒肉,与选出的买牛人员一起在铁匠家祭祀。祭祀完毕后,寨父擂响木鼓,站在竹楼阳台上等待着各家各户闻声携带食物到寨父、寨母家聚餐。他们将木鼓抬到广场,由妇女敲鼓,男子围成一圈,边唱边跳。除此以外,还开展打陀螺和用粗藤或竹竿举行的拔河赛,以及对打用鸡毛与泥巴制成的毛球等活动。到过年的最后一天中午,全体人员又集中在寨父家,由寨父杀一条狗、两只鸡宴请众人。散席时,全体宾客向木鼓敬酒,寨父以肉干巴、鸡肉、狗腿肉、槟榔等分赠客人,全寨人殷勤送客。之后,开始了一年的备耕生产。
居住在云南省南部哀牢山与无量山区的哈尼族(125.3952万人),他们的历法则将全年分为“曹嘎”、“奥都”、“耶涡”即冷、暖、雨三季。每个月以12生肖记日,一个月共记三轮,即36天,一年10个月,共360天。此外,又有五到六天为空日。哈尼族的支系繁多,所以各地过年的日期与内容也不统一。居住在哀牢山一带的哈尼族以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为除夕。紧接的蛇日为元旦,直至申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此时正值农忙已过,五谷瓜豆入库,鸡肥猪壮之际。人们将村寨打扫干净,穿上盛装,准备过年。第一天早晨,各家要在大房门外天井里宰一只大红公鸡,就地煮熟共食。嫁来的媳妇即使已返娘家,也得为她留一块。但已出嫁的女儿,即使在场,也不得分食。人人都到村中荡秋千,以求来年幸福。按传统习俗,年节期间,每家的早、晚饭前,要用一个小簸箕,装一盅酒和三个团子,送到村口倒掉,意为祭献祖宗。并将三个团子及一点肉送到同宗辈份最高之家,以示敬奉长者。娘家将出嫁归来的姑娘及其夫婿奉为上宾,设酒宴款待,讲究用手掌大、半寸多厚的大片肉招待客人。临走时,主人还要送以大块粑粑及用芭蕉叶包的腌肉、酥肉、豆腐圆子等等。哈尼族支系堕塔人年节的第三天至第五天时,全村分为三片轮流作东,用竹蔑席在街上连接起来,摆成一个长达100多米的宴桌,进行“资乌都”活动。从黄昏开始,轮到作主人的各家男子在铓〔máng忙〕锣声中,端来各种佳肴和焖锅肉,供大家在“沙——收罗”的欢呼声中宴饮。活动开始前,选两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为“阿窝”,作宴会的主持人,由他们举杯念诵吉祥的祝词,在击鼓声中“阿窝”耸肩扭臀,跳舞助兴。他们邀约在座的村民,离席成双成对起舞,以各种不同难度的动作,获得大家赞赏。全村团结友爱,兴奋热烈地欢度新年。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30/5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30/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