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八庙(3)
庙后山岗上还建有一座七层八面的琉璃万寿塔,自成塔院。塔下为石砌方台,台上建八角形塔基,其上再建附阶回廊和上部塔身。它是仿照北京香山召庙的琉璃塔建造。须弥福寿庙是融合汉藏建筑艺术的结晶。它的修建,据记载,当此庙建成之时,由伏尔加河回归祖国的上尔启特首领握巴锡等人也曾到热河勤见皇帝,乾隆在庙中为他们诵经视福,树碑纪念。此举在当时对加强清政府同西藏地方政权随关系和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团结起了重要的作用。
普陀宗乘庙普陀宗乘是汉译,藏语即布达拉。此庙在避暑山庄的正北面,是乾隆皇帝为庆贺他60岁寿辰、其母皇太后80岁寿辰,用以接待各族土公贵族而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所建,历时四年多才完成。它是承德外八庙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占地面积达22000平方米。因其形制是仿西藏拉萨布达拉官,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小布达拉宫。普陀宗乘之庙依山坡而建,坐北朝南,层层升高,富于变化。庙内有大小建筑近40座,是一组具有特殊艺术价值的建筑群。
山门前有五孔石桥一座,门内有大碑亭,亭中有三块巨型用汉、满、蒙、藏四种文字镌刻的记事碑,分别是:“普陀宗乘之碑记”、“土尔启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启特部众记”。过碑亭到五塔门,位于普陀宗乘之庙的前部中轴线上,是进宙必经之路。五塔门为一座高10。 5米的白台,中有拱门三个。门壁上下三层装饰着藏式假窗,白台上建彩色琉璃砖砌筑的喇嘛塔五座,形式各不相同。根据佛经可知,过街塔是供僧人、信徒每口经过其下,都可顶礼敬佛之用。从建筑艺术上看,造成塔门形式,比一般的门更富艺术效果。五塔在佛教中都是胜利塔,表示长寿的意思。在五塔门的北面还有琉璃牌楼。这组包括五塔白台、单塔白台和僧舍等30多座的藏式建筑群,依照地形分布在山坡上,形成高低错落而富变化的长方形布局。在建筑群的北面中间,则巍然耸立着全庙的主体建筑大红台。
大红台气势雄伟,是用花岗岩和砖石依山垒砌而成,台高25米,外观七层。上三层原有群楼,现已毁:下四层白色壁面有紫红色假窗,色彩相间,十分艳丽。大红台建在17米高的大自台上,全台共高达42米,宽59。 7米,有城阁凌空之感。大红台的平顶上建有殿阁楼亭,中部是万法归一殿,重檐四角攒尖樊金瓦顶,周围为三层的楼群,楼后台东面有洛伽胜境殿,西面是慈航普渡殿,都用L金鱼鳞瓦覆盖,是一座汉藏艺术相结合的大型建筑。普陀宗乘之庙建筑大部分采用了藏族手法,其主要殿阁都大量使用琉璃瓦或L金铜瓦,显得富丽堂皇,与白台红墙,苍松翠柏交相辉映,绚丽多彩。
殊像寺在避暑山庄的北面,建于乾隆三十九年(1774),是乾隆皇帝在他母亲70岁寿辰时,陪同到山西五台山烧香拜佛,见那里寺庙雄伟,佛像秀丽,因而仿五台山殊像寺而建。前殿称会乘殿,殿内供奉着观音、文殊、普贤像。殿后假山雄奇,在最高处建有八角形宝相阁,阁内原供奉有12米高的木雕文殊菩萨骑狮像,相传是乾隆皇帝的化身。在宝相阁后为玲珑别致的清凉楼。现在这些阁楼均已无存。
承德外八庙,不仅在当时的政治需要上达到了怀柔安定的目的,而且在建筑形式上也是吸取了西藏、新疆等地少数民族的建筑艺术风格,反映了我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特点,在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86/742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86/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