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兴寺
隆兴寺在河北省正定县城内,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保护较为完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建筑群。寺院内殿字恢宏,院落幽深,占地约60000平方米。始建于隋代开皇六年(586,原名龙藏寺,宋初改称龙兴寺,到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更名为隆兴寺,延用至今。因寺内有一尊巨大的铜铸的观音菩萨像,俗呼大佛寺。河北民间有句俗话:“沧州的狮子景州塔,正定有的大菩萨。”可见他们对正定隆兴寺里的铜铸观音菩萨像,是恨引以为自豪的,隆兴寺也因此而名扬天下。
隆兴寺坐北朝南,寺内主要建筑分布在南北中轴线上的有天土殿、大觉六师殿遗址、摩尼殿、戒坛、转轮藏阁、慈氏阁、大悲阁、弥陀殿、毗卢殿等10余座。在中轴线的两侧,还有其它建筑所组成的大小不等的六进院落。这些建筑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尤以大悲阁为主,左有集庆阁,右有御书楼,三殿并列联建的布局,风格特殊,是宋代以来佛教寺院建筑的典型。这种由单个建筑组成的群体形式的古代建筑,目前在全国也仅知三例,隆兴寺是其
隆兴寺没有山门,只有“寺大山门远,山门在河南”这样的话留传在民间。天土殿是中轴线上的第一重殿。对面南端立有琉璃照壁,壁心饰砖雕二龙戏珠图案。殿前并列三路单孔石桥。殿内正中供奉着主代木雕弥勒佛像,两侧有彩塑四大天土像,他们怒目圆睁,身披恺甲,神态威武。天土殿后是大觉六师殿遗址,原殿建于宋神宗元丰年间(078一1085),到民国初年已经塌毁。
从大宽六师殿遗址往北便是摩尼殿,又称五花大阁殿,建于北宋皇佑四年(1052),是一座形制独特的佛殿。殿的平面呈十字形、中间正殿为重檐歇山顶,檐下饰有雄大的绿色斗拱,翼角微向上翘。四面明间各出抱厦,建筑主次分明,富于变化。殿内的梁架结构也是典型的宋代营造法式。这种建筑现在全国仅存此一座,极为珍贵。
摩尼殿内的佛坛上供奉有五尊金装彩塑佛像,正中为释迎牟尼,其右侧站着两手抱拳,神态老成持重的弟子迎叶。其左侧站着双手合十,形象聪慧虔诚的弟子阿难。这三尊佛像都是塑于宋代,塑技高超,造型极为生动。两旁的文殊、普贤像则为明代补塑,形象也十分逼真。在扇面墙背后还有一尊高3.4米,驰名中外,重塑于明代嘉靖四十二年(1563)的五彩悬塑观音像。观音像塑造得秀丽端庄,肌肤细腻润泽,头戴宝冠,项饰缨洛,肩披飘带,胸臂裸露,左足踏莲,右腿屈起,双手抱膝,头略右侧,身微前倾,神态安详自若地端坐在重峦叠嶂,祥云缭绕,色彩鲜丽的须弥山上。山间有静修的罗汉和护法天神,还有狮、虎、龙、象等动物游弋其中。这些神兽有的翱翔,有的跳跃,有的栖息,有的站立,刻画得活灵活现。山下育清泉喷涌,景色秀丽。这些衬托为玲珑典雅的五彩悬塑山增添了真实主动的效果。
殿内周围墙上绘满以西方胜境、四十八愿、二十四尊天等佛教故事为内容的明代壁画,人物刻画细致入微,形象自然生动,构图宏伟,色彩绚丽,线条流杨,画工精细。这些壁画除部分已剥落外,现保存有422平方米,是难得的艺术珍品。
出摩尼殿往北便是戒坛,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角攒尖顶,为亭台式建筑,是僧徒受戒的地方。坛上正中放有佛身相连,向背而坐的双面铜铸佛像,面北为药师佛,面南为阿弥陀佛。戒坛为清代乾隆年间(1736一1795)所建。
在戒坛的北面有转轮藏阁和慈氏阁,分建在大悲阁东西两侧,对称布局,是一组气势磅礴的建筑。两阁的外观形式相似,都是二层,单檐歇山顶。转轮藏阁下层正中安置有重檐八角亭子式的木制转轮,直径7米,可左右旋转,为藏经或供佛之用,是取佛教“FA轮常转,自动不息”之意。上层供奉佛像。慈氏阁采用减柱法的梁架结构,有简洁明朗的感觉。阁内正中供奉一尊高7.4米,独立雕成的弥勒佛像,造型精美,神态逼真,具有宋代艺术风格。其左右有胁侍一对。因弥勒“译曰慈氏”,所以此阁称慈氏阁。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86/742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86/74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