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6)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2-03-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由于这座城市选址得当,地形有利,水源丰富,是开发太原盆地的适中地点,一直维持到北宋初年,历时达1470余年之久。尤其是在隋唐时代,晋阳城发展到鼎盛时期,成为北方地区最重要的政治、军事重镇,以及著名的经济都会。正如《隋书?地理志》所说:“太原山川重复,实一都之会,本虽后齐别都,人物殷阜。”由于李世民父子从太原起兵,建立了唐王朝,太原的地位更加重要,武则天时代曾在晋阳设北都,后称北京。太原一名是战国以来太原郡名称的延续,唐置太原府,并置晋阳县和太原县。

  唐代晋阳城市建设发展很快。贞观十一年(637年)并州长史李绩主持修建汾河以东的东城。武则天时,崔神庆“跨水连牒”,修建中城,将西、东二城“合而一之”,形成了历史上著名的晋阳三城。晋阳城规模空前,周回40多里,跨河而建,是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观。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以兵攻与水淹相结合,历时五个多月,才攻下晋阳城。宋太宗以晋阳“本维藩镇,曾以山川险固,城垒高深,致奸臣贼子违天拒命,因其悖逆,连误军民”,下令彻底破坏晋阳城,改为平晋县,将并州治所迁至榆次。“遣使分部徙民居于新并州,尽焚其庐舍,民老幼趋城门不及,焚死者甚众”。为了彻底杜绝晋阳城的复兴,第二年又引汾、晋水灌冲城垒。晋阳城遭火烧、水淹,成为一片废墟,唐代的晋阳三城终于成为历史的陈迹。为了军事上的需要,北宋不得不重建晋阳城,但城址已向北移动45里,位于汾河东岸,为今天的太原城奠定了基址。

  太平兴国七年(982年),潘美在晋阳城北45里处的阳曲县唐明镇修筑了一座土城,并将并州治所从榆次移于此,成为宋以后太原城发展的基础。潘美所筑的城,规模很小,周围仅有10里。到宋仁宋嘉祐四年(1059年),才重新设立太原府,为河东路治所。

  唐明镇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夹处两山之间,汾河纵贯其中,军事地位十分重要。《宋史?地理志》说:“其地东际常山,西控党项,南尽晋绛,北控云朔,当太行之险地,有盐铁之饶……太宗平太原,虑其恃险,徙州治焉,然犹为重镇,屯精兵以控边部云”。这里地理形势险要,当交通之咽喉,在宋、辽、西夏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处在三国边界的联结点上,“其地控扼二虏”,对维护长安和都城汴梁的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潘美在阳曲唐明镇筑城,一开始便给这座城市带上了军事色彩,唐明镇处在太原盆地的北端,东山西河,着眼防备辽兵的南下。

  由于新的太原城军事地位重要,又无法被其他城址所取代,宋、元、明、清的太原城就一直延续发展,终于成为山西省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成为北方地区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尽管北宋的太原城址不如原来的晋阳城址优越,平原狭小,地面水源也不甚丰富,而且容易受到汾河洪水的威胁,但毕竟还有延续发展成为大城市的有利地理条件。这就是地下水源丰富,交通方便,可以充分利用山区提供的矿产资源。然而,两相比较,晋阳城平原舒展,汾晋交汇,西倚悬瓮山,有“山环水绕,原宽平”之称。而北宋选择的太原城址,位于太原盆地的北端,处于“多山多水,东、西、北三面皆山,中间汾流为阖邑”,显得平原狭小,缺少开阔的地理形势,为后来太原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最明显的就是山洪的袭击和城市用地的不足。今天的太原市区早已扩展到汾河以西地区,而且使城市明显的分割为两大块,呈南北向长条状发展。

  中国城市的城址转移十分频繁,受到多种地理条件的制约,以上仅举数例,以窥豹之一斑。
  本文标题:中国城市的城址选择(6)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7/617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7/6174.html

标签:城市中国城址选择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