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盘古挥舞利斧;说东道西,荷马操练神笔(6)
在西方,对于土壤的结构,如土粒的排列与组合,土壤的酸碱度,土壤生物与土壤肥力的关系等有比较深入的认识,还是直到近代才出现的。
在地图的应用方面,《管子・地图》也有明确的论述。它指出,作为一名军事指挥者,必先“审知地图”,因为从地图上可以了解“名山、通谷、经川、陵陆、丘阜之所在,苴草、林木、蒲苇之所获,道里之远近,城廓之大小”。
《管子・地员》对于土壤的分类还深受“五行”学说的影响。
《管子・地员》篇还是极为可贵的生态植物学论文。
它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华北平原上的自然景观图画:在湖沼滩头,从水面到陆地,有好几种植物生长发育在不同的地段:水里最深的地方,长满了荷叶、各色各样的荷花有袅娜地打着朵的,有羞涩地开放着的;稍浅的地方,长着一种水生植物,再浅些是莞和蒲;最浅的地方则丛生着芦苇;到了岸上,由低到高,分别生长着灌、嵝、莽、萧、薛、蓷、和茅等几种植物。 这些植物,随着水面深浅、地表坡度、土层厚薄、土壤肥瘠和地下水位高低的变化,按次递交,有条有理,构成了很有规律的系列,这就是《地员》篇所说的“草土之道,各有毂造”。
《管子・地员》篇还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观的山地植物垂直分布画面。
在海拔 2000~3000 米的高山上,生长着由红色树皮的落叶松组成的森林;稍低一些的1500~2000米高的山地,丛生着像灌木那样的山柳,或者分布着一种由山杨组成的森林;1500米以下,生长的是阔叶林木——榆楸;从山麓降至山下,则分布着近似于刺榆的一种林木——枢榆。
《管子・地员》篇为我们所勾画的是植物生态与环境关系的生动图画。
《管子・度地》篇对河曲现象也有一段精彩的议论,其中有一段是这样写的:“水之性,行至曲必留退,满则后推前,地下则平行,地高即控,杜曲则捣毁。杜曲激则跃,跃则倚,倚则环,环则中,中则涵,涵则塞,塞则移,移则控,控则水妄行,水妄形则伤人。”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天然河道的水流,流到变曲的地方,会产生回水;回水滞留积聚,水势高涨,遇低平河床,就平缓地向前流过去,而一旦碰到比较大的坡度的河床,水流就湍急激荡;流经弯曲的河道时或者冲决,或是形成激荡翻腾的水流,激荡就水流偏转,就打漩;漩转之中有些地方水流减缓,产生泥沙沉积,造成河道堵塞,水流就要另找出路,冲决河道而泛滥成灾。
从以上这段议论我们可以明白这一个道理,这就是当时已认识到天然河道流经弯道时会产生回水,也就是今天所说的环流,这就抓住了产生河曲的主要原因,其次,当时的人们也考虑到了河流流路中河床坡度变化对于流速的影响,以及因流速、流向变化所造成的泥沙沉积;注意到了泥沙沉积会引起河道淤塞。最后,当时的人们还注意到了河曲的天然截直作用。
非常明显的是,《度地》对于河曲的发育、演变的分析,不是停留在现象的认识上,而是进入了成因的探索,体现了综合研究的思想。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3/59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3/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