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天辟地,盘古挥舞利斧;说东道西,荷马操练神笔(4)
这些水利工程的兴建,表明已经掌握了当地的水文和地势起伏的特点以及测量地形高低的方法。
古代的时候,为了农业生产不误农时,就要利用物候知识。所谓的物候知识,就是关于动植物以及其他自然现象与季节变化关系的认识。
《夏小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记载物候的专著。它成书的年代虽然在奴隶社会后期,但其中的某些认识很可能是夏代流传下来的。它主要记载了当时各月的物候和农事活动,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物候历,是一部十分珍贵的科学遗产。
地图是表达地理知识的一种手段。它具有既简明又形象的特点,因此在某些方面的实用价值,有时大大超过了文字记载的作用。在人们用符号或图形按一定的比例和方位关系表示地表的面貌时,就成为地图了。
从古书中有关地图的记载,可以知道地图的绘制主要是由于政治和军事方面的需要。
《尚书・洛诰》记载,周公在洛阳选建城址时,绘有地图献给成王。
《周礼》记载有掌管各种地图的职官,不少专用地图的名称以及某些地图的内容等。如从“大司图”所掌管的“天下土地之图”上,可以得知“九州之地域广轮之数”,即九州地区范围的大小,可以辨认“山林、川泽、丘陵”等的分布情况。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地图的绘制已经具有一定的水平了。那时已经能够按比例缩尺绘制地图(如从图上可知“道里之远近”等),已能表示山、川、陵、谷、平原、沼泽以及林木、苇草、城邑的所在。
测量的工具,至少使用了准、绳、规、矩。至于测量的方法,可能使用了类似平板测量的方法。这些已为我国传统地图的绘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我国古代史书中,还包括有不少地理方面的知识。
例如《周易》是起源于殷周之际的一部关于事物变化原理的著作,其中的谦卦象辞说:“地道变盈而流谦。”唐代孔颖达对此的解释是:“丘陵川谷之属,高者渐下,下者益高,是改变盈者,流布谦者也。”显然这是对流水的侵蚀和沉积作用的概括。
《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小雅・十月之交》一篇在讽刺周幽王时,用“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地形会发生剧烈变化的论述,产生了相当深远的影响。
《晋书・杜预传》中也有一段非常有意思的记载,说西晋的一位大将杜预为让后人知道他的功绩,专门刻两块歌颂自己的石碑,“一沉万山之下,一立岘山之上,曰:焉知此后不为陵谷乎?”说明我国关于地形不是不变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了。
而天命论和阴阳五行学说,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shuku/153/59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shuku/153/5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