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八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一、工业的区位选择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2.工业的主导因素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考虑工业的环境要求
(2)考虑污染程度
(3)考虑污染类型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①共同利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②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2)意义
3.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①按形成过程分类
②按发育程度分类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表现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3)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著名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基本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充沛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
3.德国鲁尔区
(1)形成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治理
(二)新工业区
1.概述
(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2)特征: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3)分布: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4)主要工业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主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
(3)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如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
3.高技术工业区
(1)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一)工业区位因素
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区位 因素 |
主要影响 | |
自 然 因 素 |
土地 | 工业需要一定数量、适合建筑的用地,土地的数量和价格是影响工业区位的重要因素 |
水源 | 工业生产需要有近便、丰富而优质的水源,需水量大的工业应考虑靠近河湖分布 | |
社 会 经 济 因 素 |
劳动力 | 工业生产需要一定数量和有劳动技能的劳动力,一个地区的劳动力数量、文化水平、劳动技能、工资水平以及人们的生活习惯等,对工业区位的选择都有影响 |
政策 | 政府通过政策、法规、税收、用地、基础设施等方面影响工业生产和分布 | |
原料 | 原料的种类、数量、质量及运输成本对工业区位影响很大 | |
动力 | 充足的动力供应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消耗大量能量的工业应考虑接近能源供应地 | |
运输 | 工业原料、燃料的输入,产品的输出,都需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沿海、沿江港口和铁路枢纽地区,对工业布局具有很大吸引力 | |
市场 | 工业布局接近消费市场,可以节省运费,及时获得市场的供求信息 |
2.工业的主导因素
导向 类型 |
主导 因素 |
工业 特点 |
部门 举例 |
区位选 择原则 |
效益 |
原料导向型工业 | 原料 |
原料不便于长途运输或原料运输成 本较高的 工业 |
甜菜制糖厂、甘蔗制糖厂、水产品加工厂、水果罐头加工厂等 |
接近原 料产地 |
节省运费, 减少损失 |
市场导向型工业 | 市场 |
产品不便于长途运输或产品运输成本较高的 工业 |
啤酒厂、汽水厂、家具厂、印刷厂、石油加工厂等 |
接近消 费市场 |
节省运费, 减少损失 |
动力 导向 型工 业 |
动力 |
需要消耗 大量能源 的工业 |
电解铝工业、化学工业等 |
接近火 电厂、 水电站 |
减少能源 输送过程 中的损耗 |
劳动 力导 向型 工业 |
劳 动 力 |
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的工业 |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制伞、制鞋等工业 |
接近有 大量廉 价劳动 力地区 |
减少工人 工资支出, 降低生产 成本 |
技术导向型工业 | 知识和技术 | 技术要求高的工业 | 集成电路、卫星、飞机、精密仪表等工业 |
接近高 等教育 和科技 发达 地区 |
及时获取 新技术,便 于技术交 流,利于开 发新产品 |
(二)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1.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2.环境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1)考虑工业的环境要求
区位选择要求 | 典例 |
对大气环境十分敏感的工业,应建在空气比较洁净的地区,远离烟尘污染严重的工厂 | 电子厂、感光器材厂 |
需要清洁水源的工业,应布局在市区河流的上游 | 自来水厂、啤酒厂 |
(2)考虑污染程度
区位选择要求 | 典例 |
规模小,基本无污染的工业可以有组织地设在城区 |
服装厂、 玩具厂 |
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局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 | 机械厂 |
污染严重的工业宜布局在远离城市的郊区 |
钢铁厂、 水泥厂 |
(3)考虑污染类型
区位选择要求 | 典例 | |
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 | 已知主导风向,则应布局在当地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
水泥厂、 酿造厂、 火电厂、 钢铁厂 |
季风气候区,则应布局在与当地季风风向垂直的郊区 | ||
已知最小风频,则应布局在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 ||
水污染严重的工厂,污水排放口应远离水源地及河流上游,尽量布局在河流下游 |
印染厂、 造纸厂 |
|
固体废弃物污染严重的工厂,要远离农田和居民区 |
钢铁厂、 火电厂 |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集聚与工业地域
1.工业联系
(1)工序上的联系:工厂之间存在着产品与原料的联系。
(2)空间利用上的联系
①共同利用工业区的基础设施及其他生产、生活服务设施。
②共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
2.工业集聚
(1)形成:具有工业联系的工厂往往近距离地聚集起来。
(2)意义
3.工业地域
(1)概念: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
(2)分类
①按形成过程分类
类型 | 基础 | 目的 |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 | 降低生产成本 |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 共同利用空间和信息 |
,
②按发育程度分类
类型 | 特点 | 举例 |
发育程度高 的工业地域 |
内部工业联系比较复杂,工业地域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 | 鞍山钢铁城、大庆石油城、十堰汽车城等 |
发育程度低 的工业地域 |
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 食品工业 |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
(1)原因: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
(2)表现
①体积小、重量轻、价格昂贵的电子元器件生产企业与电子产品组装工厂之间的分散。
②产品结构复杂、零部件种类繁多的复杂产品生产,其各种零部件生产厂家分布在许多地方。
(3)结果:引发工业的地域联系。
2.工业的地域联系
(1)条件: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
(2)意义:促进地域之间人员、物质和信息等的流动。
三、传统工业区与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
1.著名传统工业区:德国鲁尔工业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基本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充沛的水源,便利的交通,广阔的市场。
3.德国鲁尔区
(1)形成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充沛的水源,便利的水陆交通,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原因
环境污染严重,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综合治理
整治方向 | 具体措施 |
调整工 业结构 |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 |
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 | |
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电子、石油化工、汽车、机械等部门的中小企业 | |
调整工业布局 | 工业布局向西部拓展 |
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 |
发展第三 产业 |
发展科技和教育;开展工业旅游;发展金融服务业 |
优化环境 | 严格控制工业废水、废气等的排放;建立完善的废弃物回收装置和污水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
(二)新工业区
1.概述
(1)兴起时间:20世纪50年代之后。
(2)特征: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3)分布:发达国家没有传统工业基础的乡村地区。
(4)主要工业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美国“硅谷”等。
2.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
(1)主要特点:以中小企业为主;以轻工业为主;集中了大量同类和相关企业;生产高度专业化;企业分布在小城镇,甚至农村,生产过程分散。
(3)发展模式:中小企业集聚的工业小区,如萨索洛瓷砖工业小区。
3.高技术工业区
(1)特点: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增长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研究开发费用高;产品面向世界市场。
(2)美国“硅谷”的区位条件: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交通便捷;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场稳定;创新环境和创新文化。
本文标题: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八 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上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七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九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2.html
上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七 农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
下一篇:老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九 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