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十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一、区域发展对交通运输布局的影响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
(1)任务:区域交通线网、场站的组织,客流、货流的分配、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因素主要有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因素、政策法规等。现代交通运输布局,人文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自然因素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自然因素
(2)人文因素
3.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4.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1)内容: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以及适应运输专业化、快速化而建设的专用线、站等的改善。
(2)作用: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交通运输布局
2.区域发展差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2)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需求差异性与交通运输布局
(1)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运输布局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
4.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布局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落后。
2.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
(2)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1)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2)改变了山区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4.经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交通线路的组织形式
(1)山区公路布局的变化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越大。
2.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海运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加工业、出口创汇农业等。
(2)边境聚落依托国际陆路交通的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
3.交通运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产业的特点:交通运输是重要的产业,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可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
(1)目的:致力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建设内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二)影响聚落发展
1.交通枢纽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交通枢纽与产业集聚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行业在交通枢纽集聚。
(2)交通运输与城市的形成、发展
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我国石家庄、株洲就是依托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新加坡依托港口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规律: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2)实例:古代,依靠京杭运河,在京杭运河沿岸形成一批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扬州。近代,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运河沿岸城市发展缓慢。
(一)交通运输布局的一般原则
1.交通运输布局的任务和目的
(1)任务:区域交通线网、场站的组织,客流、货流的分配、引导。
(2)目的:实现区域运输的合理化,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影响交通运输布局的因素
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两方面分析。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人文因素主要有城镇分布、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社会因素、政策法规等。现代交通运输布局,人文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而自然因素仍然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自然因素
地质 | 影响线路走向、工程技术难度、造价 |
地貌 | 影响线路密度、走向和质量等级 |
气候 | 影响施工进程、工程技术难度 |
水文 | 影响线路走向、造价 |
(2)人文因素
城镇分布 | 连接更多的城镇 |
经济发展水平 | 影响交通网密度,交通站点位置的选择 |
科技水平 | 克服自然障碍,保障交通建设水平 |
社会因素 | 考虑民族、国防的需要 |
政策法规 | 影响交通布局的重要因素 |
3.交通运输布局的原则
依据运输需求 | 运输方式和交通线、站的选择、标准,以及交通运输网密度等,都要依据需求而定 |
适度超前 | 设计标准要满足今后一定时期的运输需求,但标准过高会造成浪费 |
因地制宜 | 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线、站的选址以及设计标准等要充分考虑自然条件 |
尽量少占土地 | 少占土地,尤其是耕地 |
社会因素 | 平衡地区发展,适应国防需要 |
发挥综合 运输优势 |
利用不同运输方式的优势,做好转运与衔接,形成立体、系统的交通运输网 |
4.区域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1)内容:新的交通线、站建设,原有交通线、站的改建、扩建或废弃,不同运输方式衔接以及适应运输专业化、快速化而建设的专用线、站等的改善。
(2)作用:区域交通运输布局逐渐趋向完善、优化。
(二)交通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需求量与交通运输布局
需求量 | 交通线标准 | 场站规模 |
较小 | 较低 | 较小 |
较大 | 较高 | 较大 |
2.区域发展差异与交通运输布局
(1)交通运输布局需重点关注交通运输需求大的点和线。
(2)城市与交通运输布局
3.交通运输需求差异性与交通运输布局
(1)区域交通运输布局要充分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特点。
(2)交通运输布局要注意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和转运效率。
4.交通运输需求的变化与区域交通运输布局
区域交通运输需求增长的特点,决定了区域交通运输布局变化的特点。
(三)资金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建设
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的区域,因资金紧张,交通线和场站的建设相对落后。
2.经济发展水平与交通运输布局
(1)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稀疏,且质量较低。
(2)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交通线和站点较为密集,且质量较高。
3.区域经济发展与交通运输布局的变化
(1)使交通运输布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为减弱。
(2)改变了山区传统盘山迂行的布局方式,缩短了通行里程,节省了通行时间。
4.经济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交通线路的组织形式
(1)山区公路布局的变化
线路形态 | 原因 | |
早期 | “之”字形盘山公路,迂回前进 | 经济、技术水平低,可降低线路坡度,降低工程难度,保障行车安全 |
现代 | 直达运输,桥隧比例很大 | 经济、技术水平高,缩短线路长度,提高通车效率,保护生态环境 |
(2)平原地区
线路特点 | 原因 | |
早期 | 地面铺路 | 经济技术水平低,工程量小 |
现代 | 以桥代路 | 经济、技术水平高,节约土地,保障通车安全,提高运行效率 |
二、交通运输布局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1.促进要素合理流动
(1)交通运输使区域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源、产品、设备、劳动力等要素合理流动,实现空间上的优化配置。
(2)交通运输越便利、快捷,经济各要素的流动速度越快、耗时越短、效率越高,实现的产值越大。
2.加快经济发展速度,提升经济发展水平
(1)我国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海运优势,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出口加工业、出口创汇农业等。
(2)边境聚落依托国际陆路交通的优势,发展成为重要的边境贸易口岸。
3.交通运输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1)交通运输产业的特点:交通运输是重要的产业,经济拉动效应明显。
(2)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交通运输,可直接拉动原材料、能源、建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
4.“一带一路”与区域发展
(1)目的:致力于沿线各国的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2)建设内容:公路、铁路、航空、水路、油气管道,以及电网、通信网络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
(二)影响聚落发展
1.交通枢纽对聚落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交通枢纽与产业集聚
交通枢纽是旅客和货物集散、周转的地方,服务于客、货集散的行业在交通枢纽集聚。
(2)交通运输与城市的形成、发展
客、货吞吐量大的交通枢纽,会集聚与货物相关的制造业,并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往往会形成规模较大的城市。我国石家庄、株洲就是依托铁路枢纽发展起来的,新加坡依托港口实现社会、经济发展。
2.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的影响
(1)规律:重要交通运输线路或运输方式的变化,会引起区域内客、货运输方向和集散地的变化,从而促使商业网点甚至商业中心城市的变化。
(2)实例:古代,依靠京杭运河,在京杭运河沿岸形成一批商业繁荣的城市,如扬州。近代,随着海运和铁路的兴起,运河沿岸城市发展缓慢。
本文标题: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十 交通运输布局与区域发展
上一篇: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九 产业区位因素
下一篇: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十一 环境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39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392.html
上一篇: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九 产业区位因素
下一篇:新教材考前必备篇 专题十一 环境与发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xuekao/1239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xuekao/12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