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3 地球上的大气
(2022年全国乙卷)我国一海滨城市背靠丘陵,某日海陆风明显。下图示意当日该市不同高度的风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9—11题。
9.(风向标的认知)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C.13时 D.19时
10.(热力环流)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1.(热力环流)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片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10.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总体在水体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11.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2年湖南卷)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m/s的风场。据此完成9—10题。
9.(常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判读)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10.(常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判读)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A.低温雨雪频发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C 10.B
【解析】9.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10.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期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点睛】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常见天气系统】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答案】5.C 6.B
【解析】5.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正午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故②④正确;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①③错误。故答案选C。
6.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故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汞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被释放到大气中,气相中的汞也能够向液相和固相转移。如汞进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溶于水中或富集于生物体,或沉入底泥、或挥发到大气中。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答案】9.A 10.C
【解析】9.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
10.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选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推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甲区域暖流更强,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洋流是全球海洋表层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其流动的方向通常十分稳定,洋流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盛行风,主要是低纬信风带和中纬西风带,在盛行风的长期吹拂下,海水就会稳定的超风向吹拂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风海流”。由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规模十分巨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此外,海陆轮廓对于洋流的强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位于南半球40°至60°的西风漂流带,由于没有陆地阻挡,使得洋流可以360°环绕地球,形成环状的西风漂流带。
(2022年6月浙江卷)【地球上的大气】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24.【大气的垂直分层】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5.【大气的垂直分层】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A. B.
C. D.
【答案】24.B 25.C
【解析】24.由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大,约为17-18千米,由第1题图可知,春季的低纬度(0-30°),风速为0处与上图不符且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夏季的中纬度(30-60°),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表示改变了风向,与上图相符,B正确;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故选B。
25.由题干图可知,由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A图中丙为北风,D图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B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大,ABD错误;C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最接近题干中图的情况,C正确。故选C。
(2022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5.【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16.【常见天气系统】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5.D 16.A
【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约30°,由高压指向低压,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d,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乙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③正确,④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为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则该地位于南半球,乙水平方向气流为顺时针辐合,①正确,②错误。所以选A。
(2022年1月浙江卷)【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24.B 25.A
【解析】24.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5.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22年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沙尘暴形成原因)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常见天气系统判读)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常见天气系统判读)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2022年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形变缓慢恢复,使得陆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陆面抬升。
(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完毕,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从海陆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岩海岸,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从板块位置看,甲站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甲站陆面抬升。
(3)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大气的水平运动】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____,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____。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
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解析】本题以美洲中部地区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风力受力分析、风力影响因素、海水表层水温影响因素、渔场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形成独立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根据风的受力情况可知,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即图中的F1;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向右侧偏转,而风向应与地转偏向力垂直,应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图中F3应为摩擦力,F2应为地转偏向力,故风向应与F3方向相反,与F2保持垂直。
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使其风力变小;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冷空气被阻挡在山前,冷空气的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N海域受冷气团影响显著,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同时其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降温影响显著。海产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生存;受板块运动影响,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所;受寒流及背风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
(2022年1月浙江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1)【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甲地冬季主导风向为____风,乙、丙两地降雪日数较多的地区是____地。
【答案】(1)西北风丙
【解析】(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交界地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故主导风向是西北风;乙地位于背风坡,丙地位于迎风坡,因此丙地气温较低,降雪时间较乙地长。
(2022年湖南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换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城。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热力环流)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河流地貌)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流域开发、水电站建设的影响)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解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022年高考模拟题】
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最典型的季节是()
A.早春B.夏季C.初秋D.冬季
2.关于济南发生“南风热岛”成因正确的是()
①受局部气压影响,南风势力较强②南部山地形成的焚风效应加强
③城市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④水汽充足,往往形成较强的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A 2.A
【解析】1.由材料可知,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下,这个南风主要是夏季风,所以济南在早春时可以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A正确;材料中该地气温变化不符合济南夏季气温特点,B错误;初秋时,强大的亚洲高压开始盛行,所以济南主要是偏北风影响,是冬季风,C错误;济南属于华北,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不符合该地气温变化,D错误,所以选A。
2.由于济南在山东丘陵的北麓,所以受局地山谷风的影响,南风势力会增强,①正确;南风经过爬升,在济南一侧形成焚风效应,②正确;城市位于山麓北侧,南北之间纬度的差异,会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③正确;济南位于背风一侧,所以水汽下沉,不易凝结,降水较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南风热岛,顾名思义就是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周边大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在白天该地区与周边地区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但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南风热岛的出现与整个大气环流和局地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力热岛现象,比如北京,由于北部存在较高的燕山山脉,使得冷空气翻越燕山影响北京的时候出现下沉增温,加上城市环流的因素形成北风热岛;石家庄西部有太行山脉,冷空气翻越太行山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热岛,称之为西风热岛等等。
京藏高速柴达木腹地路段沿线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较差,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下图为沿线宗加镇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某季节逐小时路面温度与气温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产生的先后差异
B.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产生的损耗差异
C.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能量的多少差异
D.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获取的方式差异
4.图示季节风沙活动最弱的时间段最可能是()
A.6:00-8:00 B.10:00-12:00 C.14:00-16:00 D.20:00-22:00
【答案】3.A 4.A
【解析】3.地面的直接热源为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升温向外释放热量,使得近地面大气升温,所以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产生的先后差异,A正确;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产生的损耗差异、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能量的多少差异、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获取的方式差异都不是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所以选A。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路面最高温约为45℃,应为北半球夏季。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6:00-8:00,此时大气的上升运动最弱,不利于扬沙,导致风沙活动较弱,A正确;10:00-12:00、14:00-16:00、20:00-22:00的地面温度和气温较高,空气的上升运动较强,易于扬沙,风沙活动较强,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面温度是大气与地表结合部的温度状况,地面表层土壤的温度称为地面温度,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称为地中温度。
下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5.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
6.若图示意该区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里()
A.我国华北春小麦迅速返青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答案】5.D 6.D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35。S--40。S之间,此处的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再经地转偏向力左偏,形成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之处大约位于35°S,说明此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小麦返青是在春季,与题意不符,A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处于雨季,森林火险等级较低,B错误;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是在秋季,与题意不符,C错误;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洋流,D正确,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而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部分室外雪上项目。为满足冬奥会气象观测需求,赛场设立了多个气象站对赛场风向和风速变化进行观测。下图为山谷中段山坡某气象站某日山谷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是()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
8.该气象站所处山谷段大致走向及所处山坡地形特征是()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C.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7.A 8.D
【解析】7.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因此,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即为白天的最大风频。读图可知,从上午9时到下午18时,该地山坡中段的风向主要为偏北风,故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是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由上题分析可知,其白天的谷风为偏北风,则山谷的走向应为东西走向,排除AB;读图可知,夜晚的山风最大频率为偏南风,偏北风的频率则相对较小,说明山风从南部山顶向气象站吹来,故气象站所处山坡地形特征是南高北低。综上可知,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
下图示意世界不同海岸地区年降水量的纬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最可能代表智利—秘鲁西海岸年降水量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示海岸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②受东北信风带控制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④地处山地的背风坡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9.A 10.B
【解析】9.据图可知,图示五个地区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极少,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大陆西海岸附近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西海岸受寒流(加那利寒流)影响,年降水量较少,而智利一秘鲁西海岸受更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年降水量更少,因此热带沙漠气候在南美大陆西部分布的纬度跨度更大。结合图示图例撒哈拉西海岸的降水量,与①②③④降水量曲线对比可知①符合,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10.由上题可知,图示五个地区为回归线地区大陆西海岸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在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区都有寒流流经,其热带沙漠气候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降水少)有关,故①正确;由上题可知,曲线①为智利一秘鲁西海岸,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故②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多位于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都有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正确;仅有部分沙漠地处山地背风坡,④错。由以上可知,①③组合正确,故本题选B。
【点睛】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南北两侧,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大洋洲的西澳沙漠,北美的加利福尼亚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干旱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2)在信风带(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控制地区(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到地区),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3)在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2022年2月13日,北京迎来虎年首场降雪。降雪导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自由式滑雪项目延期。下图为当日14时天气预报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冷锋()
A.沿高压脊线区伸展 B.西南延至青藏高原
C.自东南向西北推进 D.缓解华北雾霾天气
12.降雪导致张家口赛区延期,主要原因是()
A.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能见度低 B.大气逆辐射强,雪量减少明显
C.雪面反射太阳辐射,影响视线 D.云层吸收地面辐射,气温过高
【答案】11.D 12.A
【解析】1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锋与等压线平行,A错误;西南延申未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正受高压中心控制,B错误;据图可知西北部为高压、东南部为低压,所以冷锋应该自西北向东南推进,C错误;冷锋会带来大风天气,从而缓解华北雾霾天气,D正确。故选D。
12.降雪时有云层,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导致能见度低,A正确;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辐射弱,气温低,虽然大气逆辐射强,但雪量减少不明显,B错误、D错误;雪面反射太阳辐射,影响视线,但是滑雪运动员可以佩戴眼镜,C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带来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雨、雪、沙尘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下图(a)为2022年3月中旬某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b)为此时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桃花映雪”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a)中()
A.气旋中心强度①地比②地小B.③地位于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大
C.④地海域气流辐合风浪大 D.⑤地风向偏西北风力比③地小
14.“桃花映雪”照片的拍摄地可能是图(a)中()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及分布规律可知,气旋中心①地气压在1010hPa—1012.5hPa之间,气旋中心②地气压在1005hPa—1007.5hPa之间,气旋中心气压越低强度越大,故①地比②地强度小,A正确。③地所在气旋位于40°N附近,纬度较高,不属于台风,B错误。④地海域为高压脊,气流辐散,且等压线稀疏,风浪小,C错误。根据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先画出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0°—45°角,可知⑤地风向为西北风,但⑤地比③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D错误。故选A。
14.“桃花映雪”表明出现降雪天气,应为冷锋过境,冷锋降水多在锋后,乙地符合题意,B正确。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A错误。丙地没有经历冷锋过境,无降雪天气,C错误。丁地位于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D错误。故选B。
【点睛】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读某年北京时间5月23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最有可能形成锋的是()
A.甲线B.乙线C.丙线D.丁线
16.结合天气图可判断,此肘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是()
A.辽宁中部多降水天气 B.云贵高原频繁现大风
C.河西走廊多云转小雪 D.江浙沪地区晴空万里
【答案】15.C 16.A
【解析】15.读图分析,甲、乙、丁线位于高压脊处,气流向两侧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丙线位于低压槽处,冷暖气流在槽部辐合,往往形成锋面,C正确。故选C。
16.读图分析,该日为5月23日,此时辽宁中部受冷锋低压槽(冷锋)控制,多降水天气,A正确;云贵高原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弱,B错误;河西走廊此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C错误;江苏大部分地区此时受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A。
【点睛】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锋面气旋的图形特征:在天气形势图中,低压控制区域出现锋面活动,且锋面多由低压中心沿等压线弯曲度最大的区域(低压槽)向外伸展。
(2)根据位置巧判锋面的类型:锋面气旋中的两个锋面,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3)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并伴随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的小范围空气涡旋称为龙卷风,2021年美国在罕见的12月份遭遇8年来等级最高的龙卷风暴,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极地升温背景下北极涡旋(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分裂,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下图示意龙卷风发生时美国海平面气压场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8.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及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涡旋强度变化()
A.逆时针减弱 B.逆时针增强 C.顺时针减弱 D.顺时针增强
【答案】17.C 18.A
【解析】17.读材料可知,龙卷风的形成条件是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空气涡旋。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冷锋锋前,而且气压很低,比较符合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上升这一形成条件,因此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丙地,C正确。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不符合龙卷风形成条件,A错误。乙地单一冷气团控制区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B错误。丁地位于单一暖气团控制区域,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D错误。故选C。
18.根据材料,北极涡旋是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根据所学,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因此可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流动。再根据此次龙卷风爆发与北极涡旋分裂后,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因此可以推断在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北极涡旋强度是减弱的。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冷暖气团相遇交锋形成锋面。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分别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气旋垂直气流运动方向都是上升气流。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垂直方向是下沉气流;水平方向气流(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低压控制时,出现阴雨天气;高压控制时,天气晴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移动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下图示意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1983年7月15日至8月13日(是历史上两个较具代表性的时段)副高脊线西端位置的变化状况,图中黑点为每天同一时间测得的副高脊线西端的位置。根据多年统计,副高脊线在每年7月中旬北移到25°N~30°N之间,7月底8月初越过30°N,并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由西进北上到东退南下的转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A.8月1日至8月2日 B.8月12日至8月13日
C.8月3日至8月4日 D.8月14日至8月15日
20.与1980年相比1983年8月1日后副高南北方向位置较为稳定,该特点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B.华北地区、江淮地区
C.江淮地区、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华南地区
2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南,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
①"伏旱"②"夏涝"③"冷夏"④"热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9.C 20.A 21.C
【解析】19.读图可知,根据轨迹图,相邻点南北跨度大,则该时间段南北移动速度快。因此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8月3日至8月4日,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雨带分布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压脊北侧。读图可知,1983年8月1日副高高压脊在30°N左右,8月1日后向北移动,大致在34°N左右移动,因此,雨带应影响北方地区,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南,结合图可知,副高在14°N—24°N南北移动、西段在100°E—110°E移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时间长,因此出现夏涝,①错误,②正确。长江流域七八月正常年份会出现伏旱,高温少雨。但该年份多阴雨天气,光照弱,气温低,出现冷夏,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ABD,C正确。故选C。
【点睛】中国的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影响华南地区,6月影响江淮地区,七八月影响华北、东北地区,9月南移,10月正式退出中国。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七八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出现伏旱天气,高温晴朗。
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下图为“冰暴”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最易形成“冰暴”的区域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3.“冰暴”发生时()
①空气湿度大②静风③气温迅速上升④冷暖气流活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22.B 23.D
【解析】22.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可知,Ⅰ处近地面受暖空气影响,气温高,不能形成冰暴,A错误。Ⅳ地高空没有暖空气影响,不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条件,D错误。Ⅱ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大,有利于上层降雪转化为雨滴,近地面气温低,温度在0℃以下时雨水就会结冰形成冰暴,B正确。Ⅲ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小,海拔高,气温低,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可能性较小,C错误。故选B。
23.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可知,由于冷暖气流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雪,后经暖空气楔变成雨滴,在邻近低于0℃的近地面后形成薄冰,说明“冰暴”发生时冷暖气流活动活跃,且空气水汽含量高,空气湿度大,①④正确,D正确。冷暖气流相遇时,常伴随大风、降温等天气,②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暴,一种暴风雨,其所降落的雨只要一接触任何物体就立刻冻结。当两股冷空气相遇(一股接近地球表面,一股高高在上),且中间还夹有一层暖空气,就会形成冰暴。
山地高原等大地形区对天气系统的运动有重要影响。左图示意我国某大地形区(黑体部分)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高度变化状况(单位:℃),右图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高度变化状况(单位:m/s,正值和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导致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②云层厚度③气团性质④地形差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5.该日后一段时间零等风速线缓慢向上空抬升,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堆积 B.冬季风减弱 C.暖空气抬升 D.太阳光增强
【答案】24.D 25.A
【解析】24.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海拔变化情况,甲地和乙地分居山脉两侧,乙地气温大致为15°C,甲地气温小于5°C,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右图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乙地几乎无风,甲地风力大且与乙山坡的风向相反,说明甲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来自高纬度,气温低,导致该日甲地气温较乙两地气温低,因此,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团性质,③、④对,资料中没有云层厚度和光照的信息,①、②错。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25.读图可知,乙地该日出现零风速。该日为1月12日,为冬季。该日后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越过山脉下沉到地面,地面冷空气堆积,乙地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逆温,大气稳定,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A对,由于冷空气的堆积而导致暖空气抬升,因此暖空气抬升,不是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的主要原因,C错。冬季风减弱,冷空气不容易越过山脉下沉到乙地,从而不会导致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B错。太阳辐射增强会导致地面温度高,地面对流增强,风速会加大,D错。故选A。
【点睛】气温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大。
3.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和天气状况。
4.地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一般情况下,盆地和河谷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会使当地温度升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9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夜雨。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完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成因示意图(图2)。
(要求:标出地面气温差异,用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在适当的位置绘出降水状况)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昼晴夜雨对当地种植业的有利影响。
我国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坡向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位置见图1,研究数据见图3。
(3)概括研究结论,并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论据充分、推理过程完整。)
【答案】(1)绘图如下:
(2)白天晴朗,光照强;夜间降水,蒸发弱,利于保持土壤含水量;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3)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阴坡好于阳坡。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阴坡高于阳坡,地上生物量阴坡高于阳坡,牧草营养品质综合指数阴坡高于阳坡。与阳坡相比,阴坡太阳辐射少,温度低,蒸发弱,土壤含水量高,更利于植被生长。
【解析】该题以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的位置、植被生长情况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热力环流、农业的区位条件、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1)根据热力环流的应用,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因此谷底气温高(暖空气),谷坡气温低(冷空气),谷底为上升气流,坡地气流顺着山坡流向谷底,由于夜晚谷底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多夜雨。作图如下:
(2)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高,白天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光照丰富;夜晚降水多,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多,因此夏季昼晴夜雨为当地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光照和水分,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东北部阴坡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牧草营养品质均优于阳坡,因此可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阴坡好于阳坡,由于阴坡气温更低,蒸发量更低,土壤含水量较多,利于植被生长,而阳坡气温更高,蒸发量更大,土壤中水分更少,不利于植被生长。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涡旋,常伴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时间短,突发性强,容易造成重大损失。2021年5月5日,黑龙江鸡西、佳木斯境内出现龙卷风。5月14日傍晚,苏州和武汉也出现龙卷风(图1)。图2为龙卷风形成的物理过程示意图,由于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形成小范围超强低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而形成。
(1)5月5日黑龙江境内出现龙卷风,与温带气旋东移进入东北直接相关。推测此次龙卷风发生的锋面气旋部位并说明理由。
(2)与江苏、湖北等地相比,福建出现龙卷风的频率较小,分析其原因。
(3)龙卷风预报至今仍属于“世界性难题”,分析龙卷风难于预报的原因。
【答案】(1)发生在锋面气旋西侧的冷锋(或西侧低压槽)部位。气旋西侧槽部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冷锋;冷锋锋后的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锋前的暖湿气团被强烈抬升;易形成局部的强对流运动,诱发龙卷风。
(2)福建境内多山地丘陵,对气团的阻挡(屏障)作用强,不利于冷暖气团的直接交汇;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强(摩擦力大),风力较小;纬度较低,冷空气势力较弱,活动频率较低,冷暖空气交汇频率低、强度小。
(3)龙卷风是一种不常见、小尺度(局地性)的天气系统;突发性强,生成、消失的速度快,历时短,地面固定气象设备难于观测与记录,故难以预报。
【解析】本题以龙卷风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龙卷风的成因与特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于锋面气旋的西侧低压槽冷暖气团交汇,容易形成冷锋,冷锋的锋后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导致锋前的暖空气被强烈抬升,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导致龙卷风的形成,所以龙卷风一般发生在锋面气旋西侧低压槽附近的冷锋部位。
(2)分析福建龙卷风频率较小的原因主要从温度和地形两个角度来分析,福建地区纬度较低,整体气温较高,冷空气势力较弱,活动的频率较低,从而导致冷暖气流交汇的频率较低,并且强度较小,所以龙卷风的频率较小。并且福建位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导致来自北方的冷气团难以进入,所以不利于冷暖气团的交汇,所以与江苏、湖北等地相比,福建出现龙卷风的频率较小。
(3)龙卷风预报至今仍属于“世界性难题”是因为龙卷风突发性强,产生与消失的速度较快,经历的时间较短,地面设备难以观测,并且龙卷风是一种突发性的,不常见的,局地性的天气系统,出现随机性强,所以难以预报。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深厚的云层和强降水,但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面积广,水体储量大,垂直温差显著,湖泊降雪效应强。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
(1)简述图示区域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地形因素对图示区域低温的影响。
(3)描述图中查尔顿地区降雪的形成过程。
【答案】(1)降雪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查尔顿附近降雪量最大,向四周递减。
(2)北部地势低缓,湖面广阔,利于冷空气南下;南部地势较高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冷空气滞留时间长。
(3)秋冬季节北部的冷空气南下;越过湖面,补充大量水汽;在东南部水汽迅速上升,形成间歇性暴风雪。
【解析】本题以大湖效应和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降雪量分布为材料,涉及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温的影响因素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提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降雪空间总体上分布不均匀;从形状来看,图中等降雪量线呈带状分布,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湖泊东南侧;从数值来看,降雪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查尔顿附近,并向四周逐渐减少。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北侧为平原和开阔的伊利湖,湖畔地势较低,湖面开阔,有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气温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部地区地势较高,对冷空气的阻拦作用较强;冷空气大量在山地的西北坡堆积,停留时间较长,受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气温较低。
(3)本题可从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秋冬季节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南下的冷空气势力较强;伊利湖水面温度较高,水汽蒸发大,大气水汽多,冷空气经过北方的伊利湖上方时,获得大量的水汽补给;受到南部地形的抬升作用,水汽在迅速抬升的过程中,凝结形成间歇性降水,秋冬季气温较低,风力强劲,降水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暴风雪。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下图为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
(1)描述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
(2)在下图中用所给图例绘出温带气旋降水区域____,并说明温带气旋从d至f的演变过程____。
(3)分析2016年5月初,温带气旋在经过渤海时发展成为“气象炸弹”的原因,并说明对大连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主要发生于秋季和(冬)春季。从西南延伸到东北。
(2)绘图如下:
冷锋追上暖锋,暖气团被挤压抬升,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3)经过暖湿海面(或温暖海面,或湿润海面),气流上升加剧,海面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引发大风(或狂风、强风等)、暴雨(或强降水、大雨等)、风暴潮。摧毁建筑、船只等等。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温带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分布特征、锋面气旋、温带气旋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观察图中2010年-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可知,时间上主要是10月、11月、1月、3月、4月和5月,因此时间上主要是秋季、冬春季节;在空间上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延伸。
(2)观察图中温带气旋,形成锋面为冷锋系统和暖锋系统,冷气流占主动为主的地方形成冷锋系统,则锋后降雨,而暖气流占主动位置的地方为暖锋系统,为锋前降雨,如图:
观察典型温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当冷锋系统逐渐追上暖锋系统时,暖气团被迫挤压抬升至上空,导致该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逐渐下降,气流下沉,气压上升。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当温带气旋经过暖湿的海面,水汽增加,气流上升加剧,且海面上的阻力小,摩擦力减小,导致风的速度较快,易形成大风、暴雨、狂风等天气,因此易形成“气象炸弹”。这样的天气易对建筑物产生破坏,对沿海船只造成较大的摧毁程度等。
9.(风向标的认知)当日在观测场释放一只氦气球,观测它在1千米高度以下先向北漂,然后逐渐转向西南。释放气球的时间可能为()
A.1时 B.7时C.13时 D.19时
10.(热力环流)据图推测,陆地大致位于海洋的()
A.东北方 B.东南方 C.西南方 D.西北方
11.(热力环流)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场的特点是()
A.北高南低,梯度大 B.北高南低,梯度小
C.南高北低,梯度大 D.南高北低,梯度小
【答案】9.C 10.D 11.B
【解析】9.氦气的密度小于空气的密度,故释放气球后气球在垂直方向上会上漂,在水平方向上会受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影响,先向北漂,故当时风向为偏南风,受偏南风的影响飘向北,随着海拔的上升,再转向西南,故随后应受东北风的影响飘向西南,由图可知,13时该地近地面吹片南风,随着海拔的上升吹东北风。故C正确,1时、7时、19时和该风向不对应,故ABD错误,故答案选C。
10.由热力环流的原理可知海陆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根据海陆风形成的原理,对图进行分析,夜间到清晨陆地气温低,应该为高压,此时近地面风向整体自北向南,说明陆地偏北。下午气温较高时,近地面风从东、南方向吹来。此时陆地升温快为低压。水体气温低为高压,近地面风从水体吹向陆地即从东、南方向吹向陆地。综上所述,故推断陆地总体在水体的西北方向。故D正确,ABC错误。故答案选D。
11.材料中显示该地某日海陆风明显,说明当日该市所处的气压梯度较弱,如果气压梯度较强,则当地盛行风强于海陆风,则海陆风不明显,海拔越高受地面的海陆热力性质影响越小,受当地一般的盛行风影响大,由图知在高空500m处偏北风实力强,故当地气压场为北高南低。故B正确,ACD错误。故答案选B。
(2022年湖南卷)根据关键区域(虚线框内)风场辐合情况,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可分为三类。下图示意三类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及其850百帕等压面上≥4m/s的风场。据此完成9—10题。
9.(常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判读)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关键区域降水更多。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雨区范围更大 B.冷空气势力更强
C.水汽量更充足 D.地形阻挡更明显
10.(常见天气系统、准静止锋判读)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
A.低温雨雪频发B.土壤侵蚀加剧C.河流入汛提前D.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9.C 10.B
【解析】9.读图可知,北风辐合型气流来自陆地,而南风辐合型气流主要来自海洋,因此气流带来的水汽差异明显,后者带来的水汽更充足,因此关键区域降水更多,C符合题意;降雨量是在一定时间内降落在地面上的某一点或某一单位面积上的水层深度,与雨区范围大小无关,排除A;图中可以看出,与北风辐合型相比,南风辐合型在关键区域以偏南风为主,冷空气势力并不强,排除B;当地地形并不会有短时间的变化,因此排除D。故选C。
10.受南北风辐合型冬季强华南准静止锋的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降雨天气,雨水到达地表形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对土壤具有明显侵蚀作用,因此土壤侵蚀加剧,B符合题意;图中显示,该类型锋面在广东北部以偏南风为主,相对比较温暖,因此当地出现低温雨雪的频率并不高,排除A;当地河流一般在春末夏初入汛,而此类锋面出现在冬季,降水强度和持续时期有限,因此使河流入汛提前的可能性不大,排除C;受锋面影响,广东省北部地区会出现阴雨天气,云层加厚,大气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增强,因此昼夜温差会减小,排除D。故选B。
【点睛】华南准静止锋主要活动于南岭山脉或南海地区,一年四季都可见到,但多出现于冬、春两季和秋末。冬季降水不强,春夏季可发生暴雨,持续数天,甚至10天以上。华南准静止锋的位置,随季节不同而有所变化。冬半年,锋面北侧冷高压势力强大,锋区位置偏南;夏半年,锋面南侧副热带高压势力强大,使锋区位置偏北。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①对流雨多发②谷风环流较强③植被蒸腾较弱④地面蒸发旺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6.【常见天气系统】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土壤汞排放量更多 B.南下冷空气更频繁
C.准静止锋更加强盛 D.植被的覆盖度更低
【答案】5.C 6.B
【解析】5.汞在常温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正午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故②④正确;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①③错误。故答案选C。
6.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故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B。
【点睛】汞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被释放到大气中,气相中的汞也能够向液相和固相转移。如汞进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溶于水中或富集于生物体,或沉入底泥、或挥发到大气中。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气压带和风带】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①副极地低气压带②副热带高气压带③极地东风带④盛行西风带⑤东北信风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②④⑤
10.【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寒流的范围更广 B.离岸流规模更大 C.暖流的势力更强 D.沿岸上升流更盛
【答案】9.A 10.C
【解析】9.从图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①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②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③④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⑤错误。①③④正确,故选A。
10.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选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推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甲区域暖流更强,C选项正确。故选C。
【点睛】洋流是全球海洋表层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其流动的方向通常十分稳定,洋流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盛行风,主要是低纬信风带和中纬西风带,在盛行风的长期吹拂下,海水就会稳定的超风向吹拂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风海流”。由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规模十分巨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此外,海陆轮廓对于洋流的强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位于南半球40°至60°的西风漂流带,由于没有陆地阻挡,使得洋流可以360°环绕地球,形成环状的西风漂流带。
(2022年6月浙江卷)【地球上的大气】下图为北半球某地某季节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图,甲、乙、丙为该地三个不同高程面,完成下面小题。
24.【大气的垂直分层】能正确反映上图平均纬向风速随高度分布的地点位于()
A.春季的低纬度 B.夏季的中纬度
C.秋季的中纬度 D.冬季的高纬度
25.【大气的垂直分层】最接近该地甲、乙、丙三个高程面上风向、风速的是()
A. B.
C. D.
【答案】24.B 25.C
【解析】24.由图可知,自近地面到高空,纬向风速先变大,到对流层顶后达到最大,然后风速再变小,之后随高度增加,风速再变大,且风向有明显变化。对流层厚度在低纬度地区最大,约为17-18千米,由第1题图可知,春季的低纬度(0-30°),风速为0处与上图不符且20千米以下随海拔增加,风速先变大后变小,与上图不符,A错误;夏季的中纬度(30-60°),随海拔升高,风速先变大,再变小,等于0后,风速为负值,表示改变了风向,与上图相符,B正确;秋季的中纬度和冬季的高纬度,随海拔升高,风速的数值一直为正值,与上图不符,CD错误。故选B。
25.由题干图可知,由甲到乙到丙,风速在减小,但风向变化不明显,A图中丙为北风,D图中丙为南风,均没有明显的纬向风速,B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大,ABD错误;C图中三地风向差异小,为西南风,最接近题干中图的情况,C正确。故选C。
(2022年1月浙江卷)下图为某地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箭头表示甲地风向及受力情况。完成下面小题。
15.【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的水平运动】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
A.a B.b C.c D.d
16.【常见天气系统】乙天气系统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①顺时针②逆时针③上升④下沉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15.D 16.A
【解析】1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a垂直于等压线切线,应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差约30°,由高压指向低压,为风向;c垂直于风向,应为地转偏向力;d与风向相反,应为摩擦力。表示摩擦力的箭头是d,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6.根据上题分析可知,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乙为低压中心,垂直方向上为上升气流,③正确,④错误;根据上题分析可知,c为地转偏向力,向左偏,则该地位于南半球,乙水平方向气流为顺时针辐合,①正确,②错误。所以选A。
(2022年1月浙江卷)【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下图为我国某城市大气散射辐射日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4.有关该城市大气散射辐射强弱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夏季大于冬季②郊区大于城区③冬季大于夏季④城区大于郊区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25.下列现象与大气散射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①晴天天空多呈蔚蓝色②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③深秋晴天夜里多霜冻④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答案】24.B 25.A
【解析】24.据材料可知,大气散射辐射的强弱和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有关。又据图可知,北京时间12-14时,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正午太阳高度正相关,故大气散射辐射夏季大于冬季,①正确,③错误;又据图可知,阴天云层厚,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强,说明大气散射辐射与大气透明度反相关,城区比郊区污染较严重,大气透明度低,大气散射辐射城区大于郊区,故②错误,④正确。综合起来①④正确,故A、C、D错误,B正确;故选B。
25.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①正确;日出和日落的时候,太阳光要穿过较厚的大气层才能到达地面,波长较短的蓝光、青光、紫光大部分已被上层大气散射掉了,到达近地面大气时主要只有波长较长的红光、橙光、黄光了,故朝霞和晚霞往往呈红色,②正确;秋冬季节出现霜冻,与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有关,与大气散射无关,③错误;雪后天晴阳光特别耀眼是因为云层少,大气透明度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吸收作用少,不只是散射作用,④错误。综合起来,①②正确,B、C、D错误,A正确;故选A。
(2022年全国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沙尘暴形成原因)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
(2)(常见天气系统判读)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
(3)(常见天气系统判读)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
(4)(自然灾害)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表现:降水少,气候异常干旱。
作用:干旱导致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易形成沙尘源,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使春季气温回升快,利于产生大风或强风的天气,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丙位于高压中心及沙漠东侧,以偏西风为,且风力较大,沙尘主要吹向丙地。
(3)风向变化:从偏北风转为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温差变小。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本题以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海平面气压分布图为背景,以澳大利亚历史上经历的一场严重沙尘暴事件为情境,涉及了沙尘暴形成条件、有关天气系统、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内容,强调了对基础知识的扎实掌握与灵活运用,突出了对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的考查。
(1)材料中提及2002年4月到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澳大利亚这段时间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会导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
作用:2002年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现象,加剧了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和荒漠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和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前期干旱少雨,春季天气变暖,气温回升,为沙尘暴形成的特殊的天气背景,不稳定的热力条件是利于风力加大、强对流发展,从而夹带更多的沙尘,并卷扬得更高,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从图中可以看到甲地受高气压控制,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两地均以晴朗天气为主,且等压线较为稀疏,风力较小;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高大山脉阻挡,很难发生沙尘天气;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同时丙地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同时丙地为偏西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利于沙尘运动。
(3)此次沙尘暴受锋面影响较为显著,受锋面西部高压的影响,图中槽线不断由西向东移动。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锋后,锋前为偏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锋后为西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西南风,同时也是冷气团取代暖气团的过程,伴随着气温下降;由于大气中尘埃较多,致使白天削弱作用增强,气温较低,夜间保温作用增强,使得全天温差变小。
(4)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毕竟沙尘暴是自然灾害。沙尘暴致使能见度下降,且大量的尘埃降落在农业农作物上,导致农业减产,影响农业生产,同时受沙尘暴影响,大气能见度降低,影响交通,沙尘增多导致环境污染加重,干扰正常人类生活。通过对沙源地地区的环境改良,可以有效的减少沙尘暴的发生。通过对沙化土地进行治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暴发的频度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毕竟是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础。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灭绝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2022年全国乙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影响海岸线位置的因素,既有全球尺度因素,如海平面升降,又有区域尺度因素,如泥沙沉积、地壳运动、人类活动等导致的陆面升降。最新研究表明,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持续影响着该范围的海岸线位置。距今约1.8万年,北美冰盖开始消融,形成广大消融区。下图显示甲(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两站监测的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海平面的相对变化是陆面和海平面共同变化的结果。
(1)分别指出冰盖消融导致的海平面、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并说明两者共同导致的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
(3)说明导致乙站所在区域海岸线变化的主要人为影响方式。
(4)分析甲站区域与乙站区域海岸线水平变化的方向和幅度的差异。
【答案】(1)海平面上升,消融区陆面上升。冰盖消融期,海平面上升幅度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冰盖消融后,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甲地位于基岩海岸,冰盖覆盖时,岩层受压导致陆面下沉,冰盖消融后,岩层承压减轻,岩层形变缓慢恢复,使得陆面上升;甲站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运动导致甲站陆面抬升。
(3)大量排放温室气体,导致气候变暖,加速冰川消融和海水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密西西比河流域内水利设施拦水拦沙,导致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甲站区域位于太平洋北岸,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南移动,由于基岩海岸陡峭,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区域南侧临海,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三角洲地势平缓,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解析】本题以海岸线的变化为背景,涉及海岸线位置变化方向、幅度及原因、陆面变化等知识点,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学科素养。
(1)先指出海平面和消融区陆面的垂直变化方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冰盖消融,冰川融水进入海洋导致海平面上升;由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海岸线水平变化方向随着海面和陆面的变化而变化,当冰盖消融快,大量冰川融水流入海洋,则海平面上升幅度快,超过陆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陆地方向推进,当冰盖消融完毕,冰川融水减少,陆面上升幅度超过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海洋方向退缩。
(2)从海陆位置看,甲站位于基岩海岸,结合材料可知,冰盖消融形成的消融区内,冰盖重力导致的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可推测消融区岩层形变缓慢恢复导致陆面上升;从板块位置看,甲站位于美洲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运动导致地壳抬升,使得甲站陆面抬升。
(3)由图可知,乙站所在区域海平面上升,从人类活动角度入手分析,如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加剧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乙站位于密西西比河河口三角洲,流域内水库等水利工程建设,导致河口三角洲泥沙来源减少,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向陆地推进。
(4)由材料可知,甲站位于太平洋北岸阿拉斯加的基岩海岸区,由图可知,甲地海平面下降,可推测甲地海岸线向南移动,基岩海岸较陡峭,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小;乙站位于墨西哥湾密西西比河的河口三角洲,由图可知,乙地海平面上升,故海岸线向北移动,由于河口三角洲地势平缓,故海岸线在水平方向上变化幅度较大。
(2022年新高考山东卷)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冬半年,美洲中部地区频繁受冷空气影响。下图示意2000年1月一次冷空气南下过程中,美洲中部附近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甲处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较大。
(1)【大气的水平运动】下图示意M点所在水平面上的等压线分布及空气质点的瞬时受力平衡情况。在图中用画出M点风向____,并指出山脉的阻挡对冷空气运动的影响____。
(2)【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在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下,N海域表层水温较低、海产丰富。分析其原因。
【答案】(1)
削弱风力,冷空气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气团影响,降温显著;沿岸寒流降温。海产丰富:纬度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水温适宜;大陆架广阔,为鱼类繁殖提供场所;晴天多,光合作用显著,浮游生物多;受离岸上升补偿流的影响,底层海水上泛,饵料丰富。
【解析】本题以美洲中部地区海洋表层风场和海平面气温分布图为材料,涉及风力受力分析、风力影响因素、海水表层水温影响因素、渔场的影响因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综合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地理学科综合素养能力,形成独立运用图表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1)根据风的受力情况可知,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及摩擦力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与等压线垂直,即图中的F1;该地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向右侧偏转,而风向应与地转偏向力垂直,应与摩擦力方向相反;图中F3应为摩擦力,F2应为地转偏向力,故风向应与F3方向相反,与F2保持垂直。
高大的山脉可以有效的阻挡冷空气的运动,使得其风力明显减弱,使其风力变小;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冷空气被阻挡在山前,冷空气的势力减弱。
(2)水温较低:受冷空气频繁南下的影响,N海域受冷气团影响显著,使其表层海水水温降低;同时其沿岸为加利福尼亚寒流,受寒流降温影响显著。海产丰富:该地位于热带海域,其纬度较低,受冷空气及寒流影响,其水温适宜众多鱼类生存;受板块运动影响,该地海岸大陆架较为宽阔,为鱼类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休憩场所;受寒流及背风坡影响,该地降水少,晴天多,水生植物光合作用显著,其浮游生物较多,为鱼类生长提供饵料;该地处于东北信风带位置,东北信风向西推动,受离岸风影响,该地海岸附近形成上升补偿流,底层海水上泛,可为鱼类提供大量的饵料。
(2022年1月浙江卷)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略图。
材料二:图中甲地位于我国农牧交错带,其畜牧业以圈舍饲养方式为主,冬春季节雪灾频发。
(1)【气压带与风带—季风环流】甲地冬季主导风向为____风,乙、丙两地降雪日数较多的地区是____地。
【答案】(1)西北风丙
【解析】(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和西北地区交界地带,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冬季吹来自西伯利亚的西北风,故主导风向是西北风;乙地位于背风坡,丙地位于迎风坡,因此丙地气温较低,降雪时间较乙地长。
(2022年湖南卷)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研究小组调查发现,在金沙江部分干热河谷的缓坡上发育着一定厚度的黄土状物质,其下部及附近谷底广布古堰塞湖沉积物(如下图)。在冬春季,常见谷风裹换着尘土从谷底吹向谷城。即将建成的白鹤滩水电站位于金沙江下游。
(1)(热力环流)分析金沙江干热河谷段冬春季谷风势力强的原因。
(2)(河流地貌)研究小组通过调查和实验,认为该地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推测其判断的主要依据。
(3)(流域开发、水电站建设的影响)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甲地谷底有部分被淹没,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还是增大?表明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答案】(1)该地河谷受季风干扰小;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冬春季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加之植被稀少,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
(2)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粒径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物质组成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相似;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
(3)可能减小:水电站蓄水后,淹没区域增加,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大气湿度增加,植被覆盖率增加,抑制起沙。可能增大:水电站蓄水后,谷风势力增强;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
【解析】本大题以金沙江谷地沉积物等相关图文信息为背景设置试题,涉及山谷风环流、河流和风力沉积、水电站建设对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对区域相关认识、地理原理的应用、情境的描述等相关能力。
(1)本题审题时学生容易出错,错误认为这是一个比较问题,夏秋与冬春季相比,实际上这个试题并没有这个意思,仅仅需要分析此季风谷风为什么强。其中谷风势力强的基础条件有:一是该地处于横断山区,山高谷深,相对高差大,谷地与山坡的差异大;二是该地具有重重山脉,河谷地区的谷风受冬、夏季风干扰小。谷风势力强的季节性条件是:当地冬春季降水少,睛天多,太阳辐射强,山坡与河谷上方同高度的大气温差大,加之冬春季部分植被落叶,一年生的草本枯死,因此植被稀少,对谷风的阻挡作用较弱。
(2)本题的难点也在审题,从调查和实验角度说明两种物质同源性。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空间分布与古堰塞湖沉积物临近(图中有显示),有可能同源;通过调查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粒径离古堰塞湖沉积物越近,颗粒越粗,相反越细,即由谷底向山坡由粗到细,表明黄土状物质可能是风力搬运至此沉积形成;通过实验可发现,两地物质组成是相似的;通过实验可发现,黄土状物质的堆积年代晚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沉积年代,因此黄土状物质主要来源于附近古堰塞湖沉积物。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一定要明确的表明观点,不是模棱两可,然后说明理由。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减小”,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古堰塞湖沉积物大量被淹没,古堰塞湖沉积物出露减少,则黄土状物质的来源减少;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水面增加,蒸发加强,大气湿度增加,水分条件变好,植被覆盖率增加,从而抑制起沙,使得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减小。如果选择“该地的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可能增大”,其理由应是:水电站蓄水后,谷地内热容量增加,白天升温更慢,谷地与两侧的温差更大,从而使得谷风势力增强,风力搬运能力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水位抬升,流速减慢,水库大坝上游附近河段泥沙沉积加强,黄土状物质的泥沙来源有可能增加,从而使黄土状物质沉积速率增加。
【2022年高考模拟题】
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当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下图为地处山东丘陵北麓城市济南某日发生典型“南风热岛”的温度曲线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1.济南发生“南风热岛”现象最典型的季节是()
A.早春B.夏季C.初秋D.冬季
2.关于济南发生“南风热岛”成因正确的是()
①受局部气压影响,南风势力较强②南部山地形成的焚风效应加强
③城市南北之间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④水汽充足,往往形成较强的降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1.A 2.A
【解析】1.由材料可知,南风热岛是指在偏南风的吹拂下,这个南风主要是夏季风,所以济南在早春时可以受到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A正确;材料中该地气温变化不符合济南夏季气温特点,B错误;初秋时,强大的亚洲高压开始盛行,所以济南主要是偏北风影响,是冬季风,C错误;济南属于华北,冬季平均气温低于0°C,不符合该地气温变化,D错误,所以选A。
2.由于济南在山东丘陵的北麓,所以受局地山谷风的影响,南风势力会增强,①正确;南风经过爬升,在济南一侧形成焚风效应,②正确;城市位于山麓北侧,南北之间纬度的差异,会存在明显的气压差,③正确;济南位于背风一侧,所以水汽下沉,不易凝结,降水较少,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南风热岛,顾名思义就是在偏南风的吹拂之下,某一地区的气温变化与周边大不相同,主要表现为在白天该地区与周边地区温度变化基本一致,但夜间周边地区处于普遍降温的大背景下该地区恒定在较高温度或者存在夜间温度逆升的现象,与周边地区相比形成闭合的高温中心,这种现象就是南风热岛。南风热岛的出现与整个大气环流和局地小气候有着密切的关联。我国北方部分城市也存在着一定的风力热岛现象,比如北京,由于北部存在较高的燕山山脉,使得冷空气翻越燕山影响北京的时候出现下沉增温,加上城市环流的因素形成北风热岛;石家庄西部有太行山脉,冷空气翻越太行山时也会出现类似的热岛,称之为西风热岛等等。
京藏高速柴达木腹地路段沿线地形复杂多样,自然条件较差,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导致的交通事故频发。下图为沿线宗加镇自动气象观测站记录的某季节逐小时路面温度与气温日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产生的先后差异
B.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产生的损耗差异
C.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能量的多少差异
D.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获取的方式差异
4.图示季节风沙活动最弱的时间段最可能是()
A.6:00-8:00 B.10:00-12:00 C.14:00-16:00 D.20:00-22:00
【答案】3.A 4.A
【解析】3.地面的直接热源为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之后,升温向外释放热量,使得近地面大气升温,所以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产生的先后差异,A正确;地面辐射与大气逆辐射产生的损耗差异、太阳辐射与地面辐射能量的多少差异、地面辐射与大气辐射获取的方式差异都不是导致气温与路面温度升温趋势差异的主要原因,BCD错误。所以选A。
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此时路面最高温约为45℃,应为北半球夏季。地面温度和气温的最低值出现在6:00-8:00,此时大气的上升运动最弱,不利于扬沙,导致风沙活动较弱,A正确;10:00-12:00、14:00-16:00、20:00-22:00的地面温度和气温较高,空气的上升运动较强,易于扬沙,风沙活动较强,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地面温度是大气与地表结合部的温度状况,地面表层土壤的温度称为地面温度,地面以下土壤中的温度称为地中温度。
下图中曲线示意南半球某区域某季节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5.此时甲地的风向最可能为()
A.东南B.西南C.东北D.西北
6.若图示意该区域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里()
A.我国华北春小麦迅速返青 B.地中海沿岸森林火险等级最高
C.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 D.北印度洋的洋流呈逆时针流动
【答案】5.D 6.D
【解析】5.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地位于35。S--40。S之间,此处的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再经地转偏向力左偏,形成西北风,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从图中可以看出此时近地面与高空的气压差最大之处大约位于35°S,说明此时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偏南,因此为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我国华北小麦返青是在春季,与题意不符,A错误;地中海沿岸冬季处于雨季,森林火险等级较低,B错误;加拿大枫林大道层林尽染是在秋季,与题意不符,C错误;北印度洋冬季受东北风影响,形成逆时针的洋流,D正确,故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随着太阳直射点的而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承担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大部分室外雪上项目。为满足冬奥会气象观测需求,赛场设立了多个气象站对赛场风向和风速变化进行观测。下图为山谷中段山坡某气象站某日山谷风每小时风向频率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是()
A.偏北风 B.偏西风 C.偏南风 D.偏东风
8.该气象站所处山谷段大致走向及所处山坡地形特征是()
A.南北走向,西高东低 B.南北走向,东高西低
C.东西走向,北高南低 D.东西走向,南高北低
【答案】7.A 8.D
【解析】7.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气流上升,气压低,暖空气沿坡上升,形成谷风;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气流下沉,气压高,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因此,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即为白天的最大风频。读图可知,从上午9时到下午18时,该地山坡中段的风向主要为偏北风,故该气象站所在地谷风的主要风向是偏北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8.由上题分析可知,其白天的谷风为偏北风,则山谷的走向应为东西走向,排除AB;读图可知,夜晚的山风最大频率为偏南风,偏北风的频率则相对较小,说明山风从南部山顶向气象站吹来,故气象站所处山坡地形特征是南高北低。综上可知,D正确,C错误。故选D。
【点睛】
下图示意世界不同海岸地区年降水量的纬向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最可能代表智利—秘鲁西海岸年降水量的曲线是()
A.① B.② C.③ D.④
10.图示海岸地区气候类型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②受东北信风带控制③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④地处山地的背风坡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答案】9.A 10.B
【解析】9.据图可知,图示五个地区主要分布在回归线附近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极少,可判断该气候类型为大陆西海岸附近热带沙漠气候;撒哈拉西海岸受寒流(加那利寒流)影响,年降水量较少,而智利一秘鲁西海岸受更强大的秘鲁寒流影响,年降水量更少,因此热带沙漠气候在南美大陆西部分布的纬度跨度更大。结合图示图例撒哈拉西海岸的降水量,与①②③④降水量曲线对比可知①符合,故A选项正确,BCD选项错误。故本题选A。
10.由上题可知,图示五个地区为回归线地区大陆西海岸附近热带沙漠气候,在低纬度大陆西部海区都有寒流流经,其热带沙漠气候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降水少)有关,故①正确;由上题可知,曲线①为智利一秘鲁西海岸,受南半球东南信风带的影响,故②错误;热带沙漠气候多位于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岸,都有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③正确;仅有部分沙漠地处山地背风坡,④错。由以上可知,①③组合正确,故本题选B。
【点睛】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热带草原南北两侧,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和卡拉哈里沙漠,西亚的阿拉伯沙漠,大洋洲的西澳沙漠,北美的加利福尼亚沙漠,南美的阿塔卡马沙漠。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1)终年受副热带高压下沉气流控制,干旱少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2)在信风带(东北信风或东南信风)的控制地区(副热带高压影响不到地区),风从高纬吹向低纬,气温升高,不易成云致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3)在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受寒流影响,降水稀少,气候干旱。
2022年2月13日,北京迎来虎年首场降雪。降雪导致北京冬奥会张家口赛区自由式滑雪项目延期。下图为当日14时天气预报简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图中冷锋()
A.沿高压脊线区伸展 B.西南延至青藏高原
C.自东南向西北推进 D.缓解华北雾霾天气
12.降雪导致张家口赛区延期,主要原因是()
A.云层反射太阳辐射,能见度低 B.大气逆辐射强,雪量减少明显
C.雪面反射太阳辐射,影响视线 D.云层吸收地面辐射,气温过高
【答案】11.D 12.A
【解析】11.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锋与等压线平行,A错误;西南延申未到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正受高压中心控制,B错误;据图可知西北部为高压、东南部为低压,所以冷锋应该自西北向东南推进,C错误;冷锋会带来大风天气,从而缓解华北雾霾天气,D正确。故选D。
12.降雪时有云层,云层反射太阳辐射强,导致能见度低,A正确;由于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地面辐射弱,气温低,虽然大气逆辐射强,但雪量减少不明显,B错误、D错误;雪面反射太阳辐射,影响视线,但是滑雪运动员可以佩戴眼镜,C错误。故选A。
【点睛】冷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暖气团被迫抬升,常带来大风、降温,并可能有雨、雪、沙尘等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取代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下图(a)为2022年3月中旬某日8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b)为此时某摄影爱好者拍摄的“桃花映雪”景观照片,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3.图(a)中()
A.气旋中心强度①地比②地小B.③地位于台风中心附近风速大
C.④地海域气流辐合风浪大 D.⑤地风向偏西北风力比③地小
14.“桃花映雪”照片的拍摄地可能是图(a)中()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答案】13.A 14.B
【解析】13.由图中等压线的数值及分布规律可知,气旋中心①地气压在1010hPa—1012.5hPa之间,气旋中心②地气压在1005hPa—1007.5hPa之间,气旋中心气压越低强度越大,故①地比②地强度小,A正确。③地所在气旋位于40°N附近,纬度较高,不属于台风,B错误。④地海域为高压脊,气流辐散,且等压线稀疏,风浪小,C错误。根据近地面风向的画法,先画出垂直于等压线并指向低压的水平气压梯度力,然后北半球风向向右偏30°—45°角,可知⑤地风向为西北风,但⑤地比③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D错误。故选A。
14.“桃花映雪”表明出现降雪天气,应为冷锋过境,冷锋降水多在锋后,乙地符合题意,B正确。甲地位于冷锋锋前,受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A错误。丙地没有经历冷锋过境,无降雪天气,C错误。丁地位于暖锋锋后,受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D错误。故选B。
【点睛】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的锋叫冷锋。冷锋过境前:受单一暖气团的控制,气温较高,气压较低,天气晴朗;冷锋过境时:会出现大风,云层增厚和雨、雪天气;冷锋过境后:冷气团占据原来暖气团位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读某年北京时间5月23日20时海平面等压线(单位:hPa)图,完成下面小题。
15.图中最有可能形成锋的是()
A.甲线B.乙线C.丙线D.丁线
16.结合天气图可判断,此肘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状况是()
A.辽宁中部多降水天气 B.云贵高原频繁现大风
C.河西走廊多云转小雪 D.江浙沪地区晴空万里
【答案】15.C 16.A
【解析】15.读图分析,甲、乙、丁线位于高压脊处,气流向两侧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丙线位于低压槽处,冷暖气流在槽部辐合,往往形成锋面,C正确。故选C。
16.读图分析,该日为5月23日,此时辽宁中部受冷锋低压槽(冷锋)控制,多降水天气,A正确;云贵高原等压线稀疏,风力较弱,B错误;河西走廊此时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C错误;江苏大部分地区此时受低压槽控制,可能出现阴雨天气,D错误。故选A。
【点睛】解读上述锋面气旋结构图,应主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住锋面气旋的图形特征:在天气形势图中,低压控制区域出现锋面活动,且锋面多由低压中心沿等压线弯曲度最大的区域(低压槽)向外伸展。
(2)根据位置巧判锋面的类型:锋面气旋中的两个锋面,位置偏左的一定是冷锋(如图中的M锋),位置偏右的一定是暖锋(如图中的N锋)。
(3)锋面气旋的天气特点:由图中可知,气旋的前方由暖锋N控制,故在锋前③处附近出现宽阔的暖锋云系并伴随连续性降水天气;气旋的后方为冷锋M控制,故在锋后①处附近出现比较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水天气。
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的小范围空气涡旋称为龙卷风,2021年美国在罕见的12月份遭遇8年来等级最高的龙卷风暴,研究表明,这一现象与极地升温背景下北极涡旋(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分裂,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下图示意龙卷风发生时美国海平面气压场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
A.甲 B.乙 C.丙 D.丁
18.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及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涡旋强度变化()
A.逆时针减弱 B.逆时针增强 C.顺时针减弱 D.顺时针增强
【答案】17.C 18.A
【解析】17.读材料可知,龙卷风的形成条件是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产生空气涡旋。读图可知,丙地位于冷锋锋前,而且气压很低,比较符合冷暖空气交锋、空气强烈对流上升这一形成条件,因此推测此次龙卷风爆发的区域是丙地,C正确。甲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不符合龙卷风形成条件,A错误。乙地单一冷气团控制区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B错误。丁地位于单一暖气团控制区域,也不是冷暖空气交锋地带,D错误。故选C。
18.根据材料,北极涡旋是北极上空大型冷性气旋系统,根据所学,北半球气旋水平气流呈逆时针辐合,因此可判断北极涡旋的气流流动方向是逆时针流动。再根据此次龙卷风爆发与北极涡旋分裂后,冷空气南下扩散有关,因此可以推断在此次龙卷风爆发前几日,北极涡旋强度是减弱的。综上所述,A正确,排除BCD。故选A。
【点睛】常见的天气系统有:锋面系统、低压(气旋)系统、高压(反气旋)系统。冷暖气团相遇交锋形成锋面。低压与气旋、高压与反气旋分别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气旋水平气流运动方向:北半球是逆时针辐合,南半球是顺时针辐合;气旋垂直气流运动方向都是上升气流。反气旋气流运动方向:垂直方向是下沉气流;水平方向气流(北半球是顺时针辐散,南半球是逆时针辐散)。低压控制时,出现阴雨天气;高压控制时,天气晴朗。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是一个在太平洋上空的永久性高压环流系统,其移动对我国的天气和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别是它西部的高压脊。下图示意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和1983年7月15日至8月13日(是历史上两个较具代表性的时段)副高脊线西端位置的变化状况,图中黑点为每天同一时间测得的副高脊线西端的位置。根据多年统计,副高脊线在每年7月中旬北移到25°N~30°N之间,7月底8月初越过30°N,并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内完成由西进北上到东退南下的转变。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9.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
A.8月1日至8月2日 B.8月12日至8月13日
C.8月3日至8月4日 D.8月14日至8月15日
20.与1980年相比1983年8月1日后副高南北方向位置较为稳定,该特点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
A.东北地区、华北地区 B.华北地区、江淮地区
C.江淮地区、华南地区 D.东北地区、华南地区
2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南,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是()
①"伏旱"②"夏涝"③"冷夏"④"热浪"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9.C 20.A 21.C
【解析】19.读图可知,根据轨迹图,相邻点南北跨度大,则该时间段南北移动速度快。因此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南北方向移动速度最快的时间段是8月3日至8月4日,C正确,ABD排除。故选C。
20.结合所学可知,我国雨带分布在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高压脊北侧。读图可知,1983年8月1日副高高压脊在30°N左右,8月1日后向北移动,大致在34°N左右移动,因此,雨带应影响北方地区,造成降水增加的区域最可能是东北地区、华北地区,A正确,排除BCD。故选A。
21.1980年7月29日至8月16日副高位置异常偏东偏南,结合图可知,副高在14°N—24°N南北移动、西段在100°E—110°E移动。结合上题分析可知,雨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徘徊时间长,因此出现夏涝,①错误,②正确。长江流域七八月正常年份会出现伏旱,高温少雨。但该年份多阴雨天气,光照弱,气温低,出现冷夏,③正确,④错误。综上所述,排除ABD,C正确。故选C。
【点睛】中国的雨带的移动规律:5月影响华南地区,6月影响江淮地区,七八月影响华北、东北地区,9月南移,10月正式退出中国。由于夏季风的不稳定性,降水年际变化大。七八月,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热带高气压影响,出现伏旱天气,高温晴朗。
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下图为“冰暴”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2.图中,最易形成“冰暴”的区域是()
A.Ⅰ B.Ⅱ C.Ⅲ D.Ⅳ
23.“冰暴”发生时()
①空气湿度大②静风③气温迅速上升④冷暖气流活跃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22.B 23.D
【解析】22.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可知,Ⅰ处近地面受暖空气影响,气温高,不能形成冰暴,A错误。Ⅳ地高空没有暖空气影响,不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条件,D错误。Ⅱ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大,有利于上层降雪转化为雨滴,近地面气温低,温度在0℃以下时雨水就会结冰形成冰暴,B正确。Ⅲ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小,海拔高,气温低,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可能性较小,C错误。故选B。
23.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可知,由于冷暖气流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雪,后经暖空气楔变成雨滴,在邻近低于0℃的近地面后形成薄冰,说明“冰暴”发生时冷暖气流活动活跃,且空气水汽含量高,空气湿度大,①④正确,D正确。冷暖气流相遇时,常伴随大风、降温等天气,②③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冰暴,一种暴风雨,其所降落的雨只要一接触任何物体就立刻冻结。当两股冷空气相遇(一股接近地球表面,一股高高在上),且中间还夹有一层暖空气,就会形成冰暴。
山地高原等大地形区对天气系统的运动有重要影响。左图示意我国某大地形区(黑体部分)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高度变化状况(单位:℃),右图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高度变化状况(单位:m/s,正值和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导致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太阳辐射②云层厚度③气团性质④地形差异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25.该日后一段时间零等风速线缓慢向上空抬升,其主要原因是()
A.冷空气堆积 B.冬季风减弱 C.暖空气抬升 D.太阳光增强
【答案】24.D 25.A
【解析】24.左图示意我国某地区某年1月12日等温线随海拔变化情况,甲地和乙地分居山脉两侧,乙地气温大致为15°C,甲地气温小于5°C,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右图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乙地几乎无风,甲地风力大且与乙山坡的风向相反,说明甲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来自高纬度,气温低,导致该日甲地气温较乙两地气温低,因此,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团性质,③、④对,资料中没有云层厚度和光照的信息,①、②错。综上所述,D正确,排除A、B、C选项。故选D。
25.读图可知,乙地该日出现零风速。该日为1月12日,为冬季。该日后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越过山脉下沉到地面,地面冷空气堆积,乙地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逆温,大气稳定,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A对,由于冷空气的堆积而导致暖空气抬升,因此暖空气抬升,不是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的主要原因,C错。冬季风减弱,冷空气不容易越过山脉下沉到乙地,从而不会导致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B错。太阳辐射增强会导致地面温度高,地面对流增强,风速会加大,D错。故选A。
【点睛】气温的影响因素:
1.纬度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全球气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2.海陆位置对气温的影响: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小;受陆地影响大的地区,气温变化大。
3.天气系统(锋面系统和高低压系统)和天气状况。
4.地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层中高度每上升1000米,气温下降6℃。一般情况下,盆地和河谷气温比同纬度地区高。
5.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6.人类活动:城市的热岛效应和大气的温室效应会使当地温度升高。
2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地95%以上的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夜雨。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完善雅鲁藏布江谷地夜雨成因示意图(图2)。
(要求:标出地面气温差异,用箭头表示气流运动方向,在适当的位置绘出降水状况)
(2)分析雅鲁藏布江谷地夏季昼晴夜雨对当地种植业的有利影响。
我国某科研团队对青藏高原东北部不同坡向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进行了研究。研究区位置见图1,研究数据见图3。
(3)概括研究结论,并结合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予以论证。(要求:结论明确、论据充分、推理过程完整。)
【答案】(1)绘图如下:
(2)白天晴朗,光照强;夜间降水,蒸发弱,利于保持土壤含水量;利于农作物生长,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与质量。
(3)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阴坡好于阳坡。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物种多样性指数阴坡高于阳坡,地上生物量阴坡高于阳坡,牧草营养品质综合指数阴坡高于阳坡。与阳坡相比,阴坡太阳辐射少,温度低,蒸发弱,土壤含水量高,更利于植被生长。
【解析】该题以青藏高原南部的雅鲁藏布江谷的位置、植被生长情况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了3个小题,涉及了热力环流、农业的区位条件、植被生长的影响因素等知识,旨在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的运用能力,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和区域认知能力。
(1)根据热力环流的应用,夜间,山坡上的空气受山坡辐射冷却影响,“加热炉”变成了“冷却器”,空气降温较多;而谷地上空,同高度的空气因离地面较远,降温较少。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因密度大,顺山坡流入谷地,谷底的空气因汇合而上升,并从上面向山顶上空流去。因此谷底气温高(暖空气),谷坡气温低(冷空气),谷底为上升气流,坡地气流顺着山坡流向谷底,由于夜晚谷底气流上升,易形成降水,因此多夜雨。作图如下:
(2)雅鲁藏布江谷地海拔较高,白天多晴天,太阳辐射强,光照丰富;夜晚降水多,蒸发量小,土壤含水量多,因此夏季昼晴夜雨为当地种植业提供了丰富的光照和水分,利于种植业的发展。
(3)根据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东北部阴坡的物种多样性、地上生物量、牧草营养品质均优于阳坡,因此可知青藏高原东北部高寒草地植被生长状况阴坡好于阳坡,由于阴坡气温更低,蒸发量更低,土壤含水量较多,利于植被生长,而阳坡气温更高,蒸发量更大,土壤中水分更少,不利于植被生长。
2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龙卷风是一种小范围的强烈涡旋,常伴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时间短,突发性强,容易造成重大损失。2021年5月5日,黑龙江鸡西、佳木斯境内出现龙卷风。5月14日傍晚,苏州和武汉也出现龙卷风(图1)。图2为龙卷风形成的物理过程示意图,由于湿热气团强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形成小范围超强低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而形成。
(1)5月5日黑龙江境内出现龙卷风,与温带气旋东移进入东北直接相关。推测此次龙卷风发生的锋面气旋部位并说明理由。
(2)与江苏、湖北等地相比,福建出现龙卷风的频率较小,分析其原因。
(3)龙卷风预报至今仍属于“世界性难题”,分析龙卷风难于预报的原因。
【答案】(1)发生在锋面气旋西侧的冷锋(或西侧低压槽)部位。气旋西侧槽部冷暖气流交汇易形成冷锋;冷锋锋后的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锋前的暖湿气团被强烈抬升;易形成局部的强对流运动,诱发龙卷风。
(2)福建境内多山地丘陵,对气团的阻挡(屏障)作用强,不利于冷暖气团的直接交汇;对气流旋转阻挡作用强(摩擦力大),风力较小;纬度较低,冷空气势力较弱,活动频率较低,冷暖空气交汇频率低、强度小。
(3)龙卷风是一种不常见、小尺度(局地性)的天气系统;突发性强,生成、消失的速度快,历时短,地面固定气象设备难于观测与记录,故难以预报。
【解析】本题以龙卷风为情境,设置三道小题,考查龙卷风的成因与特点等知识点,重点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以及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
(1)由于锋面气旋的西侧低压槽冷暖气团交汇,容易形成冷锋,冷锋的锋后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导致锋前的暖空气被强烈抬升,容易形成强烈的对流运动,从而导致龙卷风的形成,所以龙卷风一般发生在锋面气旋西侧低压槽附近的冷锋部位。
(2)分析福建龙卷风频率较小的原因主要从温度和地形两个角度来分析,福建地区纬度较低,整体气温较高,冷空气势力较弱,活动的频率较低,从而导致冷暖气流交汇的频率较低,并且强度较小,所以龙卷风的频率较小。并且福建位于我国山地丘陵地区,受地形影响导致来自北方的冷气团难以进入,所以不利于冷暖气团的交汇,所以与江苏、湖北等地相比,福建出现龙卷风的频率较小。
(3)龙卷风预报至今仍属于“世界性难题”是因为龙卷风突发性强,产生与消失的速度较快,经历的时间较短,地面设备难以观测,并且龙卷风是一种突发性的,不常见的,局地性的天气系统,出现随机性强,所以难以预报。
2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深厚的云层和强降水,但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面积广,水体储量大,垂直温差显著,湖泊降雪效应强。下图为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
(1)简述图示区域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推测地形因素对图示区域低温的影响。
(3)描述图中查尔顿地区降雪的形成过程。
【答案】(1)降雪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查尔顿附近降雪量最大,向四周递减。
(2)北部地势低缓,湖面广阔,利于冷空气南下;南部地势较高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冷空气滞留时间长。
(3)秋冬季节北部的冷空气南下;越过湖面,补充大量水汽;在东南部水汽迅速上升,形成间歇性暴风雪。
【解析】本题以大湖效应和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降雪量分布为材料,涉及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气温的影响因素地理现象的形成过程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图文信息提取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1)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降雪空间总体上分布不均匀;从形状来看,图中等降雪量线呈带状分布,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湖泊东南侧;从数值来看,降雪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查尔顿附近,并向四周逐渐减少。
(2)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北侧为平原和开阔的伊利湖,湖畔地势较低,湖面开阔,有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气温较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南部地区地势较高,对冷空气的阻拦作用较强;冷空气大量在山地的西北坡堆积,停留时间较长,受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气温较低。
(3)本题可从降水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秋冬季节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南下的冷空气势力较强;伊利湖水面温度较高,水汽蒸发大,大气水汽多,冷空气经过北方的伊利湖上方时,获得大量的水汽补给;受到南部地形的抬升作用,水汽在迅速抬升的过程中,凝结形成间歇性降水,秋冬季气温较低,风力强劲,降水的主要表现形式为暴风雪。
2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温带气旋是造成大范围天气变化的重要天气系统之一,对中高纬度地区的天气变化有着重要影响。下图为典型温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成熟和消亡的过程示意图。
材料二: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下图为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
(1)描述2010-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的时空分布特征。
(2)在下图中用所给图例绘出温带气旋降水区域____,并说明温带气旋从d至f的演变过程____。
(3)分析2016年5月初,温带气旋在经过渤海时发展成为“气象炸弹”的原因,并说明对大连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答案】(1)主要发生于秋季和(冬)春季。从西南延伸到东北。
(2)绘图如下:
冷锋追上暖锋,暖气团被挤压抬升,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3)经过暖湿海面(或温暖海面,或湿润海面),气流上升加剧,海面摩擦力减小,风速增大引发大风(或狂风、强风等)、暴雨(或强降水、大雨等)、风暴潮。摧毁建筑、船只等等。
【解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温带气旋的演变过程及其分布特征、锋面气旋、温带气旋对区域的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观察图中2010年-2019年黄渤海爆发性气旋路径及时间示意图可知,时间上主要是10月、11月、1月、3月、4月和5月,因此时间上主要是秋季、冬春季节;在空间上由西南方向向东北方向延伸。
(2)观察图中温带气旋,形成锋面为冷锋系统和暖锋系统,冷气流占主动为主的地方形成冷锋系统,则锋后降雨,而暖气流占主动位置的地方为暖锋系统,为锋前降雨,如图:
观察典型温带气旋的形成过程示意图可知,当冷锋系统逐渐追上暖锋系统时,暖气团被迫挤压抬升至上空,导致该气旋中心被冷气团占据,气温逐渐下降,气流下沉,气压上升。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显示“当气旋发展速度达到24小时降低24hpa或12小时降低12hpa,就定义为爆发性气旋,又称为“气象炸弹”。”当温带气旋经过暖湿的海面,水汽增加,气流上升加剧,且海面上的阻力小,摩擦力减小,导致风的速度较快,易形成大风、暴雨、狂风等天气,因此易形成“气象炸弹”。这样的天气易对建筑物产生破坏,对沿海船只造成较大的摧毁程度等。
本文标题: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3 地球上的大气
上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4 地球上的水
下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行星地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977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9772.html
上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4 地球上的水
下一篇:2022年高三高考地理真题和模拟题分类汇编 专题2 行星地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977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9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