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7 普通坐标图与统计表格
七、普通坐标图与统计表格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广东茂名五校联盟第一次联考)冰川物质平衡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因受海洋影响强度的差异,覆盖于山脉顶部的冰川被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山脉冰川水量越大则消融变化越显著。天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脉冰川分布区,下图显示两座山脉冰川物质平衡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曲线中( )
A.甲代表阿尔卑斯山 B.乙代表海洋型冰川
C.甲冰川面积小于乙 D.乙冰川面积扩大
答案 A
解析 图示不能反映冰川面积变化状况,C、D两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山脉冰川水量越大则消融变化越显著。读图可知,甲曲线变化幅度比较大,受海洋影响强度大,故甲代表阿尔卑斯山,乙代表天山。乙曲线变化幅度小,表示的是大陆型冰川,A项正确,B项错误。
2.两座山脉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
A.引起雪线下移冰雪量增加
B.可能增强山脉地面反射率
C.短期内增加夏季冰雪融水
D.急剧减少当地冬季降雪量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曲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负平衡为主,说明冰川消融量大,短期内增加夏季冰雪融水量,引起雪线上升,冰雪减少,山脉地面反射率降低,对冬季降雪量影响较小,故C项正确。
(2021·广西南宁摸底测试)盐化沼泽冻土区域冻土剖面从上至下分为融化层、融冻过渡层、冻结层、冻结过渡层、暖土层。冻结前,太阳辐射加热土壤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在表面中,表土含水率最小。冻结期,暖土层水分沿毛管上升,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剖面温度梯度变大,水分迁移加速。融冻期,融化层水分一部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在土壤表面蒸发,另一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迁移。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地区盐化沼泽土冻结前、冻结期、融冻期剖面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土壤的( )
A.冻结前、冻结期、融冻期
B.冻结前、融冻期、冻结期
C.融冻期、冻结期、冻结前
D.融冻期、冻结前、冻结期
答案 A
解析 冻结前,表层因土壤水分蒸发,含水量降低,所以①曲线为冻结前。冻结期,暖土层水分沿毛管上升,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剖面温度梯度变大,毛管水向冻结过渡层迁移加速,导致含水率最大深度靠近表层,所以②曲线为冻结期。融冻期,融化层水分一部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在土壤表面蒸发,另一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迁移,导致冻结期最大含水深度下移,所以③曲线为融冻期,A项正确。
4.图示三个时期,表层含水率均较低,主要原因是( )
A.人为取用 B.重力下移 C.植物吸收 D.水分蒸发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表层水分较低,均因为表层水分蒸发。
5.该地区土壤表层盐度降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夏季降水多,对地表土壤产生淋溶作用。
(2021·浙江嘉兴教学测试)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原则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下图为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地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中高山草原和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深度段是( )
A.0~20 cm B.20~40 cm C.40~60 cm D.60~80 cm
答案 A
解析 根据统计图得知,注意图例区间都是从0起往深处累加,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0~20 cm,故A项正确。
7.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高山草原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势平坦,养分不易流失 ②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 ③海拔更高,微生物分解慢 ④母质颗粒细,有机物含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地势崎岖,有积雪融化提供水分,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故C项正确。
青海湖的冻结和消融与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下图示意2004~2015年青海湖开始冻结日期与风速的关系,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日。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年份中( )
A.风速最大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早
B.风速最小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晚
C.2006~2008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晚
D.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日,则数值越小,结冰日期越早。读图可知,2012年风速最大,但2005年结冰日期最早,故A项错误;2015年风速最小,但2004年开始结冰日期最晚,B项错误;2006~2008年,风速与结冰日期早晚无明显的相关性,C项错误;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D项正确。
9.在湖冰形成初期,较大的风速可促进湖冰形成,原因是大风( )
A.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冻结快
B.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冻结慢
C.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散热快
D.加快湖—陆间的空气对流,散热慢
答案 C
解析 大风会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不利于结冰,结冰慢,A项错误;大风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不利于湖冰的形成,B项错误;大风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散热快,表层湖水降温快,易结冰,C项正确,D项错误。
10.某些年份青海湖湖冰消融过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升高 B.风速增大 C.降水增多 D.光照增强
答案 C
解析 气温升高,有利于湖冰的消融,消融过程会缩短,A项错误;风速增大,易将湖冰吹散,会缩短消融过程,B项错误;降水增多,光照减弱,增温慢,湖冰消融过程会延长,C项正确;光照增强,升温快,湖冰消融过程会缩短,D项错误。
(2021·河南八市百强名校领军联考)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气候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子,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有着复杂密切的联系。下图示意我国古代多个朝代气候冷暖距平变化。读图完成11~13题。
11.梅喜温暖、湿润环境,宋代诗人苏轼曾写道:“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结合图文可推测( )
A.宋代气候较暖,关中地区不适宜梅树生长
B.宋代以前气候较暖,关中地区曾有梅树生长
C.宋代时气候较冷,关中地区的梅树已无法开花
D.宋代时关中地区降水减少,不适宜梅树生长
答案 B
解析 梅喜温暖,若气候较暖,则关中地区适宜梅树生长,A项错误;由图可知,宋代之前的隋唐时期,温度偏高,结合梅树的生长习性可推测,宋代之前关中地区可能有梅树分布,B项正确;“幸无梅”说明该地区没有这种植物分布,不是不开花,C项错误;图文信息无法体现降水的变化,D项错误。
12.关于中国古代多个时期的地理现象的描述最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区可种植双季稻
B.明朝时期,粮食产量较如今大幅上升
C.隋唐时期,不易发生蝗灾
D.南北朝时期,粮食较如今减产明显
答案 D
解析 南北朝时期气温较现在整体偏低,江淮地区不适宜双季稻生长,A项错误;明朝时期气候较现在冷,不利于粮食增产,B项错误;隋唐时期气候较暖,不利于冬季杀死蝗虫卵,利于蝗虫生长觅食,更易发生蝗灾,C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气温较低,且农业生产力较弱,粮食较如今减产明显,D项正确。
13.与唐代相比,清朝( )
A.天山雪线较低 B.降水较少
C.台风数量更多 D.复种指数增加
答案 A
解析 清朝气温较唐朝低,因而天山雪线较唐朝时低,A项正确;降水状况、台风数量无法从材料中判断,B、C两项错误;清朝气温较低,复种指数较唐朝不会增加,D项错误。
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李家峡水库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据此完成14~16题。
14.李家峡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时段是( )
A.1月 B.5月 C.9月 D.11月
答案 C
解析 蓄水变化量大于0,则水库入水量大于出水量,蓄水量增加;反之,蓄水量减少。如图所示,12月~次年3月水库蓄水量增加,4~6月水库蓄水量减少,7~9月水库蓄水量增加,10~11月水库蓄水量减少,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是9月。
15.每年5月李家峡水库蓄水变化量最大,是因为( )
A.农业灌溉 B.发展旅游 C.防治凌汛D.蓄水发电
答案 A
解析 5月北方地区降水稀少,而此时正值农耕时节,灌溉用水量大。
16.李家峡水库夏季入库泥沙最多,是因为其上游地区( )
A.植被破坏 B.来水量大 C.土质疏松 D.积雪消融
答案 B
解析 夏季冰雪融水量、降水量大,上游汇水量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携带泥沙较多。
(2021·河南省高三阶段性考试三)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其降水的波动变化是影响本区及江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内沼泽、湿地、冰川、湖泊等水体广布,是中国江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以及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区。下图示意1960~2011年青海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据此完成17~19题。
17.图示时期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大致为( )
A.整体减少 B.波动变化 C.先增后减 D.持续增加
答案 B
解析 图示曲线表示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的变化,若累计距平值变小,则年降水量减少;若累计距平值变大,则年降水量增加,由此可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为波动变化。故B项正确。
18.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区( )
A.气候变暖 B.环保力度增大
C.冰川面积减小 D.地形格局改变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变大,说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三江源区气候变暖使陆地水循环加快,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使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故A项正确。
19.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造成的影响是( )
A.湿地面积扩大 B.中下游供水紧张
C.森林面积扩张明显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变大,说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年降水量增加使该地区的水体(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
下表示意2000~2010年关中地区耕地转化为其他各类用地的比重(%),“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经济作物用地,常见有果园、茶园和园林等。据此完成20~22题。
A.渭南 B.西安 C.咸阳 D.宝鸡
答案 D
解析 读表,四个城市中,耕地转化为林地、牧草地比重最大的是宝鸡,据此可推测,2000~2010年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城市是宝鸡,故D项正确。
21.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治理环境污染 B.产业结构调整
C.城市规划建设 D.交通布局变化
答案 B
解析 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主要转变为园地,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故B项正确。
22.2000~2010年,西安市耕地用途转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 )
A.土地价值降低 B.居住条件变差
C.热岛效应增强 D.水资源利用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2000~2010年,西安市居住用地大幅度增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居住用地增加,居住条件改善,土地价值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2021·皖豫名校联盟体第一次考试)老年人口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下图示意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以及我国与印度劳动力人口比例变化,图中数据含预测部分。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中曲线代表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数值和图像变化分析,甲为我国人口出生率,A项错误;乙为我国人口死亡率,B项错误;丙为印度的劳动力人口比例,目前低于我国,但印度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老龄化速度慢,2025年左右可能超过中国劳动力人口比例,C项错误;丁为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受低人口出生率影响,老龄化速度快,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迅速,D项正确。
24.图中显示( )
A.我国人口峰值在2025年前后
B.印度人口峰值在2040年前
C.我国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D.印度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 A
解析 2025年前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由正降为零,人口总量达到峰值,A项正确;图中无印度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统计,无法确定印度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B项错误;我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前后是负增长,所以人口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波动变化,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不能确定印度人口总数变化状况,D项错误。
25.2015年后,与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出生率上升 B.养老负担加重
C.劳动人口比例上升 D.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B
解析 2015年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A项错误;老年人口抚养比迅速上升,养老负担加重,B项正确;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就业压力减小,C、D两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局部)沿46°N地形坡面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26~27题。
26.图中气温最高点的海拔为( )
A.550 m B.750 m C.950 m D.1 350 m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气温最高点向横轴作垂线取该线与海拔曲线的交点,再读出交点对应的海拔,B项正确。
27.该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曲线出现最大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B.水汽充足,保温作用强
C.气流下沉,焚风效应
D.暖气团受阻,锋面停滞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曲线出现最大峰值对应的经纬度约为(46°N,118°E),此位置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下表示意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2015年年底发电总量中各类型电源发电占比及全年发电量、用电量占比。据此完成28~30题。
A.①为云南 B.②为广西 C.③为贵州 D.④为广东
答案 A
解析 依据表格数据可知,①②两省(区)全年用电量比例小于发电量,应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和贵州,其中①省(区)以水电为主,为云南,A项正确;②省(区)水能和煤炭均较为丰富,为贵州,B项错误;③省(区)用电量占比最大,为广东,C项错误;④省(区)水电比重大,为广西,D项错误。
29.煤炭成为③省(区)电源发电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煤炭资源丰富 B.煤炭发电成本较低
C.保持电网电量稳定 D.政府鼓励政策影响
答案 B
解析 ③省(区)为广东省,发电所需燃煤主要从外地调入,A项错误;与天然气发电相比,煤炭发电成本较低,这是煤炭成为广东省电源发电主体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水电、燃气及其他电源发电均有保持电网电量稳定的作用,C项错误;与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污染小,受政府政策鼓励,D项错误。
30.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未来下列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考虑减排因素,水电比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更具竞争优势,未来广东会大力削减燃煤发电比重;水电清洁,成本低,云南省水电比重较大,因此从云南输往广东线路的水电输电量会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5分)
31.(2021·贵阳5月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又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心回归”现象明显。图一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图二示意1960~2018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
(1)指出东京都市圈Ⅰ、Ⅱ两阶段人口规模的变化特征。(3分)
(2)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9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10分)
(4)随着“都心回归”,推测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变化。(3分)
答案 (1)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但仍以流入为主。
(2)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挤等问题;政府大规模建设新城,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优美;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3)东京都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政府制定“都市再生战略”政策,推动人口流入;东京都地价下跌,吸引郊区人口流入;外围郊区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人口流出。
(4)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服务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集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Ⅰ阶段,人口规模变化每年都在20万以上,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值(流出),但是仍然以流入为主。第(2)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导致人口迁出城区;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人口迁入;城区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高,导致工业往外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第(3)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是因为:东京都虽然人口流入规模下降,但是仍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大。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推动人口重新流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吸引郊区和其他地区人口流入。随着城区地价下跌,外围郊区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消失,人口流出。第(4)题,随着“都心回归”,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在: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转型升级为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中。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广东茂名五校联盟第一次联考)冰川物质平衡是指某时段冰川固、液态水的收支状况,它是冰川对气候变化最直接的响应。因受海洋影响强度的差异,覆盖于山脉顶部的冰川被分为大陆型冰川和海洋型冰川两大类,山脉冰川水量越大则消融变化越显著。天山山脉和阿尔卑斯山脉都是世界上典型的山脉冰川分布区,下图显示两座山脉冰川物质平衡随时间的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曲线中( )
A.甲代表阿尔卑斯山 B.乙代表海洋型冰川
C.甲冰川面积小于乙 D.乙冰川面积扩大
答案 A
解析 图示不能反映冰川面积变化状况,C、D两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山脉冰川水量越大则消融变化越显著。读图可知,甲曲线变化幅度比较大,受海洋影响强度大,故甲代表阿尔卑斯山,乙代表天山。乙曲线变化幅度小,表示的是大陆型冰川,A项正确,B项错误。
2.两座山脉冰川物质平衡变化( )
A.引起雪线下移冰雪量增加
B.可能增强山脉地面反射率
C.短期内增加夏季冰雪融水
D.急剧减少当地冬季降雪量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乙两曲线的变化主要表现为以负平衡为主,说明冰川消融量大,短期内增加夏季冰雪融水量,引起雪线上升,冰雪减少,山脉地面反射率降低,对冬季降雪量影响较小,故C项正确。
(2021·广西南宁摸底测试)盐化沼泽冻土区域冻土剖面从上至下分为融化层、融冻过渡层、冻结层、冻结过渡层、暖土层。冻结前,太阳辐射加热土壤表层,土壤水分蒸发,在表面中,表土含水率最小。冻结期,暖土层水分沿毛管上升,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剖面温度梯度变大,水分迁移加速。融冻期,融化层水分一部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在土壤表面蒸发,另一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迁移。下图为我国东北某地区盐化沼泽土冻结前、冻结期、融冻期剖面含水率随深度变化曲线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①②③曲线分别代表的是土壤的( )
A.冻结前、冻结期、融冻期
B.冻结前、融冻期、冻结期
C.融冻期、冻结期、冻结前
D.融冻期、冻结前、冻结期
答案 A
解析 冻结前,表层因土壤水分蒸发,含水量降低,所以①曲线为冻结前。冻结期,暖土层水分沿毛管上升,随着温度的继续降低,剖面温度梯度变大,毛管水向冻结过渡层迁移加速,导致含水率最大深度靠近表层,所以②曲线为冻结期。融冻期,融化层水分一部分在毛管力的作用下向上迁移、在土壤表面蒸发,另一部分由于重力作用向下迁移,导致冻结期最大含水深度下移,所以③曲线为融冻期,A项正确。
4.图示三个时期,表层含水率均较低,主要原因是( )
A.人为取用 B.重力下移 C.植物吸收 D.水分蒸发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表层水分较低,均因为表层水分蒸发。
5.该地区土壤表层盐度降低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B
解析 夏季降水多,对地表土壤产生淋溶作用。
(2021·浙江嘉兴教学测试)草甸是在适中的水分条件下发育起来的以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体的植被类型,草原则以旱生草本植物为主。下图为天山中段巴音布鲁克高山草地有机碳含量的垂直分布图。完成6~7题。
6.图中高山草原和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深度段是( )
A.0~20 cm B.20~40 cm C.40~60 cm D.60~80 cm
答案 A
解析 根据统计图得知,注意图例区间都是从0起往深处累加,所以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的是0~20 cm,故A项正确。
7.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土壤有机碳含量比高山草原高的原因可能是( )
①地势平坦,养分不易流失 ②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 ③海拔更高,微生物分解慢 ④母质颗粒细,有机物含量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巴音布鲁克高山草甸海拔高,气温低,微生物分解慢,地势崎岖,有积雪融化提供水分,环境较湿润,提供生物量大,故C项正确。
青海湖的冻结和消融与多种自然因素有关。下图示意2004~2015年青海湖开始冻结日期与风速的关系,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日。据此完成8~10题。
8.图示年份中( )
A.风速最大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早
B.风速最小时,开始冻结日期最晚
C.2006~2008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晚
D.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可知,图中日数表示年内第n日,则数值越小,结冰日期越早。读图可知,2012年风速最大,但2005年结冰日期最早,故A项错误;2015年风速最小,但2004年开始结冰日期最晚,B项错误;2006~2008年,风速与结冰日期早晚无明显的相关性,C项错误;2012~2015年,风速越大,开始冻结日期越早,D项正确。
9.在湖冰形成初期,较大的风速可促进湖冰形成,原因是大风( )
A.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冻结快
B.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冻结慢
C.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散热快
D.加快湖—陆间的空气对流,散热慢
答案 C
解析 大风会加快表层湖水的流动速度,不利于结冰,结冰慢,A项错误;大风加快表层与深层湖水混合,不利于湖冰的形成,B项错误;大风加快湖—气间的热量交换,散热快,表层湖水降温快,易结冰,C项正确,D项错误。
10.某些年份青海湖湖冰消融过程延长的原因可能是( )
A.气温升高 B.风速增大 C.降水增多 D.光照增强
答案 C
解析 气温升高,有利于湖冰的消融,消融过程会缩短,A项错误;风速增大,易将湖冰吹散,会缩短消融过程,B项错误;降水增多,光照减弱,增温慢,湖冰消融过程会延长,C项正确;光照增强,升温快,湖冰消融过程会缩短,D项错误。
(2021·河南八市百强名校领军联考)在自然地理系统中,气候无疑是最为活跃的因子,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也有着复杂密切的联系。下图示意我国古代多个朝代气候冷暖距平变化。读图完成11~13题。
11.梅喜温暖、湿润环境,宋代诗人苏轼曾写道:“关中幸无梅,汝强充鼎和”,结合图文可推测( )
A.宋代气候较暖,关中地区不适宜梅树生长
B.宋代以前气候较暖,关中地区曾有梅树生长
C.宋代时气候较冷,关中地区的梅树已无法开花
D.宋代时关中地区降水减少,不适宜梅树生长
答案 B
解析 梅喜温暖,若气候较暖,则关中地区适宜梅树生长,A项错误;由图可知,宋代之前的隋唐时期,温度偏高,结合梅树的生长习性可推测,宋代之前关中地区可能有梅树分布,B项正确;“幸无梅”说明该地区没有这种植物分布,不是不开花,C项错误;图文信息无法体现降水的变化,D项错误。
12.关于中国古代多个时期的地理现象的描述最正确的是( )
A.南北朝时期,江淮地区可种植双季稻
B.明朝时期,粮食产量较如今大幅上升
C.隋唐时期,不易发生蝗灾
D.南北朝时期,粮食较如今减产明显
答案 D
解析 南北朝时期气温较现在整体偏低,江淮地区不适宜双季稻生长,A项错误;明朝时期气候较现在冷,不利于粮食增产,B项错误;隋唐时期气候较暖,不利于冬季杀死蝗虫卵,利于蝗虫生长觅食,更易发生蝗灾,C项错误;南北朝时期气温较低,且农业生产力较弱,粮食较如今减产明显,D项正确。
13.与唐代相比,清朝( )
A.天山雪线较低 B.降水较少
C.台风数量更多 D.复种指数增加
答案 A
解析 清朝气温较唐朝低,因而天山雪线较唐朝时低,A项正确;降水状况、台风数量无法从材料中判断,B、C两项错误;清朝气温较低,复种指数较唐朝不会增加,D项错误。
下图示意黄河上游李家峡水库多年平均各月蓄水变化量。据此完成14~16题。
14.李家峡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时段是( )
A.1月 B.5月 C.9月 D.11月
答案 C
解析 蓄水变化量大于0,则水库入水量大于出水量,蓄水量增加;反之,蓄水量减少。如图所示,12月~次年3月水库蓄水量增加,4~6月水库蓄水量减少,7~9月水库蓄水量增加,10~11月水库蓄水量减少,水库蓄水量最多的是9月。
15.每年5月李家峡水库蓄水变化量最大,是因为( )
A.农业灌溉 B.发展旅游 C.防治凌汛D.蓄水发电
答案 A
解析 5月北方地区降水稀少,而此时正值农耕时节,灌溉用水量大。
16.李家峡水库夏季入库泥沙最多,是因为其上游地区( )
A.植被破坏 B.来水量大 C.土质疏松 D.积雪消融
答案 B
解析 夏季冰雪融水量、降水量大,上游汇水量大,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携带泥沙较多。
(2021·河南省高三阶段性考试三)青海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生态系统最为敏感和脆弱的地区,其降水的波动变化是影响本区及江河中下游水资源安全、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区内沼泽、湿地、冰川、湖泊等水体广布,是中国江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补给区以及中国乃至亚洲的重要水源区。下图示意1960~2011年青海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累计距平值。据此完成17~19题。
17.图示时期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大致为( )
A.整体减少 B.波动变化 C.先增后减 D.持续增加
答案 B
解析 图示曲线表示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的变化,若累计距平值变小,则年降水量减少;若累计距平值变大,则年降水量增加,由此可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的变化特点为波动变化。故B项正确。
18.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地区( )
A.气候变暖 B.环保力度增大
C.冰川面积减小 D.地形格局改变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变大,说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三江源区气候变暖使陆地水循环加快,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从而使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呈增加趋势,故A项正确。
19.2002年以来,三江源区年降水量变化造成的影响是( )
A.湿地面积扩大 B.中下游供水紧张
C.森林面积扩张明显 D.生物多样性减少
答案 A
解析 读图可知,2002年以来,该地区的年降水量累计距平值变大,说明该地区年降水量增加;年降水量增加使该地区的水体(湿地、河流、湖泊、沼泽等)面积扩大,故A项正确。
下表示意2000~2010年关中地区耕地转化为其他各类用地的比重(%),“园地”是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经济作物用地,常见有果园、茶园和园林等。据此完成20~22题。
项目 | 园地 | 林地 | 牧草地 | 居住用地 | 交通用地 | 水域 | 未利用土地 |
渭南 | 63.57 | 6.82 | 3.21 | 12.53 | 2.75 | 4.27 | 6.85 |
西安 | 42.29 | 4.68 | 0.05 | 41.07 | 5.01 | 3.93 | 2.97 |
咸阳 | 69.09 | 8.33 | 1.91 | 11.61 | 1.45 | 0.82 | 6.79 |
宝鸡 | 44.31 | 26.60 | 6.04 | 12.55 | 2.05 | 3.48 | 4.97 |
20.由表可推测2000~2010年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城市是( )
A.渭南 B.西安 C.咸阳 D.宝鸡
答案 D
解析 读表,四个城市中,耕地转化为林地、牧草地比重最大的是宝鸡,据此可推测,2000~2010年环境质量显著变好的城市是宝鸡,故D项正确。
21.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
A.治理环境污染 B.产业结构调整
C.城市规划建设 D.交通布局变化
答案 B
解析 2000~2010年,四个城市耕地主要转变为园地,说明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故B项正确。
22.2000~2010年,西安市耕地用途转变产生的负面影响可能是( )
A.土地价值降低 B.居住条件变差
C.热岛效应增强 D.水资源利用率降低
答案 C
解析 2000~2010年,西安市居住用地大幅度增加,可能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导致居住用地增加,居住条件改善,土地价值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提高。
(2021·皖豫名校联盟体第一次考试)老年人口抚养比是老年人口数(65岁及以上)与劳动年龄人口数(15~64岁)之比。下图示意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以及我国与印度劳动力人口比例变化,图中数据含预测部分。据此完成23~25题。
23.图中曲线代表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D
解析 根据图中数值和图像变化分析,甲为我国人口出生率,A项错误;乙为我国人口死亡率,B项错误;丙为印度的劳动力人口比例,目前低于我国,但印度人口出生率较高,人口老龄化速度慢,2025年左右可能超过中国劳动力人口比例,C项错误;丁为我国劳动力人口比例,受低人口出生率影响,老龄化速度快,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迅速,D项正确。
24.图中显示( )
A.我国人口峰值在2025年前后
B.印度人口峰值在2040年前
C.我国人口总数先增加后减少
D.印度人口总数先减少后增加
答案 A
解析 2025年前后我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相等,人口自然增长由正降为零,人口总量达到峰值,A项正确;图中无印度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统计,无法确定印度人口峰值出现的时间,B项错误;我国人口总数在1960年前后是负增长,所以人口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再减少,波动变化,C项错误;由图中信息不能确定印度人口总数变化状况,D项错误。
25.2015年后,与我国老年人口抚养比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
A.出生率上升 B.养老负担加重
C.劳动人口比例上升 D.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 B
解析 2015年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A项错误;老年人口抚养比迅速上升,养老负担加重,B项正确;劳动力人口比例下降,就业压力减小,C、D两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局部)沿46°N地形坡面与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26~27题。
26.图中气温最高点的海拔为( )
A.550 m B.750 m C.950 m D.1 350 m
答案 B
解析 由图中气温最高点向横轴作垂线取该线与海拔曲线的交点,再读出交点对应的海拔,B项正确。
27.该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曲线出现最大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较低,气温较高
B.水汽充足,保温作用强
C.气流下沉,焚风效应
D.暖气团受阻,锋面停滞
答案 C
解析 该地区1月份平均气温曲线出现最大峰值对应的经纬度约为(46°N,118°E),此位置位于大兴安岭的东侧,处于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下沉气流影响,气温较高。
下表示意我国云南、贵州、广东、广西四省(区)2015年年底发电总量中各类型电源发电占比及全年发电量、用电量占比。据此完成28~30题。
省(区) | 各电源发电占比/% |
发电量 占比/% |
用电量 占比/% |
|||
水电 | 煤炭 | 燃气 | 其他 | |||
① | 72.20 | 16.53 | 0.00 | 11.27 | 31 | 16 |
② | 38.25 | 53.37 | 0.01 | 8.37 | 17 | 13 |
③ | 9.48 | 59.02 | 15.08 | 16.42 | 40 | 57 |
④ | 53.39 | 40.19 | 0.40 | 6.02 | 12 | 14 |
28.①②③④代表的省(区)正确的是( )
A.①为云南 B.②为广西 C.③为贵州 D.④为广东
答案 A
解析 依据表格数据可知,①②两省(区)全年用电量比例小于发电量,应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云南和贵州,其中①省(区)以水电为主,为云南,A项正确;②省(区)水能和煤炭均较为丰富,为贵州,B项错误;③省(区)用电量占比最大,为广东,C项错误;④省(区)水电比重大,为广西,D项错误。
29.煤炭成为③省(区)电源发电主体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煤炭资源丰富 B.煤炭发电成本较低
C.保持电网电量稳定 D.政府鼓励政策影响
答案 B
解析 ③省(区)为广东省,发电所需燃煤主要从外地调入,A项错误;与天然气发电相比,煤炭发电成本较低,这是煤炭成为广东省电源发电主体的主要原因,B项正确;水电、燃气及其他电源发电均有保持电网电量稳定的作用,C项错误;与煤炭发电相比,天然气发电污染小,受政府政策鼓励,D项错误。
30.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战略,未来下列输电线路中输电量增加最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考虑减排因素,水电比燃煤发电和燃气发电更具竞争优势,未来广东会大力削减燃煤发电比重;水电清洁,成本低,云南省水电比重较大,因此从云南输往广东线路的水电输电量会明显增加,故C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5分)
31.(2021·贵阳5月适应性考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东京都市圈是日本三大都市圈之首。20世纪60年代,日本人口加速向大都市圈集中,东京都成为人口集聚的核心。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的进程,东京都呈现明显“空心化”现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为应对“空心化”问题,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东京都又再次成为人口流入的重要目的地,“都心回归”现象明显。图一示意日本东京都市圈行政区划范围,图二示意1960~2018年东京都市圈人口净迁入规模变化。
(1)指出东京都市圈Ⅰ、Ⅱ两阶段人口规模的变化特征。(3分)
(2)分析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原因。(9分)
(3)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请对此作出合理解释。(10分)
(4)随着“都心回归”,推测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变化。(3分)
答案 (1)Ⅰ阶段: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但仍以流入为主。
(2)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挤等问题;政府大规模建设新城,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环境优美;工业向外转移,为郊区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推动郊区城市化进程。
(3)东京都地理位置优越,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政府制定“都市再生战略”政策,推动人口流入;东京都地价下跌,吸引郊区人口流入;外围郊区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人口流出。
(4)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服务业转型升级;知识密集型产业中心集聚。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Ⅰ阶段,人口规模变化每年都在20万以上,人口大规模流入。Ⅱ阶段,人口流入规模减小,整体呈现下降的趋势,甚至某些年份出现了负值(流出),但是仍然以流入为主。第(2)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东京都郊区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城区人口和产业过度集中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如土地价格暴涨、交通拥挤、环境污染等,导致人口迁出城区;日本进入大规模新城建设时期,郊区基础设施逐渐完善,吸引人口迁入;城区地价和劳动力价格高,导致工业往外迁移,为郊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推动了郊区城市化。第(3)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都心回归”现象明显是因为:东京都虽然人口流入规模下降,但是仍然是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具有不可替代性,基础设施完善,辐射能力强大。日本政府提出“都市再生战略”,推动人口重新流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东京都地价持续下跌,吸引郊区和其他地区人口流入。随着城区地价下跌,外围郊区土地成本较低的优势逐渐消失,人口流出。第(4)题,随着“都心回归”,东京都产业结构的变化体现在:第三产业比重进一步增加,第二产业比重下降;服务业转型升级为高端服务业;知识密集型产业集中。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7 普通坐标图与统计表格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8 复杂坐标图与结构统计图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6 新颖等值线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51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511.html
上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8 复杂坐标图与结构统计图
下一篇: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6 新颖等值线图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51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