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9 示意图与景观图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3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九、示意图与景观图
一、选择题(共30题,每题2.5分,共75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21·广州执信、广雅、六中三校联考)柴达木盆地极端干旱、人迹罕至,其实这里还有面积广阔的盐沼,属于湿地的一部分。距青海省茫崖市30多千米的戈壁滩上,有一处形似眼睛的奇特景观,其内部如同沸腾的开水,不断翻滚溢出,被旅游爱好者称为“大地之眼”。读图完成1~2题。
1.近年来,柴达木盆地备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崎岖 B.资源丰富 C.气候寒冷 D.植被稀少
答案 B
解析 由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盐沼”可知,柴达木盆地是闻名世界的“聚宝盆”,具有丰富的盐、石油、天然气等矿藏,因此备受关注,B项正确。
2.推测“大地之眼”形成的原因是(  )
A.地壳断裂下陷积水
B.流水溶蚀形成洼地积水
C.冰川侵蚀形成坑洼积水
D.深层断裂处含水层发生倾斜
答案 D
解析 地壳断裂下陷积水形成构造湖,A项错误;长期流水溶蚀形成的岩溶洼地为喀斯特地貌,B项错误;冰川侵蚀坑洼积水应该水面平静,不会“翻滚溢出”,C项错误;由材料“如同沸腾的开水”“翻滚溢出”可知,“大地之眼”为喷泉,其成因为承压区岩层断裂,地下水涌出,D项正确。

(2020·全国卷Ⅱ)巢湖平原某地人多地少,原来种植双季稻,越冬作物以油菜为主。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这里多种植单季稻,收割后多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上图为该地收割水稻后播种了小麦的农田景观,其中浅色的为稻茬。据此完成3~5题。
3.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需在田地中打沟(上图)。打沟主要是为了(  )
A.灌溉 B.排水 C.防虫害 D.通风
答案 B
解析 种植单季稻的稻田长期浸水,而小麦怕涝,在收割水稻后的农田中播种小麦,田地中打沟是为了排水,使土壤干湿度适宜,创造高产土壤条件,B项正确;巢湖平原雨季较长,播种小麦前稻田水分充足,打沟不是为了灌溉,A项错误;在田地中打沟起不到防虫害的作用,C项错误;巢湖平原地形平坦,越冬作物小麦不需要通风,D项错误。
4.推测这里不经翻耕播种小麦的主要目的是(  )
A.提高产量 B.减少水土流失
C.降低生产成本 D.减少蒸发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不经翻耕播种收益较低的越冬作物小麦”判断,种植小麦收益低,收割水稻后翻耕播种会增加生产成本,导致利润下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才不经翻耕播种小麦,C项正确。
5.近年来,该地(  )
A.种植结构复杂化 B.复种指数提高
C.田间管理精细化 D.种田大户增多
答案 D
解析 据材料“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发展、机械化的普及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推测,农业劳动力减少、机械化的普及,为土地流转、土地承包提供了可能,种田大户会增多,农业生产规模化,种植结构不会变得复杂化,D项正确,A项错误;复种指数由气候决定,短期内不会改变,B项错误;种田大户承包农田,机械化操作,劳动力投入有限,田间管理不会变得精细化,C项错误。
下图为我国东部某山地海拔200~3 100 m的植被分布图。据此完成6~8题。

6.该山脉呈(  )
A.东北—西南走向 B.东南—西北走向
C.东西走向 D.南北走向
答案 A
解析 根据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指向标可知,该山地的走向为东北—西南走向,故A项正确。
7.与乙地比较,甲地(  )
A.年日照时数较少 B.年均气温较高
C.年降水量较小 D.积温较低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山脉的西北部,乙地位于山脉的东南部。该山地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因此甲地位于夏季风的背风坡,乙地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甲地年降水总量小于乙地,C项正确;甲地降水少,晴天多,年日照时数多,A项错误;我国山地西北坡是阴坡,东南坡是阳坡,因此甲地年平均气温较低,B项错误;甲地夏季气温比乙地高,冬季气温比乙地低,甲地积温不一定比乙地低,D项错误。
8.农田里可能大面积种植(  )
A.春小麦 B.大豆 C.青稞 D.水稻
答案 D
解析 该山地山麓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因此该地应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农田可能大面积种植水稻。
(2021·四川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地窝子(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戈壁沙漠垦荒时的居所。垦荒部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地下挖约2米深的坑,顶部用土坯垒起约半米的房顶,土坯上面盖上柽柳枝,地面铺上芦苇和杂草。大多数的地窝子不设门。2017年,地窝子成为全国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据此完成9~11题。

9.根据地窝子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特征,推测柽柳最可能为(  )
A.常绿大乔木 B.落叶大乔木
C.常绿小乔木 D.落叶小乔木
答案 D
解析 地窝子位于戈壁沙漠,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应为小乔木,冬季寒冷,应为落叶植被,柽柳最可能为落叶小乔木,D项正确。
10.地窝子一般不设门,主要是因为(  )
A.缺乏建筑材料 B.利于通风透气
C.缩短建设周期 D.增强通讯信号
答案 A
解析 新疆戈壁沙漠水资源不足,林木资源较少,缺乏建筑材料,故地窝子一般不设门,A项正确;建在地下,主要不是利于通风透气,B项错误;设门对建设周期影响不大,C项错误;当时的居所不考虑通讯信号的问题,D项错误。
11.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发现地窝子进出口较小且多朝南,此设计主要是为了(  )
A.采光 B.防风沙 C.防晒 D.防洪涝
答案 B
解析 南面为向阳面,但地窝子进出口较小,不是为了采光,排除A项;多朝南不能防晒,排除C项;该地降水少,洪涝少,排除D项;冬季多偏北风,多风沙活动,进出口较小且多朝南可防风沙,B项正确。
2017年11月26日,仙居绿道国际马拉松赛在我国浙江省仙居县永安溪绿道上举行,永安溪绿道全长约43千米,途经6个乡镇,该规划建设遵循“沿河布局、遇树绕行”的原则。2017年永安溪绿道收获“2017年世界休闲组织国际创新奖”,并被赞誉为“县城休闲创新的典范”。下图为永安溪绿道航拍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永安溪绿道作为国际马拉松赛道的主要优势是(  )
A.呈环形,服务设施齐全
B.起伏小,沿线风景优美
C.呈网状,便于赛事管理
D.呈直线,连接众多乡镇
答案 B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永安溪绿道属于城市绿道,临河而建,沿线环境优美;据景观照片可知,沿线地形起伏小,故B项正确。
13.永安溪绿道“沿河布局、遇树绕行”的主要目的最可能是(  )
A.节约用地,保护生态环境
B.缩短长度,减小工程量
C.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D.为居民运动提供更大空间
答案 A
解析 沿河布局有利于节约用地,遇树绕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故A项正确。
14.永安溪绿道使用所产生的社会经济影响主要是(  )
A.方便居民上班和购物
B.减轻城市大气污染程度
C.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D.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状况
答案 C
解析 据材料可知,永安溪绿道全长约43千米,途经6个乡镇,因而并不能方便居民购物和上班,A项错误;永安溪绿道属于绿化用地,对减轻城市大气污染有一定作用,但不属于社会经济方面的影响,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永安溪绿道建成后,首先用于国际马拉松赛,这有利于带动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的发展,C项正确;永安溪绿道连接众多乡镇,与城市道路关系不大,不能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且马拉松赛的举行还会加大城市交通压力,D项错误。
海绵城市,即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读海绵型城市道路建设模式图,完成15~16题。

15.图中“植生滞留槽”对城市水循环的影响是(  )
A.减少水汽蒸发 B.增加雨水下渗
C.减少大气降水 D.地表径流变率增大
答案 B
解析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能增强地表水的下渗,减少地表径流。
16.该建设模式对城市环境的影响是(  )
A.根治城市水源污染 B.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C.调节城市局部气候 D.根治城市内涝灾害
答案 C
解析 “植生滞留槽”可调节城市局部气候、缓解城市水源污染、城市缺水问题及城市内涝灾害。
(2021·北京海淀期中)图一为北京某地质公园山体景观。该山体为18亿年前的泥砂物质和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后被侵蚀形成的。图二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7~18题。

17.图二中Ⅰ、Ⅱ、Ⅲ分别表示三大类岩石,①、②、③、④、⑤表示地质作用。形成图一中山体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对应图二中的(  )
A.①② B.③⑤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解析 据图二箭头和物质可知,Ⅰ类岩石由岩浆直接形成,可判断为岩浆岩;Ⅱ类由沉积物固结作用形成,可判断为沉积岩;Ⅲ类应为变质岩。据材料可知,该山体为18亿年前的泥砂物质和碳酸盐类物质沉积后被侵蚀形成的,因此可判断图一中山体岩石为沉积岩,所以图中指向沉积物和Ⅱ沉积岩的箭头即为形成图一山体岩石的主要地质作用。故C项正确。
18.图一中(  )
A.甲处宜修筑梯田保持水土
B.乙处河道宽阔,航运价值高
C.丙处夏季需要防范泥石流
D.丁处角峰和刃脊地貌发育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一可知,甲处为陡坡,不宜修筑梯田,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图一为北京某地质公园山体景观,主要是供欣赏,航运价值不高,B项错误;据图一可知,丙处地处河谷地区,且北京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且集中,因此夏季需要防范泥石流,C项正确;角峰和刃脊等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冰川作用的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D项错误。
(2022·广东四校高三联考)我国某校地理兴趣小组于某日北京时间12:30在学校附近拍下了一张“白墙树影”的照片,此时树干影子刚好与东西向白墙垂直。1小时后该小组再次来到此地进行观察。据此完成19~20题。

19.该学校最可能位于(  )
A.甘肃兰州 B.山西太原 C.山东济南 D.辽宁沈阳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此照片拍摄时间为北京时间12:30,树干影子与东西向白墙垂直,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方,当地地方时为12:00,即120°E为12:30,可推出该地经度应为112.5°E,结合选项所给城市,判断该学校最可能位于山西太原。故选B项。
20.该小组发现,第二次观察到的墙面树影较第一次的(  )
A.西移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B.变短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C.东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
D.变长且按逆时针方向转动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中的“1小时后”可知,当地时间由正午转向午后,太阳位置偏西,所以墙面树影东移且按顺时针方向转动;太阳高度变小,所以墙面树影变长。故选C项。
盐泉是泉的一种形式,以泉水矿化度高为特征,其形成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海水蒸发浓缩形成卤水,通过地质作用被封存到地下形成沉积卤水,在后期构造运动的作用下,沿着地层裂隙上升形成盐泉;二是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溶滤了岩层中的含盐物质,形成高浓度的卤水,之后上升溢出地表变成盐泉。下图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地区某盐泉示意图。据此完成21~22题。

21.图中所示盐泉(  )
A.源于海水的蒸发浓缩 B.盐分来源于沉积岩
C.裂隙形成于岩浆活动 D.夏季的含盐量较高
答案 B
解析 根据图中盐泉的形成过程可知,该盐泉是地下水在运移过程中,溶滤了岩层中的含盐物质,形成高浓度的卤水,之后上升溢出地表形成的盐泉,图中信息显示,盐泉的盐分来源于泥岩层和石膏层之间的岩盐层,岩盐层属于沉积岩,A项错误,B项正确;该处均为沉积岩,没有岩浆岩,裂隙形成不是因为岩浆活动,C项错误;夏季降水多,起到稀释作用,含盐量较低,D项错误。
22.虽经多年开发,但该盐泉的产盐量依然能够保持稳定,其主要原因有(  )
①地下水丰富 ②地下盐层较厚 ③开发难度大 ④气候干旱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据图文材料分析可知,该地区多地形雨,降水量大,地下水丰富,有利于高浓度卤水的形成;盐泉位于地表,开发难度较小,①正确,③④错误。图中地下岩盐层较厚,②正确。
(2020·北京高考)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23~24题。

23.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C
解析 化石多分布在沉积岩层中。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地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出化石,A、B、D三项错误;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出化石,C项正确。
24.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 A
解析 结合图例可看出,断层切断乙处所有发生褶皱的岩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项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项错误;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项错误;煤层的形成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来源和一定的沉积环境,不是沉积作用单独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在珠穆朗玛峰北侧,海拔5 300~7 000米的区域主要被冰雪覆盖,日出后的冰雪表面气温仍然低于山谷中同高度的大气温度,因而该区域山谷处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这种因冰川分布而形成的下山风又被称为冰川风,下图为冰川风示意图。据此完成25~27题。

25.珠穆朗玛峰北侧山谷几乎昼夜盛行冰川风的原因是(  )
A.盛行风的推动 B.山谷地形封闭
C.山坡气温较高 D.冰面气温较低
答案 D
解析 山坡处因有冰川覆盖,气温低、气压较高,山谷中气温高、气压低,因此气流由山坡向山谷中流动形成冰川风。
26.下列变化能导致冰川风风速增大的是(  )
A.山坡坡度增大 B.昼夜温差变小
C.植被覆盖率降低 D.地形起伏变小
答案 A
解析 山坡坡度增大有利于下山风下行,增大风速;地形起伏变小会导致冰川风风速减小;冰川风的形成主要与山坡和山谷的温差有关,与昼夜温差关系不大;冰川风盛行地区,植被覆盖率较低,其变化对冰川风影响不大。
27.冰川风最强盛时当地时间为(  )
A.零时 B.6时 C.12时 D.14时
答案 D
解析 由材料可知,该区域几乎昼夜盛行下山风(冰川风),当地时间14时(正午时分)山谷与山坡温差达一天中最大值,所以此时冰川风最强盛。
(2021·重庆巴蜀中学高考适应性月考)珊瑚礁一般指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有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环礁是海洋中呈环状分布的珊瑚礁,中间有封闭或半封闭的潟湖或礁湖。下图为环礁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28~30题。

28.四幅图,按形成环礁的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②③①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③②④①
答案 D
解析 环礁的形成顺序是,在海底火山喷发后所形成的火山岛周围③;因环境适合珊瑚生长,于是大量珊瑚附着生长,逐渐形成群礁(岸礁)②;其后因故导致岛屿下沉或海平面上升,珊瑚礁仍持续堆积增长,由于岛屿的外缘水流交换较多,珊瑚生长状况较内侧佳,于是逐渐形成堡礁④;当火山岛完全沉没水中,仅剩下环状的珊瑚礁岛屿持续增长,便成为环礁①。故D项正确。
29.根据钻探,澳大利亚的大堡礁石灰岩厚度在200米以上,科学家推测,大堡礁至少已经有3 000万年的历史了。这说明当地(  )
A.珊瑚虫大多数生长缓慢
B.位于地壳缓慢沉降地带
C.位于地壳缓慢抬升地带
D.珊瑚礁较为高大、陡峻
答案 B
解析 珊瑚礁在温暖浅海不断生长,而珊瑚礁构成的石灰岩不断加厚,达200米以上,说明当地地壳缓慢沉降,珊瑚不断生长,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不断沉积。故B项正确。
30.在伦敦举行的一次学术会议上,科学家发出如下警告:“随着珊瑚生存环境的恶化,珊瑚礁将极有可能在21世纪末完全灭绝。”下列措施有利于保护珊瑚礁的是(  )
①推广绿色清洁能源 ②营建沿海防护大堤 ③加强台风监测预报 ④推行海洋生态旅游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①④
答案 D
解析 推广绿色清洁能源利于减少二氧化碳和酸性气体排放,减少海水酸化对珊瑚礁的侵蚀,①正确;推广海洋生态游也利于减少对珊瑚礁的破坏,④正确。故D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25分)
31.(2022·江苏盐城上学期期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5分)
材料一 热融湖塘是因热融作用引起地表塌陷形成的凹坑集水而成,又被称为“热喀斯特地貌。”近年来,我国青藏高原上的热融湖发展迅速,冬季湖泊冰面可见一串串甲烷气泡冻结在冰层中。有些热融湖也会出现停止生长现象,湖盆会被水生植物、泥炭和沉积物充填。
材料二 夏季活动层(季节性冻土层)融化,融水和降水顺着裂隙下渗,到永冻层上部再次冻结,使得裂隙中的冰体积逐渐变大。根据裂隙的形态,冰会冻成上大下小的锥形,像楔子一样顺着裂隙往下方坠,被称为“冰楔”。
材料三 热喀斯特湖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示意图。

(1)说出“热喀斯特地貌”与喀斯特地貌地表特征的相似之处与成因上的差异。(7分)
(2)简述热融湖塘对大气圈的影响。(8分)
(3)简述热融湖塘演化过程中的碳循环过程。(10分)
答案 (1)相似之处:地表坑坑洼洼、凹陷不平。成因差异:热喀斯特地貌受冻土区的冻融作用而形成;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可溶性岩石而形成的。
(2)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改变大气成分;湖塘增多,水域面积扩大,温差变小,空气湿度提高。
(3)湖底微生物分解有机残体,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水生植物生长,吸收二氧化碳固碳;热融湖塘完全排水后,变成冻土地表,再次形成热融湖塘,进行下一次碳循环。
解析 第(1)题,“热喀斯特地貌”地表特征与喀斯特地貌有相似之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地表起伏较大,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地表坑坑洼洼,凹陷不平;“热喀斯特地貌”地表塌陷形成凹坑,故外表与喀斯特地貌相似。从成因上来说,根据材料可知,“热喀斯特地貌”是地下冻土层融化后,地下水活动层变厚,随后地表发生塌陷形成洼地,而喀斯特地貌是地下水和地表水对可溶性岩石进行流水侵蚀或沉积,以及重力崩塌、坍塌、堆积等作用形成的地貌。第(2)题,本题考查热融湖对大气的影响。根据材料可知,热融湖演化过程中,积累在冻土层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水面的出现,使得地表吸收了更多的辐射热,加速了边坡的热融滑塌,热融湖塘逐步扩张,使得湖塘面积扩大,即水域面积扩大,对周边的气候产生影响,在热力环流作用下,该地区温差变小,蒸发量增加,同时也提高了空气湿度。第(3)题,根据材料三,热融湖塘扩张的过程中,热融湖塘底部存在着微生物,会分解湖底有机质残骸,向大气中释放出甲烷等温室气体;热融湖塘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排水,水体中会出现许多浮游植物和沉水植物之类的水生植物,从空气中吸收了大量的二氧化碳,起到了一定生物固碳的作用,储存在湖底;热融湖塘完全排水后,湖底的泥炭和水生植物等出露,再次变成冻土地表,再次形成热融湖塘的碳循环过程。
  本文标题:2023届高考总复习地理首选用卷-特色篇9 示意图与景观图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50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50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