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三地理微专题--水土流失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2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高考真题回顾】
  (2015·上海卷)黄土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形态,它对当地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巨大的影响。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峁、黄土梁和黄土塬是黄土高原的基本地貌形态。
  材料二:随着时间的推移,黄土高原的地表越来越破碎,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越来越严重,为减少这种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

www.dearedu.com

(1)分别写出甲、乙、丙图所示黄土地貌的名称。(3分)从自然地理的角度阐述黄土高原基本地貌形态的演变过程。(6分)
(2)简述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6分)
(3)为减缓黄土地貌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人们动用了推土机等大型机械,实施土地平整工程。简要分析这一措施的有利作用及产生的不利影响。(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地貌形态特征可以判断:图甲为黄土塬,图乙为黄土梁,图丙为黄土峁。从流水侵蚀作用入手可以分析由黄土塬到黄土梁到黄土峁的黄土地貌形成过程。
第(2)题,黄土地貌的演变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可以通过水土流失、土壤肥力、耕地面积、地表破碎增加耕作难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第(3)题,黄土高原上的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沟谷地貌处,减少高原面上的沟谷数量和面积,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
【参考答案】
(1)名称:甲为黄土塬,乙为黄土梁,丙为黄土峁。
演变过程: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加之黄土高原地处东部季风区,降雨主要集中在7、8、9月,多暴雨,易于形成冲沟,原始地表被破坏,形成黄土塬。
黄土塬在持久的流水作用下,原有的及新形成的冲沟进一步发展、深切、变宽,顶部面积减小,变为长条形的黄土梁。
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
(2)不利影响:黄土地貌塬、梁、峁的演变过程,实际上是黄土地貌的碎片化过程,即先前的地貌顶部面积逐渐减小的过程。这一过程导致可耕地面积不断缩减,耕种条件越来越差,土壤逐渐贫瘠化,水土流失加剧。(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3)有利作用:平整土地可以使黄土高原地表不易形成径流,或减少地表径流的形成,从而减少冲沟和沟壑的形成,有利于减少和防止地表形态破碎。有利于耕地面积扩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有利于农田灌溉。(后三点任答一点即可)
不利影响:可能导致平整后的土地更加疏松,加剧了水土流失;破坏了原有的耕作层。(任答一点即可)
【必备知识推介】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危害
(1)自然原因
地处多种地理要素的过渡地带,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滑坡、泥石流、塌陷等地质灾害频繁。
①气候: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中,强度越大且越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②地形:与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土流失现象。
③植被:与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削减降雨和径流的能力就越低,水土流失越严重。
④土壤:与土质的疏密程度关系密切。土质越疏松,水土流失越强。
(2)人为原因
①过度开垦:为解决粮食问题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
②过度放牧:破坏草场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③过度樵采:破坏植被,使地表缺少植被的保护。
④露天开矿:开矿时,破坏了植被,使矿区土壤抗蚀能力成倍下降,并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⑤战争和营造宫殿:大量植被被烧毁或砍伐作为建筑材料。
⑥滥用土地:轮荒使地表失去自然植被或农作物的保护,滥挖窑洞形成水土流失的新物源。
(3)危害:不仅造成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恶化,而且影响了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①使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导致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使大量泥沙汇入黄河,黄河泥沙含量剧增。大量泥沙淤积在下游河床,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严重威胁着两岸地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③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直接或间接地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
2.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
(1)工程措施:保塬、固沟、护坡。
①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固沟工程”;
②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和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护坡工程”;
③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保塬工程”。
(2)农业技术措施:在耕作区,因地制宜地开展平整土地、栽培种植、田间管理、增施肥料,以及轮耕套种等农耕作业。同时,配合精心选育良种、发展地膜及喷灌和滴灌技术、科学施肥等,以达到提高肥力、保持水土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3)生物措施: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措施之一。
3.黄土高原和南方低山丘陵区的水土流失状况对比
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区都是我国水土流失发生的典型区域,但两地在成因、危害及解决措施方面又不尽相同,具体分析如下:
(1)两地水土流失原因对比
共同点:人为滥垦乱伐;
不同点: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南方丘陵山区降水丰沛。
(2)两地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不同:南方丘陵山区水土流失造成的损失更大,主要原因:
①南方丘陵山区人均土地少,每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值较高;
②南方丘陵山区多为较薄的地表疏松土层覆盖的石质山地,表土一旦被冲蚀,恢复更加困难;
③地处江河下游地区,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会造成更大损失。
(3)治理措施不同:黄土高原侧重退耕还林、还草;南方丘陵山区侧重发展多种经营。
【创新对点演练】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1~2题。
16Z2-11.tif
1.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是( )
A.保持水土 B.改良土壤
C.提高中、低产田的产量 D.解决农村燃料不足
2.关于a、b、c、d四处的利用和治理措施的叙述,不合理的是( )
A.a处发展粮食生产 B.b处开垦梯田,种植水稻
C.c处植树造林 D.d处打坝建库
下图是我国东部某县某河流下游横截面略图,该河下游所在地区的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读图回答3~4题。
16Z2-13.tif
3.我国南方农村存在着较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图中各地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关于该区域农村可持续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力发展水稻种植,以解决我国南方人多地少、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
B.利用低山丘陵为主的地形,大规模地植树造林,从而改变该处的降水量,使河流的径流量没有季节变化,使居民免受洪涝灾害之苦
C.大力发展立体农业,水面养鱼,低缓的平地种植水稻等农作物,低山丘陵则发展经济林木
D.加快城市化发展进程,将该区域的农村全部转变为城市
近年来,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的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措施,使土地利用发生了变化。读黄土高原区域简图及高原上某地等高线(单位:米)分布图,完成5~7题。
说明: M395
5.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6.原来种植粮食的耕地陆续退耕后,对当地农业经营所带来的影响是( )
A.经济作物比重降低 B.趋向机械化 C.更趋市场性 D.趋于自给自足
7.将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会导致该区域生态环境发生明显变化的是( )
A.河川淤泥未变 B.物种数量增大 C.蒸发量减小 D.洪水流量增大
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图甲是我国东北高纬黑土区某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黑土侵蚀量统计图,图乙为编号2切沟景观,读图,完成8~9题。
说明: M397
8.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 )
①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②春季融雪径流量更大
③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④雨季雨水径流量较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D.②④
9.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则沟头发育最深的是( )
A.编号8切沟 B.编号6切沟 C.编号4切沟 D.编号2切沟
二、综合题
1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黄土高原地区煤、稀土和有色金属资源丰富,曾是植被茂密的地区,但在自然和人为双重因素的影响下,现在变成了沟壑纵横的地区。近年来,黄土高原通过基本农田建设,实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生态修复、建淤地坝等,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12万平方千米。如图为黄土高原示意图。
材料二:鱼鳞坑是陡坡地植树造林的一种工程措施。如图是鱼鳞坑剖面示意图(Ⅰ)和平面排列示意图(Ⅱ)。
湘教加加+5.tif
湘教加加+4.tif(1)分析图中甲地水土流失产生的主要自然原因。(6分)






(2)材料一中甲地区工业发展有哪些区位优势?(6分)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对环境的影响。(6分)







(4)有人认为需要在黄土高原地区大力建设鱼鳞坑,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6分)








1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关系(图a)、土壤侵蚀与森林覆盖率关系(图b)。
L1188.TIF
材料二黄土高原降水分布(图c)和图c中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表。
L1189.TIF
图c
乙所在省北部某县某年的经济结构

类型 比重(%)
三次
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27.6 46.1 26.3
农业 种植业 畜牧业 渔业 其他
68.5 27.7 1.0 2.8
工业 重工业(包括采掘业) 轻工业
67.0 33.0

(1)结合图b,分析说明图a中土壤侵蚀与年降水量之间的关联性。(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该县可能存在的环境问题。(6分)




(3)有关学者提出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两种治理方案:
方案Ⅰ:以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修建淤地坝为主;同时种植低矮的灌木和恢复草坡。
方案Ⅱ:以生物措施为治理侵蚀的主要措施;但必须与梯田、淤地等工程措施相结合。
请你在图c的甲、乙两地区中任选一地,选择该地合理的水土流失治理方案。并阐明选择方案的理由。(8分)






微专题51:水土流失创新对点演练
参考答案
1.A 2.B解析:第1题,黄土高原小流域主要生态问题为水土流失,故其治理重点为保持水土。
第2题,由图可知,a处为塬面,可发展粮食生产;b处为缓坡,可修建梯田,但黄土高原区降水较少,不易发展水稻种植业;c处为陡坡,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d处为沟口,打坝建库调蓄洪水。
3.B 4.C解析:第3题,乙地坡度大且无植被覆盖,故乙地是四地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第4题,以低山丘陵为主的南方农村,如果大力发展种植业,会加剧水土流失;而南方水热条件较好,应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农业,充分发挥自然条件优势。
5.C 6.C 7.B【解析】第5题,与甲地相比,丙地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地与乙地相比,位于山脊,不易积水;丁地不在黄土高原上。
第6题,坡地“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后,林草种植面积增大,可以面向市场,发展经济作物。
第7题,林草面积增大后,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能力增强,洪水流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物种数量会增大;林草护坡,可减轻水土流失,河川淤泥也相应减少。
8.C 9.A第8题,据观测可知,大部分切沟沟头的春季侵蚀量大于雨季侵蚀量,原因可能是冬季土壤冰冻胀裂沟头,夏秋季沟头植被较密集。
第9题,该小流域内9条切沟沟头宽度基本相当,8号切沟侵蚀量最大,所以沟头发育最深的是编号8切沟。
10.【解析】第(1)题,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需要从地形、降水、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
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该地矿产资源丰富,再结合黄土高原示意图可知该地处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便,目前该区域的开发还得益于国家政策支持。
第(3)题,需要结合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从水土流失对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方面的影响分析。
第(4)题,属于开放性题目,若赞成,从保持水土、提高植物成活率方面分析;若不赞成,可根据图中的引水沟判断,鱼鳞坑会对地表造成破坏。
【参考答案】(1)地表覆盖着疏松的黄土层,垂直节理发育;
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多暴雨等。
(2)煤炭、稀土、有色金属资源丰富;
承东启西,位于三省交界地带,区际联系方面;
国家政策支持。
(3)使地表崎岖,土壤肥力降低;
植被覆盖率下降,气候趋于干旱;
河流含沙量增大,泥沙淤积河床,易造成洪涝灾害。
(4)赞成。利用鱼鳞坑拦截坡面径流,可提高植物的成活率,增大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或不赞成。黄土高原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大力建设鱼鳞坑会破坏原有生态环境,在短期内更容易造成水土流失。

11.【解析】第(1)题,要结合图b来分析图c内容,分析土壤侵蚀时,要考虑与年降水量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森林覆盖率的因素,而森林覆盖率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图a显示年降水量在450 mm以下时,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土壤侵蚀快速增强;在年降水量介于450 mm至600 mm之间时土壤侵蚀强度又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在降水量大于600 mm时,土壤侵蚀稳定在低水平。
第(2)题,从表中可看出第一产业中种植业、畜牧业比重高,而该地降水较少,则植被以草地为主,易出现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现象;同时重工业(采掘业)比重高,开矿易出现植被破坏,重工业易出现污染等问题。
第(3)题,甲、乙两地图c中显示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年降水量的差异,在年降水量大的甲地水分条件较好,应以生物措施为主恢复植被,沟谷内水土流失量大,应结合工程措施;乙地年降水量较小,水分条件较差,以工程措施为主,结合种植需水量较小的灌木林植被,符合因地制宜的原则。
【参考答案】(1)降水量小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低,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而快速增强;
年降水量大于450 mm时,森林覆盖率会随降水量的增加剧增,土壤侵蚀强度随降水量的增加(和森林覆盖率增大)而迅速减弱;
降水量大于600 mm时,森林覆盖率高,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不大(相对比较稳定)。
(2)该县第一产业比重过高,且种植业和畜牧业比重偏高,会出现过度开垦、过度放牧等现象,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
该县重工业(包括采掘业)比重很高,如果在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注意环境保护,就会出现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重,同时还会出现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3)甲地应选择方案Ⅱ。
理由:甲地降水超过450 mm,提高森林覆盖率,能降低土壤侵蚀强度,在降水量较大地区恢复植被比较容易;但在坡度较大的沟坡应采取相应的工程措施。
乙地应选择方案Ⅰ。
理由:乙地降水量小于450 mm,植被生长的降水条件较差,(在降水量接近450 mm的地区仍有较强的侵蚀力)应以工程措施为主,降水量较小,选择需水较少的灌木和草坡更适宜。
2021-10-31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微专题--水土流失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44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44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