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规律解读
【高考真题回顾】
【例1·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例2·2016年高考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1)海南岛西部的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反映了什么地域分异现象?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
【解析】(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主要是受山脉的影响,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从材料二看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海南岛中部有山脉,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再结合蒸发与土壤的保水能力分析。从表中看东方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参考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规律知识总结】
一、非地带性规律的形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现总结如下:
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的表现
非地带性规律虽然复杂,但基本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第一,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第二,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第三,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地表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四、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创新对点演练】
读右图,完成1~2题。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
2.①、③、⑤三地气候(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完成3~5题。
A.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
B.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C.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D.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
4.图中分析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为(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5.图中①自然带分布规律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读“某区域图”,回答6~7题。
6.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 )
A.与地形阻挡有关 B.与沿岸洋流的性质有关
C.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D.与信风影响的程度有关
7.B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从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读某地区图,回答8~9题。
8.图中M山地南、北两侧山麓地带的自然带( )
A.均为热带草原带 B.北侧为热带雨林带,南侧为热带草原带
C.均为热带荒漠带 D.北侧为热带草原带,南侧为热带雨林带
9.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岛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
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 B.巴塔哥尼亚沙漠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苔原带缺失
12.①自然带的成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纬度 ②暖流 ③东南信风 ④地形 ⑤东北信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下面的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在甲图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14.在乙图中,B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B处有高山冰雪融化,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15~16题。
15.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16.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17.比较②③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并解释②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 m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m,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图所示)。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6分)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6分)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6分)
微专题40:非地带性规律解读参考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⑥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之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①⑥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第2题,①③都属于热带草原带;①地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③地属于地带性分布。
3.A 4.B 5.D【解析】①低纬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自然带。②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自然带。③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①自然带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6.A第6题,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A、B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但两地之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A地位于迎风坡,降水量丰富,而B地位于雨影地带,降水量少。
7.D第7题,B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理论上应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根据B地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实际上形成了温带荒漠带,这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现象。
8.B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中美地峡。该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但由于M山的北侧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且还有暖流流过,终年降水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而M山地的南侧却是热带草原气候,形成了热带草原带,B选项正确。
9.C 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自然带是盛行风、地形和洋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0.D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东南信风迎风坡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11.C与该地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带的形成等。
12.B
13.D 14.C解析:第13题,A处的苔原植被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植被之中,应该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现象。第14题,B处东西两侧均为温带荒漠、半荒漠、说明其距海洋远,降水少,由于B处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灌溉水源,滋润了土地,B处形成草原。
15.D解析:a、c方向的变化都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山地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选D。
16.A由上题可知主导因素为地形。
17.②地为热带草原带,③地为热带雨林带。
②地西部为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18.【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第(2)题,由图可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常绿硬叶灌丛,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从阔叶变异为硬叶,植物因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水分条件差,其原因可从保水条件差和蒸发旺盛两方面分析;从阔叶林(树大根深)变异为矮林、灌丛(根系浅、植株矮),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风速大、土层薄。
第(3)题,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分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第(4)题,丹霞地貌山顶以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
【参考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
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
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沟谷流水堆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例1·2012年高考上海卷】阅读阿根廷相关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阿根廷地势西高东低,气候北热南冷,中部温和,大部分地区土壤肥沃,素有“世界粮仓和肉库”之称。潘帕斯草原是世界著名牧区,畜牧业现代化程度高。阿根廷交通运输发达,以首都为中心形成了放射状的交通网络。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解析】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并且沿岸为巴西暖流,增温增湿,但气候却仍然较为干燥;这主要是因为该高原位于40°S~60°S之间,即位于西风带(西北风),但西边恰好为安第斯山脉,阻挡了西风带来的太平洋暖湿气流;该高原恰好位于安第斯山脉的背风坡,因此气流越过山坡后,下沉,增温减湿,气流较为干燥【参考答案】地处西风带,西南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例2·2016年高考上海卷】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呈现热带稀树草原的自然景观,这一现象引起地理工作者的思考。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一年分为旱、雨两季。专家研究认为,海南岛西部某些地方旱季比岛内其他地区更干旱,是那里形成热带稀树草原景观的关键因素。
材料二:海南岛旱季以偏东风为主。
材料三: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
海南岛东部(海口、琼海)和西部(东方)旱季降水量、平均风速、日照时数(1971~2000年)
月 份 |
降水量/mm | 平均风速/(m/s) | 日照时数/h |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东方 | 海口 | 琼海 | |
11 | 26.5 | 81.3 | 159.6 | 4.6 | 2.6 | 2.7 | 202.2 | 144.8 | 121.1 |
12 | 13.9 | 34.9 | 68.2 | 4.5 | 2.4 | 2.5 | 187.0 | 131.3 | 112.2 |
1 | 7.6 | 19.5 | 31.4 | 4.2 | 2.5 | 2.4 | 179.2 | 109.1 | 116.3 |
2 | 14.2 | 35.0 | 43.5 | 4.1 | 2.6 | 2.6 | 147.6 | 98.7 | 101.6 |
3 | 17.4 | 50.6 | 47.5 | 3.9 | 2.8 | 2.9 | 185.3 | 137.3 | 150.3 |
4 | 30.0 | 100.2 | 125.4 | 4.1 | 2.7 | 2.9 | 213.9 | 167.9 | 181.4 |
(2)海南岛西部“旱季更显干旱”的一个主要因素是降水量低。从风向、地形角度分析降水量低的原因,并概括造成这里“旱季更显干旱”的其他因素及其作用。(6分)
【解析】(1)从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看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主要是受山脉的影响,位于背风坡降水少,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海南岛位于热带季风气候,从材料二看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海南岛中部有山脉,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再结合蒸发与土壤的保水能力分析。从表中看东方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海南岛西部一些地方沉积岩透水性强,地表水易于渗漏,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参考答案】(1)现象: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理由:海南岛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应该出现的是热带季雨林景观,而海南岛西部却呈现热带稀树草原景观,因此其反映的是非地带性地域分异现象。
(2)原因:海南岛旱季以北偏东风为主,由于水汽受到中部山脉阻挡与拦截,西部为雨影区,降水明显减少。
因素及作用:风速大,日照长,导致蒸发量大;岩石和土壤持水性差,旱季土壤含水量更小。因此,这里旱季更旱,不利于热带季雨林的生长。
【规律知识总结】
一、非地带性规律的形成
在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带性分布规律基础上,自然带因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一些非地带性分布的现象,现总结如下:
因素 | 地区 |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 成因 | |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
|||
海陆分布 | 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 苔原带、针叶林带 | 无 |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
北极地区 | 冰原带 | 无 | 北极地区以北冰洋洋面为主 | |
地形起伏 |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 温带荒漠带 | 安第斯山脉阻挡西风进入,处于背风坡 |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狭长条状 |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 |
东非高原 | 热带雨林带 | 热带草原带 | 地势高,气温低,对流弱,降水少 | |
各大洲的高山和高原地区 | 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 | 高山植物区 | 地势高,水热条件差 | |
洋流 |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 东西两岸自然带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 大陆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大陆西岸自然带向较低纬度延伸 |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大陆西岸是寒流 | |
南半球副热带地区的大陆西岸 | 森林带或草原带 | 热带荒漠带 |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 |
欧洲西岸 | 针阔混交林带 | 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范围特别广 | 受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 | |
水分 | 昆仑山麓 | 温带荒漠带 | 绿洲 |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
尼罗河谷地 | 热带荒漠带 | 绿洲 | 尼罗河河水灌溉 |
非地带性规律虽然复杂,但基本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
(1)“缺失”:由于海陆分布差异的原因,使得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由于地形的影响使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变化,如: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是温带森林带,东侧是温带荒漠带。
(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很长。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三、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关系
第一,非地带性因素叠加在地带性因素之上,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第二,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普遍的、基本的;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是局部的、特殊的;第三,在两种因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了复杂的地理环境。地表各地理环境都具有所在地带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具有非地带性特征,使自然地理环境更加复杂。
四、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分异的判断方法
依据该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现象;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创新对点演练】
读右图,完成1~2题。
1.图示六处自然带形成过程中,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③、④两地 B.①、④两地 C.②、⑤两地 D.①、⑥两地
2.①、③、⑤三地气候( )
A.类型相同,成因不同B.类型不同,成因不同 C.类型不同,成因相同D.类型相同,成因相同
读“印度半岛东西向自然带剖面图”,完成3~5题。
3.图中自然带①②③类型可能依次为( )
A.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
B.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C.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热带季雨林自然带
D.热带季雨林自然带、热带草原自然带、热带雨林自然带
4.图中分析甲地自然带形成的原因为( )
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多
B.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
C.受西风和副高交替控制的影响,降水较少
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
5.图中①自然带分布规律反映了( )
A.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B.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C.垂直地带性分异规律 D.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读“某区域图”,回答6~7题。
6.A、B两地年降水量的差异( )
A.与地形阻挡有关 B.与沿岸洋流的性质有关
C.与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有关 D.与信风影响的程度有关
7.B地自然带的分布属于( )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C.从山麓向山顶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现象
读某地区图,回答8~9题。
8.图中M山地南、北两侧山麓地带的自然带( )
A.均为热带草原带 B.北侧为热带雨林带,南侧为热带草原带
C.均为热带荒漠带 D.北侧为热带草原带,南侧为热带雨林带
9.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自然带的分布体现了( )
A.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规律
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读下图,完成10~12题。
10.图中岛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体现了(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规律
11.下列地理现象的成因与①自然带成因相同的是( )
A.撒哈拉沙漠直逼西海岸 B.巴塔哥尼亚沙漠
C.澳大利亚东北部的热带雨林带 D.南半球苔原带缺失
12.①自然带的成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纬度 ②暖流 ③东南信风 ④地形 ⑤东北信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下面的图中,甲图为从雅加达到北京附近沿经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乙图为经北京附近沿纬线的植被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13~14题。
13.在甲图中,A处的大片森林中出现苔原植被是因为( )
A.受纬度位置影响,属纬度地带性 B.受海陆位置影响,属经度地带性
C.受地形影响,属垂直地带性 D.受地形影响,属非地带性
14.在乙图中,B处能形成草原的原因是( )
A.受到夏季风的影响,较为湿润 B.受到西风的影响,带来丰富的降水
C.B处有高山冰雪融化,使这里有较为丰富的水资源,能滋润草地
D.受冬季风的影响,从北冰洋带来丰富的水汽
下图中四个箭头方向表示自然带更替方向,读图完成15~16题。
15.四个箭头方向中,出现非地带性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16.上述非地带性现象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B.海陆分布 C.洋流 D.岩石性质
17.比较②③两地自然带的差异,并解释②地自然带的形成原因。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我国东南部典型的丹霞地貌具有“顶平、身陡、麓缓”的特征,山块之间常形成被陡崖围合的沟谷。典型丹霞地貌海拔大多在300~400 m之间,相对高度不超过200 m,难以达到通常意义上产生垂直分异的高差,却形成了特殊的植被分异现象(如图所示)。
(1)根据自然带分布规律,指出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地带性植被类型及其指示的气候特点。(4分)
(2)实际上,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发生了变异,请说明原因。(6分)
(3)分析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的原因。(6分)
(4)在流水作用下,丹霞地貌山顶和沟谷植被出现垂直分异,试分析原因。(6分)
微专题40:非地带性规律解读参考答案
1.D 2.A【解析】第1题,①位于赤道附近,本应为热带雨林带,但受地形影响,形成热带草原带。⑥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加之沿岸暖流影响,形成热带雨林气候。①⑥都属于非地带性分布。
第2题,①③都属于热带草原带;①地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属于非地带性,③地属于地带性分布。
3.A 4.B 5.D【解析】①低纬距海近,受海洋的影响,位于西高止山西侧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自然带。②热带季风气候形成了热带季雨林自然带。③位于西高止山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了热带草原自然带。①自然带地处迎风坡,降水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分异规律的表现。
6.A第6题,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可知,A、B位于南半球的西风带,但两地之间有高大的山脉阻挡,A地位于迎风坡,降水量丰富,而B地位于雨影地带,降水量少。
7.D第7题,B位于温带大陆的东岸,理论上应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但根据B地的降水资料可知,该地实际上形成了温带荒漠带,这是受地形影响而形成的非地带性现象。
8.B根据图中的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该地区为中美地峡。该地区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的交替控制。但由于M山的北侧为东北信风的迎风坡,且还有暖流流过,终年降水较多,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形成的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而M山地的南侧却是热带草原气候,形成了热带草原带,B选项正确。
9.C M山地北侧山麓地带自然带是盛行风、地形和洋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属于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10.D根据经纬度及岛屿的轮廓判断,该岛为马达加斯加岛。该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东南信风迎风坡及地形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西部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形成了热带草原带,体现了非地带性现象。
11.C与该地成因相同的有澳大利亚东北部及巴西高原东南部热带雨林带的形成等。
12.B
13.D 14.C解析:第13题,A处的苔原植被处于亚寒带针叶林植被之中,应该是由于地势起伏而形成的,属非地带性现象。第14题,B处东西两侧均为温带荒漠、半荒漠、说明其距海洋远,降水少,由于B处高山上的冰雪融水形成丰富的灌溉水源,滋润了土地,B处形成草原。
15.D解析:a、c方向的变化都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方向的变化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d方向的变化受山地地形影响,呈现出非地带性。选D。
16.A由上题可知主导因素为地形。
17.②地为热带草原带,③地为热带雨林带。
②地西部为山地,地处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形成热带草原带。
18.【解析】第(1)题,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区的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对应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其气候特点是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第(2)题,由图可知,丹霞地貌山顶植被类型由常绿阔叶林变为常绿硬叶矮林或常绿硬叶灌丛,说明山顶水分条件发生了变化。从阔叶变异为硬叶,植物因此可以减少水分蒸发量,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水分条件差,其原因可从保水条件差和蒸发旺盛两方面分析;从阔叶林(树大根深)变异为矮林、灌丛(根系浅、植株矮),说明植物所在环境(山顶)风速大、土层薄。
第(3)题,丹霞地貌底部沟谷地带发育季雨林说明沟谷地带水分条件好,较为湿润。原因是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第(4)题,丹霞地貌山顶以流水侵蚀为主,沟谷以流水堆积为主,不同的流水作用影响了山顶和沟谷的水土条件。
【参考答案】(1)植被类型: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气候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干燥。
(2)山顶面积小,保存水分条件差;
土层较薄,保水性差;
风力较大,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较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
(3)沟谷地势低,地表径流汇集;
沟谷地形封闭,光照相对较弱,蒸发量较小,水分充足,有利于发育喜湿的季雨林。
(4)在丹霞地貌的发育过程中,顶部受流水侵蚀,水土流失;
沟谷流水堆积,土层堆积,水土汇集;从而引起水土垂直分异,导致植被类型的垂直分异。
本文标题:高三地理微专题--非地带性规律解读
上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整体性的描述
下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43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435.html
上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及整体性的描述
下一篇:高三地理微专题--雪线及其影响因素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43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