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对比分析类
1.(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8年全球首条1 000千伏特高压穿越长江电力综合管廊隧道贯通,隧道长度超过5000米。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工程最初设计两种方案(如图),采取“跨江”还是“穿江”论证了数年。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高压电跨越长江,则需要在长江中建设450米的高塔及27个篮球场面积相当的塔底。最终建设团队选择了“穿江”隧道方案,管廊两次穿越长江大堤。
(1)分析苏、浙、沪等华东地区建设特高压工程的原因。
(2)说明与“跨江”方案相比,“穿江”方案的优点。
(3)简述该穿越长江电力综合管廊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4)说出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完成对华东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苏、浙、沪电力供应不足,但需求量大,淮南发电量大;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降低能源损耗;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2)“穿江”可以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长江航运的干扰;工程技术较成熟,难度较“跨江”方案小,后期维护方便;“穿江”方案不受天气影响,受水文变化影响小。
(3)隧道岩性疏松,施工危险系数大;地下水压力大,易发生透水事故;管廊需穿越长江大堤,增大其防洪压力。
(4)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输入电力,减少本地化石能源的使用,保护环境。
【解析】本题以跨长江特高压工程为试题背景,涉及了资源跨区域调配、长流流域开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可知,苏、浙、沪等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不足,电力供应不足。据图可知,淮南发电量大。根据材料“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可知,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降低能源损耗。苏、浙、沪等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2)读图可知,结合材料“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高压电跨越长江,则需要在长江中建设450米的高塔及27个篮球场面积相当的塔底”可知,“跨江”方案在长江河道占地多,对河道生态和航运影响大;450米的高塔,建设难度大,还容易受天气影响。但“穿江”主要通过江底隧道,可以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长江航运的干扰。结合所学可知,该区域夏秋季节有台风。“穿江”方案不受天气影响,受水文变化影响小。根据材料“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且论证了数年,可知,工程技术较成熟,难度较“跨江”方案小,后期维护方便。
(3)该流域长江泥沙沉积层厚,隧道岩性疏松,读图可知,部分隧道段要在水下75米施工,施工危险系数大。长江流域地下水埋藏浅,隧道施工凿穿岩层,地下水压力大,易发生透水事故。根据材料,管廊两次穿越长江大堤,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坝的整体性,增大其防洪压力。
(4)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为华东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输入电力,可以减少本地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2022·天津·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出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的先行领域之一。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3省市承担不同的制造业分工。北京以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河北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从而形成差异化、梯度化的分工格局。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升至82.8%,集聚范围多发生在0~50km的短距离范围。图1、图2分别为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
(1)据图1比较北京、天津与河北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企业规模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一般只能承担生产链环节的某一微小片段,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提高风险对抗能力,多会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靠近。读图2,比较大企业与小企业的集聚特点。
(3)制造业集聚受到区域尺度、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的影响,请从三个角度分别说出其差异。
【答案】(1)差异:北京和天津该行业的集聚范围几乎都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远距离(150~200km)。主要原因∶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反映单一城市内部的产业空间分布;而河北省属于区域范畴,是区域内多个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
(2)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略高于大企业。这表明大企业容易在0~25km内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发生集聚的范围稍大并且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
(3)从区域尺度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从行业类型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更容易在短距离发生集聚。从企业规模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
【解析】本大题以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企业的集聚特点及制造业集聚的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读图a和b可知,由纵坐标可知,北京和天津汽车制造业主要集聚的范围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150~200km。由于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区域范围比较小,所以反映了单一城市内部的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河北省属于一片区域,范围较大,区域内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所以河北省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所以汽车制造业集聚的距离较远。
(2)读图c可知,大企业在0~25km全局集聚指数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指数较低且曲线变化不大,说明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全局集聚指数较高,在50~200km全局集聚指数低但略高于大企业,说明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但比大企业高;这反映出大企业在0~25km内的小范围内容易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集聚的范围稍大。
(3)结合题干及前面2个小题的分析可知,从区域尺度看,制造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单一城市;从行业类型看,经济发达的城市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产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短距离范围内;从企业规模看,小企业更容易发生集聚。
3.(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平均深度1271米。黑海与地中海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和连接的过程,末次冰期后与地中海相连至今。研究发现,黑海是一个特殊的“双层海”,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则处在海水的正常水平,约为35‰。
材料二:下图为黑海示意图。
(1)说明黑海的形成过程。
(2)黑海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盐度差异极大,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推测目前黑海不同深度海洋生物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预测黑海未来的演化趋势。
【答案】(1)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山脉隆起,古地中海不断萎缩,黑海与地中海分离而形成。
(2)①黑海面积较小,汇集了周围陆地上数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淡水注入多;②黑海区域降水较丰富,淡水补给较多。因此黑海海水蒸发量小于补给的淡水量,使上层海水被淡水充分稀释,盐度较低;③由于密度差,盐度较低、密度较小的表层海水难以与深层盐度高的海水进行交换,不仅使深层海水不易被稀释,而且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使黑海深层盐度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④充足的水源补给使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海水密度的差异,深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较高。
(3)黑海表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深层海洋生物少见。黑海深层盐度高,光照少;黑海表层与深层海水交换少,深层海水含氧量稀少,生物较难生存。
(4)如板块运动趋势不变,那么随着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黑海将演变为内陆湖。
【解析】本题以黑海演变过程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板块构造学说、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一“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平均深度1271米。黑海与地中海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和连接的过程,末次冰期后与地中海相连至今”可知,黑海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山脉隆起,古地中海不断萎缩,黑海逐渐与地中海分离。
(2)根据材料一“黑海是一个特殊的“双层海”,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则处在海水的正常水平,约为35‰”可知,黑海表层海水盐度低,深层海水盐度高。读图可知,黑海面积较小,周围陆地上数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注入,淡水注入多,稀释表层海水盐度。根据黑海的经纬位置可知,黑海区域降水较丰富,淡水补给较多。黑海海水蒸发量小于补给的淡水量,使上层海水被淡水充分稀释,盐度较低。读图可知,黑海海水深度变化大,再加上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盐度不同,存在密度差,盐度较低、密度较小的表层海水难以与深层盐度高的海水进行交换,因此,深层海水不易被稀释,而且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使黑海深层盐度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读图,地中海与黑海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相连,因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海水密度的差异,深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较高。
(3)差异:黑海不同深度海洋生物受海水盐度、光照、含氧量等条件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黑海表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深层海洋生物少见。原因:结合上题分析,黑海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水浅光照条件好,海洋环境适合海洋生物栖息,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深层海洋海水盐度高,因水深光照条件差,黑海表层与深层海水交换少,深层海水含氧量稀少,生物较难生存。
(4)黑海未来的演化趋势与板块运动趋势有关,随着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黑海面积将继续减小,可能演变为内陆湖。
4.(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曲什安镇。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低点在黄河岸边,高点在黄河南岸山顶高原,切割深度可达300m左右。黄河沿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北侧蜿蜒西流,沿途凹岸为崖,凸岸为滩。下图为曲什安砂砾岩峰丛及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
(1)说明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2)分析黄河曲什安段沿途凹岸为崖,凸岸为滩的形成过程。
(3)从岩石及内外力作用角度,比较曲什安砂砾岩峰林与喀斯特峰林的差异。
【答案】(1)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处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日照丰富,降水少,干旱;多大风,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
(2)黄河在曲什安段转弯,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河岸不断受到侵蚀、崩塌,不断后退,最终形成陡峭的崖壁;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凸岸因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边滩。
(3)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为砂砾岩,喀斯特峰林岩石为石灰岩。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湖相沉积形成砂砾岩,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加之风化、雨蚀和重力坍塌,形成石林地貌;喀斯特峰林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石灰岩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林地貌。
【解析】本题以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和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气候类型判读、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可知“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可知,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处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小。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海拔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冬半年风力强劲。
(2)根据材料“黄河沿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北侧蜿蜒西流”可知,该河段地表形态形成主要受河流横向环流影响,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读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可知,黄河在曲什安段转弯,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河岸经受不断侵蚀、崩塌,不断后退,最终形成陡峭的崖壁。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碎屑物搬运至凸岸。凸岸一侧河流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边滩。
(3)从岩石角度看,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为砂砾岩,喀斯特峰林岩石为石灰岩。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看,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是河湖相沉积形成砂砾岩,即流水沉积形成岩石。根据材料“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低点在黄河岸边,高点在黄河南岸山顶高原,切割深度可达300m左右。”可知,当前该地海拔高,经历过流水下切侵蚀,即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裸露于地表的岩体,继续遭遇风化、雨蚀和重力坍塌,进而形成石林地貌。结合所学,喀斯特峰林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流水侵蚀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石灰岩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林地貌。
5.(2022·河南商丘·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怒江云南段河谷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河谷内泥石流扇数量较多,以中、小型(面积小于0.1k㎡)堆积扇为主。下图示意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和洪积扇分布。
(1)简述怒江云南段泥石流灾害多发但影响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
(2)与洪积扇相比较,说明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
(3)与洪积扇相比、从分选性、磨圆度、颗粒粗细、透水性中任选三项描述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
(4)调查发现,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推测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多发的原因: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量大且集中;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构造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四周多高山,地势起伏大。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
(2)分布范围广(或上游分布较多);数量多,密度大。
(3)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堆积物分选性差(或基本无分选性);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石块具有棱角,磨圆度差;组成颗粒粗;泥石流扇堆积物透水性强。
(4)当地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当地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泥石流扇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开阔,是当地居民开垦种植的良好场所。
【解析】本大题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及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条件去分析。地形条件: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强;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气候条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可以结合泥石流的危害去分析,泥石流灾害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2)由图可知,与洪积扇相比,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面积更广;且位置更加靠近河流上游;泥石流扇是特珠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因此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的数量更多、分布密度更大。
(3)比较洪积扇和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两者的形成条件去分析。该地区的谷地狭窄、支流短小且比降较大,因此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泥沙和石块被水流搬运的距离短,石块受水流的磨蚀作用弱,因此堆积物的磨圆度较差,棱角多;该地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岩石岩性坚硬,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较大,因此堆积物颗粒较粗,孔隙度较大,保水能力较差,堆积物的透水性较强;该地区的泥石流扇以中、小型堆积扇为主,面积较小,因此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分选性较差。
(4)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泥石流扇的特点去分析。该地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崎岖,耕地资源较少;并且随着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不断上升,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泥石流扇地处山区沟口,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且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开垦。
6.(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
(1)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
(3)与自然植被相比,简析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并对后期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北洛河流域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局地水热、土壤差异大;地处黄河中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2)修筑梯田和植被恢复等沟坡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流域径流量,削弱土壤侵蚀量,从而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淤地坝等沟道措施可以拦截上游径流,使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含沙量减少,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
(3)原因:人工林草非当地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大,植被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林冠截留降水增多,减少对土壤水分的补给。
建议:选种耗水少、耐旱的植被品种;乔灌草合理配置。
【解析】本大题以黄河中游的北洛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差异、流域生态治理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可根据图文信息,从该流域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过渡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可从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产沙量、拦截沟谷径流增大淤积量,以降低河流输沙量两方面分析。
(3)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应结合材料与自然植被相比,过于密集的人工林草地由于蒸腾作用,大量消耗地下水;林冠截留降水多,土壤水分获得的补给减少。由此应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乔灌草合理配置;同时树种可选择耗水量小、耐早的品种,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消耗。
7.(2022·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不仅被视作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而且对其周边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冰川服务价值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冰川中获得的所有产品或惠益,如冰川水力发电价值为将冰川融水折算为山区水库的库容总量,根据当年水力发电价格计算冰川水力发电的货币价值。其价值受物价波动和冰川规模影响较大。祁连山冰川面积大,冰川服务价值显著,甲图示意冰川服务的形成过程及其价值评估体系框架;乙图示意1956-2010年祁连山各市(自治州)冰川服务价值变化。
(1)与其他服务价值相比,据研究祁连山冰川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最大,说明其气候调节价值的形成机制。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指出祁连山西部地区1956-2010年冰川服务价值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为更好发挥祁连山山区冰川服务价值,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冰川为固态水资源,具有较高反射率)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2)特点:西部小幅上升。
原因:西部地区海拔高、冰川面积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退缩率较低,对价值影响小;而1956—2010年物价上涨,弥补了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冰川服务价值小幅上升。
(3)减少碳排放(减少人类直接破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退缩,保障冰川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和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提高祁连山区域内径流利用率,提升冰川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开展旅游、科研等活动,提升冰川文化服务功能价值。
【解析】本题以冰川服务价值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
(1)读图可知,冰川具有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对于气候调节来说主要表现在热量的调节:冰川为固态,表面较光滑,具有较高反射率,可以大量反射太阳辐射,进而减少地面辐射,调节局地气候;其次冰川消融时会吸收热量,降低周围气温,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2)读乙图结合图例可知祁连山西部地区1956-2010年冰川服务价值变化的特点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小幅上升。原因:冰川价值受物价波动和冰川规模影响较大,祁连山西部地区海拔较高、冰川面积广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退缩率相对较低,对服务价值影响小;其次从物价波动的角度考虑,结合生活实际可知1956—2010年物价上涨,且物价上涨较明显,弥补了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导致冰川服务价值小幅上升。
(3)读图可知,冰川具有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结合其功能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给出的建议有:减少碳排放或减少人类直接破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退缩,使其气候调节功能、径流调节功能和生境支持等得以保持,从而保障冰川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和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提高祁连山区域内径流利用率,例如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等,提升冰川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冰川还具有文化功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旅游、科研、环境教育等活动,提升冰川文化服务功能价值。
8.(2022·河北邯郸·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冲积扇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根据冲积扇所在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扇上的河流基本是常年性的,河流的搬运能力稳定长久。西北是我国大型冲积扇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欣赏冲积旱扇景观的最佳地区。左图为“湿扇”“旱扇”示意图,右图为我国西北贺兰山区地形图。
(1)与“湿扇”相比,推测“旱扇”沉积物磨圆度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最佳地区的原因。
(3)航空拍摄到右图地区冲积扇呈现出东西山麓分布不均衡的美,请描述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磨圆度低。原因:“旱扇”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搬运距离短,沉积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
(2)西北地区,风化作用强,碎屑物多,冲积扇数量多(或规模宏大);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植被覆盖率低,冲积扇地貌裸露,视觉效果好(或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影响小)。
(3)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西侧鲜有发育。山脉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
【解析】本大题以冲积扇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冲积扇成因、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由材料“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可知:旱扇分布地区降水少,形成“旱扇”的河流多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少量的山地降水补给,多为季节性河流,水流量小,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搬运距离短,在此过程中搬运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磨圆度较低。
(2)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的最佳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结构完整且发育度高的冲积扇,二是有便于欣赏的条件。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产生的陆源碎屑物质多;西北地区山体高大,地势起伏大,沟谷众多,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流搬运能力强,形成的冲积扇数量多;冲积扇彼此相连,规模宏大;西北地区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便于观察;冲积扇植被稀少,地貌裸露,观察效果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3)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脉东西两侧的冲积扇形成条件不同,使冲积扇出现差异。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图中冲积扇分布在贺兰山的东侧,西侧没有。由于贺兰山的东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山脉中南部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挟带碎屑物质的能力更强;在山麓地区,由于流水速度减缓,泥沙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
9.(2022·福建泉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从渤海沿岸到太行山麓出现了由众多湖泊、河流、沟渠、提堰、水田串联而成的巨大湖群,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卫屏障。当时政府选择在西部驻军屯田,开垦田地耕种粮食。西部湖群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高于12米,天然湖泊较少,多泉水;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东部平原湖群海拔低于4米,湖沼广布,是在潟湖的基础上形成。明清以来,冀中平原地质构造稳定,但湖群北部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加快了冀中平原中部湖群萎缩。下图示意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湖群分布。
(1)与东部相比,分析北宋时期选择在西部防御带内屯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中部区域条带状湖泊的形成过程。
(3)说明明清以来北部河流改道和冲积扇南扩对中部湖群萎缩产生的影响。
【答案】(1)西部屯田区处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天然湖泊面积较小,可供屯田的耕地区域较大(多)且集中连片;地处山前冲积扇,(山前多地形雨,扇缘泉水可灌溉)灌溉淡水资源较充足稳定,且水质较好;山前地带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不易积涝;山前地带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土质较好,盐碱化较轻(少盐渍化土地)。
(2)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形成地上河,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积水形成湖泊。
或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由于河道高于周围地面(地上河河床地势高或地上河道周边地势低),(并排流动的)地上河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河流改道,汇入湖泊的支流减少,湖泊补给减少;冲积扇南扩,泥沙淤积,湖床抬高变浅,湖盆面积减小,积水区域减小,湖泊萎缩。
【解析】本题以北宋时期冀中平原湖群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变迁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到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冲积平原地带,相比东部大型湖群,西部屯田区湖群相对面积更小,使得西部屯田区可耕作的区域更大,由于湖泊面积小,这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农业生产展开。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带,其海拔高于12米,多泉水,且山前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水源补给方式多样,其河流灌溉水源条件较充足稳定,由于该地有大量泉水,水质条件较优。与东部临海区相比,西部屯田区海拔高于12米,其地势更高;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地势高利于将洪水排出,不易产生涝灾。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化较为严重,西部屯田区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且有冲积扇泥沙大量沉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深厚,其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东部更轻,更利于发展农业。
(2)“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中部地区其主体地形为平原地形,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很小,即河流的坡降比较小,河流流经此处时,流速更慢,泥沙沉积较为严重,易形成地上河;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地上河高于地表,易产生地上河决口;原有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而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受积水影响易形成湖泊。
中部平原地形平缓,河床纵比降小,河流坡降比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沉积,河床抬升易形成地上河;由于地上河的河床高于周围的地面,同时该地地势低平,河道并排流动的地上河道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由于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河流水位高,地上河易出现决口,在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原条带状的洼地,进而形成条带状的湖泊。
(3)该地主要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而湖泊主要的水源补给来自于河流注入,由于北部河流改道,能够汇入湖泊的河流减少,湖泊的补给减少。从材料可知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冲积扇是由泥沙沉积形成,故该地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湖床底部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水域变浅,湖盆面积进一步减少,积水区域变小。由于湖泊补给减小、湖泊面积变浅变小,湖泊逐渐萎缩。
10.(2022·山西·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潮流又称洋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动速度,海水的水平运动能产生动能,我国近海是世界上潮流能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22年月2月25日,由浙江研发、杭州制造、舟山组装的世界最大单机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成功下水,年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发电后将并入国家电网,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994吨,下图示意中国沿岸洋流分布及浙江舟山地理位置。
(1)相比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指出潮流能发电的优点。
(2)简述我国近海潮流能丰富的原因。
(3)从技术和科技角度,分析世界最大单机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选择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下水的原因。
(4)说明潮流能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对我国的生态意义。
【答案】(1)不占用陆上土地;发电量较稳定。
(2)我国大陆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大陆沿岸地区洋流分布密集,海水大规模作水平运动;近海岛屿多,岛屿间狭窄水道多,潮流经过狭窄水道形成狭管效应,水深流急。
(3)地处沪宁杭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强;地处沿海地区,水下作业,检修和维护能力强;沪宁杭地区工业发达,潮流发电机组相关设备制造业技术较高,组装技术成熟。
(4)有利于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减少化石燃料开采所产生的生态问题;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增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减缓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以我国沿岸地区洋流分布为背景材料设置四小问,涉及新能源特点、影响潮流能分布的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生态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难度较大。
(1)太阳能、潮流能都是新能源,可再生,清洁,但太阳能不稳定,昼夜和季节变化较大。根据材料“潮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动速度”,说明用其发电,电能较稳定,“潮流能发电机组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成功下水”,说明发电机组安装在水下,不占用陆地。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生产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氢能等,要注意各种新能源特征的对比分析。
(2)根据材料“潮流又称洋流,海水的水平运动能产生动能”,从图上可知,我国近海有大规模的洋流分布,海岸线长,所以潮流能储量较大。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舟山群岛地区地图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岛屿众多,大规模的潮流在作水平运动,海水遇岛屿阻挡后,形成狭管效应,会加速从岛屿之间的水道通过,所以这样的窄水道往往形成潮流能密集区。(空气或流水作水平运动时遇障碍物阻挡,可在狭窄通道形成狭管效应。)
(3)本题对工业区位的考查选择了技术和科技这样一个小切口,结合图文信息,“浙江研发、杭州制造、舟山组装”,浙江省有实力一流的浙江大学,并且离上海近,能获得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协同支持,所以研发能力强,杭州地处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高;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广阔,有成熟的产业工人,水下作业能力较强。
(4)潮流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从材料中“世界最大、年发电量可达”等表述可以看出,潮流能发电量比较大,并入国家电网,是对我国能源有效的补充,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其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现象。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从而减少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
2018年全球首条1 000千伏特高压穿越长江电力综合管廊隧道贯通,隧道长度超过5000米。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工程最初设计两种方案(如图),采取“跨江”还是“穿江”论证了数年。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高压电跨越长江,则需要在长江中建设450米的高塔及27个篮球场面积相当的塔底。最终建设团队选择了“穿江”隧道方案,管廊两次穿越长江大堤。
(1)分析苏、浙、沪等华东地区建设特高压工程的原因。
(2)说明与“跨江”方案相比,“穿江”方案的优点。
(3)简述该穿越长江电力综合管廊隧道施工过程中面临的主要困难。
(4)说出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的完成对华东地区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1)苏、浙、沪电力供应不足,但需求量大,淮南发电量大;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降低能源损耗;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2)“穿江”可以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长江航运的干扰;工程技术较成熟,难度较“跨江”方案小,后期维护方便;“穿江”方案不受天气影响,受水文变化影响小。
(3)隧道岩性疏松,施工危险系数大;地下水压力大,易发生透水事故;管廊需穿越长江大堤,增大其防洪压力。
(4)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促进经济稳定发展;输入电力,减少本地化石能源的使用,保护环境。
【解析】本题以跨长江特高压工程为试题背景,涉及了资源跨区域调配、长流流域开发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所学可知,苏、浙、沪等华东地区经济发达,电力需求量大。但常规能源不足,电力供应不足。据图可知,淮南发电量大。根据材料“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可知,采用特高压输电可以降低能源损耗。苏、浙、沪等华东地区经济发达,资金充足,技术先进。
(2)读图可知,结合材料“如果采用传统方式将高压电跨越长江,则需要在长江中建设450米的高塔及27个篮球场面积相当的塔底”可知,“跨江”方案在长江河道占地多,对河道生态和航运影响大;450米的高塔,建设难度大,还容易受天气影响。但“穿江”主要通过江底隧道,可以减少对长江生态环境的破坏,减少对长江航运的干扰。结合所学可知,该区域夏秋季节有台风。“穿江”方案不受天气影响,受水文变化影响小。根据材料“管廊电力输送采用先进的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技术,降低了能源损耗”,且论证了数年,可知,工程技术较成熟,难度较“跨江”方案小,后期维护方便。
(3)该流域长江泥沙沉积层厚,隧道岩性疏松,读图可知,部分隧道段要在水下75米施工,施工危险系数大。长江流域地下水埋藏浅,隧道施工凿穿岩层,地下水压力大,易发生透水事故。根据材料,管廊两次穿越长江大堤,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大坝的整体性,增大其防洪压力。
(4)特高压输电线路建设为华东地区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能源的稳定供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输入电力,可以减少本地化石能源的使用,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环境。
2.(2022·天津·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5年国家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指出产业协同是推进这一国家战略的先行领域之一。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3省市承担不同的制造业分工。北京以高端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天津发展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制造业;河北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为主,兼顾技术密集型制造业,从而形成差异化、梯度化的分工格局。2004-2013年京津冀地区制造业集聚的比例从69.0%提升至82.8%,集聚范围多发生在0~50km的短距离范围。图1、图2分别为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
(1)据图1比较北京、天津与河北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并说明产生差异的主要原因。
(2)企业规模对产业集聚有重要影响。中小企业一般只能承担生产链环节的某一微小片段,为了节约运输成本、提高风险对抗能力,多会与关联企业在空间上靠近。读图2,比较大企业与小企业的集聚特点。
(3)制造业集聚受到区域尺度、行业类型、企业规模的影响,请从三个角度分别说出其差异。
【答案】(1)差异:北京和天津该行业的集聚范围几乎都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远距离(150~200km)。主要原因∶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反映单一城市内部的产业空间分布;而河北省属于区域范畴,是区域内多个城市的产业空间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
(2)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略高于大企业。这表明大企业容易在0~25km内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发生集聚的范围稍大并且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
(3)从区域尺度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2个直辖市。从行业类型看,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更容易在短距离发生集聚。从企业规模看,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小企业。
【解析】本大题以2013年北京(a)、天津(b)、河北(c)的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曲线和2013年不同企业规模行业集聚强度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汽车制造业空间分布差异及原因、企业的集聚特点及制造业集聚的差异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读图a和b可知,由纵坐标可知,北京和天津汽车制造业主要集聚的范围为0~100km。河北省集聚范围为150~200km。由于北京和天津属于城市范畴,区域范围比较小,所以反映了单一城市内部的汽车制造业的空间分布特点;而河北省属于一片区域,范围较大,区域内是由多个城市组成的,所以河北省反映了城市间的产业协作,所以汽车制造业集聚的距离较远。
(2)读图c可知,大企业在0~25km全局集聚指数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指数较低且曲线变化不大,说明大企业在0~25km集聚强度特别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且变化平缓。小企业在0~50km全局集聚指数较高,在50~200km全局集聚指数低但略高于大企业,说明小企业在0~50km集聚强度较高,在50~200km集聚强度较低,但比大企业高;这反映出大企业在0~25km内的小范围内容易发生集聚,而小企业受空间尺度的影响较小,集聚的范围稍大。
(3)结合题干及前面2个小题的分析可知,从区域尺度看,制造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北京、天津这样的单一城市;从行业类型看,经济发达的城市以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制造业为主,产业集聚更容易发生在短距离范围内;从企业规模看,小企业更容易发生集聚。
3.(2022·江苏·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平均深度1271米。黑海与地中海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和连接的过程,末次冰期后与地中海相连至今。研究发现,黑海是一个特殊的“双层海”,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则处在海水的正常水平,约为35‰。
材料二:下图为黑海示意图。
(1)说明黑海的形成过程。
(2)黑海表层海水与深层海水盐度差异极大,对此做出合理解释。
(3)推测目前黑海不同深度海洋生物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4)预测黑海未来的演化趋势。
【答案】(1)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山脉隆起,古地中海不断萎缩,黑海与地中海分离而形成。
(2)①黑海面积较小,汇集了周围陆地上数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淡水注入多;②黑海区域降水较丰富,淡水补给较多。因此黑海海水蒸发量小于补给的淡水量,使上层海水被淡水充分稀释,盐度较低;③由于密度差,盐度较低、密度较小的表层海水难以与深层盐度高的海水进行交换,不仅使深层海水不易被稀释,而且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使黑海深层盐度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④充足的水源补给使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海水密度的差异,深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较高。
(3)黑海表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深层海洋生物少见。黑海深层盐度高,光照少;黑海表层与深层海水交换少,深层海水含氧量稀少,生物较难生存。
(4)如板块运动趋势不变,那么随着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黑海将演变为内陆湖。
【解析】本题以黑海演变过程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板块构造学说、水循环、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一“黑海是古地中海的一个残留海盆,平均深度1271米。黑海与地中海间经历了多次隔绝和连接的过程,末次冰期后与地中海相连至今”可知,黑海处于板块的消亡边界,非洲板块及印度洋板块北移,与亚欧板块碰撞挤压,山脉隆起,古地中海不断萎缩,黑海逐渐与地中海分离。
(2)根据材料一“黑海是一个特殊的“双层海”,表层海水盐度仅为12~22‰,而200米以下海水盐度则处在海水的正常水平,约为35‰”可知,黑海表层海水盐度低,深层海水盐度高。读图可知,黑海面积较小,周围陆地上数条径流量较大的河流注入,淡水注入多,稀释表层海水盐度。根据黑海的经纬位置可知,黑海区域降水较丰富,淡水补给较多。黑海海水蒸发量小于补给的淡水量,使上层海水被淡水充分稀释,盐度较低。读图可知,黑海海水深度变化大,再加上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盐度不同,存在密度差,盐度较低、密度较小的表层海水难以与深层盐度高的海水进行交换,因此,深层海水不易被稀释,而且表层盐类物质不断下沉积累,使黑海深层盐度升高并保持较高水平。读图,地中海与黑海经博斯普鲁斯海峡相连,因黑海与地中海之间海水密度的差异,深层海水由地中海流向黑海,使深层海水盐度较高。
(3)差异:黑海不同深度海洋生物受海水盐度、光照、含氧量等条件不同存在显著差异,黑海表层海洋生物资源丰富,而深层海洋生物少见。原因:结合上题分析,黑海表层海水盐度较低,水浅光照条件好,海洋环境适合海洋生物栖息,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深层海洋海水盐度高,因水深光照条件差,黑海表层与深层海水交换少,深层海水含氧量稀少,生物较难生存。
(4)黑海未来的演化趋势与板块运动趋势有关,随着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继续北移,黑海面积将继续减小,可能演变为内陆湖。
4.(2022·广东·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曲什安镇。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低点在黄河岸边,高点在黄河南岸山顶高原,切割深度可达300m左右。黄河沿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北侧蜿蜒西流,沿途凹岸为崖,凸岸为滩。下图为曲什安砂砾岩峰丛及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
(1)说明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气候特征。
(2)分析黄河曲什安段沿途凹岸为崖,凸岸为滩的形成过程。
(3)从岩石及内外力作用角度,比较曲什安砂砾岩峰林与喀斯特峰林的差异。
【答案】(1)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处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海拔高,气温低;日照丰富,降水少,干旱;多大风,冬半年风力强劲;气温的年较差小,昼夜温差大。
(2)黄河在曲什安段转弯,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河岸不断受到侵蚀、崩塌,不断后退,最终形成陡峭的崖壁;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物质搬运至凸岸;凸岸因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边滩。
(3)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为砂砾岩,喀斯特峰林岩石为石灰岩。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湖相沉积形成砂砾岩,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加之风化、雨蚀和重力坍塌,形成石林地貌;喀斯特峰林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外力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石灰岩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林地貌。
【解析】本题以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和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为试题背景,涉及了气候类型判读、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1)根据材料可知“曲什安砂砾岩(河湖相沉积)峰林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兴海县曲什安镇”可知,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地处中纬度高海拔地区,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由于海拔高,气温低,气温的年较差小。深居大陆内部,受海洋湿润气流影响小,降水少,气候干旱,晴天多,日照丰富,昼夜温差大。海拔高,距冬季风源地近,多大风,冬半年风力强劲。
(2)根据材料“黄河沿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北侧蜿蜒西流”可知,该河段地表形态形成主要受河流横向环流影响,凹岸侵蚀,凸岸沉积。读曲什安段黄河“S”型拐弯景观图可知,黄河在曲什安段转弯,表层水流向凹岸方向冲刷,流速快,凹岸受到强烈侵蚀,形成深槽。河岸经受不断侵蚀、崩塌,不断后退,最终形成陡峭的崖壁。底部的水流由凹岸流向凸岸,水流把从凹岸冲下的碎屑物搬运至凸岸。凸岸一侧河流流速变慢,泥沙不断沉积,形成边滩。
(3)从岩石角度看,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为砂砾岩,喀斯特峰林岩石为石灰岩。从内外力作用角度看,曲什安砂砾岩峰林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岩石是河湖相沉积形成砂砾岩,即流水沉积形成岩石。根据材料“曲什安砂砾岩峰林分布区的低点在黄河岸边,高点在黄河南岸山顶高原,切割深度可达300m左右。”可知,当前该地海拔高,经历过流水下切侵蚀,即经地壳抬升,河流下切。裸露于地表的岩体,继续遭遇风化、雨蚀和重力坍塌,进而形成石林地貌。结合所学,喀斯特峰林主要是外力作用的结果,流水侵蚀作用以化学溶蚀为主,石灰岩出露地表,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石林地貌。
5.(2022·河南商丘·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携带大量泥沙和石块的特殊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扇状地貌称为泥石流扇。怒江云南段河谷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河谷内泥石流扇数量较多,以中、小型(面积小于0.1k㎡)堆积扇为主。下图示意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和洪积扇分布。
(1)简述怒江云南段泥石流灾害多发但影响相对较小的主要原因。
(2)与洪积扇相比较,说明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
(3)与洪积扇相比、从分选性、磨圆度、颗粒粗细、透水性中任选三项描述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
(4)调查发现,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推测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
【答案】(1)多发的原因:受印度洋西南季风影响显著,降水量大且集中;位于板块交界处,板块构造运动强烈,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四周多高山,地势起伏大。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
(2)分布范围广(或上游分布较多);数量多,密度大。
(3)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堆积物分选性差(或基本无分选性);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石块具有棱角,磨圆度差;组成颗粒粗;泥石流扇堆积物透水性强。
(4)当地山高坡陡,耕地面积少;当地人口持续增长,人多地少,人地矛盾突出;泥石流扇水热条件较好,地形开阔,是当地居民开垦种植的良好场所。
【解析】本大题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及危害、泥石流扇的分布特征及特点、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泥石流灾害多发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质、气候、植被等条件去分析。地形条件:该地区山高谷深,地势起伏大,重力作用强;地质条件: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多松散物质;气候条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多暴雨。影响相对较小的原因可以结合泥石流的危害去分析,泥石流灾害会带来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但是该地区位于横断山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城市较少,因此影响较小。
(2)由图可知,与洪积扇相比,怒江云南段泥石流扇的分布面积更广;且位置更加靠近河流上游;泥石流扇是特珠洪流在山区沟口堆积形成的,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谷地狭窄、两岸支流密集且比降较大,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泥石流灾害多发。因此与洪积扇相比,泥石流扇的数量更多、分布密度更大。
(3)比较洪积扇和泥石流扇堆积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两者的形成条件去分析。该地区的谷地狭窄、支流短小且比降较大,因此在泥石流灾害发生时,泥沙和石块被水流搬运的距离短,石块受水流的磨蚀作用弱,因此堆积物的磨圆度较差,棱角多;该地山体以花岗岩、片岩、片麻岩、大理岩等为主,岩石岩性坚硬,经过风化作用形成石块较大,因此堆积物颗粒较粗,孔隙度较大,保水能力较差,堆积物的透水性较强;该地区的泥石流扇以中、小型堆积扇为主,面积较小,因此从扇顶到扇缘,堆积物的分选性较差。
(4)近年来怒江云南段的泥石流扇逐渐成为当地人们开发的主要对象,分析该现象的原因可以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以及泥石流扇的特点去分析。该地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地形崎岖,耕地资源较少;并且随着当地人口的不断增加,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不断上升,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而泥石流扇地处山区沟口,海拔较低,水热条件较好,且地形较为平坦,利于开垦。
6.(2022·河北张家口·三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洛河地处黄河中游,流域内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但因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1970年以来,黄土高原开展了大规模的梯田和淤地坝建设,1999年以来又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大规模的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显著改变了流域的下垫面条件。但实地调查发现,当地人工林草均不是自然植被的建群种和优势种,种植密度大,有些树种耗水过大,形成土壤干层,致使坡地林木“成活不成林,成林不成材”,影响生态恢复。下图示意北洛河流域位置及地形分区。
(1)分析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
(2)说明流域内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
(3)与自然植被相比,简析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并对后期植被恢复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北洛河流域处于我国季风气候向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局地水热、土壤差异大;地处黄河中游,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
(2)修筑梯田和植被恢复等沟坡措施可以有效减少流域径流量,削弱土壤侵蚀量,从而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淤地坝等沟道措施可以拦截上游径流,使大量泥沙淤积,河流含沙量减少,降低向黄河下游的输沙量。
(3)原因:人工林草非当地优势品种,种植密度大,植被蒸腾作用强,耗水量大;林冠截留降水增多,减少对土壤水分的补给。
建议:选种耗水少、耐旱的植被品种;乔灌草合理配置。
【解析】本大题以黄河中游的北洛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植被物种多样性的原因、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自然植被与人工植被的差异、流域生态治理的措施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北洛河流域植被物种多样性丰富的自然原因可根据图文信息,从该流域地形地貌的多样性、气候的过渡性等角度进行分析。
(2)北洛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措施对减少黄河下游输沙量的作用可从拦截坡面径流减少产沙量、拦截沟谷径流增大淤积量,以降低河流输沙量两方面分析。
(3)该流域人工林草更易导致土壤干层形成的原因应结合材料与自然植被相比,过于密集的人工林草地由于蒸腾作用,大量消耗地下水;林冠截留降水多,土壤水分获得的补给减少。由此应降低人工林的密度,乔灌草合理配置;同时树种可选择耗水量小、耐早的品种,从而降低对地下水的消耗。
7.(2022·山东滨州·二模)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冰川是冰冻圈重要的组成要素,不仅被视作气候变化的灵敏指示器,而且对其周边区域自然和人类系统产生深刻影响。冰川服务价值即人类直接或间接从冰川中获得的所有产品或惠益,如冰川水力发电价值为将冰川融水折算为山区水库的库容总量,根据当年水力发电价格计算冰川水力发电的货币价值。其价值受物价波动和冰川规模影响较大。祁连山冰川面积大,冰川服务价值显著,甲图示意冰川服务的形成过程及其价值评估体系框架;乙图示意1956-2010年祁连山各市(自治州)冰川服务价值变化。
(1)与其他服务价值相比,据研究祁连山冰川气候调节服务价值最大,说明其气候调节价值的形成机制。
(2)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指出祁连山西部地区1956-2010年冰川服务价值变化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3)为更好发挥祁连山山区冰川服务价值,请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1)(冰川为固态水资源,具有较高反射率)冰川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冰川消融吸收热量,降低气温,缓解气候变暖。
(2)特点:西部小幅上升。
原因:西部地区海拔高、冰川面积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退缩率较低,对价值影响小;而1956—2010年物价上涨,弥补了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冰川服务价值小幅上升。
(3)减少碳排放(减少人类直接破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退缩,保障冰川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和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提高祁连山区域内径流利用率,提升冰川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开展旅游、科研等活动,提升冰川文化服务功能价值。
【解析】本题以冰川服务价值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化和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综合分析的能力。
(1)读图可知,冰川具有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其中对于气候调节来说主要表现在热量的调节:冰川为固态,表面较光滑,具有较高反射率,可以大量反射太阳辐射,进而减少地面辐射,调节局地气候;其次冰川消融时会吸收热量,降低周围气温,缓解全球气候变暖。
(2)读乙图结合图例可知祁连山西部地区1956-2010年冰川服务价值变化的特点为相对于东部地区来说小幅上升。原因:冰川价值受物价波动和冰川规模影响较大,祁连山西部地区海拔较高、冰川面积广大,受气候变暖的影响退缩率相对较低,对服务价值影响小;其次从物价波动的角度考虑,结合生活实际可知1956—2010年物价上涨,且物价上涨较明显,弥补了冰川退缩带来的影响,导致冰川服务价值小幅上升。
(3)读图可知,冰川具有供给功能、调节功能、支持功能和文化功能,结合其功能的开发和保护可以给出的建议有:减少碳排放或减少人类直接破坏,从而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减缓冰川退缩,使其气候调节功能、径流调节功能和生境支持等得以保持,从而保障冰川支持服务功能价值和调节服务功能价值;提高祁连山区域内径流利用率,例如因地制宜发展水力发电等,提升冰川供给服务功能价值;冰川还具有文化功能,可以因地制宜开展旅游、科研、环境教育等活动,提升冰川文化服务功能价值。
8.(2022·河北邯郸·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冲积扇的形成和发展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根据冲积扇所在环境条件不同,可以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湿扇”位于湿润区,扇上的河流基本是常年性的,河流的搬运能力稳定长久。西北是我国大型冲积扇发育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欣赏冲积旱扇景观的最佳地区。左图为“湿扇”“旱扇”示意图,右图为我国西北贺兰山区地形图。
(1)与“湿扇”相比,推测“旱扇”沉积物磨圆度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分析我国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最佳地区的原因。
(3)航空拍摄到右图地区冲积扇呈现出东西山麓分布不均衡的美,请描述分布特征并分析原因。
【答案】(1)特点:磨圆度低。原因:“旱扇”河流多为季节性河流,水量小流程短;搬运距离短,沉积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
(2)西北地区,风化作用强,碎屑物多,冲积扇数量多(或规模宏大);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植被覆盖率低,冲积扇地貌裸露,视觉效果好(或地广人稀,人类活动影响小)。
(3)冲积扇主要分布在山脉的东侧,西侧鲜有发育。山脉东侧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河流发育较好;中南部地区山脉海拔高,河流落差大,河流侵蚀搬运的物质多,在山麓地区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冲积扇地貌更加丰富。
【解析】本大题以冲积扇图文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冲积扇成因、分布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由材料“旱扇”是由暂时性河流造就的,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山间的河流径流主要来源于洪水,因此也叫洪积扇可知:旱扇分布地区降水少,形成“旱扇”的河流多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和少量的山地降水补给,多为季节性河流,水流量小,河流的侵蚀、搬运能力弱,搬运距离短,在此过程中搬运物被侵蚀、磨损时间短,磨圆度较低。
(2)由所学知识可知,西北地区成为航空欣赏冲积扇的最佳地区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有结构完整且发育度高的冲积扇,二是有便于欣赏的条件。我国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冬冷夏热,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气候干旱,风化作用强,产生的陆源碎屑物质多;西北地区山体高大,地势起伏大,沟谷众多,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水流搬运能力强,形成的冲积扇数量多;冲积扇彼此相连,规模宏大;西北地区晴天多,云量少,能见度好,便于观察;冲积扇植被稀少,地貌裸露,观察效果好;西北地区土地面积广大,人口稀少,受人类活动干扰小。
(3)由图中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山脉东西两侧的冲积扇形成条件不同,使冲积扇出现差异。贺兰山是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之一,图中冲积扇分布在贺兰山的东侧,西侧没有。由于贺兰山的东侧位于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影响,降水较多,河流径流量大;山脉中南部落差大,河流流速快,挟带碎屑物质的能力更强;在山麓地区,由于流水速度减缓,泥沙堆积作用形成冲积扇。
9.(2022·福建泉州·模拟预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从渤海沿岸到太行山麓出现了由众多湖泊、河流、沟渠、提堰、水田串联而成的巨大湖群,构成了一条军事防卫屏障。当时政府选择在西部驻军屯田,开垦田地耕种粮食。西部湖群位于山前冲洪积平原,海拔高于12米,天然湖泊较少,多泉水;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东部平原湖群海拔低于4米,湖沼广布,是在潟湖的基础上形成。明清以来,冀中平原地质构造稳定,但湖群北部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加快了冀中平原中部湖群萎缩。下图示意北宋时期的冀中平原湖群分布。
(1)与东部相比,分析北宋时期选择在西部防御带内屯田的有利自然条件。
(2)说明中部区域条带状湖泊的形成过程。
(3)说明明清以来北部河流改道和冲积扇南扩对中部湖群萎缩产生的影响。
【答案】(1)西部屯田区处于山前冲洪积平原地带,天然湖泊面积较小,可供屯田的耕地区域较大(多)且集中连片;地处山前冲积扇,(山前多地形雨,扇缘泉水可灌溉)灌溉淡水资源较充足稳定,且水质较好;山前地带地势较高,有利排水,不易积涝;山前地带地势较高,地下水埋藏较深,土质较好,盐碱化较轻(少盐渍化土地)。
(2)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形成地上河,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积水形成湖泊。
或中部平原河流坡降比很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淤积,河床抬升,形成地上河,由于河道高于周围地面(地上河河床地势高或地上河道周边地势低),(并排流动的)地上河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洼地,积水形成湖泊。
(3)河流改道,汇入湖泊的支流减少,湖泊补给减少;冲积扇南扩,泥沙淤积,湖床抬高变浅,湖盆面积减小,积水区域减小,湖泊萎缩。
【解析】本题以北宋时期冀中平原湖群分布图为材料,涉及农业区位条件、地貌形成过程、地貌变迁对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相关知识点解决问题的能力。
(1)从图中可以看到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冲积平原地带,相比东部大型湖群,西部屯田区湖群相对面积更小,使得西部屯田区可耕作的区域更大,由于湖泊面积小,这些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农业生产展开。西部屯田区位于太行山东麓地带,其海拔高于12米,多泉水,且山前为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同时位于山前冲积扇地带,水源补给方式多样,其河流灌溉水源条件较充足稳定,由于该地有大量泉水,水质条件较优。与东部临海区相比,西部屯田区海拔高于12米,其地势更高;该地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较多,地势高利于将洪水排出,不易产生涝灾。我国华北地区盐碱化较为严重,西部屯田区地势高,地下水埋藏深,且有冲积扇泥沙大量沉积,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层深厚,其土壤盐碱化程度较东部更轻,更利于发展农业。
(2)“中部湖群位于山前平原与滨海平原之间,河床纵比降很小,两条废弃古地上河的河道之间往往形成条带状湖泊”,中部地区其主体地形为平原地形,由于河床的纵比降很小,即河流的坡降比较小,河流流经此处时,流速更慢,泥沙沉积较为严重,易形成地上河;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地上河高于地表,易产生地上河决口;原有地上河决口改道后形成条带状的高地古河道,而条带状古河道之间的低地受积水影响易形成湖泊。
中部平原地形平缓,河床纵比降小,河流坡降比小,流速慢,泥沙迅速沉积,河床抬升易形成地上河;由于地上河的河床高于周围的地面,同时该地地势低平,河道并排流动的地上河道之间出现条带状洼地;由于该地属季风气候,夏季降水集中且大,河流水位高,地上河易出现决口,在地上河决口后,外溢的河水淹没原条带状的洼地,进而形成条带状的湖泊。
(3)该地主要的补给方式为大气降水,而湖泊主要的水源补给来自于河流注入,由于北部河流改道,能够汇入湖泊的河流减少,湖泊的补给减少。从材料可知河流河道频繁改道,冲积扇迅速南扩,冲积扇是由泥沙沉积形成,故该地泥沙淤积现象严重,湖床底部大量泥沙沉积,湖泊水域变浅,湖盆面积进一步减少,积水区域变小。由于湖泊补给减小、湖泊面积变浅变小,湖泊逐渐萎缩。
10.(2022·山西·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潮流又称洋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动速度,海水的水平运动能产生动能,我国近海是世界上潮流能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2022年月2月25日,由浙江研发、杭州制造、舟山组装的世界最大单机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成功下水,年发电量达200万千瓦时,发电后将并入国家电网,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1994吨,下图示意中国沿岸洋流分布及浙江舟山地理位置。
(1)相比于太阳能光伏发电,指出潮流能发电的优点。
(2)简述我国近海潮流能丰富的原因。
(3)从技术和科技角度,分析世界最大单机潮流能发电机组“奋进号”选择浙江舟山附近海域下水的原因。
(4)说明潮流能发电并入国家电网对我国的生态意义。
【答案】(1)不占用陆上土地;发电量较稳定。
(2)我国大陆海岸线长,海域面积广阔;大陆沿岸地区洋流分布密集,海水大规模作水平运动;近海岛屿多,岛屿间狭窄水道多,潮流经过狭窄水道形成狭管效应,水深流急。
(3)地处沪宁杭地区,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力量雄厚,研发能力强;地处沿海地区,水下作业,检修和维护能力强;沪宁杭地区工业发达,潮流发电机组相关设备制造业技术较高,组装技术成熟。
(4)有利于增加我国能源总量,减少化石燃料开采所产生的生态问题;有利于调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增大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缓解气候变暖;减缓全球变暖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解析】本题以我国沿岸地区洋流分布为背景材料设置四小问,涉及新能源特点、影响潮流能分布的因素、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以及清洁能源的利用所带来的生态意义等相关知识,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难度较大。
(1)太阳能、潮流能都是新能源,可再生,清洁,但太阳能不稳定,昼夜和季节变化较大。根据材料“潮流具有相对稳定的流动速度”,说明用其发电,电能较稳定,“潮流能发电机组在浙江舟山附近海域成功下水”,说明发电机组安装在水下,不占用陆地。清洁、可再生能源是我国能源生产调整发展的重要方向,如氢能等,要注意各种新能源特征的对比分析。
(2)根据材料“潮流又称洋流,海水的水平运动能产生动能”,从图上可知,我国近海有大规模的洋流分布,海岸线长,所以潮流能储量较大。调动所学知识,并结合舟山群岛地区地图可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岛屿众多,大规模的潮流在作水平运动,海水遇岛屿阻挡后,形成狭管效应,会加速从岛屿之间的水道通过,所以这样的窄水道往往形成潮流能密集区。(空气或流水作水平运动时遇障碍物阻挡,可在狭窄通道形成狭管效应。)
(3)本题对工业区位的考查选择了技术和科技这样一个小切口,结合图文信息,“浙江研发、杭州制造、舟山组装”,浙江省有实力一流的浙江大学,并且离上海近,能获得科研机构和高校技术协同支持,所以研发能力强,杭州地处沪宁杭工业基地,工业发达,装备制造业技术水平高;舟山群岛附近海域广阔,有成熟的产业工人,水下作业能力较强。
(4)潮流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从材料中“世界最大、年发电量可达”等表述可以看出,潮流能发电量比较大,并入国家电网,是对我国能源有效的补充,能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从而减少其开采带来的生态破坏现象。清洁能源的使用可以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使我国早日实现碳达峰,从而减少全球变暖带来的危害。
本文标题: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对比分析类
上一篇: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地理过程类
下一篇: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建议措施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88.html
上一篇: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地理过程类
下一篇:2023届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主观题暑期分题型专练建议措施类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