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6-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摄影师通过精确计算和精湛技巧展示天体与万物的巧妙结合,不断向我们呈现令人意想不到的美景。下图为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过程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 )

  A.甲乙丙

  B.甲丙乙

  C.乙甲丙

  D.乙丙甲

2.摄影师拍摄的日期、方位,最可能是( )

A.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南

B.5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南

C.12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西北

D.11月22日、赤道经纬仪的东北

3.此时,拍摄地( )

A.晚霞满天

B.晨曦初露

C.气温骤升

D.烈日当空

【答案】1.B2.D3.A

【解析】

1.依据材料信息,某摄影师某时间段在北京古观象台附近连续拍摄“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应当是该地太阳高度逐渐变大或逐渐变小的过程,依据图中太阳距地平面的高度可以确定该过程为乙丙甲或甲丙乙,据此可排除AC;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据此可以确定摄影师拍摄的方向为向西,是日落过程,即甲丙乙,B正确,D错。故本题选B。

2.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日落过程,摄影师拍摄的应当位于赤道经纬仪的东侧,据此可以排除BC两项;由于赤道经纬仪中心垂直地竖立着的“极轴”,朝下的一点是指向南天极的,故图片甲、丙中的太阳均位于经纬仪的西南方向,因此摄影师拍摄的方位是赤道经纬仪的东北,D正确,A错。故本题选D。

3.由上题可知,赤道经纬仪‘装盛’太阳的过程是当地日落西南的过程,图片显示,此时该地晚霞满天,A正确,B错;此时为傍晚的日落过程,气温骤升的可能性不大,更不是烈日当空的时间,CD错。故本题选A。

【点睛】赤道经纬仪整个观测部分由三个大环和一根轴承组成。最外面的大环叫做“子午环”,呈正南北方向竖立着,两面有刻度盘。中间的圆环呈南高北低,与天赤道平行,因此,叫做“赤道环”。环面上均匀地刻有24个大格,代表24小时,每个大格再分成4个小格,代表15分钟, 在赤道环面的中心垂直地竖立着一根轴承,叫做“极轴”,与子午环相连,朝上的一点指向北天极,朝下的一点指向南天极,并由南极伸出的两个象限弧支撑着。里面的圆环叫做“赤经环”,还可以绕极轴旋转。

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下图为“冰暴”形成过程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最易形成“冰暴”的区域是( )

A.Ⅰ

B.Ⅱ

C.Ⅲ

D.Ⅳ

5.“冰暴”发生时( )

空气湿度大

静风

气温迅速上升

冷暖气流活跃

A.

B.

C.

D.

【答案】4.B5.D

【解析】

4.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随着雨水继续降落,雨凇层会越来越厚,这一天气现象称之为“冰暴””可知,Ⅰ处近地面受暖空气影响,气温高,不能形成冰暴,A错误。Ⅳ地高空没有暖空气影响,不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条件,D错误。Ⅱ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大,有利于上层降雪转化为雨滴,近地面气温低,温度在0℃以下时雨水就会结冰形成冰暴,B正确。Ⅲ处受暖空气楔影响小,海拔高,气温低,具备由雪转化为雨滴的可能性较小,C错误。故选B。

5.

由材料信息“降雪经过一层暖空气时变成雨水,当雨水落在地面或邻近地面、温度在0℃以下的结构体上时,雨水就会结冰,并形成一层名为“雨凇”的薄冰”可知,由于冷暖气流相遇时,暖空气被迫抬升,形成降雪,后经暖空气楔变成雨滴,在邻近低于0℃的近地面后形成薄冰,说明“冰暴”发生时冷暖气流活动活跃,且空气水汽含量高,空气湿度大,正确,D正确。冷暖气流相遇时,常伴随大风、降温等天气,错误,ABC错误。故选D。

【点睛】

冰暴,一种暴风雨,其所降落的雨只要一接触任何物体就立刻冻结。当两股冷空气相遇(一股接近地球表面,一股高高在上),且中间还夹有一层暖空气,就会形成冰暴。

川东平行岭谷位于四川盆地东侧,是由透水性不同的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的九大平行山脉和槽谷。下图为“川东青宁乡地貌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河谷( )

A.发育在背斜构造的顶部

B.由断层构造下陷而成

C.发育在向斜构造的槽部

D.由软岩层受侵蚀而成

7.图中区域( )

A.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取水方便

B.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

C.山岭两坡的受侵蚀程度相当

D.河谷西侧山坡常有泉水出露

【答案】6.D7.B

【解析】

6.阅读材料,观察图中信息可知,该河谷所在位置岩层向西倾斜,岩层可能在东部方向向上弯曲,东部可能为背斜,但图中显示东部侵蚀严重,因此该河谷未在背斜顶部,而是在背斜的西侧一翼故A错误;根据岩层的坡度,以及向上拱起,可判断不是向斜,故C错误;图中岩层并未出现裂隙,也就没有发生断层,故B错误;图中岩层层理结构清晰,被河流侵蚀成为山谷,证明其岩层较为松软,故D正确。答案选择D。

7.图中显示地表起伏较大,虽然位于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但是由于坡度较大,不易取水,故A不选;该地质构造,岩层由粗砂岩、粉砂岩、泥质砂岩和泥页岩构成,层次分明,坡度向西,坡度较大,具有良好的承压水发育构造,故B正确;区域内山岭东侧受侵蚀较为严重,西侧侵蚀较弱,故C不选;观察图中信息,河谷西侧岩层走向与坡向一致,不易出露泉水,故D不选。答案选择B。

【点睛】向斜和背斜的性质不同:背斜:岩层发生褶曲时,形状向上凸起者。向斜:属于褶曲的基本形态之一,与背斜相对。背斜和向斜的判定:1、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脆弱,易被侵蚀,在外力作用下形成谷。2、向斜:向斜与背斜的情况相反,底部岩性坚硬,不易侵蚀,易接受沉积。

每年秋季,生活在落基山脉东部的帝王蝶成群结队从美国北部、加拿大南部启程,飞往数千公里外的墨西哥山林越冬。次年二、三月,又一路北上,重回故土。美国得克萨斯州中部是回程第一站,在这里产下第一代子女。随后,第一代子帝王蝶将在5月到6月继续北上至美国北部和加拿大南部,产下第二代甚至第三代帝王蝶。8月末,新生的帝王蝶会重新回到墨西哥中部的越冬地。下图为“帝王蝶越冬地种群数量变化图”,下表为“2004-2018年影响帝王蝶种群规模因素权重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1994-2018年,越冬地帝王蝶种群数量( )

A.20世纪末缓慢增长

B.500万以下的年份占比>60%

C.21世纪初迅速下降

D.1000万以上的年份占比<20%

9.影响帝王蝶种群规模的因素( )

A.冬季规模与夏季规模呈负相关

B.气候变化是种群变化最重要因素

C.草甘膦是种群锐减的首要因素

D.迁徙中的死亡是种群萎缩的主因

10.符合帝王蝶天性的保护性措施有( )

控制草甘膦使用量

建立自然保护区,引导就地生存

减少碳排放

加大科技投入,实施人工繁殖

A.

B.

C.

D.

【答案】8.D9.B10.B

【解析】

8.阅读图文材料可知,1994-2000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减少,故A错误;1994-2018年期间,越冬帝王蝶500万以下的年份较少,500万年份以上的较多,故B错误;图中显示2000-2006年期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先上升后减少,故C错误;图中显示1994-2018年期间,越冬帝王蝶种群数量在1000万以上的只有三个年份,因此占比低于20%,故D正确。答案选择D。

9.阅读图文材料,表中显示影响帝王蝶冬季种群规模因素权重中,夏季种群峰值规模占比高达92%,因此冬季规模和夏季规模呈正相关的关系,故A错误;夏季帝王蝶种群规模因素中,春夏季的气温和降水占比较高,且夏季峰值影响冬季种群规模,因此气候的变化是帝王蝶种群变化的重要因素,故B正确;表中显示草甘膦的权重比只有10%,因此不是首要因素,故C错误;材料并未显示迁徙图中死亡数量,故D错误。答案选择B。

10.根据题意,要保护帝王蝶,应当控制草甘膦的使用,减少对帝王蝶的伤害,故正确;帝王蝶受到气温和降水影响较大,因此需要迁徙,建立自然保护区,帝王蝶也不能就地生存,需要随时间的变化迁徙,故错误;表中显示气温与帝王蝶种群因素权重比例较大,因此减少碳排放,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很有必要,故正确;加大科技的投入,人工繁殖帝王蝶,将大大增加种群数量,破坏生态平衡,故错误。综合上述分析,组合正确,故本题选B。

【点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分四种:一是就地保护,大多是建自然保护区,比如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等;二是迁地保护,大多转移到动物园或植物园,比如,水杉种子带到南京的中山陵植物园种植等;三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科学研究,制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法律和政策;四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是就地保护,可以免去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人和自然都有好处。就地保护利用原生态的环境使被保护的生物能够更好的生存,不用再花时间去适应环境,能够保证动物和植物原有的特性。

在中国城市产业结构升级和乡村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下,乡城流动人口的返乡回流现象逐渐显现,流动人口呈现外出与回流并存的趋势。基于2016年我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分析我国不同省市作为流入(出)地的流动人口回流意愿,得到左图“流入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图”,右图“流出地视角下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空间差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从人口流入和流出视角看,人口回流意愿都较低的省区有( )

A.鄂、辽

B.藏、内蒙古

C.新、吉

D.吉、内蒙古

12.从人口流出视角看,青海、云南人口回流意愿高的主要原因是( )

A.当地拥有良好的经济圈,就业机会多

B.与流入地的生活习俗等方面差异大

C.当地收入更多,社会保障制度更完善

D.努力保住流出地原有农村户口性质

13.当前的人口回流( )

A.使东部地区的人口红利进一步扩大

B.加剧我国人口分布不均衡现象

C.使人口净流出省地位发生根本改变

D.加快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步伐

【答案】11.D12.B13.D

【解析】

11.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左图显示,从人口流入视角看,湖北省(鄂)回流意愿很高,西藏自治区(藏)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回流意愿也较高,吉林省(吉)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回流意愿较低,故ABC不选;再观察右图,从流出视角,吉林省(吉)和内蒙古自治区(内蒙古)回流意愿依然较低,因此人口回流意愿较低的省区是吉和内蒙古,故D正确。答案选择D。

12.根据题意,观察右图可知,青海省和云南省人口回流意愿较高,主要是由于该省内少数民族分布较多,地方习俗和其他省区差异较大,因此回流意愿较高,故B正确;青海省和云南省属于西部地区,经济相对落后,就业机会较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社会保障制度也相对不完善,故AC不选;人口流动与农村户口性质无太大关系,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3.根据题意,人口的回流,有利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快流出省城镇建设的步伐,故D正确;但使东部地区劳动力减少,老龄人口增多,人口红利有所减小,有利于减少东部地区人口密度,使国家的人口分布向均衡靠近一点,故AB错误;人口的回流并不能根本上改变流出省的地位,故C错误。故选D。

【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对迁出地:有利的:加强了和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联系,减轻了人口压力,缓解当地人地矛盾,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收入保护生态环境等产生积极地影响。不利的:造成了人才外流。二、对迁入地:有利的:弥补了劳动力不足,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节约了教育和培训费,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带动经济的发展。不利的:引发种族冲突,影响社会治安,给自然和生态环境、人口与城市带来巨大的压力(如西部大开发对西部经济、生态、环境的影响)。

“穿斗式”民居为轻型木构架,在我国南方广泛应用。该民居沿房屋的进深方向按檩数立一排柱,每柱上架一檩,屋面荷载直接由檩传至柱,不用梁,屋顶重量较轻,每排柱子靠穿枋贯穿起来,成一榀构架。道宁盆地(湖南省古道州,今永州市)古村落民居多采取穿斗式建筑构架。下图为“道宁盆地古村落分布及穿斗式建筑构架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道宁盆地古村落( )

A.多沿盆地周边分布

B.多临水而建

C.民居的主材多夯土

D.可有效防火

15.穿斗式民居的主要优点有( )

省工、省料,便于施工

防御功能强

抗风、防沙、保暖

防震性能好

A.

B.

C.

D.

16.当前政府修缮古村落的主要目的是( )

A.鼓励原居民回迁居住

B.吸引地产商入驻开发

C.发展旅游业振兴乡村

D.缓解人地紧张的状况

【答案】14.B15.C16.C

【解析】

14.从图中可以看出古村落并不是沿着盆地周边分布的,而是沿着河流分布的,多临水而建,A错误;B正确;根据材料“穿斗式”民居为轻型木构架,在我国南方广泛应用可知,民居主要以木质为主,C错误;木质房屋不防火,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B。

15.穿斗式的结构木材之间相互嵌套,可以节省材料、工费,施工方便,正确;穿斗式民居防御功能并不显著,错误;穿斗式民居多在南方地区,抗风、防沙、保暖的作用不大,错误;由于木质结构,相互嵌套,防震效果较好,正确,故正确选项为C。

16.政府倡导修缮古村落,是由于古村落房屋结构独特,有较高的旅游价值,可以推动乡村旅游业的发展,C正确;现代住房与古村落相比,基础设施更完善,因此政府修缮古村落并不是为了鼓励原住民回迁,A错误;古村落具有历史文化意义,应予以保护,不是为了吸引地产商入驻开发,B错误;修缮古村落并不能缓解人地紧张状况,D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

【点睛】地域文化是指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至今仍然发挥作用的自然美遗产和人文遗产,包括饮食、服饰、民居、建筑、制度、文化习俗等。

2021年9月以来,我国出现大规模的“限电潮”。左图为“我国近几年1—8月发(用)电量及增速统计图”(部分数据未呈现),右图为“2021年1—8月我国发电结构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7.据图推测,近几年1-8月,我国( )

A.用电量呈波动上升

B.2020年发电量最少

C.电力供需矛盾加剧

D.能源结构不断改善

18.2021年“限电潮”形成的根源是( )

A.进入秋冬季节,水电核电减少

B.煤炭供应不足,价格大幅上涨

C.产业转型升级,用电需求增加

D.主动限量,阶段性减少碳排放

19.“碳中和”背景下,我国发电企业合适的应对策略是( )

A.全面叫停火电,做好清洁能源加法

B.利用火电的稳定性,参与深度调峰

C.发挥煤炭优势,做好传统能源加法

D.协调推进电力消费,提高电力价格

【答案】17.C18.B19.B

【解析】

1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几年1-8月,我国用电总量在不断增加,故A错误;图中显示2020年发电增速和用电量增速较低,但是发电量依然在增加,因此不是最少,故B错误;由于我国工业化发展,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用电量不断增加,导致供需矛盾逐渐增加,故C正确;上右图显示我国的发电依然是以火电为主,占比高达72%,因此不能反映能源结构不断改善,故D错误。答案选择C。

18.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限电潮”主要是由于电力供需矛盾凸出,上右图显示我国发电主要是以火电为主,水核发电占比较小,因此不是其根源,故A不选;火电主要是以煤炭为主,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由于煤炭资源的不断减少,导致供应不足,价格大幅度上升,发电量受到影响,导致“限电潮”的出现,故B正确;产业转型升级,将导致产业的技术革新,利用率增加,用电量将减少,故C不选;“限电潮”是调控的限电,且企业主动限量较少,不是限电的根源,故D不选。答案选择B。

19.根据题意,我国发电企业不可能全面叫停火电,因为火电目前是我国主要的发电方式,故A错误;只有在稳定住火电的情况下,保障用电,再湿度的调节峰值,才能减少碳排放等,故B正确;煤炭发电,将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故C错误;提高电力价格,将影响很多产业的发展,增加大部分用电工业的成本,不利于经济发展,故D错误。答案选择B。

【点睛】我国能源发展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

第一,能源资源瓶颈制约日益突出。

第二,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

第三,能源增长方式迫切需要转变。

空间核密度为某地理要素在不同位置分布概率,直观地反映出该要素在空间上的分散与集聚的特征。下图为“沈阳市大型连锁超市分布和空间核密度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沈阳大型连锁超市( )

A.以二环为界,东西分异明显

B.向环城高速方向逐步靠拢

C.以浑河为界,南北差异显著

D.沿主干道交汇点密集分布

21.沈阳大型连锁超市空间核密度显示( )

A.区交通拥堵,整体发展水平较弱

B.区比较优势明显,商业竞争压力大

C.区人流量大,市场条件发育较好

D.区空间核密度呈多中心团块状分布

22.沈阳大型连锁超市健康发展的方向是( )

A.加强宏观调控,促进新城区的网点增长

B.强化竞争机制,推进大型超市集中布局

C.优化产业结构,放开商业地产投资审批

D.遵循市场原则,引导向主城区中心布局

【答案】20.C21.B22.A

【解析】

20.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二环以内东西大型超市相差不大,差异不明显,故A不选;环城高速附近大型超市非常稀少,大型超市向市中心靠拢,故B不选;图中显示浑河以北分布大型超市点非常多,以南肺部大型超市只有大致四个,因此以浑河为界,南北差异明显,故C正确;图中显示主干道两侧大型超市较多,而交汇点区域大型超市没有密集分布,故D不选。答案选择C。

21.观察上右图,图中显示区域靠近市中心,且高值中心分布较多,说明人口较为密集,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水平较高,但交通易发生拥堵,由于位于交通主干道两侧,经济繁荣,所以商业竞争压力大,故A错误,B正确;而区域分布高值中心点仅有两个,被低值区包围,说明人口较为稀疏,经济相对发展缓慢,市场条件较差,空间和密度没有呈现多中心团块分布,故CD错误。答案选择B。

22.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沈阳市大型连锁超市要健康发展,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合理布局大型连锁超市,促进新城区的网点增长,促进新城区发展,故A正确;大型超市布局不能集中布局,需要合理的分散在各个区域内,方便居民生活,故B错误;产业结构优化,能促进区域的经济发展,商业地产的不断开发,将导致商业网点过于集中或竞争过大,不利于大型连锁超市的发展,故C错误;大型连锁超市在市中心较为集中,密度已经较大,可能区域饱和,不能再向城中心发展,故D错误。答案选择A。

【点睛】商业网点的布局原则有市场最优和交通最优,以市场最优的商业网点往往布局在城市中心,接近最大的消费人群,以零售也为主。以交通最优为原则的商业网点往往布局在城市外围交通干线和环线交汇处,交通便利,占地面积大,以批发仓储超市为主。

二、综合题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万山群岛是位于珠江口南侧的丘陵性群岛。岛屿基岩多为燕山运动期粗中粒斑状花岗岩,其岩性、地层和主要地质构造特征与群岛东北部大陆上的莲花山等地基本相同。第四纪更新世新构造运动期,群岛所在区域升降运动显著。全新世中期,冰期结束,进入冰后期,万山群岛雏形初现。下图为“万山群岛位置示意图”。

材料二:万山群岛的构造以断裂为主,地势高差较大,海岸陡峭,海蚀作用显著,东部水深20-30米,西部水深只有几米。每年1月、11月和12月盛行偏北风,4-9月以东南风为主。岛内植被以次生的灌草丛、稀树灌草丛为主,群岛东部植被稀疏,西部相对茂密。早年间,每到秋冬季节,岛上居民经常面临饮水困难。

(1)推测万山群岛形成的主要地质过程。

(2)分别简述万山群岛东西部植被差异的自然原因。

(3)说明早年间岛上秋冬季节饮水困难的原因,列举缓解岛上饮水困难的合理举措。

【答案】

(1)燕山运动期,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为主的基岩;第四纪更新世新构造运动期,地壳抬升形成低山丘陵;全新世中期,海平面上升,淹没山间谷地,与大陆分开,形成岛屿。

(2)东部∶水深浪大,海水侵蚀强烈;风力大,植被受损严重;地形坡度较大,土层较薄。西部∶泥沙堆积显著,坡度较缓;海蚀作用相对较弱,土层较厚;风力较东部小。

(3)原因∶秋冬季降水较少;植被稀疏,涵养水源能力较差;河流短小湍急,取水不便;地表水下渗严重。举措∶保护植被,植树造林;海水淡化;建小水库,加强对现有储水设施的修缮;加大岛外淡水引入工程建设力度。

【解析】【分析】本题以万山群岛为背景材料,考查地质作用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相关知识,学科素养方面注重考查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

(1)万山群岛在燕山运动时期,地下岩浆侵入使得该地形成以花岗岩为基岩的地质条件,在第四纪时期,由于地壳运动,该区域地壳抬升,使得花岗岩为基岩的地形被抬升,形成低山丘陵,全新世中期,由于海平面上升,海水入侵,使得低山丘陵山间谷地地区被淹没,较高海拔地区露出海平面,形成岛屿。

(2)万山群岛东部由于面向海洋,风浪较大,海水侵蚀作用明显,风力作用大,使得植被难以生长,受损严重,东部地区侵蚀作用明显,地形坡度较大,土层浅薄,土壤贫瘠,而西部地区则相反,海浪和风力侵蚀较弱,坡度平缓,沉积作用明显,土层厚度较大,利于植被生长发育,因此东西部植被差异显著。

(3)该群岛位于季风气候区,夏秋季节降水多,冬春季节降水少,岛上岩石众多,土层浅薄,植被较为稀疏,涵养水源能力差,地表水下渗严重,岛屿面积较小,河流短小,流速较快,取水不便。针对植被涵养水源能力差,可保护植被,植树造林,针对降水季节变化大,可修建水渠,加大蓄水量,离大陆较近,还可从大陆引入淡水资源,地处海洋群岛,可实行海水淡化等措施。

2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73年,为疏解首尔过于集中的科研功能,韩国政府规划建设了大德科学城。目前,科学城集中了30家科研机构、5所大学、400多家企业研发中心、1200多家科技中小企业。科技城在信息科技、生物功能、纳米技术等领域建立了世界级的创新集群。下图为“大德科技城位置及功能分区示意图”。

材料二:“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构建是大德科技城经济活力的动力源泉。科技城经历三个发展阶段:创新要素移入阶段(1973-1992),政府进行了长达20年的基建及国家科研领军力量的搬迁工作;创业企业涌现阶段(1992-2000),随着《合作研究开发促进办法》的出台,创业企业呈现涌入高潮;创新集群形成与外溢阶段(2000至今),随着研究成果商业化和产学研联系的加强,区域创新集群逐步形成,人力、技术、资本优势超出行政管辖范围。下图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示意图”。

(1)与华城、清远比较,评价大德科技城的区位条件。

(2)说明大德科技城功能分区布局的合理性。

(3)概述大德科技城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启示。

【答案】

(1)位置稍偏南,辐射作用更明显;位于高速公路交汇点,交通更便利;距首尔较远,不利于疏解初期科研功能。

(2)绿化用地面积大,环境宜人;科研与居住混台布局,强化生活配套,重视人才与科技;工业用地比例小,注重环境保护与产业优化。

(3)疏解过于集中的料研功能;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建学习型区域创新体系;"产学研"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园区有序分阶段建设;广泛借鉴国际经验。

【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工业的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城市功能分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图中显示大德位置较华城、清远偏南,但是对南部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其次位于高速公路交叉点上,交通发达,运输便利;但相比华城和清远,距离首尔较远,不利于初期疏解首尔过于集中的科研功能。

(2)观察图中大德科技城功能分区布局可知,该布局绿化面积较大,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科研和居住区布局一处,可以加强生活与科研的协调,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较高,对科研的投入较大;且工业用地比例较小,符合当代世界的环境保护与产业优化主题。

(3)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应当适当疏散和缓解过于集中的科研功能区域;政府应当进行宏观上的调控,发挥其主导作用;构建出对创新型、技术型人才的最有利的环境;同时营造最适合学习的创新体系;将产业-学习-科研体系建立,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培养更多的人才;也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有序分工建设,分阶段式的发展;不断学习国际的成功经验,扬长避短。

25.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土漏失是地表、地下双层空间结构发育的岩溶地区,在水流机械侵蚀及化学溶蚀作用下,地表泥土经过落水洞和岩溶裂隙等岩溶通道向下渗漏到地下河的过程。水土漏失与石漠化一般互为促进,相伴而生。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漏失和石漠化非常严重,生态环境脆弱。下图为“水土漏失与石漠化演变各阶段示意图”。

材料二:岩溶地区水土漏失的治理必须结合石漠化综合防治,以水土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充分合理利用为原则,以生物措施为主,辅以相应的、小型分散的工程措施,兼顾生态、经济效益,因地制宜开展试验与示范。土+石组合微地貌单元的水保植物生态土地优化利用模式非常适宜在岩溶区推广。下图为“岩溶坡面火龙果与牧草梯化种植模式示意图”。

(1)说明我国西南岩溶地区水土漏失严重的主要自然原因。

(2)简述水土漏失与石漠化演变各阶段的显著特点。

(3)概括岩溶坡面发展火龙果与牧草梯化种植模式的优点。

【答案】

(1)基岩以碳酸盐岩为主;地形起伏大;地壳不稳定;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覆盖率低;岩溶通道多。

(2)a阶段,水土漏失发生于岩石裂隙中,几乎不存在石漠化现象;b阶段,基岩开始裸露,产生石漠化;c阶段,裸露基岩加剧水土漏失,石漠化面积增加;d阶段,水土漏失减弱,完全石漠化。

(3)提高植被覆盖率;增强水土保持力;增加土壤肥力;推广多种经营,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经济收入;利于乡村振兴。

【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三个小题,涉及喀斯特地貌、溶蚀作用、水土流失、生态环境问题、农业的发展及其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综合思维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属于喀斯特地貌区,主要以石灰岩(碳酸盐岩)为主,且位于云贵高原之上,地表崎岖不平,地势起伏较大,且地壳不稳定;位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冲刷强烈;由于土层较薄,植被覆盖率较低,导致水土流失严重,且由于溶蚀作用,多地下通道,因此漏失严重。

(2)观察图中信息可知,在a阶段,表层水土较多,水土只能通过岩石缝隙漏失,因此几乎不存在石漠化的现象;到达b阶段时期,表层基础岩石被溶蚀,导致基岩裸露出来,出现少量的石漠化;c阶段,由于b阶段导致地表裸露基岩越来越多,地势起伏变大,出现低洼地势,溶蚀程度加剧,水土漏失加重,导致石漠化面积增大;d阶段,裸露的基岩被溶蚀或者风化等,导致水土漏失减少,但也完全石漠化。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图中的坡面发展方式,减少了水土漏失,增加了植被覆盖率,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的能力加强,使得土壤肥力提高;且种植牧草和火龙果等,实行多种经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随之发展;增加了居民的收入,利于发展乡村振兴建设。

  本文标题:2022届江苏省苏锡常镇四市高考二模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6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64.html

    标签:二模地理试题高考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