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题--区域农业、区域矿产和区域工业化
读下面两幅图,回答1—3题。
1.图7是某种农业活动形式的示意图。该农业活动最可能出现在图8中的
A.a处 B.b处 C.c处 D.d处
2.美国东北部发展乳畜业的主要区位优势是
A.降水丰富 B.市场广泛 C.地形平坦 D.技术先进
3.图8中b区域是世界三大城市密集区之一,其兴起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地形平坦,有利于城市建设 B.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人类居住
C.水陆交通便利,有利于对外联系 D.阳光灿烂,有利于农业生产
读美国局部地区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中A区域的主要农作物及特点叙述正确的是
A.小麦,水利工程量大 B.水稻,商品率高
C.小麦,机械化水平高 D.玉米,交通便利
5.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农业发展注重了
A.以畜牧业为主 B.以种植业为主
C.农林牧渔综合发展 D.美化环境,发展旅游业
读下图,完成6——7题。
6.乙图中①处的农业发展可以借鉴甲图中何处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经验
A. a B. b C. c D. d
7.甲图中b处的粮食生产与乙图中的哪处相似?
A.① B.② C.③ D.④
下图为中国和美国的部分地区,阴影部分为玉米带。读图回答8——9题。
8.我国东北玉米带和美国玉米带所共同具备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①热量丰富,生长期长②地广人稀③夏季降水丰富,且灌溉水源充足④地势平坦⑤土壤肥沃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⑤D.③④⑤
9.中、美两国玉米带所共有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①劳动力充足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市场广大④复种指数高⑤交通运输便利
A.①④⑤ B.②④⑤C.②③⑤ D.①③⑤
(1)D(2)C
下图分别表示我国东部甲、乙两地的土地利用现状,读图回答10——11题。
甲乙
10.若两图都合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土地资源适宜进行立体开发 B.甲地地形比乙地平坦
C.乙地不适宜发展牧业和渔业 D.甲地要继续增产粮食,就要扩大耕地面积
11.若乙地不断扩大耕地面积,下列哪几种情况可能会出现
①湖泊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 ②洪涝问题更频繁 ③生物多样性减少 ④河口三角洲减少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②④
德国鲁尔区曾是世界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区位条件优越,20世纪50年代后,经济逐步衰退。60年代后,鲁尔区实施综合整治,经济转向繁荣,成为一个社会经济结构比较协调、环境优美的地区。回答12——15题。
12.鲁尔区衰退的主要原因是 ①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 ②煤炭资源枯竭,环境污染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新技术革命冲击 ④煤炭、钢铁产量过剩,用水紧张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3.鲁尔区主要的整治措施包括 ①加强钢铁、煤炭工业的地位 ②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调整工业结构 ③建立发达的交通网络,发展科技,美化环境④扩大工业区的总体规模,提高规模效益
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14.右图中反映鲁尔区经济结构调整前后(①→②)的显著变化是
A.重工业比重下降,轻工业比重上升
B.第二产业迅速发展
C.园艺业比重增大
D.钢铁工业比重下降,化学工业比重上升
15.调整后,鲁尔区的炼铁厂集中到西部,有的炼铁高炉还建到了荷兰海边,主要原因是 ①盛行风会将烟尘吹向海洋,减轻大气污染 ②因从海外进口铁矿石,靠近鹿特丹港及莱茵河,降低运费 ③可将铁矿石炼铁后的废渣提供给荷兰填海造陆及作建筑材料 ④炼铁需要大量冷却水,西部水源丰富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德国鲁尔工业区和我国山西能源基地都是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据此完成16——17题
16.鲁尔区和山西能源基地都是在
A.丰富的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雄厚的科学技术基础出上发展起来的
C.便捷的水陆运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D.优惠的国家政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7.借鉴鲁尔区综合整治的经验,实现山西能源基地可持续发展可采取的措施有
①扩大煤炭生产规模,巩固煤炭工业的核心地位;②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程度和附加价值;③建立清洁能源生产体系,减少环境污染;④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重化工业,构建单一的产业结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完成18——19题。
18.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④⑤
19.有关鲁尔区经济衰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A.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 B.生产结构十分复杂 C.世界性钢铁过剩 D.环境污染严重
下图为甲、乙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回答20——21题。
甲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乙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图
20.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共同点是
A.有较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B.依靠外来资金支持城市化
C.有当地政府的大量投资 D.通过工业化带动城市化
21.两地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区属外资驱动型的城市化 B.乙地区属于开发区驱动型的城市化
C.甲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苏南地区 D.乙地区的典型发展模式在珠江三角洲
22.我国各地的一县一品,一镇一品,一乡一品现象,反映了现代工业发展具有的特点是
A.专业化和分工细化 B.高速度 C.高效率D.对环境污染更加大
读图“珠江三三角洲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和外贸额所占全国比重的变化图”,回答23——25题:
23.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200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国际直接投资额占全国的比重首次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B.长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不断上升,并超过珠江三角洲地区
C.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贸额占全国的比重从1993年起一直呈下降趋势
D.图中所示的变化与外商投资区位选择的变化有关
24.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来说,珠江三角洲具有的优势条件是
A.产业基础良好 B.毗邻港澳和东南亚地区
C.腹地范围广阔 D.技术水平高
25.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B.产业升级面临困境
C.城市建设相对落后 D.因用地紧张,导致大面积围湖造田
26.中国地质部门2009年9月在青藏高原发现了一种名为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环保新能源,预计十年左右能投入使用。这是中国首次在陆域上发现可燃冰,从而成为继加拿大、美国之后,在陆域上通过国家计划钻探发现可燃冰的第三个国家。下列关于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的说法正确的是
A.可燃冰属于常规能源、可再生能源
B.可燃冰属于新能源、非可再生能源
C.可燃冰存在的范围比较广
D.可燃冰在不久的将来完全可以替代煤、石油等矿产能源
图3所示区域内自南向北年降水量由约200mm增至500mm左右,沙漠地区年降水量仅50mm左右。据此完成27——28题。
27.解决该区域农业用水紧缺的可行措施有
①引湖水灌溉 ②海水淡化 ③改进灌溉技术 ④建水库调节径流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8.甲地区农业发达,其成功之处在于
A.提高了水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调节了降水的季节分配
C.调节了降水的年际变化 D.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
读“2005年我国东部沿海某市各圈层闻人口净迁移模式图”(圈4),完成29——30题。
29.可知该市
A.中心区和近郊区为人口净迁出区 B.城区边缘区和远郊区为人口净迁入区
C.城区边缘区人口净迁出量最大 D.近郊区人口净迁人量最大
30.可推测该市
A.处于城市化初级阶段 B.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C.城市“空心化”现象明显 D.城市人口规模逐渐减小
二、判断题
31.黄土高原应走农林牧综合发展的道路。
32.矿产资源型城市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二产业是其必由之路。
33.德国鲁尔区衰落的根本原因是传统工业受到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34.城市化不仅促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促使人们观点的改进。
35.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都是中国的发达地带,两地区目前都面临能源短缺问题
36.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37.珠江三角洲地区吸引的大量外来劳动力主要来自香港、澳门。
38.与我国相比,美国农业的显著特点的高度区域专业化
39.德国的鲁尔区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40.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
三、综合题
41.读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一:近年来,某市以村镇为依托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蓬勃发展,目前已形成了140多个“一村一品”的村和10个“一镇一业”的镇。出现了反季节蔬菜、橄榄、荔枝、紫菜。贝类和网箱养殖等一大打比优待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业从初级产品生产逐步向加工流通环节延伸,农产品加工率达到五5%,农业半成品出口海内外。特色农业的经济效益凸现,全市特色农业的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0%以上,特色种养成为当前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的主要来源。
资料二:
(1)影响该市农业产品品种的自然区位因素中_________因素和_______因素影响大。
(2)农业经营方向的调整体现在从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转变。
(3)该市农业发展的优势体现在_______________。
(4)分析该市农业发展特色种养的背景,说明该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
4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水资源也愈感短缺。
材料三:德国鲁尔区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的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并填写下表。
异同点 工业区 |
相同点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不同点 (从自然条件分析) |
德国鲁尔区
|
① ② ③ |
|
辽中南工业区 |
|
(2)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
开源措施:
节流措施:
(3)列举德国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
43.分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产业发展特点与条件的有关图文资料,并回答问题。
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珠三角)通过大量引进外资、外企,从一个工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发展成以工业为主导的地区。20世纪90年代以来,珠三角又一次抓住了国际产业结构调整与转移的机遇,及时调整了产业结构和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和外贸出口基地.外贸依存度远远高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步入新世纪,珠三角的经济继续高速发展,2000年珠三角创造的生产总值(GDP)7361亿元,2004年为13394亿元。为了谋求经济的更快发展,进一步实现珠三角与内地和港澳地区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劳动力等方面的互补,有些专家认为珠三角可以构建联合周边地区的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简称泛珠三角)新格局。
(1)珠三角历来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根据农业生产地域类型分类,珠三角的农业属于农业。这里多数地区农业虽然机械化程度较低,但程度高,单位面积产量高。
(2)基塘农业是珠三角的农业特色,其形成主要是充分利用了当地(单项选择)
A.肥沃的土壤 B.低洼的地势 C.发达的科技 D.便捷的交通
(3)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的工业为密集型产业主导的出口加工型工业,主要工业部门为工业。
(4)20世纪80年代,珠三角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是(多项选择)
A.当地雄厚的工业基础 B.丰富的矿产资源
C.廉价的劳动力和土地 D.外来资金、设备与技术
(5)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珠三角工业发展呈现了以密集型为主导的特点,尤其以业部门最为突出。
(6)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GDP迅速增长,2004年GDP约是2000年的倍。同时,珠三角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
(7)目前,珠三角的经济发展面临着—些困难,具体表现有 (多项选择)
A.能源供应相对紧张 B.南岭阻隔水陆交通
C.劳动力素质较低 D.外向型经济比重较低
(8)近年来有些专家主张构建的泛珠三角,包括广东、福建、江西、海南、广西、贵州、四川、和等9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
泛珠三角的构建对珠三角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
对新融入地区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是
(至少答两点)
参考答案
1——30 BBDCC ABDCB CCADC ACABD AADBD BBDDC
31——40 ABAAA ABABB
41.(l)海陆分布水热或气候(2)初级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3)特色农业基地建设
(4)我国传统农业产品单价较高,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弱,所以要进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该市根据本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特点和市场需求确定农业优势,并开展特色农业基地的建设,规模化经营工业化生产,达到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的持续发展。
42.(1)
异同点 工业区 |
相同点 (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
不同点 (从自然条件分析) |
德国鲁尔区 |
煤炭资源丰富 ②交通便利 ③市场广阔 |
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 |
辽中南工业区 |
辽中南工业区铁矿资源丰富而鲁尔区铁矿资源短缺 |
(2)开源: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3分)
节流: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3分)
(3)环境恶化、传统产业的衰落(2分)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扶持新兴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治理环境污染,加强环境管理,营造绿色空间(2分)
43.(1)水田劳动集约化(集约化)
(2)B
(3)劳动轻纺
(4)CD
(5)技术(或知识)电子电器(或高新技术)
(6)1.8第一产业比重大幅度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均有上升,尤以第二产业更为明显
(7)AC
(8)湖南、云南可充分利用周边省区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探;可利用港澳地区的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周边省区可利用珠三角的资金、技术,还可承接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港澳地区能充分利用珠三角廉价的劳动力、土地、市场,并进行产业转移
上一篇:最新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题--区域荒漠化、湿地保护和流域开发
下一篇:最新学业水平测试地理模拟试题--地理信息技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836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