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届上海市崇明区高考一模地理试题
2021年5月15日,我国首个火星车探测器——“祝融号”成功登陆火星。“祝融号”利用4片大面积太阳能电池板发电为其正常运转提供能源供应和保障,进行火星科学探测。下表为地球、火星相关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注:质量、体积和大气密度都以地球为1。与日平均距离单位:百万千米。
1.“祝融号”使用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较大,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大气密度
B.与日平均距离
C.大气成分
D.公转周期
2.对火星车探测器信号传输影响最大的是( )
A.火山喷发
B.雾霾天气
C.太阳活动
D.太阳辐射
3.与地球相比,火星( )
A.有稳定的液态水
B.季节更替频繁
C.温度低且温差大
D.大气层厚度大
【答案】1.B2.C3.C
【解析】
1.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火星与日平均距离比日地距离大,单位时间获得的太阳辐射比地球少,为了满足探测车的能量需求,需增大“祝融号””的太阳能电池板面积,B正确;火星大气密度小,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小,利于获得较多太阳辐射,大气成分及公转周期对其影响不大,ACD项错误。故选B。
2.分析可知,“祝融号“”探测车信号的传输主要依靠无线电短波通信,当太阳活动爆发时,抛出大量的高能粒子,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C项正确。火山喷发、雾霾天气及太阳辐射对无线电信号传播影响较弱,ABD项错误。故选C。
3.分析可知,与地球相比,火星大气密度小,以二氧化碳为主,空气稀薄,昼夜温差较大,C项正确,D项错误。火星表面均温较低,无稳定液态水,A项错误;火星公转周期比地球长,季节更替时间比地球长,B项错误。故选C。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纬度、地势、天气。
4.“月落乌啼霜满天……,夜半钟声到客船”描述的月相,对应的示意图是
A.
B.
C.
D.
【答案】A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月相的变化。
【详解】由诗句可知“月落、夜半”,半夜时月落了,说明月亮出现在上半夜,应该是上弦月,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的西边的天空,半夜时月落了,A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以记忆为主,难度较小。
5.中国宣布正式对全球科学界开放“天眼”。大型射电望远镜台址选择贵州平塘是在考虑自然地理、地貌发育控制因素、洼地形态特征、选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资源环境及电磁宁静情况等诸多方面后,进行多学科综合评价后决定的。下列选项符合当地情况的是( )
①交通便利
②溶蚀洼地
③地处偏远
④不积存水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据材料可知当地为贵州平塘,属于喀斯特地貌,射电望远镜位于溶蚀洼地中,②正确;当地岩石为可溶性石灰岩,不易存水,④正确;射电望远镜选址对大气能见度要求较高,故该地应远离城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③正确,①错误,本题选C,ABD错误。
【点睛】
6.若上图表示世界洋流模式图,最容易形成渔场的是( )
A.②
B.d
C.c
D.④
7.若上图表示热力环流模式图,则a、b、c、d四点、气压由大到小的顺序分别是( )
A.abcd
B.bacd
C.abdc
D.badc
8.若上图表示海陆间循环,则在①、②、③、④环节中,属于台风登陆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6.A7.A8.A
【解析】【分析】
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若图中显示为世界洋流模式图,材料又显示其为中低纬环流,西部由北向南,东部由南向北,则判断该区域为南半球的中低纬环流;渔场的形成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寒暖流交汇,二是上升补偿流,南半球只有中低纬环流,无寒暖流交汇,且主要是东部海域的上升补偿流,故BC不选,②为上升流,易形成渔场,④为暖流,不易形成渔场。答案选择A。
7.若图中显示为热力环流,近地面中a为冷却的下沉气流,气压较高,b为受热膨胀的上升气流,气压较低,故a>b;由于垂直方向上近地面气压高于上空,故a>d,b>c;上空中统一水平面上,d气流下沉,形成低压,c受到来自b上升的气流,形成高压,故c>d;综合比较a>b>c>d。排除BCD,答案选择A。
8.阅读图文材料分析,若是图中显示为海陆间循环,则①为水汽输送,②为蒸发,③为地表径流,④为降水,台风属于气旋,将水汽输送到陆地,属于水汽输送环节,故属于①,答案选择A。
【点睛】洋流分布规律: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洋流(中低纬度大洋环流):北顺南逆。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洋流(中高纬度大洋环流):北逆南无。③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④北印度洋季风环流:夏顺冬逆。
9.浙江省性别比约为109:10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下列因素中,与浙江省性别比较高关系最大的是( )
A.婚姻生育观
B.人口迁移
C.生育政策
D.育龄妇女比重
10.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安徽省人口增长速度远慢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人口增长状况带来的影响有( )
A.扩大城乡差距
B.减轻社会抚养负担
C.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
D.就业压力增大
【答案】9.B10.C
【解析】【分析】
9.根据材料可知,而长三角三省一市的人口性别比均在上升,长三角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吸引人口迁入,迁入的劳动力中,以男性居多,因此性别比较高。因此与浙江省性别比高关系最大的是人口迁移因素,B正确;婚姻生育观和生育政策,在现今全国都一样的情况下,不是浙江省性别比较高的特殊因素,AC错误;育龄妇女比重影响出生率,不是影响性别比的重要因素,D错误。故选B。
10.由表中可知,安徽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此安徽省人口增长速度远慢于江苏省、浙江省是因为人口机械增长造成的,迁出大于迁入,而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是由欠发达地区迁往发达地区,由农村迁入城市,因此安徽省人口是农村劳动力迁出较多,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减少,C正确;这样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扩大,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有利于农村的发展,会缩小城乡差距,A错误;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留守老人增多,加重社会抚养负担,B错误;劳动力外流以,有利于减轻就业压力,D错误。故选C。
【点睛】
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出地 :有利影响:加强了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缓解人地矛盾,有利于保护环境。不利影响:强壮劳动力流失严重,影响当地经济发展。2、对迁入地 有利影响:缓解某些行业劳动力缺乏的矛盾,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不利影响: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
11.下图为某地常住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图能得到的结论是该地( )
A.女性平均年龄较小
B.劳动力较充足
C.人口性别比低于100
D.人口增长较快
【答案】C
【解析】【详解】读图可知,60岁及以上的女性占女性总人口的比重很大,说明女性平均年龄较大,A错误。读图可知,15岁至60岁之间的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较小,劳动力不足,B错误。图中显示,男性人口比女性人口少,所以,人口性别比低于100,C正确。图中显示,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小,人口增长较慢,D错误。故选C。
12.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 )
A.柑橘、水稻
B.苹果、小麦
C.甘蔗、玉米
D.葡萄、土豆
13.图示农业带内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的决定性因素是( )
A.国家政策
B.粮食危机
C.人口稠密
D.经济效益
【答案】12.A13.D
【解析】【分析】
12.读图分析可知,甲农业带为亚热带作物带,适宜种植亚热带作物,柑橘、葡萄和水稻属于亚热带作物,因此甲农业带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有柑橘、水稻、葡萄,A正确。苹果、小麦、玉米 、土豆是温带作物,甘蔗是热带作物,BCD错误。故选A。
13.读图分析,甲农业带为亚热带作物带,该农业带作物产量大,实行地区专门化生产能够提高经济效益,D正确。国家政策和人口稠密是辅助性因素,并不是决定性因素,AC错误。美国经济发展水平高,并没有出现粮食危机,B错误。故选D。
【点睛】农作物种植的地理位置(农业区位),主要考虑两个方面:①自然因素:气候(温度、降水、光照)、地形、土壤、水源(远近、是否充足)等;②社会经济因素:市场(远近,大小)、交通、政策、劳动力、科学技术等。
14.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成立,坐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临港吸引众多智能高端制造业落户,影响这一变化的因素是( )
A.国家政策和交通区位 B.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C.能源矿产和地价因素 D.劳力资源和科学技术
【答案】A
【解析】【详解】2019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上海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形成是受国家政策影响;坐拥浦东国际机场,洋山深水港,说明交通便利,从而吸引智能高端制造业落户。因此A正确。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地价因素、劳力资源和科学技术不是主要优势条件,能源矿产不丰富,BCD错误。故选A。
15.根据“十四五”规划,未来上海将继续引进海内外人才,上海吸引高端人才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B.农业发达,物产丰富
C.创业环境好,发展质量高
D.四季分明,气候宜人
【答案】C
【解析】【分析】【详解】上海吸引高质量人才的最主要因素是创业环境好,科技水平高,给高质量人才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的机遇,C正确;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A错误;上海城市化水平高,农业不占主要经济地位,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小,B错误;四季分明,气候宜居对高质量人才的引力不大,不能成为最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
【点睛】
16.自然环境对文化影响深刻,四川盆地传统民居为吊脚楼,这种房屋形成适应当地( )
A.抵御台风
B.气候潮湿
C.保湿保暖
D.河湖纵横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四川盆地位于我国内陆地区,台风对当地影响较小,A错误;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干、春旱、夏涝、秋绵雨,年内分配不均,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6~10月),吊脚楼一般为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关牲口或用来堆放杂物,吊脚楼这样设计是为了适应当地潮湿的气候,不是为了保湿保暖,B正确,C错误;吊脚楼的形成与河湖纵横无关,D项错误,本题选B。
【点睛】
17.2020年7月,湖南常德发生滑坡,因灾前成功预警,未造成人员伤亡。下图为基于地理信息技术的滑坡预警监测系统示意图。对该预警监测系统的描述,正确的是( )
①运用GPS采集雨量信息
②利用BDS(北斗系统)采集滑坡体位移数据
③运用RS模拟滑坡动态过程
④利用GIS进行数据分析与共享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分析】【详解】GPS主要应用于定位,与雨量采集信息无关,①错误;BDS也主要用于定位,可以监测滑坡体的位移大小,②正确;RS主要用来监测滑坡体整个的变化,而模拟则主要依靠GIS,而不是RS,③错误;GIS主要用来分析和处理数据,④正确。因此②④正确,即选项B正确。
【点睛】
18.碳达峰碳中和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南极臭氧空洞
B.全球气候变暖
C.酸雨
D.雾霾
19.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机遇是( )
A.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
B.刺激低碳和零碳等技术创新
C.加快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
D.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
20.加快碳交易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手段,碳交易的价格,也就是碳价,受多种因素影响。当前制约“碳价”统一的主要障碍是( )
A.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
B.“碳价”过高,企业生产成本增加
C.碳交易操作程序繁琐
D.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
【答案】18.B19.B20.D
【解析】【分析】
18.碳达峰碳中和的主要目标是促进二氧化碳的减排和吸收,所以应对的主要环境问题为全球气候变暖,B对; 南极臭氧空洞的形成原因, 主要与制冷设备中使用了消耗臭氧的氟氯烃导致臭氧减少, A错; 酸雨的形成主要与使用化石燃料的过程中排放的酸性气体有关, C错; 雾霾主要是汽车尾气、 工业废气、 建筑扬尘垃圾焚烧等造成的多种污染源混合作用形成的一种大气污染状态,D错。 故选B。
19.大力发展林产品加工业,会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A错;要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将促使产业大力推动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B对;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排放到大气中的碳增加,C错;积极发展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影响较小,D错。故选B。
20.由于各地产业结构、技术水平差异大,单位二氧化碳排放的经济影响在不同地区差异较大,“碳价”很难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设定,D对;公众节能减排意识淡薄不是主要障碍, A错;“碳价”的高低会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但这不是碳价难以统一的原因,B错。碳交易操作程序可以简化,因为其操作程序繁琐而导致碳价难以统一的可能性不大, C错。故选D。
【点睛】碳达峰与碳中和两者的目的与意义都是限制碳排放量。科学研究表明,过量的碳排放会导致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以及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其中温室效应是最为直接且严重的问题。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阿塔卡马沙漠位于南美洲西海岸,呈南北狭长分布。该沙漠被分为海岸山脉,中央山谷和安第斯山脉三大地形区。阿塔卡马沙漠气候极端干旱,年均降水量不足0.1毫米,被称为世界“干极”。
材料二:当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由于涌升流减弱,海面温度异常升高,出现厄尔尼诺现象,反之则出现拉尼娜现象。
材料三:南美局部地区简图和阿塔卡马沙漠地形剖面图。
(1)安第斯山脉是世界最长的山脉,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其形成。
(2)从地形和洋流的角度,简析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的原因。
(3)分析阿塔卡玛沙漠成为世界“干极”的原因。
(4)简述当拉尼娜现象发生对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海气候和渔业生产带来的影响。
【答案】
(1)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碰撞,美洲板块受挤压抬升形成。
(2)安第斯山脉南北走向,离太平洋近,东西窄;沿岸有自南向北流动的秘鲁寒流,有减湿作用。
(3)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受安第斯山脉阻挡,位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受沿岸秘鲁寒流的减湿作用。
(4)对气候的影响:水温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气候更为干旱;对渔业的影响:涌升流增强,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多,鱼产量增多。
【解析】【分析】该大题结合图文材料,设置四个小题,涉及板块构造学说、地形地势、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沙漠形成的原因、拉尼娜现象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1)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第斯山脉位于南美洲,主要是受到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的碰撞、挤压而隆起形成的。
(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狭长分布地形上主要是因为安第斯山脉受到板块挤压形成南北走向山脉,且阿塔卡马沙漠离太平洋较近,因此较窄,南北狭长分布;洋流上主要是受到秘鲁寒流的影响,由南向北流,降温减湿,导致沿岸干燥。
(3)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阿塔卡马沙漠区域主要位于副热带高气压的控制区域内,常年盛行下沉气流,降水稀少;且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大西洋的东南信风(暖湿气流),属于背风坡,降水稀少;沿岸有秘鲁寒流减湿作用,导致空气更加干燥。
(4)阅读图文材料,结合学知识,拉尼娜现象是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域水温异常降低。该现象将导致阿塔卡马沙漠西部沿岸区域内气温降低,盛行下沉气流,降水量更加稀少,气候更加干旱;由于秘鲁寒流是上升补偿流(涌升流),拉尼娜现象导致太平洋中东海域气温降低,增加了上升补偿流的强度,海洋表面的营养物质增多,浮游生物也增多,大量的鱼类集中,渔业增产。
【点睛】
22.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其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如图1所示),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出湖沙量与出湖流量的变化在时间上不同步,某科研团队调查1955年以来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
材料二: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图
(1)描述鄱阳湖流域总体的地势特征,说明判断依据。
(2)无论1955-1970年还是2001-2010年,鄱阳湖出湖沙量最少是哪三个月?出湖沙量和河水补给有关,据此推断鄱阳湖和长江的河水补给关系。
(3)根据材料二,说明鄱阳湖春、夏季出湖径流量的变化,推测期间雨带的移动特点。
(4)分析泥沙淤积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
【答案】
(1)东南西三面高,北面低;河流从东南西三面向北面流。或总体西南高,东北低;赣江自西南向东北流。
(2)鄱阳湖出湖沙量最少是:7、8、9月。长江水补给鄱阳湖。
(3)春季出湖径流量增加,夏季出湖径流量减少;春季到夏季,雨带自南向北移动,赣江流域(鄱阳湖)和长江干流先后进入汛期,所以会有春夏季出湖径流量的变化。
(4)鄱阳湖泥沙淤积降低湖区汛期调蓄能力,洪水水位升高,洪水威胁增大,洪水受灾面积扩大;泥沙淤积,湖水变浅,湖区水生生物(水产资源)的生长和繁育受影响;湖区生物多样性下降,破坏湿地生态系统;湖泊面积减小,净化能力下降,加剧湖泊的污染。
【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鄱阳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地势特征、河流补给形式及特点、泥沙淤积对鄱阳湖生态环境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
(1)读鄱阳湖流域简图根据河流的流向及鄱阳湖的位置可知,鄱阳湖流域总体的地势特征东南西三面地势高,北面低;主要根据该区域的河流从东、南、西三面向北面的鄱阳湖汇入。或总体西南高,东北低;赣江自西南向东北流入鄱阳湖。
(2)读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图可知,鄱阳湖出湖沙量最少是7、8、9月。因7、8、9月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长江水补给鄱阳湖,因此,出湖沙量少。
(3)读鄱阳湖出湖泥沙的时间变化特征图可知,春、夏季出湖径流量变化不同,春季出湖径流量增加,夏季出湖径流量减少;导致径流量春、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锋面雨带的时间移动差异所致。从春季到夏季,雨带自南向北移动,赣江流域(鄱阳湖)先进入汛期,鄱阳湖水位高于长江水位,出湖径流量增加,6月份(夏季)当雨带移到长江干流附近,长江干流进入汛期,长江水位高于鄱阳湖水位,出湖径流量减少。
(4)鄱阳湖泥沙淤积,导致鄱阳湖的调蓄能力下降,洪水期,对洪水的容纳能力降低,洪水水位快速升高,加剧洪水威胁,洪水受灾面积扩大;泥沙淤积,湖水变浅,湖泊体积变小,湖区大型水生生物生存、发展空间受限,不利于水生生物的生长和繁育,湖区生物多样性下降;将会导致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泥沙淤积,湖泊面积减小,湖水净化能力降低,湖水污染加剧、湖水水质下降。
【点睛】
23.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及附近地区简图
材料二:位于华北地区的山西省大同市是中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素有“煤都”之称。年均日照2670小时,平均风速7米/秒。近年来,大同市多措并举,实现了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型。在此过程中,大同市大力发展新能源,把太阳能、风能、煤炭资源富集优势转化为绿色产业优势,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并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材料三:大同市新能源产业链图和大同市2019年产业结构占比图
(1)描述大同市的地理位置。
(2)分析大同市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区位优势。
(3)面对大气污染等环境问题,人们呼吁“共同打赢蓝天保卫战”,简述同为华北地区的大同市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对京津冀地区的生态意义。
(4)大同不断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已发生改变。2019年大同产业结构特点是什么?简析能源工业的变化对该市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答案】
(1)位于山西省北部;中纬度地区;华北地区的内陆城市;位于黄土高原东北部。
(2)大同年均日照2670小时,日照时间长,光照资源丰富,利于太阳能发电;年平均风速7米/秒,风力大,风力资源丰富,利于开发风能;煤炭资源丰富,利于发展氢能;建设能源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园,科技力量雄厚;有政府的支持。
(3)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新能源),助力其生态环境的改善;污染物会随着大气进行跨区域扩散,持续改善大同市的环境质量,为京津冀的生态安全提供保障。
(4)大同形成了三二一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小)。把能源资源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带动城市经济的发展;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岗位,增加了人民的收入等。
【解析】【分析】本题以山西区域简图、大同新能源产业链图、大同2019年产业结构图和大同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为材料,设置了四个小题,涉及到地理位置描述、产业区位优势、产业优化对区域的意义等知识,考查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地理位置特征应该从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和海陆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根据大同位于北纬40度附近可知,大同位于中纬度温带地区,地处内陆,位于我国北方、山西的北部、位于黄土高原北部。
(2)根据材料可知,大同是我国大型煤炭能源基地,煤炭资源丰富,可利用煤炭能源发展制氢储氢新能源产业;年均日照2670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平均风速七米每秒,风力强劲,风能资源丰富;打造新能源产业之都,拥有新能源开发技术优势;积极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政策引领支持。
(3)大同发展新能源,可为京津冀地区提供清洁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促进京津冀地区大气环境改善;大同位于京津冀西北部,冬季受西北季风影响,污染物会随着季风影响京津冀地区,大同大力建设新能源产业之都,有利于改善大同的大气污染状况,从而也为京津冀地区生态环境安全提供了保障。
(4)产业结构特点:据图可知,2019年大同形成了第三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比重较小的格局特征。
有利影响:能源工业变化促进大同市将煤炭、光能、风能等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带动新能源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岗位,增加居民收入。
上一篇:2022届陕西省榆林市高三下学期二模文综地理试题
下一篇:导致夏季图示海域浮游植物密度水平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680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6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