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1年广东省选择性考试地理模拟测试卷1(2)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7-18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17.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4分)
  材料一 沙漠蝗虫生存时长约为3~5个月。在平静期,其散居在一个较小的区域,但在合适的天气条件下,如充足的降雨,这些分散的种群会集中在它们能够成功繁殖的地方,数量大量增加,并随风迁徙。2019年12月以来,非洲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和南亚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发生严重蝗灾。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分析,这次蝗灾并不是从东非蔓延至南亚的,而是始于2018年在阿拉伯半岛南部(图中1地区)的两次热带风暴,使得阿拉伯沙漠的蝗虫数量增加了8 000倍。2019年上半年,蝗虫云出现于沙特、伊朗境内,6月起,这批沙漠蝗虫已由伊朗入侵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交界处(图中2地区),其后受雨季影响,得以大量繁殖,数量激增。2019年11月,蝗虫飞越红海和亚丁湾,进入到埃塞俄比亚和索马里(图中3地区)。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本次蝗灾级别定为“威胁”,是次高等级的预警信号。并希望全球各国高度戒备,防止被入侵国家出现粮食危机。中国农业大学专家则认为此次东非蝗灾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
  材料二 2019~2020年非洲、亚洲沙漠蝗虫影响地区图。

  材料三 在印度河下游两岸地区近些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肥力有所下降。为保证农业生产,巴基斯坦在印度河两岸地区实施了以打井、挖渠为主的规模宏大的水利工程。
  (1)试从地理学的角度分析粮农组织对沙漠蝗灾发生过程论述的正确性。(8分)
  (2)分析此次蝗灾迁入我国的可能性不大及我国大规模蝗灾少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印度河下游沿岸现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并解释这些措施的具体作用。(6分)
  (4)试述该如何保证我国粮食安全。(6分)
  解析:第(1)题,由材料可知,当地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2018年发生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两次热带风暴带来丰富降水,有利于植物生长,为孵化后的蝗虫生长和存活提供充足的食物;蝗虫的迁徙主要受风向影响。冬季,风带南移,图示地区以东北风为主,所以蝗灾会由阿拉伯半岛迁徙到非洲;夏季东北信风越过赤道偏转为西南风,受西南风影响,蝗虫会向东影响到南亚地区。
  第(2)题,我国与巴基斯坦、印度接壤地区为青藏高原,为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蝗虫很难越过;我国为农业大国,为保证粮食安全,蝗虫监测预警技术和防治技术不断改进与提高,应对措施有效。
  第(3)题,印度河下游两岸地区近些年地下水位上升,盐分随地下水到达地表,高温蒸发后,地表积盐,形成土地盐碱化(荒漠化);通过打井、挖渠为主的水利工程,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蒸发导致的地表盐分集聚;另外一方面,通过井渠可以排除盐碱水,减少盐分来源。
  第(4)题,一是在重视粮食数量的同时,更加注重品质和质量安全;二是在保障当期供给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发展科技,培育良种,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数量;切实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保证粮食数量,立足粮食自给;加强粮食储备与管理,预防粮食短缺情况的出现;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保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蝗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减少粮食损失。
  答案:(1)当地干旱环境有利于蝗虫的繁殖、生长发育和存活;(2分)2018年发生在阿拉伯半岛南部的两次热带风暴带来丰富降水,有利于植物生长,为孵化后的蝗虫生长和存活提供充足的食物;(2分)蝗虫的迁徙主要受风向影响。冬季,图示地区以东北风为主,所以蝗灾会由阿拉伯半岛迁徙到非洲;夏季受西南风影响,蝗虫会向东影响到南亚地区。(4分)
  (2)我国与巴基斯坦、印度接壤地区为高海拔的寒冷地区,蝗虫很难越过;我国蝗虫监测预警技术和防治技术不断改进与提高。(4分)
  (3)环境问题:土地盐碱化(荒漠化)。(2分)具体作用:降低地下水位,减少蒸发导致的地表盐分集聚;通过井渠可以排除盐碱水。(4分)
  (4)发展科技,培育良种,提高粮食单产;切实保护耕地,保证粮食的种植面积,立足粮食自给;加强粮食储备与管理;发展粮食精深加工与转化,提高粮食生产的经济效益;加强蝗灾等自然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答案合理均可,任答4点得6分)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
  研究表明,中生代末期我国南部整体地势东高西低,古长江各段尚未连接在一起,古川江与古金沙江在甲地汇合后往南流。至新生代,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青藏高原隆起,逐渐形成西高东低的阶梯状地貌,随后季风加强,古川江流向改变并经乙地向东流,长江各段最终连接在一起实现了大江东去。下图示意中生代末期古长江流域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沉积了巨厚含盐地层,分析该巨厚含盐地层的成因。(4分)
  (2)从地壳运动的角度分析新生代以来古长江流域地势格局发生转变的原因。(4分)
  (3)推测新生代古川江流向发生变化并经乙地向东流的地理过程。(6分)
  (4)甲地分布着长江流域唯一一处中生代前形成的钛磁铁矿,科研人员依据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来判断古长江东西贯通,简析其判断的科学道理。(4分)
  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江汉盆地中间地势低,四周地势高,为内流盆地,径流从四周带入大量盐分到盆地中;根据材料,该时期地势东高西低,所以海洋水汽难以到达江汉盆地内,降水稀少;该地地处30°N附近,纬度较低,气温高,蒸发量大,所以盐分不断积累,且盆地形成时间久远,盐分积累较多,形成较厚的盐层。第(2)题,根据材料,我国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西部受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碰撞挤压作用,地壳抬升,形成西高东低的地势状况。第(3)题,读图可知,古川江的流向发生了两个变化,一由西南转向东北,二向东切穿巫山,进而向东流;根据题干知识,西南地区受板块挤压作用,地壳抬升,所以古川江流向由西南转向东北,根据材料新生代时期季风增强,所以降水量增大,流水侵蚀作用增强的同时东部地区地壳陷落,使巫山与江汉盆地落差加大,河水的下切溯源侵蚀作用增强,最终将巫山切断,袭夺了古川江,使古川江向东流。第(4)题,如果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那么江汉盆地中的钛磁矿物沉积物只能从甲地来,其形成的过程应该是矿物经流水侵蚀以后,沿着川江向东北,后向东流入江汉平原,所以应该是发生在古长江贯通以后。
  答案:(1)中生代末期江汉盆地距海较远,四周高山环绕,水汽难以到达,降水较少;地处中低纬度,气温较高,蒸发强烈,流域降水量小于蒸发量;江汉盆地是内流盆地,径流不断从四周带来盐分进入湖盆;内流盆地形成时间长,盐分积累多。(4分)
(2)受板块碰撞影响,西部地壳强烈隆起;(2分)东部岩石圈向海洋伸展变薄,使得东部高原、高地陷落。(2分)
(3)(受板块挤压)甲地地壳持续抬升隆起,阻挡古川江南流,古川江最终由向西南流改为向东北流;(2分)青藏高原隆起使东部季风环流加强,降水增多,乙地东、西两侧河流整体侵蚀作用加强(或答地下喀斯特发育);(2分)乙地以东地区地壳陷落,(巫山与江汉盆地)高差增大,河流溯源侵蚀、下蚀作用加强,切穿巫山,(袭夺古川江)使得古川江东流。(2分)
(4)甲地有古长江流域中唯一的钛磁铁矿,江汉盆地中的钛磁铁矿沉积物只能来自甲地;(2分)该矿风化后经流水侵蚀,当古长江贯通后,钛磁铁矿碎屑才被古长江流水搬运至江汉盆地沉积。(2分)

  本文标题:2021年广东省选择性考试地理模拟测试卷1(2)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467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4670.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