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3-泥沙收支问题
真题统计 | 考点分布 | 考情分析/热点解读 |
2023年福建卷第6~7题 | 不同时期泥沙冲淤状况 | 此部分考查多结合河流的水文特征、水土流失及治理等考查,常以区域分布图、水文统计图等方式呈现,要求逆向推理河流含沙量、河道冲淤状况及其原因,我国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中游地区、入海口、水库附近等是常考命题区域。 |
2023年山东卷第6题 | 人类活动对河流含沙量的影响 | |
2021年福建卷第15~16题 | 河流含沙量、河口三角洲地貌 | |
2021年湖南卷第19题 | 冲淤状况分析 | |
…… | …… |
要点01 不同时间、空间的泥沙冲淤状况
要点02 河流含沙量状况分析
不同时间、空间泥沙冲淤状况
(2023·福建卷·6~8题)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图2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坡向 B.热量 C.堆积状况 D.盛行风向
2.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
A.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 B.吴淞江输沙量减少
C.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 D.吴淞江径流量减少
3.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
A.吴淞江航运条件改善 B.上海工商业发展
C.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 D.上海港泊位不足
【答案】1.C 2.A 3.B
【解析】1.吴淞江南北两岸同属于一个跨度较小的小尺度空间内,在坡向、热量、盛行风向上几乎不存在差异,不会导致吴淞江南北两岸植被上的显著差异,ABD错误;由于地转偏向力、水流惯性等原因,吴淞江南北两岸会形成堆积岸和侵蚀岸的差异,从而使南北岸形成了堆积岸凸岸芦苇、侵蚀岸凹岸杨柳的差异,C正确。故选C。
2.据图文材料可知,吴江长堤使北宋时期建成且吴江长堤西侧到现在的太湖岸线之间有大面积的北宋以后淤积区,说明北宋吴江长堤建成后其西侧淤积现象显著增强,A正确;受吴江长堤的阻隔和保护作用,湖水难以再对长堤的东侧产生冲刷作用,且长堤东侧河湖岸线不断向北收缩说明长堤东侧也是淤积加强而非侵蚀加强,C错误;吴江长堤建成后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即汛期时太湖通过吴淞江向外泄出的水(吴淞江的径流量〉和输出的沙也显著增加,BD错误。故选A。
3.据图可知,唐朝以来,太湖逐渐萎缩,蓄水量减少,导致吴淞江水量减少航运条件变差,A错误;上海工商业发展,农业用地少,粮食产量减少,且人口不断增加,粮食需求加大,而太湖平原为该区域的主要商品粮基地,因而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运输”要道,B正确;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上海港泊位不足与吴淞江成为上海“米粮要道”无直接关系,CD错误。故选B。
河流含沙量状况分析
(2021·福建卷·19题)(2021·福建·高考真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河口地貌的演变与海平面、河流输沙量等密切相关。2万年以来,恒河流域地壳相对稳定,但由于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约120米;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当今恒河河口(下图)原为下切河谷,2万年以来经历了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的演变。
(1)分析当今恒河河口地貌由下切河谷→河口湾→三角洲演变的原因。
(2)推测1.1万年以来恒河流域西南季风强弱的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
(3)有学者预测恒河三角洲未来将萎缩,分析该预测成立的条件。
【答案】(1)前期海平面上升(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原下切河谷被淹,形成河口湾;当今河口处落差变小,流速变慢,泥沙易淤积;后期海平面趋于稳定,恒河输沙量大,泥沙大量淤积逐渐形成三角洲。
(2)变弱。理由:地壳相对稳定,说明恒河流域面积基本不变,河流落差基本不变,河流携带泥沙能力基本不变;输沙能力锐减,说明径流量变小,降水量变小,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量变小。
(3)气候变暖,会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西南季风变弱,使恒河流域降水量减少,输沙量减少;生态退耕、修建水库等人类活动,使河流含沙量减少,输沙量减少;沉积速率小于侵蚀速率。地壳下降,且下降速率快于泥沙淤积速率。
【分析】本题以恒河三角洲为材料,主要涉及地貌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事物分析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表达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人地协调观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根据材料信息“2万年以来……海平面上升约120米”可知,恒河河口原为下切河谷时,河口与海洋的落差较大,以下蚀作用为主;后来海平面上升,导致下切河谷被淹没,形成河口湾;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可知,河口湾形成之后,河口与海平面落差变小,受到海水的顶托作用变强,河流流速降低,表现为以河流的沉积作用为主;根据材料信息“距今约0.7万年,海平面开始趋于稳定”可知,后期随着海平面的稳定,恒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在河口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地貌。
(2)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距今约1.1万年至今,地壳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运动,恒河流域面积稳定,汇水区域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河流的落差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携沙能力没有变化; 根据材料信息“恒河年入海输沙量在距今约1.1万年时达到顶峰(约25亿吨,当今约10亿吨)”可知,恒河的输沙能力降低,说明恒河的径流量减少,恒河的主要补给方式为雨水补给,主要为西南季风带来的降水,由此可知,恒河流域的降水量减少,西南季风变弱。
(3)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西南季风在减弱,会导致恒河输沙能力降低,恒河三角洲泥沙沉积减少;海浪对三角洲会持续侵蚀,会导致三角洲面积减小;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大量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低地,导致恒河三角洲被淹没;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水土流失治理的加剧,会导致恒河泥沙含量降低;在未来如果地壳发生下降,且下降速度快于泥沙淤积速度,也会导致恒河三角洲面积萎缩。
(2024·湖北·二模)“宽河固堤”和“束水攻沙”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治理黄河中积累的有效经验。近年来,在黄河下游通航改造中运用“束水攻沙”方法:在河道中心挖筑一条二级航道,并利用两边二滩的沙土。向河中心推延、堆高、筑成两条套堤,形成河中河(其剖面图如下图所示)。改造后可使航道加深,通航条件改善。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在宽阔的河岸加固大堤即“宽河固堤”,其主要作用是()
A.增加航道深度 B.减少淤积空间 C.提供宽阔航道 D.防止洪水漫溢
2.结合小浪底工程调水调沙,利用套堤“束水攻沙”可()
A.约束洪水期水流 B.提供足够的防洪、抗旱能力
C.增加洪水期水深 D.增强枯水期输沙、通航能力
3.黄河下游枯水期通航将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水陆联运,缓解陆运压力 B.京杭运河复航滞后
C.污染加重,生态恢复困难 D.生态旅游项目减少
【答案】1.D 2.D 3.A
【解析】1.“宽河固堤”主要是为泥沙的淤积留足空间,防止洪水漫溢,但对于如何提高枯水期河道的输沙、通航能力考虑较少,“束水攻沙”法恰好弥补其不足,因此增加航道深度、减少淤积空间、提供宽阔航道是“束水攻沙”法的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河中堤工程并不改变洪水期径流总量,难以起到防洪、抗旱作用,B错误;河中河(堤)使枯水期水流集中,深度增加,还可通过控制小浪底水库下泄水量来维持流量,从而增强其输沙、通航能力,D正确,AC错误,故选D。
3.水陆联运,可分担陆运压力,助推京杭运河复航,束水排沙能力增强,排除污染的能力也增强,有利于生态恢复和发展生态旅游,A正确,BCD错误,故选 A。
(2024·广东肇庆·二模)输沙集中度指数用于表达日输沙量对年输沙总量的贡献程度,值越大表示输沙越集中(径流集中度指数同理)。苦水河流域地处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会处,多发历时短、强度大的降雨。下图为苦水河流域1989—2019年径流集中度和输沙集中度统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苦水河流域1989—2010年输沙集中度指数高的主要原因是此地()
①土质疏松②多暴雨③降水丰富④人类活动强度减弱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苦水河流域2010—2019年输沙集中度指数的变化表明该流域()
A.年内输沙总量减少 B.土地沙漠化加剧
C.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4.A 5.D
【解析】4.苦水河流域地处腾格里沙漠和毛乌素沙地交会处,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但多发历时短、强度大的降雨。地表植被缺乏,土质疏松,因此1989—2010年输沙集中度指数高,①②正确,③错误;此段时间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增强,土地荒漠化加重,土质疏松,沙源增多,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输沙集中度指数用于表达日输沙量对年输沙总量的贡献程度,值越大表示输沙越集中,苦水河流域2010—2019年输沙集中度指数有所降低,只能反映日输沙量对年输沙总量的贡献程度下降,说明土地荒漠化减轻,生物多样性增加,B错误,D正确;不能反映年内输沙总量,A错误,径流集中度2019年较高,说明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匀,C错误;故选D。
(2023·福建·模拟预测)山东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著名的海岸带湿地,为黄河原入海口,是动植物的重要栖息场所,但目前原有生物的生境遭到破坏,湿地生态系统受到巨大威胁。下图为保护区不同年份1m等深线分布示意图,其中东侧岸线为人工防护岸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1m等深线分布的时空变化原因是当地()
A.泥沙淤积严重 B.泥沙补给减少 C.耕地开垦量大 D.修建大量水库
7.为缓解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问题,应当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生态补水 B.修建水库 C.生态输沙 D.建红树林防护带
【答案】6.B 7.C
【解析】6.该区域位于黄河三角洲,图中1m等深线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体上在向陆地后退,说明海岸线向陆地后退。若泥沙淤积严重,海岸线应前移,排除A;中上游植被恢复及修建水利设施等,使得向下游的输沙量减少,导致海岸线受海水侵蚀而后退,B正确;入海口盐碱化严重,耕地开垦较少,排除C;当地位于入海口附近、落差不大,不会大量修建水库,排除D。故选B。
7.由材料可知,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问题主要是海岸线后退,入海口滩地缩小,生物的生境受到破坏。生态补水能缓解土壤盐碱化问题,但对缓解海岸线退缩帮助不大,排除A;修建水库会导致入海泥沙进一步减少,海岸线会继续后退,排除B;生态输沙可缓解海水侵蚀对海岸线的影响,有效减缓海岸线后退,改善该保护区面临的生态问题,C正确;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沿海区域,不适合在此区域种植,排除D。故选C。
(2024·山西·模拟预测)马鞍山河段是长江下游典型的顺直分汉河段,河段内洲滩众多,消长频繁。2012—2016年马鞍山河段内洲滩此消彼长,洲滩的面积和形状发生了很大变化。图示意2012—2016年某时段马鞍山河段的洲滩分布。完成下面小题。
8.马鞍山河段内洲滩的主要形成原因是()
A.风力堆积 B.地壳抬升 C..侧向侵蚀 D.泥沙沉积
9.推测2012—2016年江心洲左缘的变化情况是()
A.向东生长 B.向东崩退 C.向西崩退 D.向西生长
10.2012—2016年心滩可能()
A.头冲(刷)尾淤(积),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B.头淤(积)尾冲(刷),与下何家洲连为一体
C.头冲(刷)尾淤(积),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D.头淤(积)尾冲(刷),与牛屯河边滩连为一体
【答案】8.D 9.B 10.A
【解析】8.洲滩位于河道内,其形成与风力作用关系小,A错误;地壳抬升,河流下切,容易形成河流阶地,而不是洲滩,B错误;侧向侵蚀会使河流展宽,但它不是形成洲滩的原因,C错误;洲滩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因流速减慢,堆积而形成的,D正确。故选D。
9.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江心洲左缘因受流水侵蚀作用而崩退,AD错误;结合图示指向标可知,应是向东崩退,B正确,C错误,故选B。
10.心滩头部迎着水流,受到流水冲刷,而尾部由于心滩的阻挡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淤积,随着淤积的泥沙增多,其可能与下游的下何家洲连为一体,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4·贵州贵阳·一模)黄河下游为典型的地上河。其孟津至高村河段为典型的游荡段,长约284km,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如图示意黄河全下游及游荡段累计冲淤量变化(冲淤量=淤积量-冲刷量)。完成下面小题。
11.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
A.搬运来大量泥沙B.人为筑高岸堤C.黄河含沙量极高D.泥沙大量淤积
12.该游荡段冲淤状况是()
A.宽窄相间,以淤积为主 B.宽窄相间,以冲刷为主
C.窄处冲刷,宽处淤积 D.窄处淤积,宽处冲刷
13.推断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小浪底水库调水冲沙 B.龙羊峡水库调蓄洪水
C.小浪底水库拦截泥沙 D.龙羊峡水库调水冲沙
【答案】11.B 12.C 13.A
【解析】11.结合所学知识,黄河中游流经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大量泥沙流入河流,经过河流的搬运作用,因黄河下游地势平坦流速减慢,泥沙逐渐沉积,河床抬高,为防止洪涝灾害,人们要筑高岸堤,所以黄河下游地上河形成的过程中河床不断提高的关键控制原因是人为筑高岸堤,B正确;由于从中游地区搬运大量泥沙,导致河流含沙量极高,下游泥沙大量淤积,河床抬高,为了防治洪涝灾害,人为筑高岸堤,所以搬运来大量泥沙、黄河含沙量极高和泥沙大量淤积都不是关键控制原因,ACD错误。故选B。
12.依据材料信息“游荡段平面上在较长范围内呈宽窄相间的藕节状,具有水流‘宽浅散乱’,主流摆动频繁、河槽易淤善冲等演变特点”, 河槽较窄处,水流较快应表现为“善冲”, 河槽宽浅处水流平缓,应表现为“易淤”,由此可知,C正确,ABD错。故选C。
13.读图分析,1999年黄河小浪底水库运行,之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小浪底水库运行后调水调沙使黄河下游冲刷量大于淤积量,A正确,C错误;1986年龙羊峡水库运行,之后1986-1999年累计冲淤量呈上升趋势,之后1999-2016年累计冲淤量呈下降趋势,说明1999~2016年期间该游荡段出现冲淤变化的主要原因与龙羊峡关系较小,BD错误。故选A。
(2024·广东汕头·一模)受河流径流与涨潮流共同影响,长江入海通道北支入海口(图a)存在水沙交换现象。图b示意2007—2016年北支不同河段各个港口的水深变化。总体来看,北支的冲淤演变趋势以淤积为主,部分地区表现为冲刷。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对比北支下段北岸,南岸泥沙淤积严重的自然原因是南岸()
A.海岸地形坡度较大 B.河流的流速较快
C.受涨潮流侵蚀较弱 D.地壳抬升更明显
15.与2007年相比,2016年北支入海通道出现的变化是()
A.河床总体深度保持稳定 B.上段河床泥沙持续淤积
C.中段更易发生海水倒灌 D.下段河床泥沙流失加剧
【答案】14.C 15.C
【解析】14.海岸地形坡度较大,泥沙不易堆积,则淤积少,A错误;河流的流速较快,泥沙易淤积至湖盆,而不是湖岸,B错误;受涨潮流侵蚀较弱,泥沙淤积量大,C正确;地壳抬升的影响通常范围较大,不会只影响南岸,D错误。故选C。
15.读图b可知,2016年较2007年,上段和中段水深整体变深,下段水深变浅,河床总体深度发生变化,A错误;上段变深,说明上段河床泥沙持续受到侵蚀,B错误;中段河床变深,地势较低,易发生海水倒灌,C正确;下段河床接近入海口,流速慢,且读图可知,下段水深变浅,说明泥沙淤积,D错误。
(23-24高三上·浙江杭州·阶段练习)河床的“驼峰”河段,指因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从而使水流和泥沙沉积发生改变。下图为黄河下游典型年份四个观测点河流平滩流量曲线图(平滩流量:在水位与滩面齐平情况下河槽的过流能力,能综合反映河流主槽的形态和大小)。完成下面小题。
16.从河流平滩流量变化看,该时段内黄河下游河床“驼峰”河段出现地及变化趋势是()
A.花园口附近逐渐消失 B.高村附近逐渐消失
C.花园口附近逐渐形成 D.高村附近逐渐形成
17.“驼峰”河段形成后,该河段()
A.过流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增强 B.过流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减弱
C.过流能力提高,泥沙沉积增强 D.过流能力提高,泥沙沉积减弱
【答案】16.D 17.A
【解析】16.由材料可知,河流的“驼峰”指冲淤作用导致某处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的河床。由图可知,在高村附近随着时间的推移,河流河床的平滩流量越来越小即河槽的过流能力降低。泥沙沉积增多,因此高村附近最可能出现“驼峰”,且逐渐形成并加强,D正确,B错误。花园口附近平滩流量较大,流速较快,不会出现“驼峰”,故AC错误,故选D。
17.黄河下游“驼峰”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不同河段的冲淤情况不同,造成过流能力出现明显的差异所致。读图可知,在高村河段的平滩流量最小,“驼峰”形成后,该处河段河床高于其上下游河段河床,则该处河段过流能力会降低,CD错误;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会增强,A正确,B错误;故选A。
18.(2023·江苏·模拟预测)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尾闾河道是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是河海交互作用的焦点区域。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阔河道频繁摆动、出汉、改道,每一次改道都经历由地下河到地上河决口的过程。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入黄河口的水沙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黄河尾间河道逐渐萎缩,断流频繁,泄洪能力降低。1999年小浪底水库下闸蓄水,2002年开始实施调水调沙,保证黄河不断流的同时改变了下游尾闾河道地貌。图1为黄河尾闾河道位置图,图2为1950—2017年黄河利津水文站年径流量和输沙量统计图。
(1)简述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发生周期性改道的原因。
(2)描述1950—1999年,黄河尾闾河段来水、来沙量变化状况及原因。
(3)指出2002—2017年利津水文站来水、来沙量的变化特征,并推测其对尾闾河道河床的影响。
【答案】(1)入海口地势较低;黄河含沙量大,河道淤积严重。
(2)来水、来沙量整体均波动减小。原因:水库蓄水拦沙;黄河沿岸取水量不断增加;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
(3)变化特征:整体上看,利津水文站来水量有所回升,来沙量有所减小。影响:来水量增大,来沙量减小,有利于冲刷河道,降低河床高度;使其与河口基准面(海平面)的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变缓,有利于河口泥沙沉积,减轻海岸侵蚀、海水倒灌。
【分析】本题以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尾闾河道为材料设置试题, 下设3个小问,涉及河流地貌及河流水温特征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地理实践力和综合思维素养。
【详解】(1)由材料可知,自然状态下黄河尾闾河道每次改道都经历由地下河到地上河决口的过程,可推测黄河尾闾地区地势低平,原河道决口后,河水漫流,不断侵蚀地面形成新河道,而后与海平面之间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减慢.流水挟带的大量泥沙不断淤积,导致河道转变为地上河,地上河再次决口,导致改道具有周期性。
(2)由图可知.1950—1999年尾闾河段来水、来沙量整体波动减小。原因主要是上游地区水库的修建、黄河流域内流域内用水量增大,减少河流输沙量、黄土高原生态治理减少了流域水土流失。
(3)据图可知,2002—2017年利津水文站整体上来水量与此前相比有所增加,来沙量与此前相比有所减小。这样的水沙运移变化有利于冲刷河道,降低河床高度;使河床与海平面的落差减小,河流流速变慢,有利于河口泥沙沉积,减轻海岸侵蚀、海水倒灌。
19.(23-24高三下·广东佛山·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罗河由青尼罗河和白尼罗河两大水系组成,目前青尼罗河为尼罗河下游提供了主要的径流量和输沙量。距今约20000~12500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气候变干,维多利亚湖成为内流湖,白尼罗河成为尼罗河下游的主要输沙来源,其河道上发育较多线状沙丘,河道常改道。白尼罗河的改道与线状沙丘的发育能够相互促进。距今10000年进入全新世早期时,气候变暖湿,白尼罗河河道的沙丘砂向下游迁移,覆盖在青白尼罗河交汇口以下的河漫滩上。图1示意尼罗河流域水系,图2示意白尼罗河某典型线状沙丘河段。
(1)对比分析末次冰盛期尼罗河下游泥沙来自白尼罗河比来自青尼罗河多的原因。
(2)阐述白尼罗河河流改道与线状沙丘发育的相互关系。
(3)说明全新世早期白尼罗河河道的沙丘砂向下游迁移并在下游两岸大量堆积的过程。
【答案】(1)末次冰盛期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青尼罗河河流径流较小;白尼罗河纬度位置较低,末次冰盛期冰雪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白尼罗河河道上发育较多线状沙丘,大量泥沙进入白尼罗河。
(2)线状沙丘发育,白尼罗河西侧河床抬升,河流向东改道;白尼罗河改道之后,河床裸露,为线状沙丘发育提供大量泥沙。
(3)全新世气候湿润,降水量较大,白尼罗河流量较大,侵蚀沙丘;河流径流量较大,搬运能力强,携带大量泥沙向下游迁移;下游地势平坦,河流流速降低,受到青尼罗河河水的顶托作用,大量泥沙在下游两岸堆积。
【分析】本题以尼罗河为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以及河流地貌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材料信息提取能力、地理知识调用分析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可从水量和沙量的角度展开分析。根据材料信息 “距今约20000~12500年前的末次冰盛期,气候变干”可知,末次冰盛期气温较低,气候干旱,降水较少,以降水补给为主的青尼罗河河流径流量较少,青尼罗河泥沙含量较少;白尼罗河纬度位置较低,热量条件高于青尼罗河,冰雪融水量较大,河流径流量较大,携带大量泥沙;根据材料信息“白尼罗河成为尼罗河下游的主要输沙来源,其河道上发育较多线状沙丘”可知,白尼罗河河道上发育较多线状沙丘,易被侵蚀,在风和流水的作用下,泥沙进入河道,导致白尼罗河含沙量较大。
(2)根据图示和材料信息可知,线状沙丘位于白尼罗河西岸,线状沙丘发育,会导致白尼罗河河道西岸泥沙不断堆积,河道变窄,白尼罗河河道向东移动,导致河流改道;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白尼罗河改道之后,原河道被废弃掉,形成白尼罗河故道,原河道河床裸露,能够为线状沙丘的发育提供大量的沙源,促进线状沙丘的发育。
(3)根据材料信息“距今10000年进入全新世早期时,气候变暖湿,白尼罗河河道的沙丘砂向下游迁移,覆盖在青白尼罗河交汇口以下的河漫滩上。”可知,全新世气候暖湿,降水量较大,冰雪融水量增大,白尼罗河流量增加,侵蚀能力增强,不断侵蚀线状沙丘;河流径流量增加,导致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携带大量的泥沙向下游迁移;白尼罗河下游河段地势较低,根据材料信息“覆盖在青白尼罗河交汇口以下的河漫滩上”可知,白尼罗河河水受到青尼罗河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较慢,搬运能力降低,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两侧堆积,形成堆积地貌。
20.(2022·辽宁大连·模拟预测)科罗拉多河纵贯科罗拉多高原,形成壮观的深切峡谷景观。葛兰大坝位于科罗拉多河上,建成于1963年,目前是美国第二高的水坝。葛兰水坝蓄水之后,大坝下游输沙总量减少,曾经丰富的河沙成为珍贵的资源,河岸环境受到威胁。支流泥沙的输入对葛兰大坝下游科罗拉多河河道及河岸系统的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下图示意科罗拉多河葛兰大坝。
(1)说明葛兰水坝蓄水后下游河段泥沙减少的原因。
(2)支流洪峰的泥沙大多淤积在交汇处以下一段距离内的干流中,试对此做出合理的解释。
(3)指出洪峰挟带的泥沙淤积空间分布复杂的原因。
【答案】(1)高坝蓄水空间大,大量泥沙在库区沉积,向坝下的输沙量下降;大坝调节径流,坝下径流量减少,尤其是洪峰大幅削减,挟沙能力降低。
(2)支流多瀑布、落差大、流速快、泥沙难以堆积,集中输向干流;干支流交汇河段顶托作用显著,流速慢,泥沙淤积;干流落差小,流速慢,支流输入的泥沙快速沉积。
(3)河道宽窄不一;河道弯曲;不同河段水下坡度及河流两岸地貌的差异大。
【分析】本大题以科罗拉多河上的葛兰大坝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河道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成因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本小题主要考查修建水坝对下游河段泥沙的影响。拦河建坝能起到蓄水拦沙的作用,使得下游河段淤积的泥沙减少。一方面,葛兰水坝作为美国第二高的水坝,水库的蓄水空间大,使得大量泥沙淤积在库区,导致下游的输沙量减少;另一方面,水库和水坝能起到调节径流的作用,使得洪水期时,大坝下游的径流量减少,输送泥沙的能力减弱。
(2)本小题主要考查河道泥沙淤积的条件。一般情况下,地势平缓、落差较小,流速缓慢的河段泥沙容易淤积。由图可知,科罗拉多河的支流上多瀑布,说明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泥沙不易淤积;而干流处地势较平缓,河流落差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干支流交汇处,河流的顶托作用强,使得支流汇入干流的流速减慢,泥沙大量淤积。
(3)本小题主要考查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特征复杂的成因。泥沙在河道中淤积的空间特征往往与河道的形状、宽窄深浅曲直的变化、河道底部和两岸的地形起伏状况等相关。由图可以发现,干流的河道宽窄不一,并且河道较弯曲,不同河段河道底部的坡度及两岸的地貌存在差异,导致河流的侵蚀和淤积的速率不同,泥沙淤积的空间分布较为复杂。
21.(2023·全国·模拟预测)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输送泥沙至海洋是地球表面物质迁移的重要途径。密西西比河作为美国境内第一长河,年均径流量大,输沙量多。入海水体悬沙浓度是决定入海泥沙通量的重要因素,且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敏感,其与流域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流域径流量及土壤侵蚀等密切相关。图1示意密西西比河流域位置,图2示意1976-2015年塔伯特兰丁监测站入海水体月均径流量与月均悬沙浓度的关系(数字表示月份)。
(1)分析密西西比河4月份入海水体月均径流量最大的原因。
(2)描述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特征。
(3)推测密西西比河II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与I期相比,发生变化的原因。
(4)简述由I期到II期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变化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流域内冬季降雪量大;4月为该流域春季,气温回升快,干支流及山区的积雪快速融化,形成大量径流汇入河流,从而使其4月份入海水体月均径流量最大。
(2)Ⅱ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整体上较Ⅰ期下降;I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呈明显的双峰变化,3月、7月均出现峰值;II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呈明显的单峰变化,1月份最高。
(3)森林得到保护,植被覆盖率提高,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护岸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减轻了流域的水土流失;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上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拦截了泥沙;农业区采用免耕等措施,减轻了水土流失。
(4)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下降,使密西西比河入海泥沙量减少,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不断遭受海浪侵蚀而退缩;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湿地面积减少,海水倒灌,导致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入海泥沙减少使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
【分析】本题以密西西比河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等地理核心素养。
【详解】(1)本题主要从河流的补给类型角度进行思考。结合图示可知,密西西比河位于美国中央大平原,流域内冬季降雪量大。4月份径流量大主要是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量大,气温回升快,干支流及山区的积雪快速融化,形成大量径流汇入河流。
(2)本题需要根据图中信息对比并描述两个时期的整体变化特征,还要分析每个时期内不同月份的变化特征。据图2可知,Ⅱ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整体上较Ⅰ期下降;I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呈明显的双峰变化,3月、7月均出现峰值;II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呈明显的单峰变化,1月份最高。
(3)根据材料“入海水体悬沙浓度是决定入海泥沙通量的重要因素,且对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敏感,其与流域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流域径流量及土壤侵蚀等密切相关”,由此可知密西西比河Ⅱ期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整体上较I期下降,其原因可以从生态修复、水土保持工程、水利工程建设,以及农业区进行保护性耕作等方面分析。如政府重视了对森林得到保护,植被覆盖率提高,改善了流域的生态环境,减轻了流域的水土流失;护岸工程等水土保持工程的建设减轻了流域的水土流失;密西西比河干支流上大坝等水利工程的建设拦截了泥沙;农业生产采用免耕等措施,减轻了水土流失。
(4)由材料可知,由I期到II期密西西比河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在下降,这会导致密西西比河向海洋的输沙能力降低,主要会对河口三角洲、沿海地区生态环境以及渔业资源等方面产生不利影响。入海水体月均悬沙浓度下降,三角洲面积不断遭受海浪侵蚀而退缩;且由于海水倒灌,导致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入海泥沙减少使海水中营养物质减少,渔业资源减少。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3-泥沙收支问题
上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2-盐分收支问题
下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4-热量收支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511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5118.html
上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2-盐分收支问题
下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热点题型4-热量收支问题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511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51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