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1(江苏专用)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7-1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023年7月22日至8月7日,几位中学地理教师在澳大利亚旅行,行程的第一站是澳大利亚西部的珀斯,之后包车自驾一路向北参观沿途美丽的自然风光。图1左图为澳大利亚简图,图3右图为包车内部座位示意图,图2为7月27日某时刻,一位教师在乙地拍摄的海平面日照图。据此完成下面各题。

1.某日几位地理教师于当地时间14:00-16:00自珀斯一路向北行驶时,推测图1所示车内四个座位中,避光效果最好的是()
A.A B.B C.C D.D
2.7月27日某时刻,一位教师在乙地拍摄了一幅海平面日照图(图2),请推断此时教师影子朝向()
A.东北 B.正西 C.东南 D.西北
【答案】1.D 2.C
【解析】1.根据材料,7月22日太阳直射北半球,全球非极昼极夜区东北日出、西北日落,该地位于南半球,正午太阳位于正北方。当地时间14:00-16:00时,即当地下午,太阳位于西北方向,ABC位置均会受到来自西北方向的太阳光照,因此车内四个座位中,D受位置AC的遮挡,座位避光效果好,故选D。
2.根据图片,海洋在乙地的西方,因此教师拍摄的是该地的日落图,此时是7月27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该地日落西北,所以太阳在教师的西北方,则影子在东南方向,故选C。
下图为北京时间9月20日08时亚洲局部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单位:百帕)。读图,回答第5、6题。

3.此时,()
A.甲地气压是1012.5百帕 B.呼和浩特云量比上海多
C.北京风速小于长春 D.上海气温高于广州
4.此后一周内,赣北地区()
A.迎来传统的霜降节气 B.鄱阳湖畔日落西北方向
C.将会经历一次寒潮天气 D.户外活动可能受降雨影响
【答案】3.A 4.D
【解析】3.根据图中等压线分布可知,每两条等压线之间气压差为2.5百帕,由此分析可知,甲内部为高气压,而该高压内部无等压线分布,故该高压中心气压应大于1012.5,小于1015,所以甲的气压值应为1012.5百帕,A正确;目前呼和浩特被高压系统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好,云量较少,而上海位于低压系统外围,且即将受到冷锋影响,云量相对较多,B错误;北京附近的等压线比长春密集,说明北京的风速大于长春,C错误;此时为9月20日,广州被高压系统控制,天气晴朗,气温更容易升高,而上海位于低压系统外围,并且即将受到冷锋影响,云量增加,气温不容易升高,而且广州纬度低于上海,故广州气温可能更高,D错误。故选A。
4.此时为9月20日,此后一周内秋分刚过,未达到霜降,A错误;9月20日-9月22日,太阳直射点仍位于北半球,鄱阳湖日落西北,9月23日秋分,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鄱阳湖日落正西,9月23日之后,太阳直射点移动到南半球,鄱阳湖日落西南,B错误;虽然江西北部即将受到冷锋的影响,但是此时为9月20日,气温仍然较高,达不到寒潮天气的标准,C错误;江西北部即将受到冷锋的影响,可能形成降水,故户外活动可能受到降雨影响,D正确。故选D。
华北一气象站(位置见左图)某月测得锋面过境前后近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数据,如右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7f9d6251-9d86-4f5f-8d8c-32d6574cecb8@@@7548147d-9ebd-491d-8de8-d4da00d62d81
5.该月最可能是()
A.1月 B.5月 C.8月 D.11月
6.与右图气象站所测风速变化有关的是()
①冷锋②暖锋③山谷风④海陆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5.D 6.A
【解析】5.该地区位于40°-41°,纬度较高,据温度判断在0°C附近波动,1月份该地区气温应该大部分时间在0℃一下,11月份是秋季,符合该地气温特点,D正确,A错误。5、8月气温应该在10℃以上,BC错误。故选D。
6.由图可知,气象站西侧为山地,锋面过境前后均以偏北风为主,可推测为冷锋过境;气象站的偏北偏西方向为山地,锋面过境时,受地形影响,使得气象站及其附近,气流下沉增温,气流下沉形成静风,①③正确;A正确,故选A。
气候变化通过引起海表水温、盐度、溶解氧以及局部海域上升流发生变动,进而影响鱼类生长、繁殖能力和分布。下图为我国北部湾海域2017-2018年强拉尼娜事件前后竹荚鱼生物量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e323b9e053ed4d6eade1ae4d3272b97d
7.拉尼娜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
①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高 ②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减弱
③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低 ④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增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强拉尼娜事件后,北部湾北部海域竹荚鱼生物量增多的原因是()
A.水温升高,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B.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
C.降雨增多,海水盐度下降 D.水温降低,繁殖生长速度加快
9.推测竹荚鱼的习性和栖息空间分别为()
A.喜暖水,栖息于中底层水域 B.喜暖水,栖息于表层水域
C.喜冷水,栖息于中底层水域 D.喜冷水,栖息于表层水域
【答案】7.C 8.B 9.A
【解析】7.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增强,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低,于是产生拉尼娜现象,③④正确;东南、东北信风势力减弱,中东部太平洋海域温度异常偏高会产生厄尔尼诺现象,①②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
8.强拉尼娜事件后,冬季风增强,冬季风为离岸风,把表层海水吹开下层海水上泛,导致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鱼群聚集,B正确;拉尼娜时期,我国的气温通常偏低,水温偏低并不利于繁殖生长,AD错误;拉尼娜时期,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增加,雨带北进速度快,南方地区相对减少,C错误。故选B。
9.读图可知,荚鱼主要生存在低纬度热带海域,喜暖水,而沿岸上升流增强,饵料丰富,鱼群集中,说明荚鱼随饵料而走,栖息于中底层水域,故选A。
岷江上游山区,是川西汉、藏、羌、回等多民族交融共居的多元化地区。图为岷江上游山地自然垂直带谱及民族聚落垂直分异图谱。完成下面小题。
@@@8226b9c6-288a-4881-b0fc-db25d0119fea
10.该区域谷地为()
A.宽浅河谷 B.V形峡谷 C.宽阔槽谷 D.冰川U谷
11.影响该地民族聚落垂直分异的重要因素是()
A.生计方式 B.人口数量 C.宗教信仰 D.风俗习惯
12.2200米~3200米是该区域聚落的集中分布地带,主要原因是()
A.节约耕地 B.坡度较缓 C.面积较大 D.水热均衡
【答案】10.B 11.A 12.D
【解析】10.根据材料,该区域谷地为岷江上游山区,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形成V形峡谷,B正确;宽浅河谷和宽阔槽谷是河流中下流地区的河谷,AC错误;冰川U谷是冰川侵蚀形成的,分布在冰川活动频繁地区,根据材料信息,该区域谷地是川西汉、藏、羌、回等多民族交融共居的多元化地区,D错误,所以选B。
11.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生计方式,决定了分布的海拔高度,如汉族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所以分布在800-1300米适合水稻种植的海拔高度,藏族以畜牧业为主,所以分布在海拔高的地区,高海拔地区,热量条件差,适合发展畜牧业和种植青稞等耐寒的粮食作物,A正确;人口数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对该地民族聚落垂直分异苦命影响很小,AC错误,所以选A。
12.材料中无法得出,2200米~3200米区域,坡度较缓,面积较大,BC错误;根据材料,1300-2200米,以干旱河谷水叶灌丛为主,气候干旱,不适宜居住,海拔3200米以上,为云杉-冷杉和高山灌丛-草甸,气候高寒,也不适宜居住,而2200米~3200米,分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气候较温暖湿润,水热均衡,更适宜居住,D正确;节约耕地不是影响聚落的集中分布的原因,A错误,所以选D。
热融湖塘是富含冰的多年冻土或大量地下冰融化,地表土层随之沉陷而形成热融洼地并积水形成的湖塘。热融湖塘的发育和演化具有周期性,不会持续向下或水平扩张。在一定条件下,热融湖塘会消失。下图示意连续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发育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e0f02d673ae249f2a94df3ca0579a61e
13.推断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
A.③④①② B.④③②①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
14.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
A.吸收太阳辐射较少 B.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少
C.冬季湖底温度较高 D.扩张速度将会持续加快
15.热融湖塘消失的原因可能是()
①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 ③富冰冻土层下部质地较坚硬
②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 ④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13.D 14.C 15.B
【解析】13.热融湖塘的形成过程:首先,在富冰多年冻土区,热融湖塘的形成通常始于冰楔融化形成多边形池塘;其次,热融湖塘一旦形成,水体较低的反照率通过吸收长波辐射增加蓄热,导致湖水与湖岸及湖底沉积物界面的年均温度增加,使湖塘在垂直和水平两个方向上继续扩张;然后,进一步加剧湖下多年冻土的融化和下沉,并导致湖底融区扩大、加深或贯穿。④阶段未出现湖水,③阶段冰楔融化后形成湖泊,①阶段热熔湖塘继续扩张,②阶段进一步扩大、加深,故图示热融湖塘的发育阶段为④③①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4.与图示其他阶段相比,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水较深,冬季受周围陆地影响较小,降温速度较慢,湖底温度较高,湖下多年冻土融化较多,C正确,B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水体面积较大,反射率较低,吸收太阳辐射较多,A错误;②阶段的热融湖塘湖底融区较大,可供融化的多年冻土有限,扩张速度不会持续加快,D错误。故选C。
15.降水量明显高于多年平均值,热融湖塘水量快速增加,湖岸线容易决口导致快速排水,热融湖塘消失,①正确;湖区大量沉积物快速积累,湖塘被沉积物填充造成陆地化,热融湖塘消失,④正确;气温明显低于多年平均值,蒸发量减小,湖塘水量较为稳定,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②错误;底部富冰冻土层质地较坚硬,湖塘水不易渗漏,热融湖塘不会消失,③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由于自热营力和人为破坏,破坏了多年冻土的热平衡,造成地表的凹陷。成为热熔沉陷,当凹地有积水时,成为热融湖塘。
杭州第19届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圆满闭幕。其场馆建设乘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办赛理念,确保满足赛事要求、助推城市建设、展现城市形象、服务市民群众。下图示意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分布与亚运村的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e200739-ee78-4d12-a1cf-ba8bde465083
16.杭州亚运会新建场馆占总场馆的比例,主要体现的办赛理念是()
A.绿色 B.智能 C.节俭 D.文明
17.亚运村作为各国(或地区)代表团驻地,主要满足其生活与交往需求。杭州亚运村空间布局的主要目的是()
A.平衡通往各比赛场馆的时间 B.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化与完善
C.实现居住与产业发展的平衡 D.加强城市中心区与远城区的联系
18.杭州亚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方式不包括()
A.承接体育赛事,最大限度发挥比赛功能
B.承接大型会议会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
C.向社会大众开放,服务老百姓日常锻炼
D.拆除后建设商品房,满足市民购房需求
【答案】16.C 17.A 18.D
【解析】16.由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分布与亚运村的关系图可知,杭州亚运会新建场馆占总场馆的比例较小,说明场馆的建设费用较少,符合杭州亚运会节俭的办赛理念,因此C项正确,ABD错误。故选C。
17.由杭州亚运会的场馆分布与亚运村的关系图可知,比赛场馆的空间分布不均匀,而亚运村位于到达各比赛场馆的交通圈的中心,方便运动员和裁判等合理规划通往各比赛场馆的时间,因此A项正确。由题干可知,亚运村主要满足比赛期间运动员、裁判等的生活与交往需求,而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转化与完善、实现居住与产业发展的平衡及加强城市中心区与远城区的联系并不是杭州亚运村空间布局的主要目的,所以BCD错误。故选A。
18.亚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的合理利用方式主要从比赛、会议使用、旅游等方面分析。体育场管体育设备完善,可以主动承接国际国内体育赛事,最大限度发挥比赛功能,因此A项不符合题目要求。场馆空间相对较大,能够容纳较多人员,可以承接大型会议会展,服务当地经济发展因此B项符合题目要求;运动场馆可以发挥公益性,向社会大众开放,服务老百姓日常锻炼,开发体育场馆为主题的旅游活动,服务大众社会,因此C项不符合题目要求;杭州亚运会结束后,体育场馆拆除后建设商品房,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巨大的经济损失,是一种不合理的举措,因此D项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
2022年7月底,非洲能源大国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和尼日尔签署谅解备忘录,计划修建一条4000千米的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天然气管道,将天然气先从西非的尼日利亚运出,向北经尼日尔,最后运至阿尔及利亚,再由阿尔及利亚利用现有管道输至欧洲,该工程项目需要总投资130亿美元。该计划早在40多年前就已经提出,但至今仍未动工。下图示意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规划路线(待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f3519782259a41f5b4724705b833c1e1
19.推测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计划40多年仍未动工的主要原因有()
①工程项目融资量大 ②途经高风险地区多 ③沿途炎热干旱缺水 ④施工技术尚未过关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0.在阿尔及利亚利用现有管道输至欧洲,可以()
A.缩短线路长度 B.扩大输送气量 C.提高能源价格 D.降低建设成本
21.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建成后,对欧洲能源安全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A.维护各国社会稳定 B.拓宽能源进口渠道
C.稳定能源生产总量 D.增加社会就业机会
【答案】19.A 20.D 21.B
【解析】19.读图可知,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路线沿途穿越撒哈拉沙漠,环境恶劣,但现有技术已经克服。导致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计划40多年仍未动工的主要原因:首先是该工程项目预计总投资需要130亿美元,由于沿途三国均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较弱,因此,该工程项目融资困难;其次,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项目目前所处的地缘政治环境很特殊,沿途通过高冲突风险地区较多,各国对安全风险的处理能力较弱,①②正确。干旱和施工技术不是主要原因,③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读图可知,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在阿尔及利亚利用其现有管道将尼日利亚的天然气输送至欧洲,由于减少了部分管道线路的建设,可以缩短建设工期,降低建设成本,提前输气时间,提高经济效率,D正确。利用现有管道对线路的长短和输送气量影响较小,提高能源价格的说法不符合实际,ABC错误。故选D。
21.读图可知,欧洲多为经济发达地区,天然气消费量大,市场广阔,而欧洲大部分地区天然气资源短缺,欧洲天然气主要来源于俄罗斯及北非地区。撒哈拉沙漠天然气管道气源主要是来自几内亚湾北岸油气资源丰富的尼日利亚,终点为欧洲南部地区,该天然气管道建成后将有利于拓宽欧洲天然气能源进口途径,缓解欧洲地区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在稳定欧洲能源安全上具有重要意义,B正确。稳定能源生产总量的说法过于绝对,C错误。维护各国社会稳定和增加就业机会不是对能源安全生产的影响,AD错误。故选B。
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出现高温异常事件,多个省份高温异常值大于3℃。研究表明,长江以南地区温度异常和南印度洋地区海温异常存在重要联系。图1示意2021年9月我国南方地区温度距平场,图2示意南印度洋海温异常对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异常事件的影响机制。完成下面小题。
@@@bfe56fcf8d9f4e158e19a58e6d59584a
图1图2
22.2021年9月长江以南高温异常区的分布特征表现为()
A.与纬度大致呈正相关 B.大于3℃的地区较为分散
C.与经度大致呈负相关 D.极大值位于湖南中部地区
23.与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高温异常事件关联性最大的是()
A.南印度洋暖海温区气温异常下降 B.哈得来环流增强
C.南印度洋冷海温区气温异常上升 D.反气旋偏西偏弱
【答案】22.D 23.B
【解析】22.据图1可知,2021年9月长江以南大部分地区温度较常年平均值偏高,其中湖北、安徽、浙江、贵州、广西、湖南、广东、江西等8省(区)部分区域为温度异常的大值区,温度异常偏高3℃~4℃,温度异常的极大值位于湖南中部地区,D正确;据图分析可知,图中的高温区域以湖南中部为中心,温度偏高区向高低纬度递减,不与纬度呈正相关,A错误;图中大于3℃的地区集中在湖南、江西、浙江和湖北部分地区,分布较为集中,B错误;图中高温异常区与经度相关性不大,C错误。故选D。
23.据图2分析可知,由于南印度洋冷海温区气温异常下降,暖海温区气温异常上升,导致东亚地区哈得来环流增强,造成长江以南地区受异常下沉气流控制,从而造成我国2021年9月长江以南地区出现了异常高温,B正确;而南印度洋暖海温区气温异常下降、南印度洋冷海温区气温异常上升都会导致哈得来环流减弱,不利于我国长江地区产生异常高温天气,AC错误;而热带东南印度洋的暖海温引起海洋性大陆(位于95°E到145°E,11°S到9°N的陆地)至热带西太平洋对流层低层东风异常,西北太平洋反气旋环流异常,使得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且范围偏西,有利于维持长江以南的气流异常下沉运动,而反气旋偏西偏弱则不利于长江以南地区形成下沉气流,故不易形成高温天气,D错误。故选B。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4分。
2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地处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定县红岩岭景区山高谷深,石灰岩陡崖壁立,人烟稀少。在层次分明的巨大石灰岩山体上,分布着温带落叶阔叶林、灌木和草本植物,山顶和鞍部的植被类型差异显著,陡崖的中下部形成了大量的黑色干死苔藓的痕迹(如下图)。
@@@3f8fe4f1-d92f-4e2c-a258-97a7e273ebb2
(1)请给出石灰岩陡崖形成的合理解释。(5分)
(2)分别指出图中山顶和鞍部的植被类型,并说明理由。(6分)
(3)指出干死苔藓痕迹的形态特征,并推测干死苔藓痕迹的形成过程。(9分)
24.【答案】(1)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带;流水侵蚀成沟谷;下部凹岸侵蚀作用强,造成向内凹陷;上部重力崩坍;流水带走崩坍石块。(5分)
(2)类型:山顶为灌木和草本植物,鞍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理由:鞍部海拔较山顶低,易于汇水,水分条件好,可生长温带落叶阔叶林;山顶海拔高,坡度大,土层薄,水分条件差,只能生长灌木和草本植物。(6分)
(3)形态特征:自上而下呈条带状。形成过程:大气降水渗入山体,存储于石灰岩的裂隙中;山体中的水在悬崖峭壁的裂隙中流出并在崖壁上向下流动,苔藓在湿润的环境下生长,呈条带状向下延伸;随着山体中的水干涸,苔藓没有水分的滋养慢慢死亡,形成条带状的干死苔藓的痕迹。(9分)
【详解】(1)灰岩陡崖的形成从内力作用、外力作用两方面入手,地壳运动形成断裂带,外力作用包括流水侵蚀、差异性侵蚀、重力崩塌、流水搬运等。在地质历史时期,受地壳运动的影响,太行山区形成断裂带,断裂发育。其次,地处季风气候区,受流水侵蚀,形成众多沟谷。结合图中河流信息可知,在下部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造成河岸向岩石内部凹陷,其上部岩体受重力影响而崩塌,流水带走崩塌石块,从而形成石灰岩陡崖。
(2)由图可知,山顶植被稀疏,鞍部茂密,结合该地的气候特点可知,山顶多灌木和草本植物,鞍部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植被差异主要是水分差异造成的。具体来说,鞍部地区海拔相对山顶较低,汇水条件较好,水分条件较好,可生长发育当地的地带性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山顶海拔高,坡度相对较大,土层发育差,土层浅薄,储水条件差,更适合耐旱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生长。
(3)由图可知,干死苔藓痕迹的形态特征是自上而下呈条带状;形成过程首先是水分条件,水分条件的前提是水从石灰岩的裂隙渗出,苔藓在湿润的环境下生长,形成条带状的苔藓植被。同时,随着山体中的水干涸,裂隙中流出水分减少,苔藓没有水分的滋养从而慢慢死亡,最终形成条带状的干死苔藓的痕迹。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位于湖南东部的长株潭城市群是长沙、株洲、湘潭的合称,历史上三城分分合合,如今三城同城化速度加快。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长株潭都市圈发展规划》。该都市圈以湖南全省8.92%的国土面积、22.41%的人口,创造了将近40%的经济总量。长株潭三市交会地区,拥有目前世界面积最大的城市群绿心,绿心中央公园里人流如织。下图为1994~2013年间长株潭城市建设用地分布变化示意。
@@@9b5c0b61-42f1-401e-8769-c9128cb86da8
(1)根据图中信息,说出长株潭城市群发展的表现。(3分)
(2)简述长株潭都市圈对湖南省经济发展的意义。(6分)
(3)从城市化问题的防治角度,简述长株潭规划“绿心”地带的作用。(8分)
25.【答案】(1)城市数量增多;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间的距离缩小。(3分)
(2)通过都市圈(或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湖南省(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湖南经济增长。(6分)
(3)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局部小气候,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限制城市无序扩张(或控制城市规模)。(8分)
【详解】(1)据图示可知这段时间里城市数量明显增多,城市的规模(城市用地面积)都不断扩大,城市化率大幅提升,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距离缩小。
(2)该都市圈为湖南省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有利于吸引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在此集聚,通过都市圈(或城市)的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同时,本地区经济快速发展,有利于优化本地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促进要素合理配置,提高湖南省(水、土地等)资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的发挥其优势,提高区域竞争力,带动全省经济发展。
(3)“绿心”地带以绿化带为主,植被具有保护区域生态环境,缓解城市热岛效应,调节气候,涵养水源的功能;提高植被覆盖率有助于保护绿地景观,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绿心可作为市民提供休闲场所,改善居民人居环境;绿心地带能限制城市无序扩张。
2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人口耕地弹性系数为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可以衡量人口耕地关系紧张程度。乌蒙山区地处滇、黔、川三省交界处,地势东北低西南高,境内山高坡陡、切割纵横,相对落差大,低海拔地区多为河谷地带,中高海拔地区分布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草场,受自然和人为双重原因的影响,耕地减少的现象突出。下表为乌蒙山区人口、耕地情况统计表,下图为乌蒙山区各海拔高程地带人口耕地弹性系数变化图。
海拔高度(m) 人口密度(人/km2) 耕地比例(%) 耕地减少率(%)
<1000 244.87 6.75 15.06
1000~1300 247.85 19.94 15.70
1300~1600 265.67 29.28 8.60
1600~1900 264.36 14.09 8.89
1900~2200 193.45 14.02 6.86
2200~2500 154.37 13.36 4.19
>2500 117.81 2.55 7.97

@@@b7e8720a-15c6-48ce-8b8c-fc56f9d37d65
(1)简述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垂直分布的共同特征。(3分)
(2)推测1300~1900m的中海拔地区耕地面积大的原因。(4分)
(3)指出耕地减少的总体垂直变化趋势,并比较1000m以下低海拔地区与2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耕地减少的人为原因差异。(6分)
(4)推测1900m以上高海拔区域人地关系日趋缓和的原因。(4分)
26.【答案】(1)特征:乌蒙山区人口与耕地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1300-1600m附近),以此为界,海拔高度向上、向下扩展,其人口与耕地均呈现递减的现象。(3分)
(2)原因:1300~1900m的中海拔地区,地形逐渐变得相对平缓,气候条件组合较好(温度和降水状况对经济活动和人体健康都比较适宜),而且坝子分布较为集中,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宜耕地比例较高。(4分)
(3)总体变化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减少率总体呈递减态势。
差异:1000m以下低海拔地区属于河谷地带,峰高谷深,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增强,低海拔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耕地呈快速减少态势:2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属于山地高原地区,宜耕地越来越少,为保护环境,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或退耕还林还草),使耕地减少。(6分)
(4)原因:受人口压力和环境影响,人口大量外流: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减少程度变小。(4分)
【详解】(1)根据乌蒙山区人口、耕地情况统计表中的数据可知,不同高度乌蒙山区人口密度与耕地比例有明显差异,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1300-1600m附近),以此为界,海拔高度向上、向下扩展,其人口与耕地均呈现递减的现象。
(2)根据上题可知,乌蒙山区耕地集中分布在中海拔地带(海拔1300-1600m附近)。根据材料可知,中高海拔地区分布有西南地区最大的高原草场,地形相对比较平坦开阔。同时乌蒙山区纬度较低,中海拔地区气候更温和,气候条件组合较好(温度和降水状况对经济活动和人体健康都比较适宜);而且地形平坦的地区更有利于泥沙堆积,坝子分布较为集中,土层深厚,保水保肥能力强,宜耕地比例较高。
(3)读表格数据可知,海拔1300m以内地区耕地减少率高达15%,1300-1900m之间的区域接近9%,而1900m之上小于8%,因此蒙山区随着海拔的升高,耕地减少率总体呈递减态势。乌蒙山区境内山高坡陡、切割纵横,相对落差大,低海拔地区多为河谷地带,峰高谷深,环境极为脆弱,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人口压力的增强,低海拔地区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耕地呈快速减少态势;而2500m以上高海拔地区属于山地高原地区,热量条件较差,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同时适宜耕地的面积越来越少,为保护环境,部分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或退耕还林还草),使耕地减少。
(4)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00m以上高海拔区域人口耕地弹性系数较高,说明土地面积百分比和人口百分比之比较大由于高海拔地区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同时环境更为恶劣,人口大量迁出,人口数量减少。同时受人类活动干扰程度逐渐降低,耕地减少程度变小。这样人均耕地面积有所增加,因此,人地关系日趋缓和。
  本文标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1(江苏专用)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86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860.html

    标签:高考地理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