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4(湖南专用)
2023年9月23日至10月8日杭州亚运会成功举办,对外展示了杭州的城市形象。亚运会场馆建设秉承“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理念,既满足赛事要求,又助推城市建设,服务市民。下图为场馆建设前某学者提出的亚运会场馆分布与城市空间关系三种模式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三种场馆分布模式优缺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场馆多,投资大,还不利于运动员休息与比赛
B.内置集群式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围,建设成本高,易造成交通拥堵
C.三种模式都带动主城区土地开发,促进了杭州城市规模的扩大
D.拓展集群式既有利于城市外围发展,又使比赛场馆相对集中
2.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能实现“绿色、智能”设计理念,关键在于()
A.政策要求严 B.市场需求大
C.科技力量强 D.交通设施好
【答案】1.D 2.C
【解析】
1.图可知,分散式布局,新建场馆少,排除A;内置集群式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城区内,排除B;拓展集群式位于主城区外围,既集中分布,又有助于带动主城区外围的土地开发,D正确,排除C。故选D。
2.政策、市场起导向作用,交通设施起支持作用,最终的实现还是要靠技术,故ABD错;"绿色、智能"理念需要很多技术支撑才能实现,例如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每年可节约10万度电;亚组委应用了3D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缩),EIⅣN(建筑信息模型)IOT(物联网)和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全面提升场馆智能化水平,因此科技力量强是实现'绿色、智能”理念的关键,C对。故选C。
【点睛】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历史文化、宗教等,其中影响功能区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地租水平的高低,即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大小。城市功能区的调整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可以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客运中心站点为()
A.高铁站 B.汽车站 C.地铁站 D.航空港
4.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
A.居住生活空间 B.交通换乘空间
C.工业生产空间 D.娱乐休闲空间
5.站城融合发展的目的有()
①完善综合交通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扩大城市规模④优化城市空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A 4.B 5.D
【解析】
3.众所周知,铁路是城市的“腾飞路”,车站是城市的“加油站”。所谓“站城融合”,是指铁路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铁路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A正确;地铁站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商业发达,很难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C错误;汽车站没有高铁站效果好,B错误;航空港离市中心远,需要广阔的土地,占地面积大,连接两端的地点比较远,不易于城市融合,D错误。故选A。
4.根据图示可知,中转客流促生交通换乘空间,B正确,其他选项与中转客流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5.站城融合是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所以站城融合可以进一步促进交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①正确;站城融合后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②④正确;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不是主要目的,③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在站城融合新理念下,以“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为特点的“中国第四代铁路客站”正在显现,客运枢纽升级,城市美丽蝶变。
快递包装箱碳足迹分为原料阶段、生产阶段、利用阶段及运输阶段。其中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A.非季风区数量均小 B.高原山区数量均小
C.南方地区数量均大 D.发达地区数量均大
7.甲省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
A.木材产量大 B.森林面积广 C.经济发展快 D.物流业发达
8.减少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的手段有()
①大力保护原始森林②创新仓储运输技术③开发环境友好新材料④包装箱回收再利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6.A 7.A 8.D
【解析】
6.结合图示信息,非季风区(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地区)数量均小,A正确。季风区的山区数量较大,B错。地处南方的上海、重庆等地区,经济发达,数量较小,CD错。故选A。
7.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甲省为广西,人工林种植面大,木材产量大,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最大,A正确。东北林区的森林面积也广,但原料阶段碳排放量小,B错。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C错。物流业发达主要影响运输阶段的碳足迹,对原料阶段碳排放量影响不大,D错。故选A。
8.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与原始森林无关,①错。创新仓储运输技术主要影响运输阶段的碳足迹,与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无关,②错。开发环境友好新材料以及包装箱回收再利用均可以减少原料碳排放,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 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
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 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
10.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9.A 10.A
【解析】
9.秋冬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利于霜的生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D。故选A。
10.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人们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时,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的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植物丰富。为了解植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变化规律,科学家选取了保护区内三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人工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自然状况下,其演替方向是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森林的物种丰富度由物种的迁入和物种的灭绝两个过程决定。表为三个森林群落的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11.该自然保护区的天然林属于()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2.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A.物种多样性先增后降 B.灭绝的物种多于迁入的物种
C.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 D.草本植物的个体数不断增加
13.推测该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 B.人类活动 C.地貌变化 D.生物入侵
【答案】11.B 12.C 13.B
【解析】
11.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地带性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天然林属于常绿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结合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乔木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增加,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C正确;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说明灭绝的物种少于迁入的物种,A、B错误;草本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减少,D错误。故选C。
13.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可知,该保护区曾经的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种上了人工林(马尾松林),随着保护区的建设,森林群落受到人类的干扰减弱,逐渐由人工林演替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B正确;气候短期变化不大,A错误;地貌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破坏,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与生物入侵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总面积约1133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冬克玛底河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的河谷为平坦开阔的稀疏草地,地表植被矮,多在5~10cm,根系深度主要集中于0~40cm。暖季(6~9月)温凉而湿润,冷季(10月翌年5月)干燥而寒冷。下图表示冬克玛底流域下游河谷山坡某处土壤月平均湿度时空变化土壤饱和湿度为0.4。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该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B.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
C.冬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D.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相同
15.5―6月表层土壤水分迅速饱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冻土解冻 C.积雪融化 D.冰川融化
16.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植被()
①类型发生改变②分布海拔升高③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④返青时间延迟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B 15.B 16.C
【解析】
14.A选项不属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A错;图中4—10月间,土壤湿度等值线向右侧倾斜,说明随着埋深增加,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在延后,说明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B正确;读图可知,夏季(6—8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小,C错;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不同,且湿度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D错。故选B。
15.该流域地处长江源区,海拔高,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5—6月,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解冻,大量水分释放到土壤中,使土壤水分迅速饱和,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6.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暖的趋势。该地区的主要植被为高寒草甸,类型并未发生改变,①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寒草甸的分布海拔上限升高,②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永久冻土的埋深增加,有利于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③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热量条件改善,返青时间提前,④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4分)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3分)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6分)
【答案】
(1)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岩层不稳定,多滑坡、危岩落石区、煤炭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
(每点2分,答对其中1点得2分)
高差:150米~200米。(每点1分,答对其中1点得1分)
(3)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6分)
【分析】本题以香坝河特大桥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地形垂直剖面的绘制、桥隧结合方式修建高铁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
(1)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且等高线较为密集,香坝河穿越该区域,且河谷处等高线密集,形成峡谷地貌,故该地地形为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图中显示该区域多滑坡、煤矿采空区、危岩落石区等,故该地岩层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
(2)地形垂直剖面绘制:1. 定线: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剖面基线为MN一线。2. 找点:找出MN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从M开始,依次出现1~15个点,最后在N点处终止。3. 取尺: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故为1:3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是根据图幅(本题设定纸张高度为10厘米)和剖面图的垂直高差来确定,本题可以将垂直比例尺定为1:4500。4. 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1050米、1100米、115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图MN与等高线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向矩形底边(如图所示的MN)引出的垂线。5. 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M、N点及河谷高度可以根据其所在高度范围进行大致的标注。6. 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点M’一直连到点N’,即得MN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7. 注意点: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本题中主要是河谷处(7’和8’之间)应为凹线,14’和15’之间应为凸线。连接所有点之后,最终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并擦掉辅助线,得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由等高线图可知,河面的高度范围是1050米~1100米的开区间,桥的端点位于等高线1250米上,故桥面高度为1250米,两者相减得出高差为150米~200米。
(3)高铁弯道少,弯道半径大,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该区域高铁经过山区峡谷,地势起伏大,多座桥梁和隧道可以降低坡度,保证高铁的平顺性,行车更安全;可以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沿线有落石区、陡坡区等,该地多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建设造成威胁,修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元古代晚期,渤海与北黄海属同一古老陆块。中生代构造运动中,该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北黄海和渤海盆地,连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陆地成为胶辽陆桥。之后胶辽陆桥不断解体,形成庙岛群岛雏形。在其后漫长地质历史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第四纪冰期,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各岛屿均有黄土覆盖。
(1)指出庙岛群岛附近断裂带主要延伸方向并简述胶辽陆桥形成过程。(5分)
(2)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大幅下降,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
(3)研究表明,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颗粒更粗且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东北-西南走向。(每点1分,答对其中1点得1分)庙岛群岛与黄、渤海属同一古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古陆块东西两侧断裂下陷,中部相对抬升,形成陆桥。(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冰期气温低,使得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形成的降水中,降雪的比例增大;陆地冰川规模扩大,陆地水量增加;冰川融水减少,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3)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周边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并沉积;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渤海海床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泥沙及浮游生物遗体搬运到庙岛群岛上沉积;渤海湾是庙岛群岛主要沙源地,与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离沙源地更近,导致沉积物颗粒更粗且富含浮游生物化石。(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6分)
【分析】本大题以渤海地区地质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
(1)由材料可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原为连在一起的陆桥,后解体形成该群岛。根据两半岛的位置和群岛位置可推断,断裂带延伸方向应为东北-西南走向。庙岛群岛与黄、渤海属同一古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今渤海海域处古陆地和黄海西北部古陆地断裂下陷,中部相对抬升,只留下群岛位置处连接两半岛的陆桥。
(2)冰期是地质历史中较短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时气温低,海洋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时,由于温度比现在低,更多形成了降雪;同时由于温度低,陆地冰川融化少,冰川规模增大,陆地水体增加,进一步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入海径流减少,导致海平面下降。
(3)浮游生物喜欢相对温暖的环境,气候温暖期,海平面由于冰川大量融化而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在温暖期,地表径流入海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渤海并沉积。冰期时,气温降低,形成了大量冰川且注入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导致海平面下降,渤海海床出露, 冬季风将其上沉积的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侵蚀搬运至庙岛群岛上沉积,因此渤海湾是群岛的主要沙源;由图示可知,庙岛群岛离沙源渤海海床更近,而黄土高原距离其沙源更远,因此,风力沉积过程中庙岛群岛地区距离海床沙源地更近,其沉积颗粒较大,而且富含浮游生物的化石。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大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经济发展对煤炭行业的依赖性强;第二产业独大,且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大同市云州区有5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黄花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
(1)目前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大同城市发展?(4分)
(2)指出云州黄花品质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2分)
(3)为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4分)
【答案】
(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土壤富含矿物质;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候和土壤各1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2点得2分)
(3)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分析】本题考查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
【详解】
(1)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中仍以重工业为主,污染较严重,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经济效益低,因此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2)大同市云州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大同市云州区位于黄土高原,土壤富含矿物质,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3)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培育良种,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宣传,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延长生产链,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小浪底水库是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水,将小浪底水库的库容量由40亿m3左右降低到2亿m3左右,大量滩涂出露水面;第二阶段为调沙,上游万家寨、三门峡等水库放水,冲击并排出小浪底水库泥沙,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2002年以来,通过小浪底水库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工程,30多亿吨泥沙被输入大海,黄河泥沙治理效果显著。图1为小浪底水库位置示意图,图2为2000年和2015年调水调沙后黄河小浪底-利津河床高程变化示意图。小浪底一夹河滩部分河段为游荡型河道,河道横断面比较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尤其是汛期。
(1)推测黄河每年安排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有利影响。(4分)
(3)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为黄河下游的通航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黄河下游要实现通航还有不小的阻碍,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时间:6-7月份(汛期前)。(每点2分,答对其中1点得2分)
理由:黄河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水,利于水库下游冲沙;降低库区水位,库底泥沙出露,利用上游水库泄洪完成库区排沙;黄河汛期来临前腾出库容,提高蓄洪削峰能力。(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抬升,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提升;下游防凌汛压力减小;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善海水入侵状况,遏制了海岸线蚀退;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3)航道疏浚任务繁重,维护成本高;黄河总体流量较少,下游水位季节变化大;部分河段河道游荡多变,河势变化剧烈;黄河下游存在多处阻碍通航的建筑物。(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分析】本题以小浪底水库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航运条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
(1)读图可知,黄河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7月份,时间集中在汛期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少,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的水,使水库下游河道水量增大,流速加快,冲沙效果好。②降低库区水位,大量滩涂出露水面,通过万家寨、三门峡水库的泄洪完成库区排沙。③在黄河汛期来临之前,通过调水调沙,腾出库容,可以提高小浪底水库的蓄洪削峰能力。
(2)由图可知,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明显,可以有效遏制小浪底——利津段河床的抬升,提升下游河道应对洪水的能力;由于下游河槽受冲刷,凌汛封河期河道过流能力增强,减小了防凌汛压力;调水调沙使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及入海口沿岸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三角洲和滩涂湿地;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淡水和泥沙进入河口地区,海水入侵的问题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海岸线的蚀退;调水调沙带来大量淡水和泥沙,增加了下游的水量,满足了黄河口的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了黄河口的生态环境,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
(3)主要从维护成本、下游水位变化、河道变化、建筑物阻碍等方面分析。航道疏浚任务繁重,维护成本高;黄河总体流量较少,下游位于季风区,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浪底一夹河滩部分河段为游荡型河道,河道横断面比较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尤其是汛期;黄河下游存在多处阻碍通航的建筑物。
1.下列关于三种场馆分布模式优缺点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散式布局分散且新建场馆多,投资大,还不利于运动员休息与比赛
B.内置集群式主要分布在主城区外围,建设成本高,易造成交通拥堵
C.三种模式都带动主城区土地开发,促进了杭州城市规模的扩大
D.拓展集群式既有利于城市外围发展,又使比赛场馆相对集中
2.杭州亚运会场馆建设能实现“绿色、智能”设计理念,关键在于()
A.政策要求严 B.市场需求大
C.科技力量强 D.交通设施好
【答案】1.D 2.C
【解析】
1.图可知,分散式布局,新建场馆少,排除A;内置集群式主要集中分布在城市主城区内,排除B;拓展集群式位于主城区外围,既集中分布,又有助于带动主城区外围的土地开发,D正确,排除C。故选D。
2.政策、市场起导向作用,交通设施起支持作用,最终的实现还是要靠技术,故ABD错;"绿色、智能"理念需要很多技术支撑才能实现,例如杭州奥体中心体育游泳馆,智能导光系统通过屋顶的210根导光管,将室外自然光引入场内,每年可节约10万度电;亚组委应用了3DGIS(三维地理信息系缩),EIⅣN(建筑信息模型)IOT(物联网)和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等技术全面提升场馆智能化水平,因此科技力量强是实现'绿色、智能”理念的关键,C对。故选C。
【点睛】城市功能区主要有商业区,住宅区和工业区。影响城市功能区分布的因素包括地租水平、交通通达度、历史文化、宗教等,其中影响功能区分布最主要的因素在于地租水平的高低,即不同功能区付租能力的大小。城市功能区的调整跟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政策等因素息息相关。
站城融合是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中心,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下图示意站点客流—城市功能空间促生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可以最先实现站城融合的客运中心站点为()
A.高铁站 B.汽车站 C.地铁站 D.航空港
4.站城融合发展促生城市功能空间,图中L示意的功能空间是()
A.居住生活空间 B.交通换乘空间
C.工业生产空间 D.娱乐休闲空间
5.站城融合发展的目的有()
①完善综合交通②调整产业结构③扩大城市规模④优化城市空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3.A 4.B 5.D
【解析】
3.众所周知,铁路是城市的“腾飞路”,车站是城市的“加油站”。所谓“站城融合”,是指铁路车站与城市空间紧密融合,依托铁路客运站点及周边区域快速发展,将交通功能与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有机衔接,形成铁路建设与城市发展联动效应,A正确;地铁站主要分布在城市内部,商业发达,很难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C错误;汽车站没有高铁站效果好,B错误;航空港离市中心远,需要广阔的土地,占地面积大,连接两端的地点比较远,不易于城市融合,D错误。故选A。
4.根据图示可知,中转客流促生交通换乘空间,B正确,其他选项与中转客流关系不大,ACD错误。故选B。
5.站城融合是通过空间的合理构建与功能的协调整合,在确保交通功能运行良好的同时,形成以综合客运枢纽为主体的城市活力区,所以站城融合可以进一步促进交通发展,完善综合交通,①正确;站城融合后也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改变传统发展模式,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城市空间,②④正确;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会带来新的城市问题,不是主要目的,③错误。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点睛】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在铁路站点建设运营过程中,都开始注重加强“站城融合”。在站城融合新理念下,以“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为特点的“中国第四代铁路客站”正在显现,客运枢纽升级,城市美丽蝶变。
快递包装箱碳足迹分为原料阶段、生产阶段、利用阶段及运输阶段。其中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下图示意2019年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我国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特点是()
A.非季风区数量均小 B.高原山区数量均小
C.南方地区数量均大 D.发达地区数量均大
7.甲省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最大的原因()
A.木材产量大 B.森林面积广 C.经济发展快 D.物流业发达
8.减少快递包装箱原料阶段碳排放量的手段有()
①大力保护原始森林②创新仓储运输技术③开发环境友好新材料④包装箱回收再利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6.A 7.A 8.D
【解析】
6.结合图示信息,非季风区(西北内陆地区和青藏地区)数量均小,A正确。季风区的山区数量较大,B错。地处南方的上海、重庆等地区,经济发达,数量较小,CD错。故选A。
7.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甲省为广西,人工林种植面大,木材产量大,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最大,A正确。东北林区的森林面积也广,但原料阶段碳排放量小,B错。广西经济发展水平一般,C错。物流业发达主要影响运输阶段的碳足迹,对原料阶段碳排放量影响不大,D错。故选A。
8.原料阶段核心成分瓦楞纸的原材料绝大部分来自于人工林,与原始森林无关,①错。创新仓储运输技术主要影响运输阶段的碳足迹,与原料阶段碳排放量无关,②错。开发环境友好新材料以及包装箱回收再利用均可以减少原料碳排放,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碳达峰:某个地区或行业年度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历史最高值,然后经历平台期进入持续下降的过程,是二氧化碳排放量由增转降的历史拐点;碳中和:某个地区在一定时间内人为活动直接和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与其通过植树造林等吸收的二氧化碳相互抵消,实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
霜是近地面空气中水汽达到饱和且地面温度低于0℃时,在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如下图。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土壤表面或植株体温降低到0℃以下时,引起作物受害的一种农业气象灾害。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以下哪种天气条件有利于霜的形成()
A.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 B.微风阴雨的冬春清晨
C.大风晴朗的冬春夜晚 D.大风阴雨的秋冬清晨
10.与黑霜相比,白霜对农作物的危害更小,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①黑霜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
②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
③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
④黑霜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的热量,减缓了气温回升的速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9.A 10.A
【解析】
9.秋冬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因此微风晴朗的秋冬夜晚利于霜的生成,A符合题意;阴雨天气时云层较厚,夜晚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强,近地面不易冷却,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B;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不利于霜的形成,排除C、D。故选A。
10.材料信息表明,霜冻灾害时并不一定会出现霜,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被称为“黑霜”,如果有足够水汽,凝结出霜就被称为“白霜”。黑霜是因水汽含量少而未结霜,人们看不见,人们疏于防范,但低温对农作物的危害明显,①正确;白霜在水汽凝华之前,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于黑霜现象时,水汽的保温作用较强,因此白霜时的近地温度高于黑霜时的近地温度,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②正确;白霜水汽凝华时释放出的潜热多,能减缓气温下降的速度,导致对农作物的冻害弱一些,③正确;黑霜时未结霜,不存在消融时要吸收大量热量的现象,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霜是接近地层空气中的水汽,直接在地面或近地面的物体上凝华而成的。形成露和霜的气象条件是晴朗微风的夜晚。夜间晴朗有利于地面或地物迅速辐射冷却。微风可使辐射冷却在较厚的气层中充分进行,而且可使贴地空气得到更换,保证有足够多的水汽供应凝结。无风时可供凝结的水汽不多,风速过大时由于湍流太强,使贴地空气与上层较暖的空气发生强烈混合,导致贴地空气降温缓慢,均不利于露和霜的生成。除辐射冷却形成外,在冷平流以后或洼地上聚集冷空气时,都有利于其形成。因此在洼地与山谷中,产生霜的频率较大。在水边平地和森林地带,产生霜的频率较小。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区内植物丰富。为了解植物多样性在植物群落演替中的变化规律,科学家选取了保护区内三个不同演替阶段的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人工林)和针阔叶混交林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在自然状况下,其演替方向是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森林的物种丰富度由物种的迁入和物种的灭绝两个过程决定。表为三个森林群落的统计数据。完成下面小题。
林型 | 海拔(m) | 坡向 | 植物种数(种) | 植物个体数(棵/100m2) | ||
乔木 | 灌木 | 草本 | ||||
常绿阔叶林 | 230~350 | 西北 | 152 | 23.6 | 173.6 | 110 |
针阔叶混交林 | 100~200 | 西南 | 77 | 19.8 | 283.2 | 265 |
马尾松林 | 50~150 | 东南 | 49 | 10.8 | 163.2 | 365 |
A.针阔叶混交林 B.常绿阔叶林 C.针叶林 D.落叶阔叶林
12.森林群落演替的过程中()
A.物种多样性先增后降 B.灭绝的物种多于迁入的物种
C.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 D.草本植物的个体数不断增加
13.推测该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变化 B.人类活动 C.地貌变化 D.生物入侵
【答案】11.B 12.C 13.B
【解析】
11.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地带性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所以天然林属于常绿阔叶林。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2.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结合表格数据可以得出,乔木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增加,乔木的优势不断增加,C正确;物种的多样性不断增加,说明灭绝的物种少于迁入的物种,A、B错误;草本的植物个体数不断减少,D错误。故选C。
13.根据“马尾松林一针阔叶混交林一常绿阔叶林”的演替顺序可知,该保护区曾经的自然植被常绿阔叶林被破坏后,种上了人工林(马尾松林),随着保护区的建设,森林群落受到人类的干扰减弱,逐渐由人工林演替为天然林(常绿阔叶林),B正确;气候短期变化不大,A错误;地貌没有发生变化,C错误;生物入侵会导致生态破坏,保护区内植物群落演替现象与生物入侵无关,D错误,故选B。
【点睛】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距离广州市西南100公里,总面积约1133公顷。保护区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是唯一隶属于中国科学院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南亚热带地带性森林植被;保护区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华南地区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被生物学家称为“物种宝库”和“基因储存库”。
冬克玛底河是长江上游通天河的二级支流,流域内的河谷为平坦开阔的稀疏草地,地表植被矮,多在5~10cm,根系深度主要集中于0~40cm。暖季(6~9月)温凉而湿润,冷季(10月翌年5月)干燥而寒冷。下图表示冬克玛底流域下游河谷山坡某处土壤月平均湿度时空变化土壤饱和湿度为0.4。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关于该流域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影响土壤湿度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气温 B.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
C.冬季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 D.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相同
15.5―6月表层土壤水分迅速饱和的主要原因是()
A.降水增多 B.冻土解冻 C.积雪融化 D.冰川融化
16.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植被()
①类型发生改变②分布海拔升高③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④返青时间延迟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答案】14.B 15.B 16.C
【解析】
14.A选项不属于土壤湿度时空变化特征的叙述,A错;图中4—10月间,土壤湿度等值线向右侧倾斜,说明随着埋深增加,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在延后,说明随深度增加土壤湿度的变化有滞后性,B正确;读图可知,夏季(6—8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大,冬季(12月到翌年2月)土壤湿度的垂直变化较小,C错;各土层达到相同湿度的时间不同,且湿度的变化范围不同,因此各土层土壤湿度季节变化不完全相同,D错。故选B。
15.该流域地处长江源区,海拔高,分布有深厚的冻土层。5—6月,随着气温升高,冻土解冻,大量水分释放到土壤中,使土壤水分迅速饱和,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6.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变暖的趋势。该地区的主要植被为高寒草甸,类型并未发生改变,①错误;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高寒草甸的分布海拔上限升高,②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热量条件改善,永久冻土的埋深增加,有利于植物根系向土壤深层发展,③正确;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热量条件改善,返青时间提前,④错误。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当今全球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变化增加。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香坝河特大桥是成贵高铁的重点控制工程,位于云南省镇雄县,桥区属剥蚀低中山地貌,桥区跨越香坝河峡谷,桥址无公路通往。香坝河大桥桥长652.20米,最高的跨河两桥墩分别高107米和106米。下图为香坝河特大桥桥位所在区域示意图。
(1)描述图示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4分)
(2)在下图中绘制MN沿线地形垂直剖面,并计算河面距桥面的高差。(3分)
(3)图示区域高铁线为典型的桥隧结合方式修建,说明这样修建的优点。(6分)
【答案】
(1)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岩层不稳定,多滑坡、危岩落石区、煤炭采空区,地质条件复杂。(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
(每点2分,答对其中1点得2分)
高差:150米~200米。(每点1分,答对其中1点得1分)
(3)图示区域地势起伏大,桥隧结合能最大保持高铁线平直,保证通行安全;桥隧结合缩短距离,减少运行里程,节约通行时间;修隧道能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沿线有落石区,陡坡等,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6分)
【分析】本题以香坝河特大桥等相关信息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区域的地形地质特点、地形垂直剖面的绘制、桥隧结合方式修建高铁的优点等相关内容,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的能力,利用所学地理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详解】
(1)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可知,该区域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且等高线较为密集,香坝河穿越该区域,且河谷处等高线密集,形成峡谷地貌,故该地地形为山地、峡谷地貌,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图中显示该区域多滑坡、煤矿采空区、危岩落石区等,故该地岩层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
(2)地形垂直剖面绘制:1. 定线:根据题目要求确定剖面基线为MN一线。2. 找点:找出MN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这些点均为控制剖面图上相应地点高程的控制点,从M开始,依次出现1~15个点,最后在N点处终止。3. 取尺:水平比例尺与原等高线地形图的比例尺相同,故为1:35000;垂直比例尺一般是根据图幅(本题设定纸张高度为10厘米)和剖面图的垂直高差来确定,本题可以将垂直比例尺定为1:4500。4. 画矩形并作平行线与垂直虚线:平行线是在所要画的剖面图上按垂直高程(如图所示1050米、1100米、1150米……)引出来的,垂直虚线是从剖面图MN与等高线的每个交点上开始,向矩形底边(如图所示的MN)引出的垂线。5. 定位:依据原图中控制点的高程,确定剖面图中点位,M、N点及河谷高度可以根据其所在高度范围进行大致的标注。6. 点点相连:用平滑曲线从点M’一直连到点N’,即得MN剖面线的地形剖面图。7. 注意点:连接海拔相等的相邻两点时要注意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原两点间的地势高低走势及两点间的海拔高度,从而做到准确平滑过渡。本题中主要是河谷处(7’和8’之间)应为凹线,14’和15’之间应为凸线。连接所有点之后,最终形成一条平滑的曲线,并擦掉辅助线,得出图形如下图所示:
由等高线图可知,河面的高度范围是1050米~1100米的开区间,桥的端点位于等高线1250米上,故桥面高度为1250米,两者相减得出高差为150米~200米。
(3)高铁弯道少,弯道半径大,大量采用高架桥梁和隧道,来保证平顺性和缩短距离。该区域高铁经过山区峡谷,地势起伏大,多座桥梁和隧道可以降低坡度,保证高铁的平顺性,行车更安全;可以缩短距离,节省运输时间;沿线有落石区、陡坡区等,该地多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建设造成威胁,修隧道可以减少对地表生态环境的破坏;修隧道可减少滑坡、崩塌、落石等地质灾害对高铁线的影响。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元古代晚期,渤海与北黄海属同一古老陆块。中生代构造运动中,该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东西两侧分别形成北黄海和渤海盆地,连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的陆地成为胶辽陆桥。之后胶辽陆桥不断解体,形成庙岛群岛雏形。在其后漫长地质历史中,受海平面升降影响,庙岛群岛多次成岛或山(下图)。第四纪冰期,庙岛群岛冬季风势力明显增强,各岛屿均有黄土覆盖。
(1)指出庙岛群岛附近断裂带主要延伸方向并简述胶辽陆桥形成过程。(5分)
(2)第四纪冰期时海平面大幅下降,试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
(3)研究表明,与黄土高原的黄土相比,庙岛群岛的黄土颗粒更粗且富含海洋浮游生物化石,试分析原因。(6分)
【答案】
(1)东北-西南走向。(每点1分,答对其中1点得1分)庙岛群岛与黄、渤海属同一古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古陆块东西两侧断裂下陷,中部相对抬升,形成陆桥。(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冰期气温低,使得从海洋上蒸发的水汽输送到陆地形成的降水中,降雪的比例增大;陆地冰川规模扩大,陆地水量增加;冰川融水减少,入海径流量减少,海平面下降。(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3)气候温暖时期,海平面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周边河流携带泥沙入海并沉积;冰期,海平面大幅下降,渤海海床裸露,强劲的冬季风将泥沙及浮游生物遗体搬运到庙岛群岛上沉积;渤海湾是庙岛群岛主要沙源地,与黄土高原相比,庙岛群岛离沙源地更近,导致沉积物颗粒更粗且富含浮游生物化石。(每点2分,答对其中3点得6分)
【分析】本大题以渤海地区地质变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内力作用、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详解】
(1)由材料可知,胶东半岛和辽东半岛原为连在一起的陆桥,后解体形成该群岛。根据两半岛的位置和群岛位置可推断,断裂带延伸方向应为东北-西南走向。庙岛群岛与黄、渤海属同一古陆块,受断裂活动影响,今渤海海域处古陆地和黄海西北部古陆地断裂下陷,中部相对抬升,只留下群岛位置处连接两半岛的陆桥。
(2)冰期是地质历史中较短的寒冷期。第四纪冰期时气温低,海洋蒸发的水汽通过水汽输送到达陆地时,由于温度比现在低,更多形成了降雪;同时由于温度低,陆地冰川融化少,冰川规模增大,陆地水体增加,进一步导致地表径流减少,入海径流减少,导致海平面下降。
(3)浮游生物喜欢相对温暖的环境,气候温暖期,海平面由于冰川大量融化而上升,渤海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同时,在温暖期,地表径流入海量大,河流携带泥沙进入渤海并沉积。冰期时,气温降低,形成了大量冰川且注入海洋的地表径流减少,导致海平面下降,渤海海床出露, 冬季风将其上沉积的泥沙和浮游生物遗体侵蚀搬运至庙岛群岛上沉积,因此渤海湾是群岛的主要沙源;由图示可知,庙岛群岛离沙源渤海海床更近,而黄土高原距离其沙源更远,因此,风力沉积过程中庙岛群岛地区距离海床沙源地更近,其沉积颗粒较大,而且富含浮游生物的化石。
19.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0分)
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大同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表现为:经济发展对煤炭行业的依赖性强;第二产业独大,且重工业比重大于轻工业;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精深加工产品比重小。大同市云州区有500多年黄花栽培历史,黄花色泽金黄、角长肉厚,被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黄花的花经过蒸、晒,加工成干菜食品;根可以酿酒;叶可以造纸和编织草垫;花葶干后可以做纸煤和燃料。
(1)目前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你认为可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大同城市发展?(4分)
(2)指出云州黄花品质优良的气候和土壤条件。(2分)
(3)为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提出建议。(4分)
【答案】
(1)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土壤富含矿物质;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气候和土壤各1分,每点1分,答对其中2点得2分)
(3)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分析】本题考查资源型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区位因素分析、农业可持续发展等知识点,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及综合思维。
【详解】
(1)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山西大同市素有“中国煤都”之称,作为典型的矿业城市,产业结构中仍以重工业为主,污染较严重,产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比重大,经济效益低,因此可知大同矿业经济处于衰退期。针对以上问题,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减少能源的消耗和资源的浪费;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提高轻工业和新兴产业的比重,使产业结构得以升级;延长产业链,发展煤炭深加工,提高经济效益。
(2)大同市云州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当地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大同市云州区位于黄土高原,土壤富含矿物质,利于黄花生长,因此黄花品质优良。
(3)以黄花种植为基础的云州经济进一步发展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加强黄花种植的科研投入,培育良种,提高黄花品质,加强宣传,加强品牌优势;加大黄花产业化应用的研发,开发新产品,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延长生产链,拓展旅游、文化市场;实现经营多元化,优化产业结构,增加经济效益。
20.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小浪底水库是控制黄河下游水沙的关键部位,黄河调水调沙工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调水,将小浪底水库的库容量由40亿m3左右降低到2亿m3左右,大量滩涂出露水面;第二阶段为调沙,上游万家寨、三门峡等水库放水,冲击并排出小浪底水库泥沙,减少小浪底水库淤积。2002年以来,通过小浪底水库连续20年的调水调沙工程,30多亿吨泥沙被输入大海,黄河泥沙治理效果显著。图1为小浪底水库位置示意图,图2为2000年和2015年调水调沙后黄河小浪底-利津河床高程变化示意图。小浪底一夹河滩部分河段为游荡型河道,河道横断面比较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尤其是汛期。
(1)推测黄河每年安排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并说明理由。(6分)
(2)分析调水调沙对黄河下游及入海口的有利影响。(4分)
(3)小浪底水库的建成为黄河下游的通航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目前黄河下游要实现通航还有不小的阻碍,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时间:6-7月份(汛期前)。(每点2分,答对其中1点得2分)
理由:黄河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水,利于水库下游冲沙;降低库区水位,库底泥沙出露,利用上游水库泄洪完成库区排沙;黄河汛期来临前腾出库容,提高蓄洪削峰能力。(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2)有效减缓了黄河下游河床的抬升,下游河道防洪能力提升;下游防凌汛压力减小;湿地面积明显增加;改善海水入侵状况,遏制了海岸线蚀退;湿地生态环境改善,生物多样性增加。(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3)航道疏浚任务繁重,维护成本高;黄河总体流量较少,下游水位季节变化大;部分河段河道游荡多变,河势变化剧烈;黄河下游存在多处阻碍通航的建筑物。(每点2分,答对其中2点得4分)
【分析】本题以小浪底水库为背景材料,涉及河流水文特征、航运条件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与运用地理知识,区域认知与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详解】
(1)读图可知,黄河调水调沙的最佳时间是每年的6-7月份,时间集中在汛期前。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①汛期来临前,小浪底水库上游来水量和来沙量少,小浪底水库释放大量的水,使水库下游河道水量增大,流速加快,冲沙效果好。②降低库区水位,大量滩涂出露水面,通过万家寨、三门峡水库的泄洪完成库区排沙。③在黄河汛期来临之前,通过调水调沙,腾出库容,可以提高小浪底水库的蓄洪削峰能力。
(2)由图可知,调水调沙以来,黄河下游河道冲刷明显,可以有效遏制小浪底——利津段河床的抬升,提升下游河道应对洪水的能力;由于下游河槽受冲刷,凌汛封河期河道过流能力增强,减小了防凌汛压力;调水调沙使大量泥沙在黄河下游及入海口沿岸沉积,形成了大面积的三角洲和滩涂湿地;调水调沙期间,大量淡水和泥沙进入河口地区,海水入侵的问题得到改善,有效遏制了海岸线的蚀退;调水调沙带来大量淡水和泥沙,增加了下游的水量,满足了黄河口的生态用水需求,改善了黄河口的生态环境,湿地生态功能增强,生物多样性增加。
(3)主要从维护成本、下游水位变化、河道变化、建筑物阻碍等方面分析。航道疏浚任务繁重,维护成本高;黄河总体流量较少,下游位于季风区,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浪底一夹河滩部分河段为游荡型河道,河道横断面比较宽浅,水流散乱,主槽摆动幅度和摆动速度均很大,河势变化剧烈,尤其是汛期;黄河下游存在多处阻碍通航的建筑物。
本文标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4(湖南专用)
上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3(湖南专用)
下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5(湖南专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81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815.html
上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3(湖南专用)
下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5(湖南专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81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