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3(福建专用)
图为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34.6°S,58.4°W)某中学足球场及旗杆位置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
A.甲,16点 B.甲,4点 C.乙,16点 D.乙,9点
2.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A.影子变长,角度变小 B.影子变短,角度变大
C.影子变长,角度变大 D.影子变短,角度变小
【答案】1.C 2.B
【解析】1.在甲球门守门面朝东南,当地时间16点和4点太阳方位都不是位于东南,不会影响视线,AB错误;在乙球门处守门面向西北,当地时间16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会感觉阳光刺眼,C正确;9点乙地太阳方位不是位于西北,D错误。所以选C。
2.7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日影变短,南半球昼长变长,日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大,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023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压缩,并通过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层,实现稳定封存,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发展海上碳封存首先应()
A.勘探海底地质 B.测量海底深度 C.统计碳捕集量 D.预测海面风浪
4.与陆上相比,海上碳封存具有的特点有()
①建设成本低 ②安全性更高 ③选址难度大 ④封存规模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其意义在于()
A.减少二氧化碳总量 B.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C.降低酸雨危害程度 D.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答案】3.A 4.D 5.D
【解析】3.海域碳封存是指将海底捕集的二氧化碳送至海底深处,并封存在海底储存层中。海底储存层应具备的条件有:储存层的岩石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厚度,储存层的底部应具备一定的压力,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温度,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储存空间。因此,发展海域碳封存首先应勘探海底的地质条件,A正确、B错误;统计碳捕集量应在封存之后,C错误;海面风浪与海底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4.海洋碳封存技术较为先进,需要的设备造价较高,因此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设施维护更难,①错误;与陆地封存相比,将碳封存到海洋,更不容易被释放出来,所以海洋碳封存封存环境更稳定,安全性更高,②正确;海上碳封存不用占用陆地空间,选址难度较小,封存规模大,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5.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总量,A错误;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可以缓解但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问题,B错误;酸雨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碳封存技术并不能降低酸雨危害程度,C错误;碳封存技术可以将碳从大气中封存起来,从而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D正确。故选D。
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一般出现在强寒潮过境2~3天后。下图示意某次倒暖锋过境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低压系统的主要成因是()
A.山地海拔高故气压低 B.天气炎热对流旺盛
C.气流被迫拾升成低压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与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相比,倒暖锋的不同点有()
①过境地区气温升高②锋前锋后均有降水③移动方向整体相反④过境地区气压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倒暖锋常常带来降雪天气,图中所示倒暖锋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A.北冰洋 B.鄂霍次克海 C.黄海 D.日本海
【答案】6.D 7.B 8.B
【解析】6.图中的低压系统在近海处,而此时陆地高压势力很强,据高压所在的位置可判断是亚洲高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所以在图中近海海域形成低压系统,D正确;低压系统在近海海域附近,海拔低,A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气温低,B错误;此低压系统与暖空气被迫抬升无关,C错误。故选D。
7.暖锋过境时气温也会升高,与倒暖锋没有不同,①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在锋面以北(锋后)和锋面以南(锋前)都有雨区分布,说明倒暖锋锋前锋后均有降水,而暖锋的降水在锋前,②正确;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的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而本次倒暖锋锋面移动方向是由北向南,方向整体相反,③正确;倒暖锋和暖锋过境地区气压都有所降低,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8.由材料“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结合天气形势图可知,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北向南输送并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降雪),B正确;北冰洋距离图中倒暖锋位置过远,水汽来源不可能是北冰洋,A错误;日本海、黄海位于锋面以南,不可能带来水汽,C、D错误。故选B。
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A.绿洲边缘 B.泥沙淤积的河床 C.绿洲内部 D.沙漠内部
10.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A.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B.沙丘活动性增强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11.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规模植树造林②铺设草方格③种植耐旱植物④抽水灌溉农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9.A 10.A 11.B
【解析】9.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在绿洲边缘的地区风力减弱,风沙易沉积,且绿洲边缘土壤水分含量较好,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A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以流水堆积为主,不是风力沉积,B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C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A。
10.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风蚀作用减弱,水资源增多,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正确,D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沙丘活动性减弱;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气候趋于湿润,BC错误。故选A。
11.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铺设草方格、种植耐旱植物,②③正确;大规模植树造林、抽水灌溉农田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不利于沙漠防治,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大坝建设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的大坝设计修建了供鱼群通行的生物通道(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若有鱼群从上游洄游到下游,生物通道闸门的工作顺序(从图示闸门状态开始算)是()
A.上游启闸、下游启闸、下游落闸、上游落闸
B.下游启闸、下游落闸、上游启闸、上游落闸
C.下游落闸、上游启闸、上游落闸、下游启闸
D.上游落闸、下游启闸、上游启闸、下游落闸
13.生物通道还可以用作()
A.养殖 B.排洪 C.通航 D.发电
【答案】12.C 13.B
【解析】12.若有鱼群从上游洄游到下游,生物通道闸门门的工作顺序是先下游落闸,后启上游闸门,让鱼群进入生物通道,再落上游闸门、启下游闸门,让鱼群进入下游,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3.生物通道水流速度较快,不适宜进行养殖,A错误;在汛期,打开生物通道,增加洪水下泄,有利于排洪,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生物通道位于水下,不能用于通航,C错误;生物通道内设置发电机组,会影响鱼类洄游,D错误。所以选B。
两国之间的合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互补性越大,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越大。通过计算两国畜牧业资源要素(人均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资本要素(各国化肥使用量和农业机械拥有量)、生产要素(主要饲料原料产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等的互补性得到2020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互补性指数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A.气候适宜,品质优良 B.人才众多,技术先进
C.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D.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15.巴西畜牧业发达,其与中国互补性较强主要是因为两国()
A.畜牧业资源差异大 B.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畜产品产能差异大 D.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大
16.俄罗斯远东地区草场广阔,中国畜牧业企业与其合作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是()
A.当地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回运模式
B.当地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回运+国内加工模式
C.国内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外运+当地加工模式
D.国内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外运模式
【答案】14.D 15.A 16.B
【解析】14.金砖国家中,南非、巴西国也拥有非常优越的适合畜牧业发展气候,同时很多国家畜牧业产品品质都比较优良,中印两国优势不突出,A错;金砖国家中,俄罗斯等国技术水平较高,中印与之相比,优势不突出,B错;金砖国家中很多国家畜牧业历史都比较悠久,经验丰富,中印优势不突出,C错;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在世界人口中居前两位,市场需求量巨大,在金砖国家畜牧业合作中的突出优势是市场广阔,D对,故选D。
15.巴西地广人稀,热带草原面积广阔,中国人口众多,草场面积相对较小,所以两国人均牧草地面积差异大,畜牧业资源差异大(巴西供过于求,中国供不应求),畜牧业互补性强,A对;两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接近,产能都比较高,差异相对小,不是互补性强的原因,BCD错。故选A。
16.中俄两国畜牧业互补性较强,中国劳动力丰富,加工制造业发达,市场广阔,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畜牧业资源丰富,则中俄合作中,俄罗斯适合畜牧养殖,而中国适合进行加工,结合材料,B对,产品更适合在中国国内加工,A错,养殖更适合在俄罗斯进行,C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安徽皖南西递村一处古建筑中古人所建的“中央空调”。这种空调就是古人利用地温稳定的特点改善居住环境的经典案例,它不仅可以在夏季调节高温,让温度保持在25℃左右的舒适体感温度;也能在冬季驱赶寒气,将温度控制在10℃左右。
材料二: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具有经济、可再生、温度较稳定等特点,拥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均有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程项目,80%的项目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省市。
(1)试解释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冬夏季调节室内温度的过程。(6分)
(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多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原因。(4分)
【答案】(1)地温相对稳定,冬季大气温度低于地温,地温空调内暖气流流出,提高室内温度;夏季大气温度高于地温,地温空调内较冷气流流出,降低室内温度。
(2)原因: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处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气温低,地温制冷供暖时间长节能效果好。
【解析】(1)据材料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就是“古人利用地温稳定的特点改善居住环境的经典案例”可知,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就是利用冬夏季节大气温度与地温的较大差异的特点来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地温相对稳定,夏季,大气温度高于地温,地温空调内就会流出较冷的气流,进而降低室内的温度;冬季,大气温度降低,低于地温时,地温空调内较暖的气流流出,进而升高室内气温,起到调节冬夏季室内温度的作用。
(2)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地区,处于中纬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夏季气温高,浅层地温能可以用来制冷;冬季受来自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浅层地温能可以供暖;利用浅层地温能可以更好的用来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使用时间长,节能效果好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它是一种沿着谷地或坡地缓慢向下蠕动的水岩混合体,由于其形态类似于冰川,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因此称之为石冰川。下图示意石冰川结构。
(1)指出石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层的主要物质来源。(6分)
(2)与一般冰川相比,石冰川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弱。对此请做出合理解释。(6分)
(3)青藏高原是我国石冰川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说明原因。(9分)
【答案】(1)冰川融化后的沉积物、岩石风化物、谷壁崩塌物。
(2)石冰川表层为岩石碎屑物,岩石导热性差;表层岩石碎屑阻隔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
(3)东南部水汽来源丰富,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利于冰川形成;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风化成碎屑。
【解析】(1)石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冰川运动中,冰川携带大量的碎石、沙土和黏土;周围岩壁风化、崩塌的大量石块、碎屑物;冰川退缩后新暴露的基岩在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量碎石等。
(2)由图中可知石冰川表面覆盖大量岩石碎屑,岩石碎屑导热性差,能减少到达冰岩混合层的热量;如果岩石碎屑厚度较厚,则碎石有利于隔绝冰川内外热量交换,底部冰川受大气温度变化影响小。
(3)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且是一种水岩混合体,说明石冰川的形成与冰川活动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显著;同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易消融,为石冰川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青藏高原东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水汽较为丰富,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为丰富,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同时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成碎屑,从而容易与该地区的冰水混合,形成石冰川。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茶园位于福建丘陵坡地,东区与西区地形存在一定差异。下图是该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
(1)比较东区与西区的地面坡度和土壤厚度。(6分)
(2)与雨季相比,指出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的不同表现。(9分)
(3)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选择雨后,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6分)
【答案】(1)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
(2)径流比重低,蒸散比重高,下渗比重高。
(3)避开雨前:防止肥料被冲刷;选择雨后: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解析】(1)读图可知,东区与西区比,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东区径流比例较小,蒸散比例较大,下渗比例差异最小。据此可推断,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茶园年降水量更多的转化地下径流,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小;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比例较小,水土流失较少,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例较大。
(2)与雨季相比,东区旱季年降水量少,结合上题分析,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可知,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表现为:年降水量少加上东区地面坡度较小,所以下渗比重高,径流比重低;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重高。
(3)结合以上题目分析,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茶园年降水量转化地下径流较少,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比例较大,水土流失较多,土壤厚度较薄,蒸散比例较小。所以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是为了防止肥料被冲刷(雨前肥料,雨时,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对地表侵蚀力强);总是选择雨后是为了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1.若仅考虑太阳方位的影响,该校足球队员在7月份训练射门时,令负责扑球的守门员明显感觉阳光刺眼的球门位置和时间(当地时间)为()
A.甲,16点 B.甲,4点 C.乙,16点 D.乙,9点
2.7月,校内旗杆正午影长及一日内旗杆影子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化情况分别为()
A.影子变长,角度变小 B.影子变短,角度变大
C.影子变长,角度变大 D.影子变短,角度变小
【答案】1.C 2.B
【解析】1.在甲球门守门面朝东南,当地时间16点和4点太阳方位都不是位于东南,不会影响视线,AB错误;在乙球门处守门面向西北,当地时间16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向,会感觉阳光刺眼,C正确;9点乙地太阳方位不是位于西北,D错误。所以选C。
2.7月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正午日影变短,南半球昼长变长,日影在地面转动的角度变大,B正确,ACD错误。所以选B。
2023年6月我国首个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在南海正式投用。海上油田开发伴生的二氧化碳被捕获、分离、压缩,并通过回注井被注入海底地层,实现稳定封存,填补了我国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术的空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发展海上碳封存首先应()
A.勘探海底地质 B.测量海底深度 C.统计碳捕集量 D.预测海面风浪
4.与陆上相比,海上碳封存具有的特点有()
①建设成本低 ②安全性更高 ③选址难度大 ④封存规模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其意义在于()
A.减少二氧化碳总量 B.解决全球变暖问题
C.降低酸雨危害程度 D.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答案】3.A 4.D 5.D
【解析】3.海域碳封存是指将海底捕集的二氧化碳送至海底深处,并封存在海底储存层中。海底储存层应具备的条件有:储存层的岩石应具有一定的透水性,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厚度,储存层的底部应具备一定的压力,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温度,储存层应具备一定的储存空间。因此,发展海域碳封存首先应勘探海底的地质条件,A正确、B错误;统计碳捕集量应在封存之后,C错误;海面风浪与海底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A。
4.海洋碳封存技术较为先进,需要的设备造价较高,因此建设成本相对较高,设施维护更难,①错误;与陆地封存相比,将碳封存到海洋,更不容易被释放出来,所以海洋碳封存封存环境更稳定,安全性更高,②正确;海上碳封存不用占用陆地空间,选址难度较小,封存规模大,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②④正确、①③错误,故选D。
5.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并不能减少二氧化碳总量,A错误;我国大力发展应用碳封存技术,可以缓解但不能解决全球变暖问题,B错误;酸雨与酸性气体的大量排放有关,碳封存技术并不能降低酸雨危害程度,C错误;碳封存技术可以将碳从大气中封存起来,从而减缓温室效应的产生,主要是为了助力碳中和目标的实现,D正确。故选D。
倒暖锋是我国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一般出现在强寒潮过境2~3天后。下图示意某次倒暖锋过境时亚洲局部地区近地面气压形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中低压系统的主要成因是()
A.山地海拔高故气压低 B.天气炎热对流旺盛
C.气流被迫拾升成低压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7.与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相比,倒暖锋的不同点有()
①过境地区气温升高②锋前锋后均有降水③移动方向整体相反④过境地区气压降低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倒暖锋常常带来降雪天气,图中所示倒暖锋的主要水汽来源是()
A.北冰洋 B.鄂霍次克海 C.黄海 D.日本海
【答案】6.D 7.B 8.B
【解析】6.图中的低压系统在近海处,而此时陆地高压势力很强,据高压所在的位置可判断是亚洲高压,此时为北半球冬季,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冬季海洋降温幅度小,气温较高,所以在图中近海海域形成低压系统,D正确;低压系统在近海海域附近,海拔低,A错误;此时为北半球冬季,气温低,B错误;此低压系统与暖空气被迫抬升无关,C错误。故选D。
7.暖锋过境时气温也会升高,与倒暖锋没有不同,①错误;据图示信息可知在锋面以北(锋后)和锋面以南(锋前)都有雨区分布,说明倒暖锋锋前锋后均有降水,而暖锋的降水在锋前,②正确;影响我国的一般暖锋的移动方向是由南向北,而本次倒暖锋锋面移动方向是由北向南,方向整体相反,③正确;倒暖锋和暖锋过境地区气压都有所降低,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B。
8.由材料“东北地区的一种特殊天气类型”结合天气形势图可知,来自鄂霍次克海上空的暖湿气流(倒暖锋的水汽),由北向南输送并与冷空气相遇,产生降水(降雪),B正确;北冰洋距离图中倒暖锋位置过远,水汽来源不可能是北冰洋,A错误;日本海、黄海位于锋面以南,不可能带来水汽,C、D错误。故选B。
在风力作用下,沙漠中的沙粒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在其附近堆积,会发育成灌丛沙丘。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和衷败退化可以指示环境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下列区域最可能发育灌丛沙丘的是()
A.绿洲边缘 B.泥沙淤积的河床 C.绿洲内部 D.沙漠内部
10.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可以指示()
A.土壤水分条件改善 B.沙丘活动性增强
C.气候趋于干旱 D.植被覆盖率降低
11.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大规模植树造林②铺设草方格③种植耐旱植物④抽水灌溉农田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9.A 10.A 11.B
【解析】9.由材料“灌丛沙丘是在风力作用下,沙物质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植被的阻挡发生沉积而形成,属于特殊沙丘地貌。”可知,灌丛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多出现在沙漠地区,在绿洲边缘的地区风力减弱,风沙易沉积,且绿洲边缘土壤水分含量较好,而且常有灌丛植被,可能发育灌丛沙丘,A正确;泥沙淤积的河床以流水堆积为主,不是风力沉积,B错误;绿洲内部水分条件充足,常被开垦成农田,不能形成沙丘,C错误;沙漠内部缺乏水分,不适合植被生长,D错误。故选A。
10.在沙漠中,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风蚀作用减弱,水资源增多,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植被覆盖率增加,A正确,D错误;灌丛沙丘的生长发育说明沙丘被固定,沙丘活动性减弱;土壤水分条件改善,气候趋于湿润,BC错误。故选A。
11.灌丛沙丘为人们提供了风沙防治的思路。在沙漠地区,人们可以采取的措施有铺设草方格、种植耐旱植物,②③正确;大规模植树造林、抽水灌溉农田会加剧水资源短缺,不利于沙漠防治,①④错误,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大坝建设会阻断鱼类的洄游通道,为维护生物多样性,有的大坝设计修建了供鱼群通行的生物通道(如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若有鱼群从上游洄游到下游,生物通道闸门的工作顺序(从图示闸门状态开始算)是()
A.上游启闸、下游启闸、下游落闸、上游落闸
B.下游启闸、下游落闸、上游启闸、上游落闸
C.下游落闸、上游启闸、上游落闸、下游启闸
D.上游落闸、下游启闸、上游启闸、下游落闸
13.生物通道还可以用作()
A.养殖 B.排洪 C.通航 D.发电
【答案】12.C 13.B
【解析】12.若有鱼群从上游洄游到下游,生物通道闸门门的工作顺序是先下游落闸,后启上游闸门,让鱼群进入生物通道,再落上游闸门、启下游闸门,让鱼群进入下游,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13.生物通道水流速度较快,不适宜进行养殖,A错误;在汛期,打开生物通道,增加洪水下泄,有利于排洪,B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生物通道位于水下,不能用于通航,C错误;生物通道内设置发电机组,会影响鱼类洄游,D错误。所以选B。
两国之间的合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互补性越大,合作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越大。通过计算两国畜牧业资源要素(人均耕地面积、牧草地面积)、资本要素(各国化肥使用量和农业机械拥有量)、生产要素(主要饲料原料产量和主要畜产品产量)等的互补性得到2020年中国与其他金砖国家畜牧业互补性指数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互补性指数 | 互补程度 | |
中国—巴西 | 1.30 | 高度互补 |
中国—俄罗斯 | 0.71 | 中等偏高度互补 |
中国—印度 | 1.04 | 高度互补 |
中国—南非 | 0.39 | 中等偏低度互补 |
14.在金砖国家畜牧业合作中,中印两国的突出优势是()
A.气候适宜,品质优良 B.人才众多,技术先进
C.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D.人口众多,市场广阔
15.巴西畜牧业发达,其与中国互补性较强主要是因为两国()
A.畜牧业资源差异大 B.机械化水平差异大
C.畜产品产能差异大 D.生产技术水平差异大
16.俄罗斯远东地区草场广阔,中国畜牧业企业与其合作最适合的发展模式是()
A.当地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回运模式
B.当地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回运+国内加工模式
C.国内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外运+当地加工模式
D.国内畜牧养殖+初级产品加工+产品外运模式
【答案】14.D 15.A 16.B
【解析】14.金砖国家中,南非、巴西国也拥有非常优越的适合畜牧业发展气候,同时很多国家畜牧业产品品质都比较优良,中印两国优势不突出,A错;金砖国家中,俄罗斯等国技术水平较高,中印与之相比,优势不突出,B错;金砖国家中很多国家畜牧业历史都比较悠久,经验丰富,中印优势不突出,C错;中国和印度都是人口大国,人口众多,在世界人口中居前两位,市场需求量巨大,在金砖国家畜牧业合作中的突出优势是市场广阔,D对,故选D。
15.巴西地广人稀,热带草原面积广阔,中国人口众多,草场面积相对较小,所以两国人均牧草地面积差异大,畜牧业资源差异大(巴西供过于求,中国供不应求),畜牧业互补性强,A对;两国畜牧业机械化水平,生产技术水平接近,产能都比较高,差异相对小,不是互补性强的原因,BCD错。故选A。
16.中俄两国畜牧业互补性较强,中国劳动力丰富,加工制造业发达,市场广阔,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畜牧业资源丰富,则中俄合作中,俄罗斯适合畜牧养殖,而中国适合进行加工,结合材料,B对,产品更适合在中国国内加工,A错,养殖更适合在俄罗斯进行,CD错。故选B。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图为安徽皖南西递村一处古建筑中古人所建的“中央空调”。这种空调就是古人利用地温稳定的特点改善居住环境的经典案例,它不仅可以在夏季调节高温,让温度保持在25℃左右的舒适体感温度;也能在冬季驱赶寒气,将温度控制在10℃左右。
材料二:浅层地温能是地热资源的一部分,具有经济、可再生、温度较稳定等特点,拥有良好的开发利用潜力。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均有浅层地温能开发利用工程项目,80%的项目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河南、山东等省市。
(1)试解释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冬夏季调节室内温度的过程。(6分)
(2)从自然地理环境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应用浅层地温能供暖制冷的建筑多集中在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原因。(4分)
【答案】(1)地温相对稳定,冬季大气温度低于地温,地温空调内暖气流流出,提高室内温度;夏季大气温度高于地温,地温空调内较冷气流流出,降低室内温度。
(2)原因:华北和东北南部地处中纬度地区,夏季高温,冬季受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影响,气温低,地温制冷供暖时间长节能效果好。
【解析】(1)据材料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就是“古人利用地温稳定的特点改善居住环境的经典案例”可知,古人所建“中央空调”就是利用冬夏季节大气温度与地温的较大差异的特点来改善居住环境的舒适度;地温相对稳定,夏季,大气温度高于地温,地温空调内就会流出较冷的气流,进而降低室内的温度;冬季,大气温度降低,低于地温时,地温空调内较暖的气流流出,进而升高室内气温,起到调节冬夏季室内温度的作用。
(2)华北和东北南部的地区,处于中纬度,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寒冷;夏季气温高,浅层地温能可以用来制冷;冬季受来自北方冷空气影响,气温较低,浅层地温能可以供暖;利用浅层地温能可以更好的用来调节居住环境的温度,使用时间长,节能效果好等。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它是一种沿着谷地或坡地缓慢向下蠕动的水岩混合体,由于其形态类似于冰川,但表面通常无裸露的冰体,因此称之为石冰川。下图示意石冰川结构。
(1)指出石冰川表面的岩石碎屑层的主要物质来源。(6分)
(2)与一般冰川相比,石冰川受气温变化影响较弱。对此请做出合理解释。(6分)
(3)青藏高原是我国石冰川分布较为广泛的地区,说明原因。(9分)
【答案】(1)冰川融化后的沉积物、岩石风化物、谷壁崩塌物。
(2)石冰川表层为岩石碎屑物,岩石导热性差;表层岩石碎屑阻隔冰岩混合层与大气之间的热量交换,起到了隔热效果。
(3)东南部水汽来源丰富,受地形抬升作用,降水丰富,利于冰川形成;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风化成碎屑。
【解析】(1)石冰川沉积物的主要物质来源:冰川运动中,冰川携带大量的碎石、沙土和黏土;周围岩壁风化、崩塌的大量石块、碎屑物;冰川退缩后新暴露的基岩在强烈的寒冻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大量碎石等。
(2)由图中可知石冰川表面覆盖大量岩石碎屑,岩石碎屑导热性差,能减少到达冰岩混合层的热量;如果岩石碎屑厚度较厚,则碎石有利于隔绝冰川内外热量交换,底部冰川受大气温度变化影响小。
(3)根据材料可知,石冰川常是雪线升高后,山岳冰川消退的遗迹,且是一种水岩混合体,说明石冰川的形成与冰川活动关系密切。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太阳辐射强烈,受全球变暖影响显著,冰川消退显著;同时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岩石缝隙中的冰雪不易消融,为石冰川的形成提供良好条件;青藏高原东南坡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其水汽较为丰富,西南季风携带的水汽受到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较为丰富,有利于冰川的形成;同时青藏高原地区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地壳运动活跃,岩石破碎,易被风化成碎屑,从而容易与该地区的冰水混合,形成石冰川。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茶园位于福建丘陵坡地,东区与西区地形存在一定差异。下图是该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
(1)比较东区与西区的地面坡度和土壤厚度。(6分)
(2)与雨季相比,指出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的不同表现。(9分)
(3)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选择雨后,说明这种做法的好处。(6分)
【答案】(1)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
(2)径流比重低,蒸散比重高,下渗比重高。
(3)避开雨前:防止肥料被冲刷;选择雨后: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解析】(1)读图可知,东区与西区比,茶园年降水量转化结构:东区径流比例较小,蒸散比例较大,下渗比例差异最小。据此可推断,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茶园年降水量更多的转化地下径流,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小;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西区比,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地表径流比例较小,水土流失较少,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例较大。
(2)与雨季相比,东区旱季年降水量少,结合上题分析,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可知,东区旱季年降水量转化结构表现为:年降水量少加上东区地面坡度较小,所以下渗比重高,径流比重低;东区地面坡度较小,土壤厚度较大,蒸散比重高。
(3)结合以上题目分析,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茶园年降水量转化地下径流较少,所以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在同样植被覆盖率情况下,与东区比,西区地面坡度较大,地表径流比例较大,水土流失较多,土壤厚度较薄,蒸散比例较小。所以西区施肥时机把握较为讲究,总是避开雨前是为了防止肥料被冲刷(雨前肥料,雨时,地表径流比例较大,对地表侵蚀力强);总是选择雨后是为了有利于肥料随水体渗入土壤。
本文标题: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3(福建专用)
上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2(福建专用)
下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4(福建专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74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740.html
上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2(福建专用)
下一篇:备战2024年高考地理模拟卷4(福建专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74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