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黑吉专用4

作者:地理人来源:未知 时间:2024-06-1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黑吉两省2024年高考开始使用新的试卷结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6题)+非选择题(共3题)。新课改模式下的新高考,仍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适当考察区域发展和环境问题。
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地表形态,人文地理中的产业活动,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呈现来考察,可以说是“无情境、不高考”。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备考时应特别注意以时事热点材料为背景的新情景问题,此类试题蕴含浓厚的地理气息,将地理知识时事政治等融为一体,能有效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1~2题快递物流业的发展;例如6~7题三农问题。此外,等值线能力考察也是近几年的重点,例如10~11题。

从快递物流的区域性来看,物流节点按照功能主要分为三个等级:区域集散中心、城市分拨中心和城市配送网点。图示意南京都市圈快递企业网点空间布局。完成1-2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城市快递企业配送网点布局主要考虑(   )
A. 人口分布                  B. 交通路网密度           C. 土地租金                  D. 居民消费水平
2. 南京都市圈区域集散中心宜选址在(   )
A  马鞍山市中心广场   B. 镇江郊区地铁站口
C. 南京郊外高速公路沿线                                  D. 滁州长途汽车站
【答案】1.A    2.C
【分析】1.由于快递城市配送网点属于服务性产业,主要针对人来进行服务,所以建设快递城市配送网点应着重考虑人口密度,A正确。建设快递城市配送网点与地租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并不密切,CD 错误。城市中道路一般都能满足配送需要,交通路网密度不是建设快递城市配送网点主要考虑的问题,B错误,故选A。
2.区域集散中心是集加工、分拣、分拨等多种职能于一体的物流据点,区域集散中心的服务对象是为都市圈的快递网点,设立的区域集散中心应当选择一个距离南京都市圈各个城市都距离较近、交通通达度高、占地面积大、土地租金较低的地方,读图可知,南京位于南京都市圈的中心,距离各个城市都较近,郊外高速公路沿线交通便利、可占地面积大、土地租金较低,C正确。马鞍山市中心地租价格较高,不适合建设分拨中心,A错误。地铁主要是载人,对于货物流通而言,镇江郊区地铁站口货物交通不便,B错误。滁州长途汽车站距离南京都市圈企业和商业网点距离较远,D错误。故选C。
【点睛】服务业的区位选择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较小,除旅游业外,其他大部分服务业主要受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集聚、历史文化等人文因素的影响。
日本德岛县上胜町,是一座四面环山的小镇。起初,当地的居民靠种植果树和伐木为生,但因木材行业不景气,和罕见寒流的巨大冲击,人们失去了经济来源。后来,当地政府组织居民根据时令,采摘不同的树叶,并根据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对树叶进行区分和筛选,然后进行包装出售来获取收入。在“树叶经济”的带动下,小镇重焕生机。完成3-5题。
3.上胜町种植业和采伐业的衰落,给当地带来的人口问题可能是(   )
A. 老龄化加剧              B. 人口素质下降           C. 出生率上升               D. 人口流动减少
4. 发展“树叶经济”主要得益于当地(   )
A. 自然资源丰富           B. 劳动力素质高           C. 市场需求量大           D. 生产工艺先进
5. “树叶经济”的发展使当地(   )
A. 排放废物减少           B. 生态问题突出           C. 居民收入提高           D. 生产结构单一
【答案】3.A    4. A    5. C
【解析】3.上胜町的居民靠种植果树和伐木为生,但因木材行业的不景气,和罕见寒流的巨大冲击,人们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养家糊口,镇里大部分青壮年都去了外地,人口流动增加,留下的人有半数以上都超过了60岁,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出生率下降,A正确,CD错误;与人口素质关系不大,B错误。故选A。
4.“树叶经济”的生产线路,大致分为采摘、洗净、筛选和销售4个部分。而这条生产线路中的前三步,并不需要高超的技术和繁重的劳动量,是老人也能轻松完成的操作,BD错误;“树叶经济”的市场不是本地,C错误;当地政府组织居民根据时令,采摘不同的树叶,并根据形状、大小及颜色深浅对树叶进行区分和筛选,本地树种多样,自然山林资源丰富,能够满足市场需求,A正确。故选A。
5.“树叶经济”之前该地就有着严格的垃圾分类制度,而且木材行业不景气,经济萧条,排放的废物有限,“树叶经济”对排放废物多少影响不大,A错误;“树叶经济”不会带来生态问题,B错误;由于老年人都投身于这项事业,村里的养老设施纷纷关闭,不少老奶奶通过自己的努力,一年就可创收千万日元,同时,村政府的财政收入也大规模回升,另一方面,上胜町的成功更是吸引了年轻人的目光,不仅在村里长大的孩子纷纷回到故乡,连其他地方的年轻人也来到这个充满机会的村子开创自己的事业,居民收入提高,C正确;“树叶经济”是本地的新颖工业,除了直接增加收入以外还可以发展旅游业,D错误。故选C。
【点睛】人口老龄化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的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状态。人口老龄化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其人口再生产已进入现代型。
乡村发展指数表示一定时期内乡村的发展状态,数值越高发展越好。北京市黄山店村和山东省杨桥村分别代表大都市郊区非农产业带动型乡村和传统平原农区农业主导型乡村。下图示意1990~2016年两村乡村发展指数变化,下表示意1990~2016年两村社会经济状况主要变化。据此完成6-7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村名 1990~2000年 2000~2010年 2010~2016年
黄山店村 以传统农业种植和零散务工为主 外来企业进驻以水泥生产为主农民收入显著增加 ____
杨桥村 以传统粮食种植为主 乡村宅基地闲置农地利用分散____ 新社区建设优化生活空间,农民收入水平提升
6.关于两村1990~2016年发展状况叙述正确的是(   )
A. 两地的乡村发展水平持续上升
B. 黄山店村发展始终快于杨桥村
C. 2000~2010年,黄山店村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D. 2010~2016年,杨桥村的三大产业均衡发展
7. 表中缺失两个空白处描述最可能是(   )
A. 2000~2010年杨桥村 老龄化水平降低
B. 2000~2010年杨桥村服装产业发展迅速
C. 2010~2016年黄山店村成为人口净迁入区
D. 2010~2016年黄山店村的乡村旅游业兴起
【答案】6.C    7.D
【解析】6.1990-2000杨桥村发展水平降低,并未持续上升,A错误;2010-2016年黄山店村的发展指数增速慢于杨桥村,B错误;2000-2010黄山店村兴起水泥生产等第二产业,发展迅速使得农民收入增加显著,C正确;杨桥村为传统平原农业区,产业结构依然以第一产业为主,三大产业并非均衡发展,D错误。故选C。
7. 2000-2010年杨桥村发展指数迅速提高,乡村宅基地闲置,农地利用分散,可推测出大量人口外出务工,因此该村老龄化会升高,A错误,大量剩余劳动力迁出,无法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装产业不会发展迅速),B错误;2010-2016年黄山店村乡村发展指数进一步提高,作为大都市郊区非农产业带动型乡村,将会兴起乡村旅游、城郊农业等,大量城区人口前往观光、采摘,属于短期的人口流动,不会成为人口净迁入区,C错误,D正确。故选D。
【点睛】乡村振兴战略面临的问题有产业老化,人口老龄化和资金短缺等问题,因此乡村振兴的措施需要从政策、环境和产业调整角度进行分析。
肥岛效应是指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丛下方土壤养分富集。灌丛未完全退化前,冠下水、土、肥数量均高于灌丛间空旷地带。肥岛效应强度与灌丛生长状况密切相关,灌丛的冠面越大,蒸腾量越大,灌丛的植株越大,生长所需水量越多。从水源补给角度分析,土地荒漠化是地下水位下降、浅层土壤含水量减少的过程。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表现为草甸退化为灌丛再退化为沙漠的过程。下图为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与肥岛效应强度变化关联模式示意图。完成8-9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8.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因素是(   )
A. 水源                          B. 土壤                          C. 植被                          D. 气候
9. 在塔里木盆地北部的荒漠化过程中,肥岛效应的强度变化是(   )
A. 持续变强                  B. 持续变弱                  C. 先变强后变弱           D. 先变弱后变强
【答案】8.A    9.C
【分析】8.土地荒漠化过程中,主要是土壤水分减少,表层土壤逐渐变得疏松,因水分减少,植被减少,固沙固土作用减弱,导致土地荒漠化,故在土地荒漠化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水源,水源除降水外还包括冰雪融水等地表水、地下水,A正确;土地荒漠化过程中,土壤肥力降低,即土壤是土地荒漠化的表现,而不是原因,B错误;水源可以影响植被,进而影响土地荒漠化的进程,故植被不是主要因素,C错误;气候中的降水会对土壤的水分条件产生影响,但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A。
9. 读图可知,塔里木盆地北部荒漠化过程中,随着根系浅的草甸退化,灌丛入侵,根系逐渐变深,后逐渐退化,该过程中肥岛效应先变强后变弱,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灌丛周围的土壤养分向灌丛中心聚集,灌丛中心的土壤电导率、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有效钾较灌丛周围高,叫肥岛效应。
下图为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8日8时和20时亚洲局部地区海平面气压分布图。据此完成10-11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0.据图推断,8时甲地(   )
A. 地处高压脊,出现大雾                                  B. 位于冷锋锋前,出现霜冻
C. 风向偏北风,气温较低                                  D. 受低气压控制,阴雨天气
11. 2021年11月18日8时至20时(   )
A. 低气压中心①向东移动并减弱                       B. 甲地天气由晴转阴,紫外线减弱
C. 乙地风向由东北风转西北风,风速增大        D. 丙地气压降低,气流由中心向外逆时针流出
【答案】10.C    11.A
【解析】9.由北京时间2021年11月18日8时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可知,甲地处于高压脊附近,应为晴朗天气,A选项错误。甲地位于冷锋锋后,B选项错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影响,甲地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受到北半球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偏北风,由高纬吹来,气温较低,C选项正确。甲地受高气压控制,D选项错误。故选C。
【12题详解】
由图可知,低气压中心①整体向东移动,中心气压数值在增大,因此不断减弱,A选项正确。甲地在8-20时之间高压中心不断靠近,因此天气应为晴朗天气为主,紫外线增强,B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乙地应该是由西南风转偏北风,C选项错误。丙地气压降低,是高压中心,气流由中心向外顺时针流出,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高压脊:是水平气压场上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脊状部分。三面气压较低而一面气压较高的天气系统,简称脊,高压脊内气候较弱。常伴有辐散和下沉运动,天气晴好。
低压槽:从低压区中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简称为槽,在海拔相同的平面上,如某一区域,气压低于毗邻的三面而高于另一面。在对流层的中下部,低压槽附近的气流呈辐合上升的形式,故在低压槽附近易产生气旋等天气系统,并常伴有雨雪、大风、降温等天气。
图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完成12-13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2.图中甲处的植被类型最有可能为(   )
A. 荒漠                          B. 落叶阔叶林               C. 草原                          D. 常绿阔叶林
13. 该区域山地红壤肥力较低的原因是(   )
①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较快
②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
③风化作用弱,成土母质较薄
④植被覆盖率高,枯枝落叶多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答案】12.A    13.B
【解析】12.据图可知,甲位于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下面,常绿与落叶阔叶林的上面是落叶阔叶林,故甲处水分和热量条件应该更好,应该是常绿阔叶林,故D正确,ABC错误。所以选D。
13.图示为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山地植被与土壤垂直分布示意图,图中山地红壤肥力较低,形成的原因是气温较高,有机质分解快,坡度较陡,地表物质迁移快,故①②正确;该地水热条件较好,风化作用较强,③错误;枯枝落叶多,会使得土壤肥力高,④错误。所以选A。
【点睛】红壤是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旺盛的生物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风化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在中亚热带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淋溶作用强烈,首先是铝(铁)硅酸盐矿物遭到分解,除石英外,岩石中的矿物大部分形成各种氧化物。在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作用下,红壤中物质的生物循环过程十分激烈,生物和土壤之间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和交换极其快速。表现特点是在土壤中形成了大量的凋落物和加速了养分循环的周转。
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研究发现,细颗粒层具有流水搬运沉积特征,而粗颗粒层不具此特征。下图为库赛湖地形及取样点沉积层垂直剖面示意图。完成14-16题。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4. 库赛湖湖滨湿地广布,其中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位于湖泊的(   )
A. 西北部                      B. 东北部                      C. 东南部                      D. 西南部
15. 湖床沉积层颗粒粗细相间反映出(   )
A. 湖区风力变化           B. 湖盆升降变化           C. 湖区干湿变化           D. 湖水温度变化
16. 同一年份的粗颗粒层位于细颗粒层下部,粗颗粒层形成季节是(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14.D    15. C    16. A
【解析】14.库赛湖位于藏北高原,库赛河是其接纳的最主要的地表径流,库赛湖西南部流水搬运沉积特征明显,湖滨湿地广布,因此西南部是规模最大的湖滨湿地分布区,D正确;西北部、东北部、东南部的湿地面积分布就较少,ABC错误。所以选D。
15.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布有风沙活动带来的砂砾,夏季,河流入湖带去细颗粒,湖床沉积物中发育有粗细颗粒相间分布的连续、规则纹层,颗粒粗细相间反映出湖区夏季径流量大,冬春干燥,风力大,反映了湖区的干湿变化,C正确;沉积层颗粒粗细相间不能反应风力变化、湖盆升降和湖水温度变化,ABD错误。所以选C。
16.库赛湖冬季湖面结冰,冰上多砂砾,春季气温回升,冰面融化,砂砾覆盖湖底形成粗颗粒层,A正确;夏季、秋季主要是流水搬运细颗粒沉积,冬季湖泊结冰,湖底不会形成粗颗粒层,BCD错误。所以选A。
【点睛】通过侵蚀、风化、搬运作用,水体中的物质沉降下来形成的物质,称为沉积物。影响沉积物粒径大小的因素主要是动力作用的差异,每一种类型的沉积物有不同的沉降速度,依据其大小、容量、密度及形状而定。
第Ⅱ卷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孤山杏梅原产于辽宁省东港市大孤山镇,至今已有百余年栽培历史,曾经只被当地人熟知,现为辽宁名果之一。其果实个大、核小,果肉柔韧多汁,且富含氨基酸,除鲜食外,还可加工成罐头。孤山杏梅适应性强,耐寒。其在长期栽培过程中种性趋于退化,坐果率较低,大部分为庭院栽培,管理较粗放,产量较低。2018年以来,东港市连续举办了多届大孤山杏梅花旅游节,吸引了省内外数十万名户外运动、摄影和旅游爱好者,孤山杏梅的名声也随之打响。随后,当地政府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进行栽培技术培训,科学管理统一收购。伴随电商产业的发展,孤山杏梅畅销国内外,东港其他乡镇也纷纷引种孤山杏梅。
 
(1)说明东港其他乡镇引种孤山杏梅的原因。(4分)
(2)推测2018年前后孤山杏梅销量的差异,并分析原因。(8分)
(3)请为该地孤山杏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6分)
【答案】(1)产品品质高,经济效益好,可实现农业增收;与原产地生境相近,作物适应性强,易栽培,成活率高。
(2)差异:2018年以前,孤山杏梅销量较低,2018年以后,销量明显增加。
原因:2018年以前,栽培技术水平低,未形成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知名度低,市场主要在本地。2018年以后,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品牌效应提升,且利用电商平台,拓宽了销路;成立合作社,利用先进农业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实现了作物稳产高产。
(3)引进国内外林果业栽培先进技术,提升品质;调整品种结构,立足市场需求,培育优质品种;延长深加工产业链,促进杏梅产业良性发展,促进果农增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种养结合,保护生态环境,改善土质、水分等生境条件,提高土壤肥力。
【分析】本题以孤山杏梅为背景,涉及东港其他乡镇引种孤山杏梅的原因、2018年前后孤山杏梅销量的差异及原因、孤山杏梅产业可持续发展提出合理建议等相关知识,考查对图表信息的阅读与获取能力,知识的调动和运用能力,阐释地理问题的能力等。
【详解】(1)第一步,剖析设东港其他乡镇引种孤山杏梅的原因,即其他乡镇种植孤山杏梅的区位条件和经济效益。第二步,获取和解读信息,结合所学知识,组织答案。由材料可知,孤山杏梅品质优良,除鲜食外还可以加工成罐头,产业链较长,经济效益较高;东港其他乡镇与大孤山镇气候条件差异不大,且孤山杏梅适应性强、耐寒,栽培成活率高,便于引种。
(2)差异:2018年以前,孤山杏梅销量较低,2018年以后,销量明显增加。原因:由材料可知,曾经孤山杏梅只被当地人熟知,说明其销售市场较局限;长期以来单一树种栽培,种性退化,加之管理粗放,未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导致产量偏低;2018年后当地政府举办旅游节,吸引了省内外游客,有效提升了孤山杏梅的品牌价值,拓宽了市场;成立合作社,统一技术、销售和服务,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销售,扩大生产规模的同时也提高了销售量。
(3)该地实现杏梅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主要从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分析。经济方面,通过引进技术提高品质,扩展销路,增产增收;社会方面,通过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深加工,创造更大产业价值,且能增加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民积极性,同时产业良性发展需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生态方面,需要种养结合,科学培育,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林果产业绿色良性发展。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冰川累积面积比率(AAR)是指冰川处于稳定状态时,非消融区的冰川面积与冰川总面积之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的世界最大值在青藏高原内陆地区,最小值在天山伊犁河谷地区。某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过去30多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退缩幅度达15%。下图示意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分析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冰川分布差异产生的原因。(6分)
(2)说明近代以来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6分)
(3)推断青藏高原冰川加速消融初期和末期对当地环境产生不利影响。(6分)
【答案】(1)喜马拉雅山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冰川分布的海拔较低(或祁连山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冰川分布的海拔较高);喜马拉雅山海拔较高,冰川发育规模较大(或祁连山海拔较低,冰川发育规模较小);喜马拉雅山地处板块交界地带,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山体坡度更大,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小。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人类大量使用氟利昂等物质导致臭氧层遭破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地面反射率下降,区域增温迅速。
(3)冰川加速消融初期: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冰川加速消融末期:河流水补给减少,导致流域内水资源短缺;青藏高原植被减少,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加剧;自然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分析】本题以祁连山和喜马拉雅山不同海拔冰川累积面积比率分布状况为载体,主要涉及冰川分布和冰川消融等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祁连山冰川分布的海拔较喜马拉雅山高,喜马拉雅山南坡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多,冰川分布的海拔较低,而祁连山受夏季风影响小,降水少,冰川分布的海拔较高;祁连山冰川累积面积比率较喜马拉雅山高。因为喜马拉雅山海拔较高,冰川发育规模较大,而祁连山海拔较低,冰川发育规模较小;同时喜马拉雅山地处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相互挤压处,地形抬升作用显著,山体坡度更大,各海拔冰川面积占比较小,所以喜马拉雅山冰川累积面积比率较低。
(2)近代以来青藏高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主要是因为全球变暖。化石燃料的使用和森林的破坏导致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变暖;随着经济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大量使用含有氟利昂等物质的制冷设备,导致臭氧层遭破坏,吸收紫外线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增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活动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青藏高原冰川消融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下降,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区域增温迅速,加快了冰川消融。
(3)冰川加速消融初期:冰川融水增加导致洪水、泥石流以及滑坡等自然灾害多发。冰川加速消融末期:随着冰川资源的大量消失,该区域的河流水体补给量逐渐减少,甚至会导致流域内水资源短缺;随着大量冰川资源的消失,青藏高原一带的气候会更加干旱,植被也会随之大量的枯死,该区域的土地荒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会比较凸出;随着大量冰川的消失,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内的自然环境变差,生物多样性减少。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为研究水土流失治理模式,在甘肃、陕西两省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土高原沟壑区(34°38′N-38°47′N,104°29′E-110°22′E)选定南小河沟、罗玉沟、羊圈沟、纸坊沟、六道沟、龙滩沟等小流域进行研究,流域内年均降水量300—550mm,沟壑纵横,土壤黏性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图示意选定小流域的林灌草组成结构。
学科网(www.zxxk.com)--教育资源门户,提供试卷、教案、课件、论文、素材以及各类教学资源下载,还有大量而丰富的教学相关资讯!
(1)分别指出水分条件最好与最差的流域,并简述理由。(6分)
(2)分析黄土高原生态恢复初期采取工程措施的必要性。(4分)
(3)有人认为,在当地小流域治理过程中应该坚持以人工草地和灌木为主的植被恢复策略。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6分)
【答案】(1)水分条件最好的流域为羊圈沟;水分条件最差的流域为龙滩沟。
理由:随着降雨量的减少,该区域林灌草面积组成结构表现为林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多;羊圈沟是林地占比最大的流域,龙滩沟是林地占比最小、草地占比最大的流域。   
(2)由于黄土高原干旱缺水,流域生态恢复的前期,植被生长环境恶劣,成活率低;工程措施能在短期内改善水土条件,提高植被成活率。   
(3)赞同。理由:乔木蒸腾量大,在缺水地区种植乔木会增加水资源消耗,加剧流域干旱;草地和灌木需水量相对较少,可以减少对水分的消耗,利于缺水地区植被恢复;以草地和灌木为主,林灌草结合可以丰富群落层次,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或不赞同。理由:不同的小流域,有不同的自然条件,即使同一小流域内部,不同部位水热等条件也存在着差异;生态建设过程中应尊重自然规律,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在生态脆弱地区,应减少人工干预。
【分析】本题以黄土高原小流域的林灌草组成结构图为背景,设置3小题,涉及水土流失治理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详解】(1)由所学知识可知,不同植被的耗水量不同,一般来说林地蒸腾量大,自然生长的需水量大于灌草,反过来就是说,林地占比大,当地的水分条件更优。读坐标图可知,①林地占比折线与草地占比折线趋势相反,说明,随着降水的减少,该小流域的林灌草面积组成结构表现为林地面积减少、草地面积增多;②林地占比最多的是圈沟,水分条件最优;③林地占比最小、草地占比最大的是龙滩沟,水分条件最差。
(2)由材料“年均降水量300—550mm”可知,该流域处于半湿润地区向半干旱地区过渡地带,地表沟壑纵横,降水较少,地表起伏较大,水土资源比较短缺,在生态恢复初期,植被可能会因蒸发旺盛缺水而死亡,成活率低;工程措施可以减少坡度、平整土地,截水截沙,改善其生长的水土条件,提高植被成活率。
(3)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如果赞同,需要结合乔灌草生长需水量及当地的水分供应状况及群落稳定性进行分析。由第一题可知,乔木的需水量大,在缺水的地方种植会增加水资源的消耗,加剧干旱;灌草需水量相对更小,在缺水的地方种植成活率更高;同时林、灌、草结合,可以丰富群落层次,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增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如果不赞同,则是因为不同流域或同一流域的不同部位的坡度、坡向及地表起伏会影响到水热差异。因此在进行生态恢复的时候,生物措施要因地制宜,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尽量提高植被的成活率;在生态脆弱的地区,要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干扰,让生态自我修复。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黑吉专用4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514.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514.html

    标签:地理信息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