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1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6-02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安徽2024年高考开始使用新的试卷结构,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共14~16题)+非选择题(共3题)。新课改模式下的新高考,仍以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为主,适当考察区域发展、环境问题和国家安全。
  自然地理中的大气、水、地表形态,人文地理中的产业活动,仍是高考的重点考察内容。不过,随着新高考的推进,命题形式更加新颖,地理核心知识更多的以新材料呈现来考察,可以说是“无情境、不高考”。因此,夯实基础知识,用好材料和情境,搞清楚题目的逻辑思维过程,成为当前高考的重要突破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例如7~9题潟湖与富营养化;15~16题日本核废水排放。引导学生关注资源、环境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利于培养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备考时应特别注意以地理问题为载体,采用主题式探究,以思维构建为导向,以问题成因分析为落脚点,能有效考查学生在新情景下对知识的理解以及迁移到不同情境中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专精特新企业指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的中小企业。图为长三角地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数量分布图,下图为长三角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随空间距离(以各省市政府驻地为核心)变化的比重累计图。据此完成1-3小题。

1.关于长三角地区专精特新企业分布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A.上海市集聚程度最低 B.浙江省空间分布均匀
C.江苏集中分布于苏北 D.合肥市附近数量最少
2.影响专精特新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有()
①收入水平②经济活力③基础设施④地价高低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占比最高的可能是()
A.高新技术服务业B.机械设备制造业 C.工业配套服务业 D.采掘业与加工业
【答案】1.B 2.C 3.A
【解析】1.右图为长三角地区的专精特新企业数量距离省市政府驻地的随空间距离变化的比重累计图,根据图中曲线的斜率可以判读该类企业的空间分布特征。表示上海市的曲线在前半段斜率远高于后半段,由此推测上海市集聚程度最高,A错。表示浙江省的曲线与横轴的夹角总体上都比较接近45°,说明浙江该类企业在空间上分布相对均匀,B正确。江苏省省会南京位于江苏南部,且江苏南部城市数目多于北部,城市密度大于北部,苏北该类企业所占比例不高,C错。表示安徽省的曲线在前半段斜率较大,由此推测合肥附近该类企业较多,D错。故选B。
2.由材料信息可知,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故该类企业应属于技术指向型企业,其发展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对经济活力和基础设施要求高。上海市和浙江省的该类企业数量多,安徽和上海在离政府驻地较近的地区比例高,由此推测经济发展状况和基础设施是影响该类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②③正确。收入水平不是影响技术指向型企业布局的主要因素,①错;专精特新企业为中小企业,占地少,而且该类企业附加值高,故地价高低不是影响其布局的主要因素,④错。综上可知,C正确,ABD错误,故选C。
3.由材料可知,专精特新企业具有“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特征,该类企业应属于技术指向型企业,上海科技力量雄厚,故上海市专精特新企业中占比最高的可能是高新技术服务业,A正确,机械设备制造业 、工业配套服务业、采掘业与加工业属于传统产业,不属于专精特新企业,BCD错。故选A。
【点睛】“专”是指采用专项技术或工艺通过专业化生产制造的专用性强、专业特点明显、市场专业性强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用途的专门性、生产工艺的专业性、技术的专有性和产品在细分市场中具有专业化发展优势。“精”是指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或工艺,按照精益求精的理念,建立精细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流程,通过精细化管理,精心设计生产的精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的精致性、工艺技术的精深性和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特”是指采用独特的工艺、谈族技术、配方或特殊原料研制生产的,具有地域特点或具有特殊功能的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或服务的特色化。“新”是指依靠自主创新、转化科技成果、联合创新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式研制生产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其主要特征是产品(技术)的创新性、先进性,具有较高的技术含量,较高的附加值和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客滚船是一种具备交通和运输双重功能的船舶,以装满集装箱或货物的车辆为运输单元,同时兼顾客运实现“客货同运”。其船体甲板层数较多,货舱内不设横舱壁,舱内支柱也较少。2023年12月由中国公司为意大利建造的客滚船“莫比·雷格斯号”轮正式交付。该船是目前建成的全球最大吨位的客滚船,共13层甲板。该船主要采用模块化生产后组装,已先后攻克了重量重心控制、振动噪声控制等核心技术。据此完成4-6小题。
4.根据材料信息,关于客滚船的描述正确的是()
A.装卸过程中效率较低 B.装卸过程中易出现货损、差错
C.货舱内不设横舱壁主要是为了减轻船体重量 D.客滚船成为迅速发展的新船型
5.该船采用模块化生产的表述正确的是()
A.增加供应商的投资风险 B.增加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成本
C.促进生产网络跨区重构 D.促进零部件供应商空间集聚
6.客滚船的研发生产能够()
A.有效调整产业布局 B.带动高端制造业发展
C.扩大总体经济规模 D.拓展进出口贸易渠道
【答案】4.D 5.C 6.B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客滚船装载时汽车及由牵引车辆拖带的挂车通过跳板开进舱内,到达目的港后,车辆可直接开往收货单位。船与岸都不需起重设备,客滚船的装卸效率很高,而且实现了从发货单位到收货单位的“门一门”直接运输,减少了运输过程中的货损和差错。因此客滚船成为迅速发展的新船型,故A、B错误,D正确;由于货舱内不设横舱壁,舱内支柱也较少是为了使车辆在舱内通行无阻,而不是减轻船体重量,C错误。故选D。
5.模块化生产方式为模块化供应商和零部件供应商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其生产质量更有保障,投资风险更小,有了整船厂的知识和技术支持,零部件供应商生产成本会降低,A、B错误;模块化生产时零部件厂家的区位布局更灵活,不约束于本地,故不会促进零部件供应商的空间集聚,而是促进了生产网络跨区重构,D错误,C正确。故选C。
6.根据材料可知,客滚船的技术含量较高,属于技术密集型的复杂产品制造企业,需要有较强的技术支撑,其研发生产能够带动和促进高端制造业发展,B正确;其研发和生产对于产业布局影响较小,A错误;客滚船的研发生产多集中在工业设计和制造等行业,对于总体经济规模和进出口贸易渠道影响较小,C、D错误。故选B。
【点睛】客滚船,又称开上开下船。是一种用牵引车牵引载有箱货或其他件货的半挂车或轮式托盘直接进出货舱装卸的运输船舶。客滚船所载的货物通过自身的动力进出货仓并可同时载运旅客。多用于内河轮渡,中近程海运。
潟湖是被沙嘴、沙坝或者珊瑚礁分割而与外海相分离的局部海水水域,与外海水体的交换能力是影响潟湖营养盐分布和浓度高低的重要因素。某潟湖位于海南岛东南部,下左图示意该潟湖观测站点位置,S1站点位于泻湖口门,平均水深为10m,S2站点位于潟湖内渔排(一种水上民居,多为适应水上养殖而修建)密集处,平均水深为4m,S3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平均水深为1.5m。下右图为2020年12月大潮期间该泻湖甲、乙、丙三个站点的平均潮位与某营养盐浓度变化。据此完成7-9小题。

7.右图中甲乙丙站点分别对应左图中的观测点位置是()
A.S1S2S3 B.S2S3S1 C.S2S1S3 D.S3S1S2
8.相比甲乙站点,丙站点16日23:00至17日10:00和17日10:00以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的变化相关性较差,推测原因可能是()
A.人类活动影响大 B.潮流流速小 C.潮流扰动强 D.营养盐浓度高
9.根据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为缓解该潟湖水体富营养化的状况,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A.控制污水排放 B.减少渔排数量 C.清除海草床 D.改变口门地形
【答案】7.A 8.C 9.D
【解析】7.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潟湖中营养盐分布和浓度受与外海水体交换能力的影响,右图中16日13:00至16日22:00潮位不断升高,为涨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盐浓度整体呈下降趋势。16日22:00至17日10:00潮位不断下降,为落潮时期,三个站点营养盐浓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说明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呈负相关,主要为涨潮时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大量进入潟湖,稀释其营养盐浓度,而落潮时受外海海水稀释作用小,且低营养盐浓度的表层水更易随落潮排出,故营养盐浓度上升。左图中S1站点位于潟湖口门,与外海水体交换频繁,受外海低营养盐浓度的海水稀释作用强,故营养盐浓度最低,所以S1对应的是甲站点,同理可推断S2对应乙站点,S3对应丙站点,A正确,排除BCD。故选A。
8.根据分析可知,甲站点为S1站点,乙站点为S2站点,丙站点为S3站点,丙站点位于海草床内,受人类活动影响小,A错误;相比甲、乙两站点,丙站点潮流流速小,导致潮位变化较小,潮流量较小,但涨潮时外海海水依旧可以入湖,起到稀释作用,B错误;丙站点海水深度浅,海草死亡沉降,在海草床泥沙中沉积较多营养盐,涨潮潮流涌入后,湖水受潮流扰动强,导致底层沉积物营养盐上泛进入表层湖水中,湖水中的营养盐浓度升高,外海海水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效果较弱,因此后期其与潮位变化相关性较差,C正确;营养盐浓度高是潮流扰动的结果,不是原因,D错误。故选C。
9.由分析可知,潟湖营养盐浓度变化与潮位变化呈负相关。口门处流速及流量直接影响外海海水进入量及其对营养盐浓度的稀释能力,所以可通过改变口门地形来提高口门流速和流量,进而降低湖营养盐浓度,D正确;控制污水排放、减少渔排数量可以降低潟湖的营养盐浓度,但没有体现潮流与营养盐浓度的相关性,AB错误;海草床是湖中重要的生态系统组成,具有研究价值和保护价值,不可清除,C错误。故选D。
【点睛】潟湖:在海的边缘地区,由于海水受不完全隔绝或周期性隔绝,从而引起水介质的咸化或淡化,即可形成不同水体性质的潟湖。能起隔离作用的可以是障壁岛、沙坝、沙滩、沙丘、鲕滩等。潟湖最大特点是盐度不正常,在潮湿地区因河水大量注入而发生淡化,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因强烈蒸发而发生咸化;尤其在小潮差条件下,这种盐度变化可相当大。因此,可分为淡化潟湖和咸化潟湖两个。亚相。当盐度>3.5%时为咸化潟湖,<3.5%时为淡化潟湖,它们在沉积物成分、生物特征等方面均有显著的不同
长城是一道气候和文明的分界线,它隔开了两种不同的气候,以及农耕和游牧两种文明体系。长城很多地段的筑造材料独特(如采用耐旱耐寒的红柳、砂土),受当地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大,烽火台的选址与地形地势密不可分。图左为我国明长城分布图,图右示意明长城主要修建时间内的气温变化。完成10-12小题。

10.推测明长城大规模修建期间()
A.气候持续变冷 B.游牧区草场载畜能力较低 C.边境贸易繁荣 D.农耕区粮食产量明显增加
11.与平缓地带的烽火台相比,陡峭山岭上的烽火台()
A.数量多 B.视野窄 C.相距近 D.密度小
12.采用红柳、砂土等作为筑造材料的长城最可能位于()
A.辽宁 B.河北 C.甘肃 D.山西
【答案】10.B 11.D 12.C
【分析】10.由右图可知,明长城大规模修建期间,气温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并不是持续下降的,气候并没有持续变冷,A错误;受气候变冷影响,游牧区水热条件变差,草场载畜能力较低,B正确;明长城隔开了农耕区和游牧区,在大规模修建期间,往往战争频发,边境贸易受限,C错误;气候变冷,热量条件变差,一般会导致农耕区粮食产量下降,D错误。故选B。
11.陡峭山岭上的烽火台,可眺望较广阔的区域,因此一般密度较小、相距较远、数量较少,而在平缓地带的烽火台,受限于视野,烽火台则修筑得比较密集,相距较近、数量较多,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2.红柳耐旱耐寒,砂土通常分布在气候干旱的地区。结合选项和明长城分布图可知,采用红柳和砂土作为筑造材料的长城最可能位于甘肃,C正确;辽宁、河北、山西属于半湿润地区,红柳、砂土分布较少,ABD错误。故选C。
【点睛】长城处于北方游牧地区与农耕地区的连接线上,在它附近的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建立了许多农牧贸易场所,使长城同时成为各民族交往的纽带。
土地是发展之基础、农民之根本。2023年2月13日,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发布,文件指出: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结地方“小田并大田”等经验,探索在农民自愿前提下,结合农田建设、土地整治逐步解决细碎化问题,将“一户多块地”改造为“一户一块地”,并通过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小田并大田”政策目前在安徽、江苏、山东等地区进行试点。完成13-14小题。
13.我国实施“小田并大田”政策的原因有()
①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②土地流转费用高③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④耕地分布不平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4.“小田并大田”政策对安徽省的意义是()
A.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升级 B.实现农业生产多样化
C.减少农村劳动力的迁出数量 D.缓解耕地非粮化倾向
【答案】13.B 14.D
【解析】13.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劳动力减少,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严重,加之劳动力成本上升,机械化推广实施的需要,实施“小田并大田”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①③正确;“小田并大田”是土地流转的一种形式,土地流转费用高低不是实施“小田并大田”政策的原因,②错误;目前“小田并大田”主要在安徽、江苏、山东等耕地集中分布地区进行试点,针对的是耕地细碎化无法规模化利用、小块地被撂荒和弃耕的问题,④错误。故选B。
14.“小田并大田”、“土地向种粮大户集中”政策,可以减少耕地撂荒和弃耕现象,缓解耕地非粮化的倾向,保证粮食安全,D正确;“小田并大田”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农业生产结构),A错误;大田以种粮食为主,农业生产没有多样化,B错误;“小田并大田”,不仅减少了部分农民被土地束缚的状况,还加大机械化作业,会产生较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没有其他产业发展的情况下,农村劳动力的迁出数量增加,C错误。故选D。
【点睛】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农业机械化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粮食生产的重视、对农田保护的投入成为推进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为“小田”变“大田”探索注入动力的时代因素。
2023年8月24日,日本正式将福岛第一核电站内储存的核废水排八太平洋,遭到国内外质疑和反对。日本这种做法极其不负责任,将严重损害国际公共健康安全和周边国家人民切身利益。国家之间应对国家间环境安全问题,有冲突与合作两种方式(如下图)。完成15-16小题。

15.各国抵制日本福岛核废水的排放原因不正确的是()
A.污染物质在海洋生物体内富集,食用后危害人类健康
B.污染物扩散,使海水水质下降,海洋生态遭破坏
C.导致浮游植物死亡,使二氧化碳吸收量减少,加剧温室效应
D.海水污染加剧,易引发赤潮、风暴潮等多种海洋灾害
16.从国家安全角度,针对材料中反映的问题,我国政府应采取的措施合理的是()
①污染物顺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对我国影响不大,暂时顺其自然
②开展我国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
③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
④保留作出进一步反应的权利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15.D 16.B
【解析】15.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核污染水排放会导致海水污染,导致海洋生态遭到破坏,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和污染物残留,威胁人类健康,ABC不符合题意;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浮游生物和藻类繁盛,不是核污染水的危害;风暴潮是气象原因导致的海洋灾害,也与核污染水无关,D符合题意。故选D。
16.结合所学知识,日本核污染水排放进太平洋,会产生巨大危害,我国与日本同位于太平洋沿岸,虽然主要污染物会顺北太平洋暖流向东运动,但北太平洋中低纬大洋环流是循环的,污染物终究会被洋流带到我国沿海,且我国与日本距离近,污染物也会扩散至我国沿海,对我国影响大,所以不应该顺其自然。排除①。同时从我国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我们不但要积极开展我国海域海洋辐射环境监测,提前预防;而且还要全面暂停进口日本水产品,预防因食用有污染物残留的水产品而影响身体健康;同时还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合作,共同抗议日本排放核废水的行为,并督促日本对海域环境进行治理和恢复;如果日本一意孤行,我国还应提前作出进一步反应的准备,②③④正确。故选B。
【点睛】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具有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具有降温减湿的作用。逆流航行速度慢、能耗高;顺流航行速度快,能耗低。寒暖流交汇处有海雾形成,洋流从北极地区携带冰山南下威胁航海。加快海水净化速度,扩大海洋污染范围。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处容易形成渔场。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8分)
东北黑土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商品粮输出基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稳定器”和“压舱石”。但随着黑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日益增大,加上水蚀、风蚀等自然力作用,黑土地出现“变薄、变瘦、变硬”和地力下降等问题。据调查,局部地区在春季3~4月的融雪期(白天均温约7℃,夜间均温约-3℃)融雪造成的黑土流失甚至比夏季更为严重。当地农民采取了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等相应措施(下图所示),可有效减轻土地退化。

(1)简析东北黑土区被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的原因。(6分)
(2)分析局部地区春季黑土流失比夏季更为严重的原因。(6分)
(3)图示三种耕作方式任选其一,阐述其对减轻东北黑土退化的作用。(6分)
【答案】(1)属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利于粮食作物生长;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粮食总产量高;地势平担,机械化水平高,利于规模化经营;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其他答案合理也可)
(2)春季升温快(或昼暖夜冷),夜冻昼融交替变化,使表层土壤疏松,抗冲刷能力减弱;土地缺少植被(或农作物)保护,侵蚀加剧;冻土阻隔,融雪形成的径流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
(3)留茬耕作:留茬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利于下渗;留茬可以固定和拦蓄泥土,防止土壤流失;留茬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垄沟枯秆覆盖: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增加水分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秸秆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
横坡垄作:拦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土壤的冲剧;减少土壤养分流失。
【分析】本题以留茬耕作、垄沟秸秆覆盖和横坡垄作景观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粮食安全措施、黑土流失问题及措施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称为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器”和“压舱石”,说明东北黑土区粮食产量高,粮食质量好,这需要分析当地农业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东北地区属温带季风气候控制,雨热同期,水热条件较好,利于粮食作物生长;东北地区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利于规模化经营,机械化水平高;黑土土壤肥沃,粮食总产量高;地广人稀,人均耕地面积大,粮食商品率高。
(2)土壤肥力的流失与风化和侵蚀等外力作用直接相关,春季是气候较干旱,昼夜温差大,夜冻昼融交替变化,物理风化作用使表层土壤疏松,抗冲刷能力减弱;春季降水少,自然植被较少,土地完全裸露,受风力侵蚀影响大,土壤侵蚀加剧;春季覆盖积雪融化。但由于冻土阻隔,下渗量少,地表径流量大,流水侵蚀严重。
(3)留茬耕作:留茬可增加地表粗糙度,减小地表径流流速,有利于拦截地表径流,利于下渗,增加土壤水分,改善土壤墒情;留茬可以固定和拦蓄泥土,具有一定的保持水土的功能,可防止土壤流失;留茬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垄沟枯秆覆盖:土壤上覆枯秆相当于给土壤加一层保护,能有效减弱土壤水分蒸发,增加土壤湿度;枯秆覆盖增加地表粗糙度,增加水分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少流水侵蚀;秸秆腐烂分解后可增加土壤有机质,提高土壤肥力。横坡垄作:拦蓄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减小、减缓地表径流,减弱对土壤的冲剧,保持一定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养分流失,有利于土壤保护。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湖冰厚度是湖泊在封冻期(开始冻结~完全消融)的重要物理参数,明晰其时空变化对于认识气候背景下的湖冰响应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青海湖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该区域冬半年以偏西风为主,日均温低于0℃,湖泊东侧为浅水区,东西两侧冰厚差异明显。研究发现,每年3月中旬青海湖进入解冻期。近年来,该区域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引起湖泊面积、湖水浑浊度变化,从而影响湖冰封冻期的变化。下图示意青海湖2010年~2020年封冻期平均冰厚的空间差异及时间变化。

(1)指出青海湖东侧与西侧冰厚差异并分析原因。(6分)
(2)分析3月份青海湖冰厚达到最大的原因。(6分)
(3)说明近年来青海湖湖冰封冻期的变化及原因。(6分)
【答案】(1)东侧冰厚大于西侧。原因:东侧为浅水区,结冰早,封冻期长,冰层较厚;冬半年以偏西风为主,在西风的持续影响下,使初冰在东侧不断累积,利于冰层加厚;西侧湖水在离岸风作用下,表层湖水向东流,深层较暖湖水上涌,西侧表层降温慢,不利于冰层加厚;西侧有温泉,湖水温度较高,湖冰厚度较薄。
(2)11月份气温低,湖冰形成;冬季气温持续降低,湖冰厚度增加;3月中旬,气温回升,湖冰开始消融,所以3月份湖冰厚度达到最大。
(3)湖冰封冻期缩短。全球变暖,气温升高,湖水冻结时间推后,消融时间提前;湖泊面积扩大,蓄水能力加强,湖泊热容量增大,降温慢,延缓湖水冻结;湖水浑浊度增加,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湖水吸收的热量增加,延缓湖水冻结。
【分析】本题以青海湖为材料,设置3道小题,涉及湖泊水文特征、地理环境整体性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
【详解】(1)读左图,结合图例可知,青海湖东侧湖冰厚度大于西侧。原因:湖泊东侧为浅水区,受陆地降温影响更明显,水温低,结冰早,封冻期长,冰层较厚;该区域冬半年以偏西风为主,在西风的持续影响下,使结冰初期,西侧浮冰吹至东侧不断累积,利于冰层加厚;冬季气温低,表层水温受气温影响降温较快,水温较深层低,西侧湖水在西风(离岸风)作用下,表层湖水向东流,深层较暖湖水上涌,西侧表层降温慢,不利于冰层加厚;读图可知,湖泊西侧有温泉分布,湖水温度较高,湖冰厚度较薄。
(2)11月份气温低,湖冰形成;11月份~次年3月份气温持续降低,湖冰厚度不断增加;3月中旬,已经进入春季,气温回升,湖冰开始消融,湖冰厚度开始不断变薄,所以3月份湖冰厚度达到最大。
(3)近年来,该区域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气温升高,湖水冻结时间推后,消融时间提前,因此湖冰增厚的幅度减少;气候整体呈现暖湿化,使湖泊的补给水量(冰雪容水量和降水量)增多,湖泊面积扩大,蓄水能力加强,湖泊热容量增大,降温慢,延缓湖水冻结;入湖径流增多,带入一定的泥沙进入湖泊,导致湖水浑浊度增加,湖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增强,湖水吸收的热量增加,延缓湖水冻结。因此湖冰封冻期缩短。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锗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在通信、航天航空、军事武器和新能源领域应用广泛。查明的锗资源储量约一半与煤矿伴生,称为煤层型锗矿。产自于煤系沉积物中的锗矿,其中一部分由富含锗的岩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于泥炭沼泽、湖滨等环境中。我国锗储量居世界第二,是全球锗矿产品生产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锗出口国。2023年7月,我国宣布对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下图为2011—2020年世界锗产量和中国锗产量占世界比例变化示意图。表为2017—2021年我国锗供需情况和产量结构。

原生锗产量 国内消费量 净出口量 原生锗供需平衡 二次回收锗产量
2017 79100 59650 18646 804 1200
2018 94900 75050 13262 6588 28000
2019 85700 78230 17854 -10384 21000
2020 97000 115000 -192 -17808
2021 110000 130000 29308 -49308 -
(1)据材料,从外力作用角度说明煤系沉积物中锗矿的富集过程。(4分)
(2)根据数据分析我国锗矿在开发和利用中可能面临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可行性措施。(6分)
(3)从国家安全角度分析我国对锗进行出口管制的原因。(6分)
【答案】(1)地质历史时期,富含锗的岩石经过风化、侵蚀,被释放或溶解在水中,后被流水等外力作用搬运输送到煤层中富集。
(2)问题:我国锗矿产量大,占世界的比例高;锗矿消费量大,出口量大,供需不平衡;总体上导致我国锗矿储量下降。措施:二次回收锗相关产品;加大锗矿勘测力度;提高技术水平,提高锗矿利用率;建立锗矿储备基地;制定锗产业发展规划(如实施出口管制)。
(3)保障国内锗矿供应稳定;提升锗产业链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锗产品附加值,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减少锗矿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分析】本题以2017—2021年我国锗供需情况和产量结构为背景材料,涉及矿产的形成、矿产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的问题和措施、保障国家安全的原因等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相关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根据材料,锗是伴生元素,产自于煤系沉积物中的锗矿,其中一部分由富含锗的岩石在一系列外力作用下,形成于泥炭沼泽、湖滨等环境中。因此从外力角度,富集过程包括外力的风化、侵蚀和沉积作用。地质历史时期,富含锗的岩石经过风化和侵蚀,被释放或溶解在水中,后被流水等外力作用搬运输送到煤层中富集。
(2)根据图1和表2数据可知,在开发方面,我国锗矿开采产量大,占世界的比例高;在利用方面,锗矿消费量大,出口量大,自2019年开始,原生锗供需平衡为负值,且数值逐渐增大,供需不平衡;总体上会导致我国锗矿储量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二次回收锗相关产品,加强对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大锗矿勘测力度,加强资源的储备;提高技术水平,提高锗矿利用率;建立锗矿储备基地,进行战略保护;2023年7月,我国宣布对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制定锗产业发展规划(如实施出口管制)等措施。
(3)可以从资源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等方面进行作答。我国对锗矿进行出口管制,可以保障国内锗矿供应稳定;提升锗产业锗自主创新能力,延长产业链,提高锗产品附加值,促进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经济利益;减少出口可减少锗矿开采,减少锗矿开采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考前地理信息必刷卷安徽专用1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8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86.html

    标签:安徽卷地理必刷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