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重庆卷全解全析(5)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研究表明,约200万年前,我国东北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西接大兴安岭,东抵长白山地,面积约为青海湖的10倍,有松花江、嫩江、蛟流河等众多河流汇入。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吉林省政府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启动实施的“西部治碱”工程,经过长期探索并形成了以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等为主要方式的“以稻治碱”治理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弱碱地优质稻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左图为白城及其周边区域简图,右图为白城气候资料。
(2)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4分)
(3)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3分)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稻治碱”模式的作用原理。(6分)
【答案】(1)平面方向:入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流速减小,泥沙沉积,粗粒泥沙常沉积在河流入湖处,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颗粒较粗。
(2)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白城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聚于此;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冬季冻土层,透水性差。
(3)春季。原因:春季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4)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利用耐盐碱的水稻吸附盐碱,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中需要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将盐分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水田耕作,耕地为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解析】(1)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侵蚀、搬运能力有关,流水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粒径较大;随着流速减慢,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平面方向:由于河流入湖带来的泥沙在入湖处,由于流速减慢,粗粒的泥沙先沉积,细粒的泥沙后沉积,使水平方向的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由于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湖泊原来的沉积物粒径相对较小(湖泊处流速较慢),后来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较强,带来粗粒径的泥沙在表面沉积,使沉积的颗粒上粗下细。
(2)旱地即气候干旱,泽说明地表水较多,气候干旱地区地表水较多,可从地表水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的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地势低洼,多条河流汇聚于此;湖泊内有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形成冻土层,透水性比较差。因当地气候较干燥,但水量收入较多,支出较少,地表水较为充足,故白城被称为“旱地之泽”。
(3)盐碱化主要考虑地下水位和蒸发;地下水将盐分带至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表层;或考虑咸水入侵。自然背景下,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的地区,盐碱化程度轻。当地未临海,故主要从地下水位较高、淋溶作用弱、蒸发旺盛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气候知识和白城气候资料图可知,白城位于温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地表盐碱物质积累较多;春季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较快,蒸发旺盛,利于盐碱物质在地表的积累。
(4)当地治理模式主要指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盐碱化的治理思路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抑制蒸发,消除地表盐分(如植被吸收、淋溶流失等)等。品种选育主要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材料中提到弱碱地优质稻米),利用耐盐碱水稻的吸附作用,尽可能多的吸附土壤中的盐碱物质,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的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可以将部分盐类物质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种植水稻,水田耕作,水田被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研究表明,约200万年前,我国东北松辽平原上存在着一个巨大的湖泊(常称为古松辽湖),西接大兴安岭,东抵长白山地,面积约为青海湖的10倍,有松花江、嫩江、蛟流河等众多河流汇入。后因地壳运动,湖水外泄,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松辽平原。平原内有着巨厚的沉积地层,从平面上看,粘土层的粒度由外围向中心由粗变细;从剖面上看,粘土层下部细,上部略变粗。
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湖泊星罗,是中国湖泊密度最大的湖区之一。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被称为“旱地之泽”。草原和湿地是白城主要的原始生态类型。受多重因素影响,白城市草场、湿地退化严重,盐碱化日益加重。吉林省政府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启动实施的“西部治碱”工程,经过长期探索并形成了以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等为主要方式的“以稻治碱”治理模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弱碱地优质稻米”,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科技支撑。左图为白城及其周边区域简图,右图为白城气候资料。
(1)根据沉积物颗粒粗细的差异,分别从平面和剖面两个角度,推测松辽平原巨厚沉积地层的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4分)
(2)分析白城“旱地之泽”的形成原因。(4分)
(3)据图文信息推测白城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并分析其原因。(3分)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以稻治碱”模式的作用原理。(6分)
【答案】(1)平面方向:入湖河流携带泥沙注入湖泊,流速减小,泥沙沉积,粗粒泥沙常沉积在河流入湖处,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搬运能力较强,沉积的颗粒较粗。
(2)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白城地势低洼,众多河流汇聚于此;湖泊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冬季冻土层,透水性差。
(3)春季。原因:春季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
(4)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利用耐盐碱的水稻吸附盐碱,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中需要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将盐分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水田耕作,耕地为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解析】(1)沉积物的颗粒大小与流水侵蚀、搬运能力有关,流水侵蚀能力强,搬运物质粒径较大;随着流速减慢,粒径大的先沉积,粒径小的后沉积。平面方向:由于河流入湖带来的泥沙在入湖处,由于流速减慢,粗粒的泥沙先沉积,细粒的泥沙后沉积,使水平方向的沉积物粒径由粗变细,越向湖心,沉积的颗粒越细。剖面方向:由于地壳抬升,湖泊消亡,湖泊原来的沉积物粒径相对较小(湖泊处流速较慢),后来河流流经,湖相沉积转变为河相沉积,河流流速较快,侵蚀能力强,搬运能力较强,带来粗粒径的泥沙在表面沉积,使沉积的颗粒上粗下细。
(2)旱地即气候干旱,泽说明地表水较多,气候干旱地区地表水较多,可从地表水的水量收入大于支出的角度展开分析。据材料可知,白城的年平均降水量399.9毫米,年平均蒸发量为1340毫米,白城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气候较干燥。位于松辽平原西部的吉林白城,地势低洼,多条河流汇聚于此;湖泊内有较厚的沉积层,沉积物质黏重,水分不易渗透;纬度较高,冬季气温较低,土壤中的水分结冰,形成冻土层,透水性比较差。因当地气候较干燥,但水量收入较多,支出较少,地表水较为充足,故白城被称为“旱地之泽”。
(3)盐碱化主要考虑地下水位和蒸发;地下水将盐分带至表层,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表层;或考虑咸水入侵。自然背景下,降水丰富、淋溶作用强的地区,盐碱化程度轻。当地未临海,故主要从地下水位较高、淋溶作用弱、蒸发旺盛等角度分析。结合所学气候知识和白城气候资料图可知,白城位于温度季风气候区,冬春季节降水较少,淋盐作用微弱,地表盐碱物质积累较多;春季白昼时间逐渐变长,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气温回升较快,蒸发旺盛,利于盐碱物质在地表的积累。
(4)当地治理模式主要指品种选育、表土改良、排灌结合。盐碱化的治理思路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抑制蒸发,消除地表盐分(如植被吸收、淋溶流失等)等。品种选育主要指加大科技投入,培育优良品种,种植耐盐碱水稻(材料中提到弱碱地优质稻米),利用耐盐碱水稻的吸附作用,尽可能多的吸附土壤中的盐碱物质,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盐碱含量;水稻生产环节中需要大量的排水,在排水的过程中也可以将部分盐类物质排出,有利于降低土壤中的盐碱;种植水稻,水田耕作,水田被水覆盖,有利于土壤中盐分的淋溶,下渗至深层,可以有效地抑制盐分上升。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重庆卷全解全析(5)
上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浙江卷全解全析
下一篇: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6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68.html
上一篇: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浙江卷全解全析
下一篇:地理选择题解题方法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6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