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安徽卷全解全析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5-2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新质生产力是指摆脱传统增长方式和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积极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为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与传统生产力相比,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
  A.合作交流
  B.信息通达
  C.政策支持
  D.技术创新
2.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下列产业发展方向符合因地制宜的是
  A.长春—石油化工
  B.北京—人工智能
  C.昆明—新型储能
  D.西宁—海洋装备
  【答案】1.D 2.B
  【解析】1.结合材料可知,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因此传统生产力相比,对新质生产力形成起主导作用的是技术创新,而不是合作交流、信息通达和政策支持,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石油化工为传统工业,不属于新质生产力,A错误;人工智能属于高技术工业,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且北京科技发达,符合因地制宜的特点,B正确;昆明风能、太阳能等新能源并不丰富,C错误;西宁深居内陆,不适合发展海洋装备,D错误。故选B。
  【点睛】工业的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自然因素:地理位置、土地、水源;经济因素:原料、燃料、市场、交通、劳动力、农业基础、技术;社会因素:政策、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社会协作条件、国防安全需要、社会需要、历史条件。

  安徽省淮北市地处苏、豫、皖三省交界,1960年因煤炭产业而立市,2009年被列入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2000年以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市进行转型升级,发展方式随之发生改变。下图为该煤炭资源型城市1990——2020年城乡聚落演变阶段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初高中地理网

3.图中显示,淮北市
  A.Ⅰ阶段主城区、矿区以及乡村均衡发展
  B.Ⅱ阶段主城区的要素集聚能力减弱
  C.Ⅲ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融合发展
  D.煤炭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作用先弱后强
4.淮北市城乡聚落结构演化的主要动力是
  A.交通发展
  B.产业结构转型
  C.政策规划
  D.人口迁移
  【答案】3.C 4.B
  【解析】3.由图可知,I阶段乡村的要素向矿区和主城区流动,因此城、矿、乡三地发展不均衡,A错误;Ⅱ阶段矿区的要素向主城区加强流动,矿区发展速度放缓,主城区快速扩张,主城区核心地位凸显,要素集聚能力增强,B错误;Ⅲ阶段乡村与矿区、主城区之间均有互相的要素流动,由此说明III阶段主城区、矿区、乡村趋向一体化,C正确;煤炭在I阶段对城市发展作用强,Ⅲ阶段减弱,对煤炭需求减少,D错误。故选C。
  4.据材料“2000年后随着煤炭企业管理体制的改革,城乡空间结构随之发生改变,现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模式。”可知产业结构调整促进淮北城乡结构发展变化的主要驱动力,B正确;交通发展、政策规划、人口迁移会影响城乡空间结构发展变化,但不是主要驱动力,ACD错误。故选B。
  【点睛】城市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有地形、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有经济、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等。

  柴达木盆地气候干旱,风能和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产业发展迅速。为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近年又引入了氢能发电机制。下图示意柴达木盆地某电力公司“风光十氢能”的发电系统,通过系统调配,力求使入网电量达到理想状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初高中地理网

5.图示系统一年中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的季节是
  A.夏季
  B.秋季
  C.春季
  D.冬季
6.图示系统入网电量理想状态表现为
  A.转储入网电量稳定
  B.转储入网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C.入网总电量稳定
  D.入网总电量与电力需求匹配
7.图示系统中,促使入网电量实现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是
  A.风光发电比例
  B.氢气储存能力
  C.直接入网电量
  D.氢能发电成本
  【答案】5.A 6.D 7.B
  【解析】5.图中区域位于柴达木盆地,夏季日照强度最大、日照时间最长,故光伏发电量占比最高,故选A。
  6.由材料可知,该系统将风光与氢能发电结合是为了解决风光发电可控性差的问题,通过风光发电直接入网和氢能发电转储入网两者结合,与电力需求匹配,达到理想状态。入网总电量包括直接入网及转储入网,D正确。转储入网的风光发电电量不稳定,A错误。转储入网电量小于电力需求,B错误。入网总电量有大有小,不稳定,C错误。故选D。
  7.图示系统中,风光发电稳定性较差,维持理想状态的关键环节为转储入网电力的供应,即由氢气储存能力决定,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光伏发电是利用半导体界面的光生伏特效应而将光能直接转变为电能的一种技术。主要由太阳电池板(组件)、控制器和逆变器三大部分组成,主要部件由电子元器件构成。太阳能电池经过串联后进行封装保护可形成大面积的太阳电池组件,再配合上功率控制器等部件就形成了光伏发电装置。

  近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风沙活动总体增强,但区域内存在时空差异。根据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将青藏高原东北部分为两个区域:Ⅰ区主要包括青海湖盆地、河湟谷地;Ⅱ区主要包括黄河源区、柴达木盆地。图为两千年以来青藏高原东北部Ⅰ区与Ⅱ区风沙活动强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初高中地理网

8.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
  A.滞后0.5千年
  B.提前0.5千年
  C.滞后1.0千年
  D.提前1.0千年
9.导致Ⅰ区和Ⅱ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时间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变化
  B.地壳抬升
  C.人类活动
  D.河床裸露
10.近一千年以来,Ⅱ区
  A.冬季风加强
  B.大气能见度提高
  C.人类活动强于Ⅰ区
  D.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细
  【答案】8.B 9.C 10.A
  【解析】8.读图,根据图例及注记可知,图中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5—1.0千年,II区风沙增强始于约距今1.0千年,故Ⅰ区风沙活动开始增强的时间比Ⅱ区提前0.5千年,B正确;排除ACD。故选B。
  9.读图,距今1.5-1.0千年时期,Ⅰ区和Ⅱ区气候相同,但风沙活动强弱不同,说明气候不是风沙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材料中未有地壳抬升的信息,且地壳抬升尺度较大,对Ⅰ区和Ⅱ区影响一致,不会导致风沙活动强弱的差异,B错误;距今1.5-1.0千年时期,气候暖湿,不易起风沙,图中I区人类活动明显强于II区,造成I区在暖湿气候下风沙增加,风沙增强时间早于II区,C正确;湿润地区枯水期时河床裸露也不一定会导致风沙增加,说明河床裸露不是风沙增加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10.读图可知,距今1.0千年以来,Ⅱ区西伯利亚高压增强导致冬季风增加,A正确;风沙增强,大气能见度下降,B错误;人类活动弱于I区,C错误;冬季风增强,风力搬运作用增强,风力沉积物颗粒变粗,D错误。故选A。
  【点睛】风沙活动强弱主要受沙源物质、风、植被覆盖率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咸海位于亚欧大陆腹地,由于全球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导致其流域内陆地水储量(地表水+地下水)发生了显著变化。图示意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空间分布特征(正为盈余,负为亏损)。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初高中地理网

11.2002~2016年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其主要来源最有可能是
  A.大气降水
  B.冰川融水
  C.积雪融水
  D.灌溉用水
12.研究发现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均有小幅增加,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减小趋势的原因是
  ①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②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
  ③植被增多,蒸腾量增大④区域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2002~2016年,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的变化可能导致咸海周边
  A.气温日较差减小
  B.盐风暴灾害增多
  C.土壤盐渍化减轻
  D.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1.B 12.A 13.B
  【解析】11.阿姆河源于帕米尔高原东南部的高山冰川,冰川融水是阿姆河重要的补给水源,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冰川融化加速,融水量大,使阿姆河中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B正确,C错误;该地区深居内陆,气候干旱,降水量较少,陆地水储量出现盈余与大气降水关系不大,A错误;该区域的灌溉用水主要依赖河流水,灌溉用水会消耗地表水和地下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灌溉水量增加,陆地水储量应减少,D错误。故选B。
  12.北咸海一侧湖泊面积和水量有小幅增加说明水分补给湖泊增多,而北咸海的主要补给水源是锡尔河,但锡尔河流域下游地区陆地水储量减小,所以其湖泊面积增加主要应是来自于湖面扩张,蒸发量增大,空气中的水汽增加,降水有所增加,所以湖水和湖面都有小幅增加,①正确;中亚地区气候干旱,主要的生产生活用水极度依赖地表和地下水,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加导致锡尔河水量减少,④正确;湖泊水补给地下水量增加会导致湖泊水减少,②错误;当地气候干旱,以荒漠植被为主,植被增多的可能性不大,且因植被稀少,蒸腾水汽较少,对气候的影响不大,③错误。故选A。
  13.咸海流域是当地重要的农业灌溉区,随着农业灌溉面积的不断扩张,灌溉用水量的增加导致了咸海流域陆地水储量减小,由于过度灌溉,加之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导致土壤盐渍化不断加剧,加之当地冬春风力大,出现盐风暴灾害增多,B正确,C错误;陆地水储量减少,说明当地气候趋于干旱,气温日较差增大,生态系统更加脆弱,生物多样性不会增加,AD错误。故选B。
  【点睛】咸海面积减小的原因:深居大陆内部,远离海洋,气候干旱,降水少;全球变暖,蒸发加剧,导致湖泊水量减小;人们引注入咸海的河流水灌溉进行工农业生产,作为生活用水,使注入咸海的水减少,湖泊萎缩,面积变小。

  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刺槐作为植被恢复的一种主要造林树种,在黄土高原大面积种植。图示意黄土高原不同地区刺槐林平均土壤水分、固碳、植物多样性等生态系统服务随造林恢复年限的变化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初高中地理网

14.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
  A.土壤养分平衡
  B.植被种类多少
  C.土壤水分平衡
  D.土壤碳储量大小
15.保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的可行措施是
  A.间伐疏林
  B.退耕还林
  C.灌溉保水
  D.施肥保肥
16.为保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开始采取可行措施的时间最好不晚于“恢复年限”
  A.第10-20年
  B.第20-30年
  C.第30-40年
  D.第40-50年
  【答案】14.C 15.A 16.C
  【解析】1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水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脆弱,为了控制严重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植被恢复工程。土壤养分平衡、植被种类多少、土壤碳储量大小等均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的影响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土壤水分平衡是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主要取决于的因素,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5.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可持续性的可行措施是间伐疏林,改善森林生态系统和林分结构,加速林木生长,提高林分质量,改善林分卫生状况,缩短成材期,有利于缓和木材供需矛盾,增加林木抵抗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的能力,加速林下植被的更新,维持地力,A正确。退耕还林、灌溉保水、施肥保肥不是可持续的措施,BCD错误。故选A。
  16.由上图右面第三幅图可知,不同恢复年限与多样性指数成倒“U”形曲线的关系,以30年为界,多样性指数随恢复年限增长成增加的趋势;30年以后,多样性指数随恢复年限增长成递减的趋势;为保证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林生态系统服务的可持续性,开始采取可行措施的时间最好不晚于“恢复年限”第30-40年,故选C。
  【点睛】间伐是在未成熟的森林中,定期的重复伐去部分林木,为保留的林木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生长发育。同时,通过抚育间伐还能获得部分木材。
  本文标题:2024年高考地理押题卷安徽卷全解全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4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47.html

标签:地理押题卷安徽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