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届高考地理押题卷9答案解析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5-20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玩具制造业是指供儿童玩耍和游戏的器具的制造。玩具制造使用的材料多种多样,包括塑料、金属、木材、纺织品等。近年来,许多国际采购商要求位于广东的玩具制造商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但广东的玩具企业大都暂时没有到东南亚设厂的计划。完成下面小题。

1.国际采购商要求广东的玩具制造商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是因为东南亚

  A.产业基础更完善
  B.原料种类更多样

  C.制造技术更先进
  D.劳动力成本更低

2.广东玩具企业大都没有到东南亚设厂的计划,最可能的原因有

  ①东南亚玩具产业基础较薄弱

  ②东南亚交通运输不便

  ③我国玩具消费市场不断扩大

  ④我国玩具生产技术最为先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1.D2.B

  【解析】1.由所学知识可知,玩具制造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我国低,劳动力丰富且廉价,故国际采购商要求广东的玩具制造商将生产线转移到东南亚,是因为东南亚劳动力成本更低,D正确,与产业基础更完善、原料种类更多样、制造技术更先进无关,ABC错误;故选D。

  2.广东玩具企业大都没有到东南亚设厂的计划,最可能的原因有东南亚经济发展水平低,产业基础薄弱,我国人口数量较大,玩具消费市场不断扩大,①③正确;东南亚交通运输相对便利,玩具生产对技术的要求不高,②④错误;故选B。

  生活在大兴安岭北段的鄂温克族人曾以游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形成一种移动的生态迁移聚落。这种聚落由若干家庭共同组成,称为“乌力楞”。“乌力楞”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共同劳动、猎获品平均分配等制度。图示意鄂温克族人生存空间格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3.“乌力楞”选址主要考虑当地的()

A.地形和水源B.气候和土壤C.军事和交通D.政治和文化

4.“乌力楞”蕴含的地域文化有利于鄂温克族人()

①稳定食物来源②抵御野兽侵袭③适应气候变化④开垦肥沃土地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3.A4.A

【解析】3.“乌力楞”选址靠近河流,便于获得水源,且位于河流凸岸,凸岸堆积作用明显,地形相对平坦,便于聚落建设,主要考虑地形和水源,A正确。气候、土壤、军事、政治文化等均不是主要考虑因素。故选A。

4.鄂温克族人以游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四周多原始森林,便于捕猎,靠近河流,便于捕鱼,可以获得稳定的食物来源;且“乌力楞”由若干家庭共同组成,便于抵御野兽侵袭,①②正确。与适应气候关系不大;以游猎、捕鱼和饲养驯鹿为生,并非定居开垦农田,所以与开垦肥沃土地无关,③④错。故选A。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省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造成此次地震的主要原因是拉脊山北缘断裂带的断层活动。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图为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置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5.此次地震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两侧岩体受力及运动状况是()

A.垂直拉伸,滑移,断裂B.水平拉伸,断裂,滑移

C.垂直挤压,滑移,断裂D.水平挤压,断裂,滑移

6.此次地震中受灾严重的区域主要分布在()

A.震中以东B.震中以西C.震中以北D.震中以南

7.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的主要原因是()

A.震中距小B.人口密集C.资源丰富D.土质疏松

【答案】5.D6.C7.B

【解析】5.结合材料可知,拉脊山北缘断裂带位于积石山县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为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水平挤压,岩层弯曲变形后因承受不住压力,进而发生断裂,两侧岩体随着断裂面发生滑移形成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6.一般越靠近震中,烈度越高,因此图中内圈的烈度较外圈大。读图可知,图中震中位于内圈的偏南部,因此可以震中以北大面积区域均属于高烈度区,受灾严重,C正确,ABD错误,故选C。

7.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受灾程度最大,高于震中地区,因此震中距小不是主要原因,A错误;距震中约4~6km的区域由于人口密集,受灾程度最大,B正确;资源丰富和土质疏松的地区并不一定受灾程度就大,CD错误。故选B。

雷暴是由旺盛的积雨云所引起的,其形成通常要具备三个条件:不稳定大气层结、充沛的水汽和足够的抬升触发机制。我国青藏高原是北半球同纬度地带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下图为一次典型雷暴天气垂直截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8.关于此次雷暴来临前与来临时天气要素变化不正确的是()

A.风力增大B.气压下降C.气温骤降D.晴天转雨

9.推测青藏高原雷暴天气多发季节及原因是()

A.冬季、地形复杂,地表受热不均B.冬季、西南季风影响大,水汽多

C.夏季、冰川消融时产生大量水汽D.夏季、同高度大气受地面加热强

【答案】8.B9.D

【解析】8.由图中天气系统移动方向可知,雷暴来临前风力会明显增大,A对;高空空气以向下运动为主,气压上升,B错;高空中冷空气迅速下降到地面,导致地面气温骤降,C对;积雨云范围比雷暴大,会先覆盖雷暴即将到达的区域,晴天转雨,D对。根据题意选不正确的,故选B。

9.由材料可知,雷暴发生的条件需要充沛的水汽和抬升条件,一般地面的温度需要较高,故应发生在夏季,AB错;夏季白天青藏高原温度较高,水汽含量高,与周边地区相比同高度大气受地面加热强形成水汽和抬升动力,D对;冰川消融的水汽会加剧雷暴产生,但青藏高原河湖众多,冰川水汽不是雷暴发生的必要条件,C错。故选D。

与一般技能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主要从事知识技术密集型行业。下图示意2010~2015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高技能和一般技能劳动力的净迁移率(迁入率-迁出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0.西藏、新疆高技能劳动力净迁移率较高,主要由于当地()

A.自然环境舒适B.政策支持力度大

C.生活成本较低D.高新技术企业多

11.与一般技能劳动力相比,高技能劳动力的跨省迁移()

A.整体规模更大B.受迁移距离限制较大

C.路径方向相反D.看重文化服务舒适性

【答案】10.B11.D

【解析】10.新疆、西藏自然环境恶劣,A错误;新疆、西藏有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支持,政府支持力度大吸引高技能劳动力的大量迁入,B正确;高技能劳动力收入较高可以负担的生活成本高,且对生活质量有一定需求,所以生活成本低不是新疆、西藏吸引高技能劳动力的主要原因,C错误;新疆、西藏经济较落后,交通、技术等不发达,高新技术企少,D错误。故选B。

11.读图可知,一般技能劳动力跨省迁移的整体规模更大,A错误;图中没有具体指出高技能劳动力迁出和迁入省份的距离关系,但是可以看出一般技能和高技能劳动力的迁出省份主要集中在东北、中西部省份,迁入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和新疆、西藏地区,跨省迁移距离都比较大,B错误;高技能劳动力和一般技能劳动力的迁移率变化基本一致,所以路径方向应该一致,C错误;高技能劳动力文化水平高,可推测高技能劳动力更看中文化服务舒适性。故选D。

干旱区的沙埋会影响土壤氧含量、盐度、湿度、营养状态、土壤温度等,不同程度的沙埋影响荒漠植物的生长和生存。下表示意梭梭的轻度沙埋和非沙埋生长参数差异(轻度沙埋指沙埋深度小于植株高度的四分之一,非沙埋指植株未遭受沙埋),完成下面小题。

物种

生长环境

株高(m)

地径(cm)

平均冠幅(cm)

叶面积指数

根冠比

梭梭

轻度沙埋

1.68

7.55

188.9

0.72

0.43

非沙埋

1.77

5.32

149.46

0.66

0.56

12.推测随着沙埋深度的增加会导致土壤()

A.透气性降低B.矿物质减少C.黏粒含量增加D.酸性逐渐增大

13.由表可知轻度沙埋使得梭梭()

A.抑制生长B.根系更为发达C.增加吸收土壤养分D.水分利用效率低

14.轻度沙埋后的根冠比变化,会产生的影响是()

A.浅层土壤盐分降低B.光合作用减弱

C.地表升温明显D.地径生长受限

【答案】12.A13.C14.A

【解析】12.由材料“干旱区的沙埋会影响土壤氧含量、盐度、湿度、营养状态、土壤温度等”进行推测,沙埋深度增加,土壤受上覆沙层的重力压实下,孔隙度减少,透气性降低,A正确;沙埋不会影响土壤的组成和质地,即矿物质、黏粒含量不会,BC错误;土壤的酸碱度主要受降水的影响,干旱地区的土壤呈碱性,沙埋深度增加土壤的湿度增加,并不会影响到土壤的酸碱度的变化,该地土壤应为碱性土,D错误。故选A。

13.读表可知,轻度沙埋后,梭梭的株高更矮,但地径、平均冠幅、叶面积指数均要更高,由此可知,轻度沙埋使梭梭生长状况更好,说明梭梭能够从土壤中汲取的养分及水分更多,C正确,AD错误;轻度沙埋后梭梭的平均冠幅、叶面积指数均高于非沙埋,根冠比低于非沙埋,说明轻度沙埋后的梭梭地面生物量生长优于地下生物量(根系),植物根系没有更发达,B错误。故选C。

14.读表可知,轻度沙埋后梭梭的根冠比下降,是由于平均冠幅增加,遮阳作用明显,冠层下地表降温明显,蒸发减弱,浅层土壤盐分降低,A正确,C错误;平均冠幅增加,光合作用增强,B错误;地径更大,说明轻度沙埋后生长更快,D错误。故选A。

在福建省冠豸山国家地质公园,有一座海拔500m,宽度15~20m,与两侧谷地相对高度约100m的板状丹霞峰墙,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山体裂隙发育典型,山顶有两处凹穴,这两处凹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并且常年积水,不涸不溢,清澈见底,被称为冠豸山“天池”。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

15.推测这两处“天池”常年积水,不涸不溢的原因()

①山地辐射冷却,云雾较多,蒸发弱

②有地下水补给

③“天池”周围山体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

④天池底部有一层较厚的淤泥,能阻挡池水下渗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6.这两处“天池”中的水清澈见底的主要原因有()

①水源干净②有SiO₂颗粒吸附杂质③海拔较高④面积较小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答案】15.C16.A

【解析】15.根据材料“海拔500米”可知,天池位于山区,由于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弱,并受地形抬升,水汽容易凝结,多云雾,①对;“天池”位于峰墙顶部,并无地下水注入,②错;根据材料,山体周围有裂隙发育,利于雨季多余池水排出,③对;根据材料“四穴底部布满厚厚的淤泥”可知,可阻挡池水下渗,确保旱季不枯,④对。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6.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天池”中的水主要靠大气降水和露水补给,水质较好,①对;依据材料信息“由硅质砂岩组成,其风化物具有很好的吸附性”可知,硅质砂岩风化后产生的SiO₂颗粒,有利于吸附水中杂质,使得池水更加清澈,②对;海拔高和面积小不是湖水清澈的主要原因,③④错。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4小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育种,一年可繁育2—3代,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

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科研育种基地,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沿海岸线是黄金育种带,年平均气温24—25℃,1月平均气温超过20℃,年均降水量1279mm,雨季旱季明显。每年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育种专家和农技人员从四面八方齐聚南繁基地。图1为海南南繁基地示意图,图2为全国部分城市1月份平均气温及作物发芽适宜温度图。

图片图片

(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分析海南成为我国重要农作物种子科研育种基地的优势条件。(4分)

(2)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调研时强调“良种在促进粮食增产方面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对我国粮食增产的积极作用。(4分)

【答案】(1)(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纬度低,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长夏无冬,热量丰富,选育周期短;雨季旱季明显,光照充足,光能利用率高。

(2)南繁培育优良品种有利于提高单产,保证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增产;有利于各地农业抵御病虫害以及洪涝、干旱、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保证粮食产量。

【分析】本题以海南南繁基地示意图与全国部分城市1月份平均气温及作物发芽适宜温度图为背景材料,涉及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可知,海南省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种子科研育种基地,三亚、陵水、乐东三市县沿海岸线是黄金育种带,年平均气温24—25℃,1月平均气温超过20℃,年均降水量1279mm,雨季旱季明显。与我国其他地区相比,海南纬度低,是我国唯一的热带省份,长夏无冬,年均气温高,热量丰富,选育周期短;为热带季风气候区,雨季旱季明显,光照充足,光能利用率高。

(2)由材料可知,南繁是指将水稻、玉米、棉花等夏季作物的育种材料,在当地秋季收获后,冬季拿到我国南方亚热带或热带地区进行繁殖和选育的方法,南繁培育优良品种有利于提高单产,保证粮食产量,促进粮食增产,从而保障粮食安全;采用这种方法育种,一年可繁育2—3代,且能鉴定育种材料的抗病性及对湿、光的反应等,南繁育种有利于各地农业抵御病虫害以及洪涝、干旱、冰雪灾害等自然灾害,能保证粮食产量。

1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

喜马拉雅山冰川广布,有“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之称。雅鲁藏布江穿行于众多山脉之间,在东部发育了大峡谷,它是季风水汽输送到青藏高原的主要通道.大峡谷地区海拔从北部2910米降至南部出口仅155米,全长超过500公里,宽度和长度位居世界峡谷之首.研究表明,未来图(a)中虚线框内因河流侵蚀差异使得南北两侧分水岭位置移动不同,该处流域面积将出现缩小趋势。图(b)示意虚线框内河段两分水岭的地形与年降水量状况。

图片

图片

(1)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明喜马拉雅山被称为“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的原因。(6分)

(2)分析大峡谷地区成为青藏高原最大水汽输送通道的有利地形条件。(4分)

(3)结合图(b)信息,请论证图(a)中虚线框内河段流域面积未来缩小的趋势(6分)

【答案】(1)高山地形对季风水汽抬升,降水丰富;山岳冰川广布,储存固态水源(冰雪融水多);发育众多河流形成地表径流,向河流下游输水;地表水经断裂带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处的含水层输送。

(2)大峡谷地区总体海拔较低,对水汽阻挡弱;峡谷纵深长、谷口宽度大,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谷口朝向西南,形成季风水汽通道;峡谷段自南向北地势升高,利于水汽逐步深入。

(3)喜马拉雅分水岭南侧比北侧降水较多,落差较大,河流溯源侵蚀更强,分水岭向北迁移速度更快;冈底斯山分水岭南、北侧降水与落差的差异较小,河流溯源侵蚀弱,分水岭北移速度较慢或位置稳定;喜马拉雅分水岭北移逐渐靠近冈底斯山分水岭,导致流域面积缩小。

【分析】本题以雅鲁藏布江河段两分水岭的地形与年降水量状况图为材料设置题目,涉及水循环的环节、地形对降水的影响、河流侵蚀地貌等知识,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有一定要求。

【详解】(1)水循环涉及降水、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喜马拉雅山地处湿润西南季风的迎风坡,水汽受地形抬升多地形雨,降水丰富;喜马拉雅山脉海拔高,气温低,冰川发育广,冰雪融水多;冰川融水丰富,发育众多河流形成地表径流,向河流下游输水;地表水经断裂带下渗形成地下水,向海拔低处的含水层输送,地下径流丰富,故喜马拉雅山被称为“地表河塔与地下水塔”。

(2)大峡谷地区相对青藏高原其他地区海拔较低,对水汽阻挡作用弱,利于水汽深入;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的谷口宽广,能接收更多的水汽进入,利于水汽深入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的谷口朝向西南,而带来水汽的大气环流是西南季风,易形成季风水汽通道;峡谷段自南向北地势升高,利于西南季风带来的水汽逐步深入。

(3)喜马拉雅分水岭的南侧地处西南季风的迎风坡,北坡位于背风坡,南侧比北侧降水多,且南侧落差更大,南侧流量大流速快,河流溯源侵蚀更强,分水岭向北迁移速度更快;据图示可知冈底斯山分水岭南、北侧降水与落差的差异相对较小,河流径流量、流速差异较小,河流溯源侵蚀相对较弱,分水岭北移速度较慢或位置稳定;两地溯源侵蚀的速度不同,喜马拉雅分水岭北移逐渐靠近冈底斯山分水岭,导致流域面积缩小。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溶解性有机碳(DOC)是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库,代表了水体中溶解有机物质的总和,与水体中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生物的代谢和细菌的活动等息息相关,是表征水体中有机物含量和生物活动水平的重要参数,也是研究水体碳循环中重要的一部分,在微量元素和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地表的有机碳会随径流汇入冻土保存下来,使得冻土层之中存在大量溶解性有机碳,具体含量主要受到气候变化、降水、温湿度等因素影响。研究发现,黑龙江漠河老爷岭流域4月至6月时段中,溶解性有机碳在5月达到最大值,然后随温度升高,略有下降趋势。下表为老爷岭流域冻融期径流量与溶解性有机碳(DOC)输出通量。

月份

DOC输出通量(kg/km2)

径流量(m3/s)

4月

242.5310

0.1066

5月

1805.1775

0.7814

6月

1167.7753

0. 8287

(1)说出老爷岭流域冻土层中大量保存溶解性有机碳的条件。(4分)

(2)结合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老爷岭流域5月份溶解性有机碳输出通量达到最大值的原因。(6分)

(3)从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老爷岭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变化的总体趋势并说明原因。(6分)

【答案】(1)老爷岭流域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适中,植被覆盖率高,有机质多;纬度高,气温低,动植物死亡后残留物易保存完整;纬度高,光照弱,受温度、光照影响,微生物分解慢,使溶解性有机碳得以保存;冻土层中水分较为饱和,使土壤含水量较高,氧含量减少,有机质分解慢,溶解性有机质得以保存。

(2)4月份时,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开始升温,加快冻土的融化,但4月温度低,河流未完全融化,径流量小; 5月份季节性积雪融化、降水增加,径流量快速增大,水量增多携带土壤有机碳进入河流,有机质补给增加,溶解性有机碳(DOC)输出通量也迅速升高; 6月份温度升高促进微生物活动,且植物对大气碳利用量增加,故DOC输出通量降低。

(3)趋势:总体增加。全球变暖,冻土融化,活动层增厚;河流冲刷加剧,带来的溶解性有机碳增多。

【分析】本题以老爷岭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为材料,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相关知识,考查学生描述地理现象、解释地理成因的能力。

【详解】(1)本题要求说出老爷岭流域冻土层中大量保存溶解性有机碳的条件。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溶解性有机碳是水体中最大的有机碳库,且广泛存在于冻土之中,主要受到气候变化、降水、温湿度等因素影响。由此可以推测,气温寒冷,土壤被冻结,动植物死亡后残留物保存完整,受温度影响,微生物分解慢,使溶解性有机碳得以冷冻保存;冻土层中水分较为饱和,使土壤含水量较高,相应含氧量减少,使有机物分解速度较慢,有利于溶解性有机碳保存。

(2)本题要求结合溶解性有机碳的影响因素,分析老爷岭流域5月份溶解性有机碳输出通量达到最大值的原因。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老爷岭流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4月份时,我国北方地区普遍开始升温,加快冻土的融化,但4月份河流未完全融化,径流量较小,5月份季节性积雪融化,降水也增多,径流量快速增大,水量增多,携带土壤有机碳进入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也迅速升高;6月份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快,有机质减少,且植物对大气碳利用量增加,故溶解性有机碳输出通量降低。

(3)全球变暖背景下老爷岭流域河流溶解性有机碳(DOC)变化的总体趋势需要结合地表径流和温度进行分析。全球变暖会导致老爷岭流域气温升高,冻土融化加剧,土壤水分增加,导致溶解有机碳增加,溶解性有机碳增多。

20.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德国的化石能源禀赋与我国类似,能源转型起步早。2014年,欧洲首个零碳科技园区——EUREF园区于德国落地。该园区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150家创新型企业,同时采用新型能源利用模式,在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同时,实现了降本增效。下图示意该园区的能源利用模式。

图片

(1)分析EUREF园区建设对德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作用。(4分)

(2)简述“降本增效”理念在EUREF园区能源中心功能执行中的体现。(4分)

(3)结合德国的能源禀赋背景,谈谈零碳科技园区对保障国家安全的意义。(4分)

【答案】(1)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创新企业,改变单一的工业结构,提高科技产业比例,推动产业创新升级;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

(2)AI智能分析发电成本与市场电价,优化供电方案选择,降低用电成本;利用废热制冷制热,减少园区供暖制冷成本;集中智能配置电能,减少电能盈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德国化石能源以煤炭为主,使用过程污染严重,碳排放多,而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零碳科技园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了煤炭使用造成的污染和碳排放,利于保障环境安全;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分析】本题以零碳科技园区能源利用模式为材料,涉及产业升级、能源安全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结合材料EUREF零碳科技产业园的建立过程和能源利用模式,从“旧煤气厂”“创新型企业”“新能源”“零碳科技”关键词中提炼出产业结构变化和升级方向的信息即可。EUREF园区利用旧煤气厂厂房引进创新企业,改变单一的工业结构,提高科技产业比例,利用原有设备推动产业创新升级,节约高效;提高风能等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推动产业低碳绿色转型升级,降低常规能源比例,节能环保。

(2)“降本增效”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效益。首先从能源利用模式示意图中智能电网功能、废热制冷制热以及电流流向的信息提炼出能源中心的主要职能;再分析这些职能与“降本增效”的关系即可。AI智能分析发电成本与市场电价,优化供电方案选择,降低用电成本,可以有效的节约能源,实现双赢;利用废热制冷制热,有效利用生产中的能源进入新的循环,减少园区供暖制冷成本,节约能源资源;集中智能配置电能,通过不同部门电能的多少配置,减少电能盈余浪费,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提高效率,节约能源。

(3)由材料“德国的化石能源禀赋与我国类似”得出德国煤炭多,石油气少的结论分析其弊端,根据“零碳”“清洁能源”信息分析其零碳科技园区对这些弊端的缓解作用,结合国家安全知识进行分析。德国化石能源以煤炭为主,使用过程污染严重,碳排放多,而石油天然气依赖进口,本国能源资源结构存在效率低、清洁度差、自给率不足的问题。零碳科技园区建设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减少了煤炭使用造成的污染和碳排放,利于保障环境安全,有效控制温室效应和大气污染;同时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使国家能源自给率提高,利于保障能源安全。

  本文标题:2024届高考地理押题卷9答案解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445.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445.html

    标签:高考地理押题卷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