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4届新建一中高三地理百道小题1答案及解析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4-05-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山地高原等大地形区对天气系统的运动有重要影响。图a示意我国某地区某年1月12日等温面随海拔变化状况(单位:℃),图b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单位:m/s,正值和负值代表不同的风向)。完成下面小题。

等温面随海拔变化状况

1. 导致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①地形②云层厚度③气团性质④光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2. 该日后一段时间,乙地零风速线区域缓慢向高海拔扩张,其主要原因是
  A. 暖空气抬升 B. 冷空气堆积 C. 冬季风减弱 D. 太阳辐射增强
  【答案】1. B 2. B
  【解析】1.图a示意某年1月12日等温面随海拔变化情况,甲地和乙地分居山脉两侧,乙地气温大致为15℃,甲地气温小于5℃,乙地气温高于甲地。图b示意同一时间风速随海拔变化状况,乙地几乎无风,甲地风力大且与乙山坡的风向相反,说明甲地为冬季风的迎风坡,乙地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冬季风来自高纬度,气温低,导致该日甲地气沿较乙地气温低,因此,该日甲、乙两地气温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和气团性质,①③正确;资料中没有云层厚度和光照的信息,②④错误。故选B。
  2.读图可知,乙地该日出现零风速。该日后一段时间由于冷空气越过山脉下沉到地面,地面冷空气堆积,乙地原来较暖的空气被冷空气抬挤上升,出现逆温,大气稳定,零风速线区域缓慢向高海拔抬升,B正确;由于冷空气的堆积而导致暖空气抬升,因此暖空气抬升,不是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的主要原因,A错误;冬季风减弱,冷空气不容易越过山脉下沉到乙地,从而不会导致零风速线缓慢向高海拔抬升,C错误;太阳辐射增强会导致地面温度高,地面对流增强,风速会加大,D错误。故选B。
  【点睛】一般情况下,大气温度随着高度增加而下降,可是在某些天气条件下,地面上空的大气结构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发生逆温现象的大气层称为“逆温层”。逆温现象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沙尘暴的发生,对飞机的飞行也十分有利,也可应用于谷物种植,提高产量及质量,但大多数时候也会带来显著的大气污染。

  贵州省西部的草海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水中浮游植物种类众多,有“水下草原”的美誉。下图为草海地区略图,图中湿地范围大致是70万年前湖泊范围。据考证,草海地区构造运动剧烈,地质历史时期,草海一度变为无水盆地,后在1857年经历连续40余天的降水,山洪暴发,草海得以恢复。完成下面小题。

草海

3推测70万年前草海湖床深度的差异以及目前草海的性质
  A. 南深北浅、咸水湖
  B. 南浅北深、咸水湖 C. 南深北浅、淡水湖 D. 南浅北深、淡水湖
4. 草海恢复后维持稳定的原因是
  A. 暴雨引发山洪,湖泊补给增多 B. 植被涵养水源,维护草海稳定
  C. 湖底裂隙堵塞,湖水渗漏减少 D. 地壳运动下沉,汇水范围增大
  【答案】3. D 4. C
  【解析】3.读图可知,图中草海的南部距离70万年前湖泊范围较远,北部距离较近,说明湖泊南浅北深,A、C错误;草海属封闭型的岩溶湖泊,湖底裂隙发育,水体通过下渗流失,湖水有进有出,属于淡水湖泊,B错误,D正确。故选D。
  4.由材料可知,因1857年连续40余天的降水、山洪暴发,携带大量树干、树根和沙泥、石块等物质沉积湖底,堵塞了原有的漏水通道,湖水渗溺减少,导致该地再度积水成湖,C正确;草海属于岩溶湖泊,湖泊补给增多,不一定水位会恢复稳定,A错误;植被涵养水源能力有限,不能阻止湖水从湖底漏水通道中流出,B错误;读图没有显示近几十年有明显的地壳下沉运动,D借误。故选C。
  【点睛】喀斯特湖,又称“岩溶湖”,在石灰岩地区分布较广。由喀斯特作用(岩溶作用)所形成的洼地积水而成的湖泊。是侵蚀湖的一种。它可以是由具有溶蚀性的水对可溶岩进行溶蚀作用后,形成了洼地积水,也可以是由地下水溶解土壤中的盐类引起塌陷而生成塌陷湖。

  下图为某地地质图,图中字母代表不同沉积岩层,当地曾发生轻微褶皱运动。F1、F2为断层,箭头代表断层面的倾向,双短线所在的一侧为断层的下降盘。完成下面小题。

地质图

5. 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依次是
  A. S→D→C B. P→C→D C. D→O→S D. O→S→D
6. 该地区经历的地质过程正确的是
  ①断层F1形成早于F2
  ②断层F2形成早于F1
  ③岩浆侵入在F1断层前
  ④岩浆侵入在F2断层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5. B 6. B
  【解析】5.该题的突破口在于向斜或背斜的确定。如果断层横穿或斜穿背斜或向斜,同时在断层两侧核部宽窄(或相当翼间的距离)会发生显著变化。在背斜中核部变宽的一侧为上升盘、核部变窄的一侧为下降盘。而在向斜中恰好相反。读图可知,双短线所在的一侧为断层的下降盘,图中S层在下降盘变窄,故可判断为背斜。背斜中心到两翼岩层的年龄依次由老到新,根据图中岩层分布可知,O为背斜的中心,从中心往两翼岩层分别是O-S-D-C-P,因此图中部分岩层的年龄由新到老依次是P→C→D→S→O,B正确,ACD错误。故选B。
  6.读图可知,该地区不同沉积岩层发生了褶皱运动,因此先经历了外力作用形成沉积岩,后岩层挤压形成褶皱,褶皱过程中岩层承受不住压力发生断层,形成断层F2,之后受岩浆侵入活动形成岩浆岩,而断层F1使岩浆岩出现错位,因此断层F1形成于岩浆岩之后。综上所述,断层F1形成晚于F2,①错误,②正确;岩浆侵入在F1断层前,断层F2之后,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点睛】背斜岩层中间老两翼新,向斜岩层中间新两翼老。

  冰缘带是指位于高山草甸之上、永久雪线以下的植被带,由适冰雪与耐寒旱的植物组成的植物群落之总称,是山地植被垂直带中海拔最高的一个植被带。为了适应严酷的环境,植物都比较矮小、花朵甚至朝下开放(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冰雪与耐寒旱的植物

7. 冰缘带上的植物开花时花朵朝下的原因是
  ①防晒伤②防风吹③防冰雪④引昆虫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8. 冰缘带上的植物比较小型且分布不连续,影响的主导因素是
  A.土壤 B. 热量 C. 水分 D. 风力
  【答案】7. C 8. A
  【解析】7.植物开花时花朵朝下,高原上大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为避免花朵遭受紫外线的伤害,花朵向下开放,①正确;冰缘植物植株矮小,是为了适应冰雪,防风,耐贫瘠与花朵向下无关,②③错误;垂头植物课以避免雨水对花粉的冲刷,为昆虫提供食物,吸引昆虫到来,④正确。故选C。
  8.冰缘地带,土壤土层浅、石质化强,分布分散,土壤发育困难,且土壤较为贫瘠,不能支持大型植株的生长,因此植株矮小且分布不连续,A选项正确;冰缘地带热量稳定呈大致带状,不会分布不连续,B选项错误;接近冰雪带,水分差异小,C选项错误;冰缘带附近普遍多大风天气,D选项错误。故选A。
 【点睛】冰缘作用指地表由于气温的年度和日变化及水的相态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冻结和融化过程。典型的冰缘区一年中气温波动在0℃上下的天数可达150~200天,使地表物质发生冻胀、热融、冻融蠕流和雪蚀作用等该区特有的过程,形成形态众多的冰缘地貌。

  云和云影严重影响遥感图像的有效性,云影识别一直是遥感应用研究的重点。在云影识别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太阳高度角和太阳方位角,太阳高度角表征云和云影的水平距离,太阳方位角表征云和云影的相对方向。太阳方位角指以目标物正北方向为起始方向(0°),以太阳光射入光线在水平面的投影方向为终止方向,按顺时针方向所测量的角度。下图为我国北温带某地的云影识别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北温带某地的云影识别示意图

9. 若此时北京时间为12:00,该地的位置可能是
  A. 上海 B. 重庆 C. 海口 D. 拉萨
10. 当该地正午时云和云影的水平距离短且逐渐缩小,可能出现
  A. 该地日出时间越来越晚
  B. 北印度洋环流为顺时针
  C. 是测量此地合理楼距的最佳日期
  D. 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
  【答案】9. A 10. B
  【解析】9读图可知,北京时间为12:00时,该地云影在云的东北方向,太阳在云的西南方向,该地的地方时应已过12:00时,推测该地位于北京所在经线以东,上海、重庆、海口和拉萨四地中,仅有上海位于北京东侧,故选A。
  10读图可知,该地日影整体位于偏北方,表明该地应位于我国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根据材料提示,太阳高度角表征云和云影的水平距离,当该地正午时云和云影的水平距离水平距离短且逐渐缩小,表示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距离该地越来越近,该地日出时间应越来越早,A错误。测量合理楼距的最佳日期应为冬至日,即太阳直射点距离该地最远的时候,C错误。当该地正午时云和云影的水平距离水平距离短且逐渐缩小,表明太阳高度角已经较大,且在不断增大,太阳直射点距离该地较近且越来越近,地球应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且越来越近,在这期间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慢,D错误。该地太阳高度角逐渐增大,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并且不断北移,此时可能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则北半球可能为夏季,北印度洋环流为顺时针可能出现,B正确。故选B。
  【点睛】太阳直射点位置及其移动规律。 1、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2、夏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3、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4、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如此周而复始回归运动。

  广州是改革开放后全国率先发展起来的地区之一,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程度高,其城市空间框架突破了“云山珠水”的传统格局,形成了“山城田海”的新格局。在新的城市空间格局中,“田”的地位更加突出,但要改变传统空间格局中农田的地位和作用却面临许多困境。近年来,广州市积极探索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下图为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阶段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示意图

11.中心城区设计立体农业建筑有利于
  ①节约土地面积,降低用地成本②改善城市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
  ③加强科技发展,利于科研发展④缩短农产品运输距离,确保新鲜度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2. 休闲农业公园贯穿城市的中心城区、近郊区、远郊区,推测其分布特征是
  A. 中心城区分布集中规模最小 B. 远郊区分布分散规模最大
  C. 近郊区主要以旅游景点形式呈现 D. 远郊区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
13. 为了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应采用的主要地理信息技术是
  A.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B. 遥感技术(RS)
  C. 地理信息系统(GIS) D.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答案】11. A 12. D 13. C
  【解析】11.由于中心城区的土地资源有限且用地成本高,立体农业建筑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使用面积,进而达到降低用地成本的效果,①正确;这样的设计模式可以减少农产品从远郊区或其他地区的运输,从而确保农产品的新鲜度,同时减少运输产生的碳排放,④正确;立体农业建筑还能够提供绿色空间,有助于改善城市的微气候,提高空气质量,②正确;该设计模式将农业和科技相结合,不仅可以加强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还可以提供教育和研究的机会,③正确。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2.中心城区用地紧张,形成一个个的农业孤岛,农业公园分散且规模最小,A错误;远郊区通常拥有较为广阔的土地资源,有利于布局大面积的标准化农田,适合开展大规模、机械化的农业生产,分布较为集中,多以农田、果园和农业设施形式呈现,B错误,D正确;近郊区主要以休闲林业公园和田园综合体的形式呈现,C错误。故选D。
  13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主要功能是定位、导航,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AD错误;遥感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信息,不能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B错误;地理信息系统(GIS)主要用于分析、处理地理信息,可以用于高效统筹安排“山城田海”新格局,C正确。故选C。
  【点睛】13S各自功能:RS:地理信息的获取;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GNSS:能为各类用户提供精密的三维坐标、速度和时间。

  吉尔吉斯斯坦境内的麦兹巴赫湖位于阿克苏河上游,是伊利尔切克冰川(分南北两支,北支退缩明显)作用下形成的堰塞湖。夏秋季节,堰塞湖溃堤多发,湖水排水过程受冰坝升降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麦兹巴赫湖

14. 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伊利尔切克冰川北支融化后退使冰川北支前缘形成湖盆
  ②伊利尔切克冰川南支阻塞湖盆形成冰坝
  ③伊利尔切克河溯源侵蚀形成湖盆
  ④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15. 关于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
  ①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
  ②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
  ③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冰坝漂浮
  ④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川湖
  ⑤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
  A. ①②③④⑤ B. ①③②④⑤ C. ①③④②⑤ D. ③②④⑤①
  【答案】14.A 15. B
  【解析】14由材料及图可知,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后退,因而可判断,由于气候变暖,北支伊利尔切克冰川大量融化而后退,因而冰川前缘形成湖盆,①正确;南支冰川体堵塞河道,形成冰坝,冰坝形成后冰川融化,积水成湖,②④正确;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形成与流水溯源侵蚀无关,③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5上题可知,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是冰坝阻塞冰雪融水形成的,因此湖泊溃堤与冰坝开合和冰雪融水量密切相关。夏秋季节气温高,冰川融化量大,冰川融水不断流入冰川湖,湖泊水量增加,水位上升,当湖水达到一定深度,浮力作用使冰坝漂浮,冰下通道打开,湖水开始排出。随着湖水排出,湖泊水量减少,水位下降,当湖面水位下降到一定程度,浮力无法再支撑漂浮的冰坝,漂浮的冰坝会下降再次阻塞冰湖,排水结束,并再次冻结底部。综上所述,麦兹巴赫冰川堰塞湖从“溃堤—湖水排出—排水结束”的发展过程先后排序是①③②④⑤ ,B正确,ACD错误,故选B。
  【点睛】 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或由地震活动使山体岩石崩塌下来等原因引起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

  龙泉山脉位于成都平原东部,是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山脉。受山脉屏障作用及阴阳坡的影响,易引发热力性越山气流。2016年12月7日龙泉山西部的成都平原大气出现重污染,该区域的温度场呈现特殊的分布状况。下图为2016年12月7日10:00该区域等温面(℃)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区域等温面分布

16. 与同一海拔西坡相比,此时龙泉山东坡
  A. 气温较高,形成上坡风 B. 气温较低,形成上坡风
  C. 气温较高,形成下坡风 D. 气温较低,形成下坡风
17. 相较于东侧平原,此时成都平原近地风力较弱,其根本原因是
  A. 太阳辐射较弱 B. 平原面积更小 C. 背景风力更强 D. 大气逆温更强
18. 龙泉山脉
  ①起伏平缓②高耸崎岖③地形破碎④山体完整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6. C 17. A 18. C
  【解析】16由图可知,龙泉山东坡等温面向气温低值处凸出,表明相同海拔,东坡气温比西坡高,BD错误;图中东坡等温线向海拔低处弯曲,应是受山脉屏障作用的影响,引发了热力性越山气流,西坡气流越过山地后在东坡下沉,并在下沉过程中增温,导致相同海拔,东坡气温比西坡高,因此东坡为下坡气流,C正确,A错误。故选C。
  17相较于东侧平原,该日西侧成都平原的近地风较弱,主要原因是成都平原大气污染严重,大气污染物通过削弱太阳辐射,使成都平原在日出后加热速率慢于东侧平原,冷空气聚集于地表,使近地大气层结相对更稳定。因此其根本原因是太阳辐射较弱,A正确;成都平原面积广阔,B错误;成都平原大气出现重污染,说明背景风影响小,C错误;大气逆温更强不是成都平原近地风力较弱的直接原因,而不是根本原因,D错误。故选A。
  18由材料可知,龙泉山脉越山气流是在近地面气流不流通的情况下,山体两侧热力差异所导致的小尺度的大气运动。龙泉山脉山体完整,无东西向低矮的山间缺口,才能有效屏障成都平原西部与东部平原的近地面气流的流通,③错误,④正确;同时其山体总体较低,起伏平缓,才能出现阴阳坡之间的热力差异所导致的越山气流。如果龙泉山脉为高大山体,则区域表现为以山体与平原之间的热力差异为主,山体两侧热力差异不能够成环流系统。同时,高大的山体会使越山气流难以发生,①正确,②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当气流经过山脉时,沿迎风坡上升冷却,在所含水汽达饱和之前按干绝热过程降温,达饱和后,按湿绝热直减率降温,并因发生降水而减少水分。过山后空气沿背风坡下沉,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故气流过山后的温度比山前同高度上的温度高得多,湿度也显著减少。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空间结构演变的重要驱动力。下图为江西篁岭村1999~2021年乡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乡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时空演变示意图

19. 影响篁岭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是
  A. 景观 B. 政策 C. 市场 D. 交通
20. 关于篁岭村乡村旅游聚落各功能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生产区用地规模扩大
  B. 各景观区通达度增强
  C. 服务区等级不断提高
  D. 居住区向新村外搬迁
  【答案】19. C 20. B
  【解析】19结合材料信息可知,篁岭乡村旅游聚落空间格局的时空变化,其驱动因素中景观资源属于内在因素,市场需求属于客观因素,因为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导致其旅游景点增多(2021年峡谷景区),且随着当地旅游业发展,聚落的规模也有所扩大,空间联系也增多,所以导致其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是市场,C正确;当地景观是存在时间早,不属于本题中的时间的短期变化,并非主要因素,A错误;政策与交通是辅助因素,不是影响篁岭村旅游聚落空间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BD错误。故选C。
  201999年该区域的对外通道只有一处,而2010年开始对外通道有两处,说明当地的对外交通有所改善,区域内部新增的索道以及交通线也说明了各景观区通达度增强,B正确;如图示生产区中的天街和梯田用地规模并未扩大,A错误;服务区的面积没有变化,等级并未提高,C错误;居住区早2010年到2021年位置和区域面积都保持稳定,不能说明向新村外迁移,D错误。故选B。
  【点睛】乡村聚落形态是指乡村聚落的平面展布方式,即组成乡村聚落的民宅、仓库、圈棚、晒场、道路、水渠、宅旁绿地以及商业服务、文教等公用设施的布局。

  北冰洋穿极流发源于波弗特海附近,穿过北冰洋中部,并最终流向冰岛北部海域(如图)。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强弱变化与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压和冰岛附近的低压密切相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并导致穿极流流量变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北冰洋穿极流

21. 判断穿极流强盛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2. 相比较乙海域,甲海域水温特点及成因是( )
  A. 水温较高暖流经过 B. 水温较高纬度较低
  C. 水温较低寒流经过 D. 水温较低纬度较高
23. 对穿极流流量变大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冰岛附近低压减弱,驱动风力增强 B. 海冰覆盖减少,海水流速加快
  C. 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 D. 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
  【答案】21. D 22. D 23. A
  【解析】21材料提示:“北冰洋穿极流全年存在,其强弱变化与波弗特海海域常年存在的高压和冰岛附近的低压密切相关”,因此,波弗特海高压和冰岛低压间的气压差直接导致二者间风力的大小,从而影响穿极流的强弱。同时冰岛低压和波弗特海高压冬季最强,故穿极流强盛的季节是冬季。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2通过图可知,乙地位于北大西洋或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附近,有北大西洋暖流增温,乙处水温高。图中甲地位于极圈以内,乙地纬度明显低于甲地,受纬度的差异的影响,乙处水温高于甲处(或甲处水温低于乙处)。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3冰岛附近低压减弱,风力会变小,A错误;由材料“北极地区海冰覆盖明显减少,波弗特海高压明显向西偏移”可知,受全球变暖的影响,海冰消融增多是原因之一,C正确;海冰覆盖减少后,风能够直接吹拂海面,驱动海水,海水流速加快,穿极流增强,B正确;再加上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更明显,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不正确的选项,故选A。
  【点睛】全球变暖,海冰消融增多;海冰覆盖减少(对风阻挡作用减弱),风直接驱动海水,流速加快;波弗特海高压西移,穿极流源头西移;穿极流源头受北上驱动的风力增强,穿极流流量变大。

  为了研究太阳视运动特点,三位中学生于同一天在北温带的甲、乙、丙三地分别观测了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并绘制了太阳高度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太阳高度曲线图

24. 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方位关系排序依次是
  A. 自东北向西南 B. 自西北向东南 C. 自东南向西北 D. 自西南向东北
25. 若此日为夏至日,天气为晴天,根据该图信息可推测
  A. 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昼越短
  B. 甲地正午时新的一天约占一半
  C. 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D. 丙地日出日落位置更偏南
  【答案】24. C 25. C
  【解析】24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三地均在北回归线以北,故纬度越高,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因此图三地由南到北排序为甲、乙、丙。地球自西向东转,越东的点越早经过正午,读图中三地正午出现时间早晚可知,三地由东向西排序为甲、乙、丙。综上所述,图中甲、乙、丙三地的方位关系排序依次是自东南向西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5三地正午太阳高度越低,纬度越高,昼越长,A错误;甲地正午时约为北京时间12点,此时东12区为16点,新的一天范围大于一半,B错误;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结合图中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可计算得知乙地的纬度,再根据乙地的纬度可计算乙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C正确;丙地昼长更长,日出日落位置更偏北,D错误。故选C。
  【点睛】一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该地一天中的最大太阳高度。当地地方时12:00、太阳位于一天中最南或者最北(极夜地区除外)、物影最短时的太阳高度都是当地该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本文标题:2024届新建一中高三地理百道小题1答案及解析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438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4386.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