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测试地理试题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12-15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单选题

位于中亚的某内陆咸水湖,拥有较丰富的湿地和动植物资源,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显著。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但补给量较少。下图示意该湖泊1961-2020年各时期入湖地表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气温

B.降水量

C.蒸发量

D.地表径流量

2.推测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

A.1961-1979年

B.1970-1989年

C.1980-1999年

D.2000-2020年

3.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湖岸地区()

A.沙尘天气增多

B.灌溉面积扩大

C.湖岸线较稳定

D.绿洲面积增加

【答案】1.D2.B3.D

【解析】1.读图可知,该湖泊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变化不大,但该湖泊地表径流输入量变化明显,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相互补给量较少,根据湖水收支变化状况判断,引起该湖泊近60年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地表径流量,不是气温、 降水量、 蒸发量,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2.材料信息表明,湖滨地下水与湖泊互为补给,补给方向取决于两者的水位高低,读图可知,1961-196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应上升,此时湖水补给湖滨地下水,1970-1989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小于蒸发量,湖水水量明显减小,水位明显下降,此时湖滨地下水补给湖水明显,1990-2020年,入湖径流量与降水量之和略大于蒸发量,湖水水位缓慢上升,此时湖滨地下水与湖水之间相互补给量不大,因此湖滨地下水补给该湖泊较多的时期是1970-1989年,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3.前面分布可知,20世纪80年代湖水水位明显下降,而2000年以来湖水水量略有上升,湖水水位略有上升,该湖泊湖岸地区出露的湖滩减少,沙源减少,因此当地沙尘天气增多的可能性小,排除A;2000年以来入湖地表径流量比80年代明显增加,因此利用入湖河流水源进行灌溉的用水量可能减小,因此当地灌溉面积扩大的可能性小,排除B;入湖径流增加,湖水水位上涨,因此湖岸线应向陆地方向后退,两时期相比湖岸线不稳定,排除C;与20世纪80年代相比,2000年以来该湖泊水量增大,水面扩大,为周边提供较多的水源,因此有可能绿洲面积增加,D符合题意。故选D。

【点睛】内陆咸水湖的水量平衡:支出方式——蒸发、下渗,收入方式:地表径流输入、地下水补给、雨水补给。

数亿年前,土耳其卡帕多西亚地区的艾尔吉耶斯火山喷发,改变了周围的地形,火山灰和熔岩堆积起来形成凝灰岩层,后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当地人在尖塔上开凿窑洞作为客栈。读“圆锥形尖塔”景观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圆锥形塔尖的“帽子”所属岩石类型为()

A.岩浆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5.形成圆锥形尖塔的地质作用有()

A.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地壳下沉—风化侵蚀

B.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下沉—风化侵蚀

C.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D.岩浆侵入—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

6.在尖塔上开凿窑洞的可行性条件有()

A.岩体体积和容量大

B.岩体岩性脆弱易开凿

C.岩体直立不易存水

D.岩体通气透水性能好

【答案】4.A5.C6.B

【解析】4.根据材料,圆锥形塔尖的“帽子”为玄武岩,玄武岩属于喷出型岩浆岩,A正确,BCD错误。故选A。

5.圆锥形尖塔是数亿年前火山喷吐而出的火山灰和熔岩堆积分别形成凝灰岩和玄武岩层,后经长期的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头带玄武岩“帽子”的圆锥形尖塔。故地质过程为:岩浆喷发—冷却凝固—地壳抬升—风化侵蚀,C正确,ABD错误,所以选C。

6.开凿窑洞建设客栈,主要是因为凝灰岩质地疏松,有利于窑洞的开凿,B正确;岩体直立不易存水和岩体通气透水性能好,对开凿窑洞的影响不大,CD错误,岩体体积和容量对开凿窑洞的影响不大,A错误,故选B。

【点睛】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壳运动。

近年来,随着首钢搬迁、煤矿关停,京西地区将工业遗产保护利用与文化、产业和生态复兴相结合,让百年首钢成为“双奥”遗产,实现“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蝶变。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7.首钢园区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转变的核心是()

A.城市空间扩大

B.环境质量提升

C.基础设施改善

D.发展模式转变

8.首钢园区的“蝶变”对北京的主要意义是()

A.疏解交通压力

B.吸引人口迁入

C.加快科技创新

D.创造新增长点

【答案】7.D8.D

【解析】7.首钢园区实现由“工业锈带”向“生活秀带”与城市空间扩大关系不大,A错误;环境质量提升是影响,B错误;基础设施改善是意义,C错误;首钢老厂区被改造为以钢铁工业文化遗存为特色的主题文化园区,发展旅游业,实现了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移,由工业向服务业的转移,由高耗能、高污染的产业升级为高附加值、低污染的产业类型,成功实现了产业转型升级,D正确。故选D。

8.首先由工厂变为工业园区,有利于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对交通影响不大,A错误;工业园区建成之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创造新增长点,D正确;人口迁入增加北京人口压力,B错误;科技创新与该产业关系不大,C错误。故选D。

【点睛】对北京发展的积极作用主要从经济和环境角度进行分析。首先由工厂变为工业园区,有利于改善北京的生态环境;其次,工业园区建成之后,通过发展旅游业,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对北京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崩岗是我国南方山坡岩土体在流水和重力作用下,遭受侵蚀、产生崩塌而形成的地貌,高度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杨梅采收时间多集中在6月中下旬,某企业拟在该地采用新栽培技术以延迟杨梅成熟时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

A.提高土壤肥力

B.减轻水土流失

C.增加农民收入

D.降低种植成本

10.以下最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的是()

A.集水坡面

B.崩壁

C.沟道

D.洪积扇

11.该企业延迟杨梅成熟时间主要是为了()

A.延长产业的链条

B.增加产品的产量

C.提高市场竞争力

D.提升产品的质量

【答案】9.B10.A11.C

【解析】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福建省某地在崩岗分布区推广杨梅种植,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植被少,福建降水较多,必然会发生较明显的水土流失,可知,该地推广杨梅种植的首要目的是减轻当地的水土流失,修复当地生态环境,B正确。种植杨梅对增加土壤肥力影响不大,A错误。种植杨梅“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同时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可知,生态效益是主要目的,经济效益是次要目的,C错误。崩岗分布区地形破碎,不利于农业生产活动,因此该地推广杨梅种植并不能降低种植成本,D错误。故选B。

10.据图可知,崩壁坡度大,沟道和洪积扇面积小,都不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BCD错误。集水坡面坡度相对较小,面积较大,比较适宜大规模种植杨梅,且集水坡面分布在崩岗上部,杨梅的保水保土功能可以减少地表径流量,减少崩岗区水土流失,A正确。故选A。

11.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并不能延长产业的链条,A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对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影响不大,BD错误。延迟杨梅成熟时间,避开杨梅集中采收时间,错峰上市,可以提高市场竞争力,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C正确。故选C。

【点睛】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和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的原则: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治理和开发相结合。基本措施有:压缩农业用地,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基本农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场,规定合理的载畜量。露天采矿,及时回填复垦。目的:改善环境,提高植被的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保持水土,建立高效的农林牧业生产体系。意义:水土保持,脱贫致富。措施: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等措施并用,有机结合,效益互补。

冻结期是指一年内土壤冻结第一天至冻结最后一天的天数,冻结天数是指一年内土壤发生冻结的所有天数。由于冻结期内土壤并非每天都会冻结,因而冻结期往往大于冻结天数。下图示意1981~2010年北半球土壤平均冻结期和平均冻结天数随纬度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从27°N到37°N土壤平均冻结天数大幅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植被

B.土壤

C.洋流

D.地形

13.下列土壤平均冻结期范围中,对应陆地面积最大的是()

A.120~150天

B.150~180天

C.210~240天

D.310~340天

14.北半球高纬地区土壤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主要原因是冻结期内()

A.昼夜温差较小

B.气温波动较小

C.光照时间较短

D.地表反射较强

【答案】12.D13.C14.B

【解析】12.根据所学知识,影响冻结天数的因素为气温,27°N--37°N,随着纬度升高,太阳辐射减少,气温降低,该范围纬度差异不大,所以受纬度影响冻结天数变化应不大,图示在该纬度范围内平均冻结天数变化较大, 表明气温大幅度下降,最后可能是海拔升高,气温急剧下降,D正确;洋流影响局部气温,且影响较小,C错误;土壤、植被对冻结天数影响极小,AB错误,该题选D。

13.根据所学知识北半球40°N-60°N附近陆地面积最大,对应平均冻结期约为210-240天,C正确,ABD错误。

14.北半球高纬度地区,海洋面积大,比热容大,海水温度变化小,受其影响气温波动较小,所以平均冻结期与平均冻结天数差异较小,B正确;冻结天数和日平均气温有关,受昼夜温差影响小,A错误;夏季高纬度地区白昼长,光照时间长,C错误;地表反射强,气温低,平均冻结期和冻结天数长,对二者差异影响不大,D错误,该题选B。

【点睛】影响气温的因素:1、纬度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昼长)。规律: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低。2、海陆位置。规律:同纬度,冬季陆地的气温低于海洋,夏季陆地的气温高于海洋。3、大气环流。规律:从低纬来的气流增温,从高纬来的气流降温。4、洋流。规律:暖流增温,寒流降温。同纬度地区,暖流流经的海域气温高。5、地势高低。规律:同纬度地区,地势高的气温较低,地势低的气温较高。

非对称结构保温大棚的保温被通常白天收卷至顶部,以便棚内作物进行光合作用,收卷的保温被在棚内地面形成遮阴带(下图)。陕西省某地理研学小组观测当地大棚正午地面遮阴带的年内变化(忽略收卷的保温被厚度影响),发现棚内地面遮阴带在2月26日出现,3月29日面积最大,一段时间后变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棚内正午地面遮荫带面积开始变小的日期出现在()

A.6月29日前后

B.9月15日前后

C.10月16日前后

D.12月14日前后

16.仅支撑柱高度增加1米,则棚内正午地面最大遮荫带()

A.出现日期提前,面积减小

B.出现日期提前,面积不变

C.出现日期推迟,面积增大

D.出现日期推迟,面积不变

【答案】15.B16.D

【解析】15.根据所学知识,同一地区,太阳直射点纬度相同的日期,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根据材料2月26日棚内出现遮荫带,此后遮荫带面积逐渐增大,3月29日面积最大,此日后遮荫带面积不变,6月22日(夏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由于3月29日为春分日后8天左右,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相同的日期为秋分日前8天左右,因此9月15日前后遮荫带面积最大,之后,随着太阳高度角继续降低,遮荫带移至棚外,棚内遮荫带开始变小,故B正确,ACD错误。该题选B。

16.根据材料棚内最大遮阴带的面积和南北屋面保温被的宽度有关,南北保温被,宽度范围越大,最大遮阴带面积最大,和支撑柱的高度无关,支撑柱变高时,最大遮阴带面积不变,但遮阴带全部移动到保温棚底部(此时面积最大)时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大,出现的日期应比之前推迟,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点睛】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空间分布规律(同时间但不同纬度)(近大远小)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2)季节变化规律(同纬度但不同时间)(来增去减),当太阳直射点远离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小;当太阳直射点靠近某地时,其正午太阳高度变大。

  本文标题:福建省南安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测试地理试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340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3401.html

标签:测试地理试题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