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地理常见等值线图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12-04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一、选择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所给的选项中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
(2023·河南部分学校阶段性考试)下图为中国某岛屿的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基础性)甲地位于(  )
A.山脊 B.山谷
C.鞍部 D.陡崖
答案 C
解析 据图可知,甲地的东南和西北方向各有一个山峰,两山峰之间为鞍部,C项正确。
2.(应用性)甲、乙、丙、丁四地中,一年四季都适合观看日出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 B
解析 据图可知,甲地东面有一小山阻挡视线,丙地位于山顶的西北侧,这两地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能看到日出,A、C两项错误;丁地位于山谷,夏季能看到东北方向的日出,其他时间则不能看到日出,D项错误;只有乙地东面、东北面、东南面均无遮挡,一年四季都能观看日出,B项正确。
(2022·山东济南历城二中月考)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22年6月1日以来,山东省出现异常高温天气过程,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极端性强、影响大,“山东”热成“灿东”。下图为山东省2022年6月1日到9月7日高温距平天数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综合性)推测该时段山东出现异常高温天数较多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影响 B.太阳耀斑活动爆发
C.副高控制时间较长 D.东南季风势力较强
答案 C
解析 全球变暖是宏观的、常年的,根据材料可知,山东在特定时段异常高温,A项错误;耀斑爆发往往是短时间的,B项错误;2022年6月以来,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北抬并加强西伸,阶段性的与中纬度大陆高压相结合形成暖高压带,造成山东地区的气温偏高,C项正确;东南季风势力较强,雨带北移,北方地区降水增多,高温天气较少,D项错误。
4.(基础性)造成山东沿海高温距平日数较低的因素是(  )
A.太阳辐射 B.洋流
C.地形 D.海陆分布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沿海和内陆的纬度大致相同,故太阳辐射差异较小,A项错误;附近洋流为南北流向(日本暖流),且全年稳定,B项错误;沿海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C项错误;受海陆分布影响,海水比热容较大,吸热和散热较慢,沿海地区受海洋调节作用明显,高温天数偏少,D项正确。
(2023·贵州盘州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季节白令海附近某岛屿及附近地区海平面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基础性)推测该岛屿所处的季节为北半球的(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答案 D
解析 由图中经纬度和槽线信息可知,该岛屿属于阿留申群岛,此时正值阿留申低压控制时期。冬季大陆比海洋降温快,在大陆上形成了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为副极地低气压带被陆地上的冷高压切断后保留在海洋的低压中心,D项正确。
6.(综合性)该季节岛屿降水较多,主要降水类型为(  )
A.地形雨 B.对流雨
C.锋面雨 D.台风雨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此时该岛屿被一个低压槽线贯穿,低压槽线附近易出现冷暖气流交汇而发育形成的锋面系统,给该岛带来丰富降水,C项正确。
(2023·江苏南京六校联合调研)下图为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虚线表示被遮挡部分。据此完成7~8题。

7.(综合性)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锥状 B.洼地状
C.蘑菇状 D.柱状
答案 C
解析 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圆圈范围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现在该地貌在1 002米等高线处范围明显变小,1 004米、1 006米等高线圈内范围也略有缩小,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于“蘑菇状”,C项正确。
8.(基础性)图中箭头最可能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冰川侵蚀 B.流水侵蚀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答案 D
解析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地貌为“风蚀蘑菇”,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风力侵蚀,D项正确。
(2023·河南安阳名校调研)下图为日本北海道1月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9~11题。

9.(基础性)与同纬度岛上的其他地方相比,甲地1月平均气温偏高,主要是由于(  )
A.地势较低,海洋调节 B.暖流影响,增温增湿
C.降水较多,大气保温 D.植被茂密,蒸发量大
答案 B
解析 与同纬度岛上的其他地方相比,甲地1月平均气温偏高是因为甲地受日本暖流影响,增温增湿,B项正确。该岛的西部同样有海洋调节,A项错误。蒸发量大会导致甲地的气温偏低,D项错误。冬季盛行西北风,甲地降水较少,C项错误。
10.(综合性)图中乙地1月平均气温(  )
A.高于0 ℃ B.等于0 ℃
C.高于-5 ℃ D.低于-5 ℃
答案 D
解析 据图可知,乙地位于-5 ℃等温线之内,根据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札幌气温大于-5 ℃,所以乙地气温低于-5 ℃,D项正确。
11.(综合性)北海道等温线多为闭合状态,说明该岛屿(  )
A.平原面积大 B.山地地形多
C.以盆地为主 D.高原地势缓
答案 B
解析 等温线闭合状态多出现在山地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的地区温度较低,所以随高度增加,逐渐出现闭合等温线,因此可以判断出该岛屿山地地形较多,B项正确。
下图示意华北平原1961~2015年每年6月10日~10月10日平均积温及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12~14题。

12.(基础性)图示地区太阳总辐射的空间差异为(  )
A.南多北少 B.西多东少
C.东北多,西南少 D.西北多,东南少
答案 C
解析 依据图中太阳总辐射等值线数值可知,图示地区太阳总辐射东北多,西南少,C项正确。
13.(基础性)影响图示地区每年6月10日~10月10日太阳总辐射空间差异的因素是(  )
①日照 ②降水 ③植被 ④积温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A
解析 日照时间长短与天气状况是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的主要因素,植被与积温对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影响不大,排除③④。6月10日~10月10日,太阳直射点主要位于北半球,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白昼越长,光照时间长,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多,①正确;7、8月份,锋面雨带移至华北、东北等地,9月份锋面雨带退回长江流域附近,因此华北平原北部降水持续时间较南部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北部较南部弱,太阳辐射强,②正确。故选A项。
14.(综合性)研究时段内图中等值线总体均向北移动,其反映图示地区的积温和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为(  )
①积温上升 ②积温下降 ③太阳总辐射量下降 ④太阳总辐射量上升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读图可知,越向北,积温等值线数值越低,太阳总辐射等值线数值越高。因此图中等值线总体均向北移动,说明同纬度地区积温上升、太阳总辐射量下降,①③正确,故选B项。
(2023·山东潍坊高三阶段练习)东海大陆架海区海水深度不足200米(图一),该海域海水盐度季节变化明显,图二示意图一中PN1~7断面春季盐度等值线。据此完成15~16题。

15.(创新性)断面PN1点垂直方向盐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降水 B.蒸发
C.入海径流 D.海水温度
答案 C
解析 据图一可知,该海域位于长江入海口,根据图二中的等盐度线,可以判断出盐度从长江入海口向海洋深处逐渐增大,说明有入海径流稀释海水,所以断面PN1点垂直方向盐度变化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入海径流,C项正确。
16.(创新性)从春季到夏季,31.5等盐度线将(  )
A.向偏东方向移动 B.向偏南方向移动
C.向偏西方向移动 D.向偏北方向移动
答案 A
解析 由于该地区春季降水少,夏季降水多,所以从春季到夏季入海径流量增加,导致海水被稀释,所以31.5等盐度线应当向远离长江入海口的方向移动,即向偏东方向移动,A项正确。
二、综合题(共4题,共52分)
17.(2022·江西南昌八一中学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9分)
寒冷干燥的极地大陆气团,形成于高纬冰雪覆盖的内陆地区,一般不会形成深厚的云层和强降水,但当极地大陆气团穿越温暖开阔水域时往往会形成很厚的降雪云带,在秋冬季大湖区下风向沿岸80千米范围内会形成间歇性暴风雪现象,称为大湖效应。北美五大湖水域面积广,水体储量大,垂直温差显著,湖泊降雪效应强。下图示意美国俄亥俄州东北部1996年11月9日至14日降雪量分布。

(1)(基础性)简述图示区域降雪量的空间分布特征。(3分)
(2)(综合性)推测地形因素对图示区域低温的影响。(3分)
(3)(综合性)描述图中查尔顿地区降雪的形成过程。(3分)
答案 (1)降雪空间分布不均衡;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查尔顿附近降雪量最大,向四周递减。
(2)北部地势低缓,湖面广阔,利于冷空气南下;南部地势较高对冷空气阻挡作用强;冷空气滞留时间长。
(3)秋冬季节北部的冷空气南下;越过湖面,补充大量水汽;在东南部水汽迅速上升,形成间歇性暴风雪。
解析 第(1)题,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的降雪总体上空间分布不均匀;从形状来看,图中等降雪量线呈带状分布,降雪带呈东北—西南走向,分布于湖泊东南侧;从数值来看,降雪量的最大值出现在查尔顿附近,并向四周逐渐减少。第(2)题,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地北侧为开阔的伊利湖,湖畔地势较低,湖面开阔,有利于来自北方的冷空气南下,气温较低;根据图中降雪量分布情况可知,南部地区地势较高,对冷空气的阻挡作用较强;冷空气大量在山地的西北坡堆积,停留时间较长,受冷空气影响时间较长,气温较低。第(3)题,秋冬季节受极地大陆气团的影响,南下的冷空气势力较强;伊利湖水面温度较高,水汽蒸发大,大气水汽多,冷空气经过伊利湖上方时,获得大量的水汽补给;受到南部地形的抬升作用,水汽在迅速抬升的过程中,凝结形成间歇性降水,又由于秋冬季气温较低,风力强劲,降水主要表现为暴风雪。
18.(2022·全国甲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
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地区气候严重异常。同年10月22~23日,一场沙尘量创纪录的沙尘暴袭击了澳大利亚部分地区。下图示意澳大利亚及周边区域当地时间10月23日4时的海平面气压分布。

(1)(综合性)推测当年4~10月澳大利亚气候异常的表现,并分析其在沙尘暴形成中的作用。(6分)
(2)(综合性)在图示甲乙丙丁四地区中,指出10月23日4时正在经历沙尘暴的地区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综合性)指出经历此次沙尘暴的地区10月22~23日风向、气温的变化。(4分)
(4)(应用性)对于“人类是否应干预沙尘暴”这一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分)
答案 (1)表现:降水异常偏少,气温偏高。
作用:降水异常偏少,植被生长较差,表层土疏松,易被风力侵蚀,导致沙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提供物质基础;后期10月为春季,长期少雨的环境,气温回升快,大风天气多,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
(2)丙。丙位于沙漠东侧,此时吹偏西风,沙尘被偏西风从沙漠带到此处;丙处等压线密集,风力较大。
(3)风向变化:从偏(东)北风转为偏(西)南风。气温变化:气温降低。
(4)观点: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在一定范围内,可对沙尘暴进行干预,控制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减轻对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言之有理即可)
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是自然物质循环中的重要环节;干预沙尘暴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第(1)题,材料中提及2002年4~10月,澳大利亚大部分气候严重异常。由于该时段当地主要属于冬、春季节,受副高或信风控制,处于旱季,其主要表现可能为降水偏少,大部分地区出现异常干旱的情况。气候异常干旱,导致澳大利亚中西部地区沙化土地增多,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物质基础。春季气温回升快,不稳定的热力条件利于强对流发展,风力大,为沙尘暴提供动力条件。第(2)题,读图可知,甲地附近等压线稀疏,风力相对较小;乙地位于高压中心附近,且此时吹偏南风;丁地距离沙漠较远,且丁地西侧有大分水岭阻挡,发生沙尘暴的可能性极低;丙地等压线较为密集,风力较大,位于槽线西侧且西部为沙漠,靠近沙源地,吹西南风,便于把西部沙漠地区的沙尘带至此处。第(3)题,丙地(锋后)吹偏南风,来自高纬,属于冷性气流,丁地(锋前)吹东北风,来自低纬,属于暖性气流。故沙尘暴所经过的地区,其风向由偏北风转为偏南风,伴随着气温下降。第(4)题,开放性试题,理由支持观点且合理即可。观点:人类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是自然灾害,影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通过对沙尘暴的干预,可以大幅度降低沙尘暴发生的频次和强度,进而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利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观点:不应干预沙尘暴。理由: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干预沙尘暴可能会引起自然系统的连锁反应,甚至引发其他生态灾难。
19.(2023·广东四校联考)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秦岭东西跨约1 000 km,南北跨约200 km,是中国南北地理的重要分界线,也是我国生态脆弱区和气候敏感区,秦岭南北两侧的城镇化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北部逐步形成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大型城市群。相比于南部,北部排放出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较多,研究发现,秦岭1970~2015年气温空间变化明显,其气温变化对该地区的地理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下图示意秦岭1970~2015年气温变化等值线。

(1)(综合性)描述秦岭地区1970~2015年气温的空间变化规律。(6分)
(2)(应用性)用大气的受热原理解释秦岭北部气温日较差变小的原因。(4分)
(3)(综合性)推测秦岭1月0 ℃等温线空间变化的总趋势。(2分)
答案 (1)南北部均在增温;增温幅度南北部各异,秦岭北部增温幅度大于南部;秦岭地区的中南部和东南部增温最少。
(2)秦岭北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大气增温不明显。
(3)1月0 ℃等温线总体向北移,平均海拔升高。
解析 第(1)题,1970~2015年秦岭南北气温变化趋势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整个研究区域气温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秦岭以北增温明显高于秦岭以南;东段以秦岭分水线为分界,西段以秦岭南麓1 000 m等高线为分界,气温趋势变化呈现“同步增温,南北分异”的特征;分界线以北地区气温变幅具有一致性;分界线以南地区气温增幅具有差异性,增温空间格局呈现出两个低值中心:中南部和东南部,两者相对其他区域,增温较少。第(2)题,相比于南部,北部排放出的污染物和温室气体较多,秦岭北部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大气保温作用强;污染物较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较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白天大气增温不明显。因此秦岭北部气温日较差变小。第(3)题,北部逐步形成以西安—咸阳为核心的大型城市群,城市排放废热较多,1月0℃等温线总体可能向北移,垂直方向平均海拔升高。
20.(2022·河北元氏四中期末)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桔槔是一种井上汲水的工具,用数根十米左右的直木或竹竿,一根竖立井边,一根用绳子横挂在竖木的顶上,横木一端系重物(大石块),一端用长绳或竹竿挂上木桶,利用杠杆原理汲水,当地人将这种利用桔槔提水的井称为“拗井”。下图示意浙江省某古镇地形等高线和“拗井”分布。

(1)(基础性)指出甲村落所在地的地貌,并说出判断理由。(5分)
(2)(应用性)说明河流堰坝遗址位置对发展“拗井”的有利影响。(4分)
(3)(综合性)分析甲村落规模大于乙村落的原因。(4分)
答案 (1)山麓冲积扇。
理由:甲村落东、南两侧为丘陵,地势较高;河流自东南流向西北,流出山口后流速减缓,挟带的泥沙在甲村落附近沉积。
(2)堰坝遗址位于绝大部分“拗井”的下游,堰坝蓄水后河水水位上升,有利于河水补给“拗井”地下水。
(3)甲村落所在地地形开阔、地势平坦;耕地较多,且土壤肥沃,适宜发展农业生产活动。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地东、南两侧均为丘陵地形,地势相对较高,而图中河流由东南流向西北,甲地位于河流流出山口的山前位置,由于该地地势相对较低,河流流速逐渐减慢,搬运能力下降,使河流挟带的泥沙在甲村落附近沉积,逐渐形成山麓冲积扇。第(2)题,据图可知,堰坝遗址位于大多数“拗井”的下游,堰坝具有拦截河水的作用,河水被拦截后水位上升,同时流速减慢,有利于河水下渗对“拗井”的地下水进行补给。第(3)题,据图可知,甲村落位于山麓冲积扇地区,且等高线稀疏,面积较大,地形平坦开阔,适宜发展耕地的土地较多;山麓冲积扇具有丰富的河流沉积物,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在此发展农业生产活动,供养更多人口,使村落规模较大。
  本文标题:地理常见等值线图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3340.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3340.html

    标签:等值线图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