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新建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共建地理周练试题13(2)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6-03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我国从2017年底起,禁止进口4类24种固体废弃物,包括生活来源废塑料、矾渣、未经分拣废纸和废纺织品等,到2019年底前,逐步停止进口国内资源可以替代的固体废弃物。自2021年1月1日起,全面禁止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弃物。下表为2017年和2018年世界部分国家固体废弃物进口量表(单位:百万美元)。

世界部分国家固体废弃物进口量表

  (1)指出与2017年相比,2018年亚洲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增速最快的国家,并说明其固体废弃物进口量大的原因。(4分)
  (2)简述固体废弃物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6分)
  (3)分析我国禁止进口固体废弃物对我国的有利影响。(6分)
  答案:(1)沙特阿拉伯。原因:工业发展对廉价原料的需求量大;环保执法不严;环保意识淡薄。
  (2)固体废弃物本身或对其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等,造成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弃置于水体或随降雨进入河湖,造成水体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堆置或填埋,其中有害成分造成土壤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堆置和填埋占用大量土地。
  (3)可以利用国内固体废弃物作为原料,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减少对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利于生态文明建设;利于循环经济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利于提高国民环保意识;促进我国垃圾分类回收制度的形成。
  解析:第(1)题,2017年沙特阿拉伯固体废弃物进口量为0.1百万美元,2018年为25百万美元,增速最快。原因主要从沙特阿拉伯工业发展、环保制度、环保意识等方面说明,即工业发展对廉价原料的需求量大,环保制度、环保执法不严,环保意识淡薄。
  第(2)题,固体废弃物的一般处理技术有破碎、填埋、堆置和焚烧等。固体废弃物本身或对其进行破碎、焚烧等处理过程中会产生粉尘、有害气体等,造成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弃物破碎、焚烧等产生的有害物质以及固体废弃物弃置进入水体或随降雨进入河湖,会造成水体污染问题;固体废弃物堆置或填埋,不仅占用大量土地,且其中有害成分会造成土壤污染问题。
  第(3)题,我国禁止进口固体废弃物,有利于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避免处理进口固体废弃物带来的环境污染;进口固体废弃物处理后是作为一部分工业原料而存在的,国内相关工业企业的原料减少,这会促进其转变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固体废弃物进口减少,有利于国内垃圾的分类、回收利用,利于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7分)
  土壤中排放的CO2主要来自生物残体分解和根系呼吸,与土壤温度密切相关。土壤呼吸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和气候变化的重要研究内容。受人类活动干扰,我国东北某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某科研团队于8月份实地监测,并绘制了统计图(下图)。

  (1)概括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并分析原因。(4分)
  (2)推测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高且明显滞后的原因。(4分)
  (3)简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分)
  (4)有人认为,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利于缓解全球变暖。试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6分)
  答案:(1)规律:先上升后下降(单峰型);峰值出现在午后。
  原因:土壤温度高时,生物残体分解作用强,根系呼吸作用强,释放的CO2多。
  (2)红松阔叶林生物量大,土壤中生物残体(或枯枝落叶)多,土壤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排放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慢。
  (3)土壤有机质减少;土壤CO2排放量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4)此说法不正确。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释放CO2,参与全球的碳循环,有助于维持全球的碳平衡。与草本植物相比较,森林植物群落丰富,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强,可以更多地吸收大气中的CO2;演替为草本,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吸收的CO2数量减少,会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解析:第(1)题,结合图示可知,该地区土壤CO2排放量在8时开始上升,然后在午后升至峰值后开始下降,呈现单峰型。主要的原因是日出后,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温度升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增强,植物根系呼吸作用增强,释放的CO2逐渐增多;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土壤温度最高应在午后一段时间,接下来太阳辐射减小,土壤温度降低,土壤CO2排放量减小,因此土壤CO2排放量的昼变化规律呈现单峰型。
  第(2)题,植物根系呼吸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活动均受当地气温变化影响,中午前后气温高时土壤CO2排放量大,而其他时段气温较低,排放量小;不同植被状况下土壤温度变化会有所不同,植被覆盖率、生物量、土壤水分等都会影响土壤温度的变化。而红松阔叶林土壤CO2排放量峰值最高主要是因为红松阔叶林生物量最大,土壤中枯枝落叶多,微生物丰富,土壤呼吸放出的CO2多。8月份红松阔叶林树冠茂密,削弱光照,林下光照较弱,土壤升温较为缓慢,土壤温度高值出现的时间会滞后,土壤CO2排放量峰值出现的时间也会相应滞后。
  第(3)题,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受人类干扰,该山地植被群落发生了逆行演替:红松阔叶林—阔叶杂木林—灌木林—草本,从阔叶林变化为草本植物,该地生物多样性会减少;结合图示可知,植被群落发生逆行演替时,生物量减少,枯枝落叶减少,土壤CO2排放量减小,土壤有机质减少。
  第(4)题,由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不一定能够缓解全球变暖现象。因为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2,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释放CO2,进而参与全球的碳循环,维持全球的碳平衡。全球变暖原因之一为植被破坏导致CO2消耗减少,因此森林植物群落丰富,能更多吸收大气中的CO2,维持碳平衡;森林逆行演替为草本,土壤CO2排放量减少,但光合作用消耗的CO2也减少,维持碳平衡的能力减弱,反而使得温室效应增强。

2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7分)
  2018年9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发布首期成果,指出青藏高原近几十年来的气候变化显著。专家指出青藏高原气候的变化,从短期来看,确实有不少好处。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这种变化会对高原生态系统、工农业、交通、人民生活带来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该地区地势高峻,冰川广布,湿地众多。下图为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站点抽样统计数据)。

  (1)据图描述青藏高原气候变化趋势。(3分)
  (2)有数据表明,近几十年以来青藏高原的升温速度增快,试从下垫面变化的角度分析原因。(4分)
  (3)根据气候变化趋势,推测未来三江源地区河流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6分)
  (4)简述高原的气候变化对铁路安全运营可能产生什么影响。(4分)
  答案:(1)气温总体升高;降水大部分地区增加;但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地区降水有所减少。
  (2)受全球变暖的影响,青藏高原大量冰川融化,冰雪覆盖率降低,高原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显著下降,下垫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加,气温升高速度增快。
  (3)变化趋势:水量先增加,后减小。原因:由于三江源地区的河流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气候变暖会导致短时期内冰川融化加剧(或冻土解冻),河流水量增加;后期由于降水减少,加上冰川融化加速,冰川面积变小,冰川融水补给减少,河流流量减小。
  (4)冻土融化,冻融频繁破坏路基稳定性;冻土融化和大量冰雪消融可能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影响铁路运营。
  解析:第(1)题,结合青藏高原1971~2000年的气候变化分布图从整体和局部两个角度进行描述。由图可知,整体上气温呈升高的趋势;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降水增多,但是三江源地区和黄河上游的降水呈减少的趋势。
  第(2)题,影响气温的下垫面因素主要有地形、洋流、植被、下垫面的形态(水面、冰面)等。全球变暖,气温升高,青藏高原冰川融化,冰川的面积减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降低,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增多,释放出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强,近地面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增多,进而导致气温升高。
  第(3)题,随着全球变暖,冰川不断融化,冻土解冻,加上该区域河流主要靠冰川融水补给。从短期来看,随着冰川的融化量和冻土解冻量增加,河流径流量会增加,同时空气中的水分增多,可能会增加降水,增加河流的流量;但是从长期来看,后期冰川融化量减少,冻土解冻量也下降,导致河流的流量减少。因此,河流的流量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
  第(4)题,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冻土层融化,且冻融作用频繁,严重影响路基的稳定性,进而影响铁路运输的安全;同时随着全球变暖,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化,降水增多,加上该地区地形崎岖、山高谷深,容易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等。

  本文标题:新建一中2022--2023学年度高二下共建地理周练试题13(2)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167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1678.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