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新建一中2023届高三文综地理试题(20230419)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4-19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乡村作为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和“蓄水池”,是国家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农村宅基地承担居住和福利保障功能,既要为驻村居民提供居住服务,还要为进城农民提供必要的社会福利保障,同时也是中国城乡发展及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之一。图示意江苏省南部(苏南)地区两种不同城镇化进程下的农村宅基地转型模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城镇化初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使用率的主要因素是
  A.交通条件 B.劳动力价格 C.土地面积 D.城乡差距
2.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苏南地区农村宅基地
  A.居住功能强化
  B.居住功能弱化
  C.空废比重飙升
  D.转型进程滞缓
3.推测近年来苏南偏远农村宅基地转型可获得的潜在收益情况及原因分别是
  A.较高发展基础薄弱
  B.较高土地价格较高
  C.较低交通条件限制
  D.较低收入水平较低
  1.D 2.B 3.A
  【解析】1.在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或发展阶段,城乡差距较大,劳动力和生产资料均呈现“向城镇集聚”趋势,宅基地规模随着到城镇的距离的增加而减少,与交通条件、劳动力价格和土地面积无关。D正确,ABC错误。故选D。
  2.随着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宅基地原本的居住功能会随着城乡融合程度的深入而被弱化,资产属性伴随城乡要素流动而日益凸显,A错误,B正确;随着城镇化的加速,市场经济制度的引入,农村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乡差异也逐渐缩小,宅基地的转型进程加快,农村宅基地的空置和废弃比例随着建筑面积及风格的改进而降低,尤其在偏远地区空废率下降明显,CD错误。故选B。
  3.近年来苏南地区正处于城镇化加速期,经济发展较快,城镇化水平较高,城乡差异较小,在“低成本”和“高收益”的双重驱动下,宅基地的功能转型通常始于距离城镇较远和较近的“两端”。在远离城镇的偏远农村,受到交通区位等条件限制,农村发展基础薄弱,农民收入水平较低,宅基地转型可获得的潜在收益(级差收益)相对较高。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城镇化进入加速阶段,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镇,而城镇用地需求急剧升高,城镇快速向乡村扩张。宅基地是农民免费获得无偿使用的一块用于自建住房的土地,一般都是坡地、旱地或荒地。因为免费获得无偿使用,农民进城定居以后一般也就将宅基地退出来,转化为耕地,种树种大豆,条件好的改造为耕地种粮食,或者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

  我国某都市西南轨道交通市郊线(从街道1到街道7)周边用地开发较晚,目前主要以居住用地和部分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下图为该轨道交通运行初期和运行五年后沿线街道人口规模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4.该轨道交通市郊线辐射的街道中
  A.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放缓
  B.边缘区沿线街道人口分布差异性增大
  C.边缘区各街道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
  D.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扩大
5.该轨道交通市郊线开通对边缘区整体的影响是
  A.就业空间集中现象减弱
  B.行政服务功能变化显著
  C.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增强
  D.居住用地空间更加集中
  4.C 5.A
  【解析】4.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运行五年后核心区人口规模远大于运行初期人口规模,核心区沿线街道的人口增长速度加快,A选项错误;运行五年后边缘区沿线人口分布差异小于运行初期,B选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边缘区以居住用地、教育及工业用地为主,随着市郊线的建成,市郊线沿线地区交通通达度提高,边缘区人口向市郊线沿线集聚,C选项正确;根据图示信息可知,接近市郊线终点的区域人口规模减小,D选项错误。所以选C。
  5.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市郊线运行五年后,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就业的空间集中现象减弱,A选项正确;没有体现行政服务功能的相关信息,B选项错误;边缘区市郊线沿线地区人口规模空间差异减小,购物空间集中现象减弱,C现象错误;边缘区人口的空间部分差异减小,导致居住地空间分布更加分散,D选项错误,所以选A。
  【点睛】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是人类改造、利用自然,与自然界发生联系和相互作用的产物,人口的分布受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强烈制约,气候适宜、土壤肥沃、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成为人口密集地区。尽管自然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人口的分布或多或少打上自然因素的烙印,但是,自然界只是为地球上的人口分布提供了可能性,社会生产方式才是实现这种可能性的决定性因素。

  澜沧江沿线山高谷深,河谷多呈“V”字形,沿江阶地发育较少,但在中游某地却发育了多级河流阶地(如图)。阶地发育在澜沧江右岸,全部为基座阶地(谷地展宽并发生堆积,后期在下切深度超过冲积层而进入基岩的情况下形成)。阶地面上的砾石成分复杂,磨圆度较高。据此完成下面问题。

6.该河段左、右两岸阶地数量差异较大,主要是因为
  ①岩层坚硬程度的差异②构造运动的差异③河流凹凸岸的差异④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与阶地T6相比,阶地T5形成的年代
  A.地壳上升速率慢B.地壳上升速率快
  C.河流径流量大 D.河流挟带的泥沙多
8.阶地面上的砾石磨圆度较高,是因为
  A.距离河流近 B.距离河流远 C.搬运距离长 D.搬运距离短
  6.B7.A8.C
  【解析】6.河流阶地的形成主要受地壳垂直运动的影响,②正确;河流凹岸遭受侵蚀可能无法形成阶地,已经形成的阶地也可能因遭受侵蚀而消失,③正确。同一河谷两侧的岩层坚硬程度差异应不是很大。如果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河流向右岸侵蚀,右岸的沉积物沉积环境差,难以在右岸形成如此多的阶地,①④错。综上所述,②③正确,故选B。
  7.与阶地T6相比,阶地T5面积较大,且阶地面倾角较小,说明阶地T5形成时期,该地区地壳较稳定,地壳上升速率慢,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A正确,B错;阶地T5与阶地T6形成时期,河流径流量难以确定,C错;阶地T5形成时期,该地区地壳较稳定,地壳上升速率慢,河流的流速相对较慢,河流挟带的泥沙少,D错。故选A。
  8.河流阶地都是在河流沿岸形成的,只是受地壳抬升或河流下切侵蚀等因素的影响,阶地的海拔有所差异,阶地上的砾石磨圆度与距离河流的远近无关,AB错;磨圆度是指岩石或矿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经冲刷、滚动、撞击后,棱角被磨圆的程度。一般来说,河流搬运砾石的距离越长,或经过反复搬运,阶地面上的砾石磨圆度越高,C正确,D错。故选C。
  【点睛】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向侵蚀作用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然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于是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次阶地。

  植被是气候变化最直接、最灵敏的“指示器”,通过对植被的研究可获得气候变化信息。黄土高原南部白水河两岸分布有多处人类文明遗址,气候变化是影响该地区人类活动及文化演化的重要原因。下图为白水河流域距今5.53~4.12千年前各类种属植被数量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与现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植被最突出的特征是
  A.耐寒植物丰富度高
  B.亚热带种属数量多
  C.温带物种优势明显
  D.耐旱植物占比更大
10.距今5.53~4.12千年期间白水河流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
  A.暖湿→冷干
  B.冷干→暖湿
  C.暖湿→暖干
  D.冷湿→暖湿
11.图示时期内气候变化并未导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现明显的衰退,原因可能是
  A.人口数量大量增长
  B.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C.工业生产发展迅速
  D.耕地面积规模变大
  9.B 10.C 11.B
  【解析】9.现在的白水河流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区。从图中可知距今5.53~4.12千年前还有热带与亚热带种属植物,因此距今5.53~4.12千年前白水河流域最突出的特征是亚热带种属数量多,B正确;耐寒植物丰富度低,A错误;温带物种在现代也优势明显,不是与现代相比,距今5.53~4.12千年前的突出特征,C错误;图中信息无法体现耐旱物种占比更大,D错误;故选B。
  10.从图中可知距今5. 53~4. 12千年期间,热带与亚热带种属数量在上升,说明气候总体在变暖,不耐旱种属数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气候先变湿后变干,因此该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暖湿→暖干,C正确,A、B、D错误,故选C。
  11.图示时期内气候变化并未导致白水河流域文化出现明显的衰退,很可能在前期气候变得暖湿时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能保障人口生存的需要,而后期虽然气候变干了,也没出现大量人口的衰减,文化的衰退,B正确;该时期人口数量增长较慢,A错误;该时期还没有开始工业化,C错误;该时期后期气候趋于暖干,耕地规模变小,D错误;故选B。
  【点睛】天然植被往往具有适应当地环境的特征,是自然环境的一面镜子。我们可以通过植被的变化来推测冷暖干湿的变化。

二、综合题(2小题,共46分)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3小题,共22分)
  地域自然环境的形成是其地理位置、地质构造、气候、生物及人为活动综合影响的结果。云南高原干旱河谷散布在云南波状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局部深切河段谷地,具有长期高温,水分稀少等自然特征,在人为活动的加速作用影响下,形成了易退化的自然植被,土地生产力下降。图示意云南高原地形环境的变化。

(1)比较分析云南高原不同时期的地形特征差异。(8分)
(2)分析该地地形对河谷气候形成的影响。(8分)
(3)推测该地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特征。(6分)
  答案:(1)元古代、古生代该区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地势较低平;中生代地壳抬升,形成山地、盆地;新生代第三纪地壳抬升相对和缓,地势高差较小;新生代第四纪高原强烈隆升,河流深切,形成高山峡谷。
  (2)山地改变水汽输送路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降水少,焚风效应明显,云南高原河谷降水从西南部、东南部向中部、北部减少;该地深切谷地、断陷盆地的地形相对封闭,利于局地热量聚集;高大山系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侵袭,河谷气温较高,水分蒸发旺盛,水热组合失衡,形成干旱的气候特征。
  (3)自然植被为适应该地干旱河谷的干热特点,呈矮化、多刺、小叶的特点,以减少蒸腾;茎叶肉质多汁,以储存雨季水分;受降水限制,植被生长缓慢、生物量低等。
  【分析】本题以我国云南高原地形、气候、植被状况为命题情境,考查云南高原不同时期的地形特征差异、地形对河谷气候形成的影响、干旱河谷自然植被的特征,同时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详解】(1)地形特征差异可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等方面进行描述,因此可以结合图示所给海拔、年代等信息,分阶段概括地势变化特点并简单说明。由图可知,元古代、古生代该区大部分位于海平面以下,地势较低平;中生代时地势较高,说明地壳抬升,形成山地、盆地;新生代第三纪地壳抬升后,地表起伏相对和缓,地势高差较小;新生代第四纪高原强烈隆升,且地势起伏大,说明有众多河流深切,形成高山峡谷。
  (2)本题需要运用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分析高山峡谷的高原地形对云南干旱河谷气候的影响,包括对降水、气温、蒸发等要素综合分析。该地位于云南波状高原和横断山区的局部深切河段谷地,横断山区众多山地改变了水汽输送路径,迎风坡降水较多,背风坡则盛行下沉气流,焚风效应明显,降水少;该地深切谷地、断陷盆地的地形相对封闭,利于局地热量聚集;且高大山系阻挡了冬季冷空气的侵袭,河谷气温较高,水分蒸发旺盛,水热组合失衡,形成干旱的气候特征。
  (3)本题考查自然环境对植被的影响,该地干旱河谷热量充足、降水较少,自然植被演变为稀树灌丛草坡,旱生特征明显,多呈矮化、多刺、小叶的特点,以减少植物体内水分蒸腾;茎叶肉质多汁,以储存雨季水分;受降水限制,植被生长缓慢、生物量低。

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4小题,共24分)
  材料一:浒苔是一种浮游藻类,在我国沿海广泛分布,尤其集中于长江入海口以北的近海浅滩。其适应性较强,在温暖肥沃、光照充足的水体中繁殖迅速,生长习性与紫菜相似,因此常常相伴生长。在环境的影响下,浒苔会呈现偶发式的爆发增长,易形成“绿潮”,影响滨海旅游业等产业发展。为此,山东省积极牵头建立灾害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协调跨区域联动工作。
  材料二:下图为黄海地区浒苔分布示意图和鲁苏两省相关情况表

省份
类别
滩涂面积
(km²)
岸线资源
(km)
海洋产业产值
(万亿)
工农业产值
全国排名
江苏 6853 1045 0.81 2
山东 3223 3345 1.46 3
省份
类别
近海主要
水质类别
近海主要
产业
浒苔直接经济损失(亿元) 主要治理措施
江苏 二、三类 海水养殖、晒盐 暂缺 清退紫菜养殖、减排污
山东 一、二类 滨海浴场、捕捞 6.41 海上打捞、拦截
注:水质类别按质量高低依次划分为1-5五级
(1)描述浒苔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指出该变化的主要动力。(4分)
(2)从生长条件角度,分析早期浒苔大量生长于长江口以北浅滩的原因。(6分)
(3)结合材料,说明黄海地区浒苔治理难度大的原因。(8分)
(4)简述清退紫菜养殖后,江苏省滩涂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方向。(6分)
  答案:(1)自南向北面积(分布范围)扩大,并向北(西北)移动;夏季风(东南季风)
  (2)入海口水流南偏,长江口以北水域含沙量低,能见度高,利于浒苔光合作用;北部滩涂紫菜种植面积大,利于浒苔攀附伴生;江苏工农业发达,水体富营养化严重。
  (3)影响范围广,治理成本高;涉及不同行政区域,配合难度高;偶发式爆发,难以预判应对;浒苔与紫菜相伴生长,分类、分拣难度大。
  (4)推广海水稻等耐盐碱作物的种植;调整水产品种,发展可持续养殖业;发展滩涂休闲旅游业;设立保护区,推动生态与环境保护;推动海洋盐化工产业。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海洋污染、滨海可持续发展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学科核心素养。
  【详解】(1)结合图示迁移范围和日期信息可知,浒苔自南向北分布范围扩大,整体向北和西北方向移动。图示迁移的时间主要在春末夏初,区域盛行东南风,受夏季风的吹拂,向北和西北方向迁移,迁移的动力是夏季风。
  (2)根据材料可知,浒苔其适应性较强,在温暖肥沃、光照充足的水体中繁殖迅速,生长习性与紫菜相似,因此常常相伴生长。长江口以北浅滩地区,水深较浅,且长江口水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水流向南,长江口以北含沙量小,使得水体能见度高,水域光照条件好,水温适宜,有利于浒苔的光合作用和生长。同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长江口以北地区有大面积的紫菜种植区,有利于浒苔攀附伴生生长。长江口以北紧邻江苏省,其经济发达,工业和农业排放的废水多,氮磷等营养元素易富集,水体富营养化相对较为严重。
  (3)结合图示信息可知,浒苔受夏季风等因素的影响,影响范围广,治理成本高。区域涉及江苏、山东等不同的行政区,治理浒苔需要区域合作治理,配合难度相对较高。根据材料可知,浒苔在环境的影响下,会呈现偶发式爆发增长,难以预测。浒苔多与紫菜伴生生长,紫菜又是区域近海养殖的主要产品,伴生生长其分类分拣难度大,所以治理困难。
  (4)区域沿海滩涂面积广大,清退紫菜后,可因地制宜建设保护区,加强生态保护,也可以发展海水稻等耐盐碱的农作物。结合表格信息可知,区域近海主要产业除了紫菜养殖,还存在其他的海水养殖、晒盐、滨海浴场以及捕捞业等,所以可以调整水产品种,发展其他的海水养殖,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也可以借助滩涂发展休闲旅游业。还可以以晒盐为基础,发展海洋盐化工等相关产业。

43.【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帆船运动是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河北省秦皇岛市(位置见下图)利用其优势,既协办过奥运会和亚运会的帆船比赛,也承接以帆船运动为主的休闲旅游,已形成综合性帆船产业开发的格局,在全国有很好的示范意义。

  分析帆船比赛所需的自然条件以及帆船运动在旅游市场推广难度较大的原因。
  答案:自然条件:广阔的海域和沙滩;稳定的风力和风向;天气晴朗,能见度高;水流适度,较为平稳。
  原因:技术水平要求高;对身体素质要求高;运动所需的条件要求高;花费高,旅游者难以承担。
  【详解】(1)帆船比赛需要广阔的海域和沙滩,海域提供比赛场地,沙滩的存在可以为比赛提供安全的登陆点和较大的观赛席;天气晴朗,能见度高,可以保证帆船运行安全;稳定的风力和风向利于进行帆船航行;水流适度、平稳,有利于帆船比赛的顺利开展。
  (2)帆船运动是借助风帆推动船只在规定距离内竞速的一项水上运动,对技术水平要求高,技术难度大,需要专业的运动员才能把握;帆船运动消耗体力大,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同时帆船运动对海域面积、天气条件和水流条件要求高;专业技术培训、帆船装备等花费高,旅游者难以承担,因此帆船运动在旅游市场推广难度较大。

44.【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天山北坡城市群(如下图)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背靠天山山脉,是天山北坡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产业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电力等为主,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比较高,且集中了全疆40%以上的城镇人口。自2016年以来,天山北坡城市群大气污染形势越来越严峻,PM2.5年平均超标日数约占全年的1/3,且主要集中在冬季。

  天山北坡城市群冬季大气污染严重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造就的,试阐述原因并简述北坡城市群治理冬季大气污染可采取的有效措施。
  答案:原因:天山北坡城市群以重化工业为主,排放出大量污染物;城市密集、人口众多,冬季取暖期长且不少地区以燃煤为主,排放大量污染物;南依天山、北邻沙漠,地势南高北低,阻碍大气污染物向城区外围扩散;冬季易出现逆温层,且逆温层较厚,大气稳定度较高,不利于污染物的稀疏和扩散。
  措施:严格执法监督力度,加强对污染源的管控;推动重化工业实施清洁生产和产业升级,逐步淘汰高耗能产业;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清洁能源;发展洁净煤技术,提高煤炭资源利用率等。

  本文标题:新建一中2023届高三文综地理试题(20230419)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2077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20777.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