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爬坡”指山地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向周边坡地扩张和延伸的现象。兰州地处黄河谷地,2000年~2020年期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爬坡趋势显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城区人口激增②河谷用地紧张③城区污染严重④坡地资源丰富
兰州地处黄河谷地,河谷狭窄,河谷用地紧张;随着城区人口激增,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增加,爬坡趋势显著,①②正确。河谷狭窄,城区污染一直存在;河谷狭窄,坡地资源丰富,但建设成本较高,③④错误。A错误。故选A。
兰州市爬坡区域可能会破坏山坡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加剧、荒漠化加剧,C正确,A错误。地价上升、耕地减少,BD错误。故选C。
【点睛】兰州地处黄河谷地,河谷狭窄,河谷用地紧张。
氮含量的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功能影响巨大。某小组在宁夏盐池县的某荒漠草原区选取地形、植被等相对一致,土壤氮含量为0.23g·kg-1的3个地块,研究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持续5年)土壤氮含量变化(见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暖季轮牧,放牧集中在5~10月,主要原因是此时段()
宁夏盐池县位于内陆,全年降水少,据图可知暖季放牧集中在5~10月,此季节水热充足,草类茂盛,适合放牧,B正确。风沙活动少、光照时间长、土壤养分高对草类生长影响不如水热明显,ACD错误。故选B。
与暖季轮牧相比,围栏禁牧使牲畜得不到足够的草料,草畜矛盾突出,A正确。围栏禁牧土壤氮含量较高,B错误。围栏禁牧使牲畜得不到足够的草料,牧民收入减少,C错误。植被更新速度基本不变,D错误。故选A。
【点睛】轮牧是划区轮牧或分区轮牧的简称,是经济有效利用草地的一种放牧方式,是按季节草场和放牧小区,依次轮回或循环放牧的一种放牧方式。两块以上放牧地或将大片草地划分成若干小区,按一定顺序定期轮流放牧和休闲。
2015年起,卡塔尔在沙漠中修建超大型战略蓄水池,中国能建葛洲坝集团承建该项目E标段工程。集团聘请当地专业设计及管理人才,采用中外合作模式开展施工。项目技术部反复试验改良混凝土配方,以克服该地极端环境对工程质量的影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①拓展当地市场②降低工程难度③适应国际标准④降低用工成本
【答案】5B6. D
位于波斯湾畔的卡塔尔属于热带沙漠气候,高温干燥,风沙大、日照强,每年均有半年以上处于持续高温状态。由于卡塔尔温度高、日照强,使得混凝土坍落度损失较快,该项目中混凝土反复改良是为了应对高温干燥的气候,提升了混凝土的强度和抗渗防裂性能,B正确;风沙活动、光照强烈不是混凝土反复改良的主要原因,AD错误;该地干旱少雨,C错误。故选B。
该项目在沙漠中修建,涉及专业广,技术接口多,专业跨度大,协调量大、任务繁重。请当地专业设计及管理人才,采取中外合作模式,可有效协调及适应国际施工标准,③正确;就地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可降低用工成本,④正确;卡塔尔为热带沙漠气候,在沙漠中修筑战略蓄水池,工程难度高,②错误;拓展当地市场不仅仅需要中外合作的模式,更需要的是产品质量,①错误。③④正确,故选D。
【点睛】卡塔尔位于阿拉伯半岛东端,三面环海,属于热带沙漠气候,境内没有完整的河流和永久性湖泊,年均降水量仅有100毫米左右,是一个“水比油贵”的国家。为了增强饮用水的储水和供水能力,同时为2022年世界杯足球赛提供清洁水源,卡塔尔正在沙漠中修建“世界最大的饮用水水池”。
传统科考站主要以柴油发电供能,新伊丽莎白公主站是比利时建造的全球首座零碳排放的南极科考站。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注意材料信息“零碳排放的南极科考站”,天然气存在碳排放,③错。南极地区地热能开发困难,②错。南极地区当地暖季白昼时间长,暖季可开发太阳能,同时,南极地区风力强劲,可开发风能,①④正确。故选D。
该科考站位于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建造零碳排放科考站,有利于保护南极生态环境,B正确。开发风能和太阳能,设备投入大,其建设和运营成本不一定会降低,A错。零碳排放的科考站可降低碳排放,有利于缓解气候变暖,但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相对有限,不是主要目的,C错。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主要利用加大技术投入来实现,建造零碳排放的科考站的目的并非为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D错。故选B。
【点睛】南极地区风力强劲的原因:①强大的冷高压加大了与外围的气压梯度;②地面平坦,冰川广布,摩擦力小。
后临河村地处河北省山区,在防洪减灾、因地制宜理念下形成了“山—林—田—村—水”的聚落格局。下图为该村聚落格局剖面示意图和道路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林地、农田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A正确,B错误;林、田增加下渗后,近地表土壤水分增加,蒸发量变大,且林地、农田作物蒸腾作用也能使蒸发量变大,降水略有增加,但根据材料“防洪减灾”可知,当地林地、农田主要是为了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降低洪涝灾害对村庄的影响,故蒸发、降水不是影响该地林、田布局的主要原因,CD错误。故选A。
由材料可知,后临河村的主要道路与等高线垂直,AB错误;与等高线垂直,起伏较大,不利于通行,D错误;与等高线垂直,地势起伏较大,结合材料“防洪减灾”可知,道路与等高线垂直,利于排水,C正确。故选C。
【点睛】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及地下径流、地表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目前,人类活动对水汽输送的影响较小,但对其他环节均有影响,其中对地表径流的影响最大。
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积雪日数变化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结合图片可知,该地积雪日数呈现波动变化,而不是一直增加,A错误;积雪日数距平最大值约为30日,但并不是积雪日数最大为30日,B错误;从图中看不出来年内变化幅度,C错误;结合图片可以看出,积雪日数年际变化大,D正确。故选D。
结合材料可知,如图是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积雪日数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气候变暖,气温上升,积雪日数相对减小,A正确;青藏高原的降水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B错误;风向对于积雪日数的影响较小,C错误;地形也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较大变化,D错误。故选A。
【点睛】影响积雪日数变化的主要因素有纬度,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等因素;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地质循环等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组成陆地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深陷塘天坑地处云南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坑深148.7米,在漫长的地质运动中坑壁多次崩塌形成倒石堆。下图为深陷塘天坑剖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导致天坑南北两侧倒石堆植被差异因素主要是()
14.倒石堆由顶部到底部,碎屑物颗粒增大,主要是因为()
读图可知,天坑内南坡是阴坡,光照较弱,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能生长乔木;北坡为阳坡,光照充足,蒸发旺盛,土壤水分条件较差,只能生长耐旱的灌木,故导致天坑南北两侧倒石堆植被差异因素主要是光照,C正确;天坑内温度、降水条件差别不大,AB错误;坡度对植物分布面积有影响,对植物种类影响小,D错误。故选C。
坑壁崩塌时,较大岩块受重力加速度的作用滚落到倒石堆的边缘停积,而较小的碎屑多堆积在倒石堆的顶部,故由顶部到底部,碎屑物颗粒增大,主要是因为重力分选,A正确;风力分选一般顺风向,上风地带较粗,下风地带较细,B错误;流水分选是在河流上游较粗,下游较细,C错误;植被改造碎屑误没有明显分选,D错误。故选A。
【点睛】植被的分布和类型受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海拔、坡向、坡度)、土壤、水分、人类活动的影响。
某研究小组在海拔4469米的某地冰川上,监测并记录冰川表面温度和距离冰川表面1.5米处的气温。研究发现,水在三态变化中存在吸热、放热现象。下图为某时段内该冰川冰面温度、冰面气温的日变化过程。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该山地冰面气温最高值出现在北京时间15时左右;结合所学可知,一天中气温最高的应为14时左右,因此此山应位于北京的西侧,AB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太行山海拔大多在1000米到2000米;材料中该地海拔为4469米,C错误;祁连山海拔较高且位于北京的西侧,D正确。故选D。
结合材料可知,“水在三态变化中存在吸热、放热现象”,冰面在消融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得温度变化平缓,C正确;结合图片可知,冰面气温变化起伏较大,并不平稳,A错误;海拔较高的位置,大气稀薄,云层对于太阳削弱作用较弱,B错误;冰面反射太阳辐射并不是气温变化平缓的主要原因,D错误。故选C。
【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分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包括大气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作用。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波长越短;反之越长;冰川温度需要结合海拔、大气受热和下垫面性质进行分析。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52分。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蓝色农田是指实施海水养殖生产的滩涂和海域空间。下图为1989年~2019年我国蓝色农田重心迁移轨迹图和面积变化曲线图。
(1)推测1989年~2014年我国南、北方蓝色农田面积增速差异,并说明判断理由。
(2)说出我国蓝色农田面积扩大可能带来影响。
(3)推测2014年~2019年我国蓝色农田面积变化的原因。
【答案】(1)差异:北方地区蓝色农田面积增长速度高于南方地区。判断理由:重心向北移动。
(2)有利:经济收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满足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
不利:造成水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3)(环保)政策推动,恢复自然生态;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占用。
【分析】本大题以“1989年~2019年我国蓝色农田重心迁移轨迹图和面积变化曲线图”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人类活动对沿海海域空间的影响、农业对区域的影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措施等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从材料和图文中获取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由面积变化曲线图可知,1989年~2014年我国蓝色农田面积在不断增加;由重心迁移轨迹图可知,1989年~2014年蓝色农田重心向北移动,说明北方地区蓝色农田面积增长速度高于南方地区。
蓝色农田面积扩大的影响可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由材料“蓝色农田是指实施海水养殖生产的滩涂和海域空间”可知,发展养殖,可以增加就业岗位,增加沿海居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可满足市场对水产品的需求。但过度养殖,可能会造成水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由面积变化曲线图可知,2014年~2019年我国蓝色农田面积减小。即实施海水养殖生产的滩涂和海域空间的土地利用形式发生了变化,恢复自然生态或转变成了其他生产生活活动。结合上一小题过度养殖可能会造成水污染和破坏海洋生态环境,推测可能为了恢复自然生态,保护海洋环境,在环保政策的推动下,养殖空间减少;也有可能是沿海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建设占用,导致养殖空间减小。
竹为高大、速生、喜暖湿的植物。云南省竹类丰富多样,其中,笋材两用的筇竹在滇东北山区的昭通地区遍地生长。当地发展筇竹产业,但与著名景区蜀南竹海、四川长宁竹浆造纸及工艺品综合产业相比,其经济效益十分低下。近年来,当地政府推动“一县一业”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精准扶贫。
(3)针对当地特色筇竹资源,提出昭通该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答案】(1)地处亚热带(低纬度)地区,热量丰富;同时受东亚、南亚季风,降水丰富;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相对高度大),地形复杂。
(2)筇竹资源丰富;筇竹生长快、用途广,市场潜力大;筇竹具有较强的生态功效(利于保持水土);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3)以筇竹为原料,开发系列筇竹食品;以筇竹为原料,加工特色工艺产品;科学保护、扩充特色竹林,加强当地生态保护;以特色竹林为基础,开展特色旅游业。
【分析】本题目以云南省竹类为背景材料,涉及竹类资源丰富多样的原因、特色产业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地理核心素养。
云南省竹类资源丰富多样主要考虑到当地地处亚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热量丰富,适合竹子生长;云南省同时受东亚、南亚季风,降水丰富,利于竹子生长;云南省位于一二阶梯交界处,地势起伏大,地形相对高度大,水热差异大,地形复杂。
滇东北山区筇竹资源丰富;当地水热充足,筇竹生长快;笋材两用的筇竹在滇东北山区的昭通地区遍地生长,筇竹用途广,市场潜力大;筇竹具有较强的生态功效,可以利于保持水土,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当地筇竹开发利用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针对当地特色筇竹资源,昭通该产业可持续发展可以以筇竹为原料,开发系列筇竹食品,可以节省成本,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昭通以筇竹为原料,加工特色工艺产品,发展特色产业吸引力较大,市场广阔;当地应该科学保护、扩充特色竹林,加强当地生态保护,不能过度开发;实现可持续发展要以特色竹林为基础,开展特色旅游业。
河床一般低于周边地表,而倒置河床是一种高出周边地表的古河流地貌,可以表征区域气候的波动变化。沙漠中分布的倒置河床多发育在山前倾斜冲洪积平原之上,沉积结构表现为表层为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颗粒较粗的砾石和胶结物,下层为抗侵蚀能力较弱的砂质、黏土质松软物。下图示意沙漠倒置河床的形成过程。
(1)推断河床地貌从①到②变化过程中,区域气候的变化并说明判断理由。
(3)分析沙漠倒置河床中的砾石粗大且棱角分明的原因。
【答案】(1)气候由湿变干。理由:河床由流水堆积环境变化为风力侵蚀环境(由①到②,河流消失,河床裸露)。
(2)河床表层与底层组成物质不同,抗侵蚀能力差异,长期风力侵蚀,底层(及周边)松软物质侵蚀速度快(表层的砾石和胶结物侵蚀速度慢)。
(3)山前冲洪积扇,坡度大;(偶发性洪水)流速快,流水搬运作用强,砾石粗大;河流搬运碎屑物距离短,流水磨圆作用弱,砾石棱角分明。
【分析】本题以沙漠倒置河床的形成过程示意图为材料,涉及河流地貌,外力作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述地理原理的能力,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核心素养。
砾石、巨砾沉积于河床阶段为降水较多,气候湿润阶段,这一阶段因降水增多,洪水和河流水多,带来的砾石、巨砾多,大量沉积于河床。沙漠倒置河床形成阶段为降水稀少,气候干旱阶段,这一阶段因洪水和河流水的大量减少,物理风化、风力侵蚀和搬运作用占优势,河床因有较粗硬的砾石铺垫,风力侵蚀搬运作用较弱。河床附近沙漠上的质地松软的砂质沉积物被风力侵蚀并搬运到它处,地势减低,河床地势相对增高,形成倒置河床。结合图示信息可知,由①到②,河流消失,河床裸露,区域外力作用环境由原先的流水堆积环境变化风力侵蚀环境,反映了区域气候由湿变干的过程。
结合前面分析可知,沉积结构表现为表层为抗侵蚀能力较强的颗粒较粗的砾石和胶结物,下层为抗侵蚀能力较弱的砂质、黏土质松软物,其物质组成不同,抗侵蚀能力存在差异,长期风力侵蚀使得底层及周边地区的松散物质更易被侵蚀,而河床表层的砾石和胶结物不易被侵蚀,最终导致河床地势高于周边地表。
一是要分析砾石粗大,二是要分析为何棱角分明。根据材料可知,沙漠中分布的倒置河床多发育于山前倾斜冲积平原之上,山前冲积扇地区从山地向地势平坦地区过渡,坡度相对较大,河流流速相对较快,且冲积扇地区在洪积的过程中,偶发性洪水流速快,流水搬运能力强,易把颗粒物较大的砾石搬运而来,砾石粗大。同时,位于山前地区,河流搬运的碎屑物运输距离较短,砾石之间在流水作用下相互磨圆较弱,所以棱角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