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探究3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3-03-21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核心知识
一、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影响的常见问题
1.区别地形地貌
地形是指地势高低起伏的变化,即地表的形态。地貌也指地表起伏的形态,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主要有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冰川地貌、海岸地貌等大类。每大类还可以细分,如流水地貌、风力地貌可包括侵蚀地貌、沉积地貌(注意没有搬运地貌)。每种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
典型的流水侵蚀地貌有:河谷、黄土高原的沟壑、东北黑土区的冲沟、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石林、峰林。而典型的流水沉积地貌有:冲积扇、三角洲、冲积平原、河谷阶地等。
典型的风力侵蚀地貌有:雅丹地貌、风蚀蘑菇;典型的风力堆积地貌有:沙丘、黄土高原等。
2.风化与风蚀的区别
风化中的“风”不仅指自然界的风,更包括日照、温度变化、植物活动、化学反应等作用下,岩石表面被破坏形成碎屑物,是“静力作用”。风蚀则是仅在风力作用下,由“风化”形成的碎屑物被搬运到别处,留在原地的形态即是风蚀地貌,是流水、冰川、风、海浪等“动力作用”。两者的共同点:自然外力作用。两者的区别:①风化有多种外力作用,风蚀仅由风力引起;②风化后的碎屑物留在原地(不动的),风蚀地貌中碎屑物已被搬到别处(是移动的)。

风化类型
1.物理风化:岩石机械破碎,化学成分没有显著变化。分为:热力风化;冰劈作用。
2.化学风化:岩石发生化学成分的改变分解。
在干燥的环境中,以物理风化为主;在湿润的环境中,以化学风化为主。物理风化主要受温度变化影响;化学风化受温度和水分变化影响都较大。
3.生物风化:受生物生长及活动影响而产生。
3.从岩石到土壤的演变过程
风化作用使岩石破碎,理化性质改变,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壳,其上部可称为土壤母质。岩石表面在适宜的日照和湿度条件下滋生出苔藓类生物,它们依靠雨水中溶解的微量岩石矿物质得以生长,同时产生大量分泌物对岩石进行化学、生物风化;随着苔藓类的大量繁殖,生物与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日益加强,岩石表面慢慢地形成了土壤;此后,一些高等植物在年幼的土壤上逐渐发展起来,形成土体的明显分化。
4.区别丹霞地貌雅丹地貌

从成因上看,二者都是外力侵蚀地貌;从名称上看,一字之差,极易混淆。但是二者形成的背景不同:丹霞地貌分布在湿润地区,属流水侵蚀地貌。其形成过程:沉积的红色砂砾岩、页岩随地壳抬升后,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崩塌后退,保留下来的红色岩层山块形成了丹霞地貌。而雅丹地貌分布在干旱地区,属风力侵蚀地貌。其形成过程:早期沙漠里的基岩平台高地,基岩内有节理或裂隙发育,昼夜温差和偶尔的暴雨促进了风化。由于风的长期磨蚀作用,上部松散的岩层垮塌而成陡壁,形成雅丹地貌。
5.河流凹岸和凸岸的外力作用差异
形态对比区分凹岸和凸岸:以江心为基准,凸向江心者为凸岸。

水流情况,通常表层水流是从凸流向凹,而下层水流是从凹到凸。
外力作用差异,凹岸侵蚀,泥沙容易在凸岸沉积。
如果从地转偏向力角度来看,北半球河流右岸易受侵蚀而成为凹岸,南半球则是河流左岸易受侵蚀而成为凹岸。
如果原来河谷因最初地形起伏及走向的原因,已先期存在凹岸、凸岸的形态,那么不管该河位于哪个半球,河流都将因为保持惯性前行而冲刷凹岸,使河流弯曲度更大。
位于河流沿岸的城市,应将码头建在凹岸处,因为凹岸处水深,泥沙淤泥少。但也要注意流水对河岸的冲蚀。

6.外力作用的几个主要环节

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风化作用产生的岩石碎块或砂粒堆积在原地,又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自然界的水、冰川、空气等在运动状态下也可以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等的搬运作用下,可以从一个地方移动到另一个地方。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在搬运过程中,如果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
侵蚀作用、堆积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都是直接的,表面上看,风化作用、搬运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虽然没有直接影响,但是,作为外力作用的一个环节,风化作用破坏了地表物质,才能使部分侵蚀和堆积作用得以进行;通过搬运作用不断地转移和运输物质,才能使侵蚀作用不断地继续、堆积作用得以完成。
外力通过风化、侵蚀作用不断地对地表进行破坏,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状况趋向于平缓。
7.风力对地貌的影响

地貌类型 形成过程(成因) 分布地区 典型地貌
风蚀地貌 是经由风和风沙流对土壤表面物质及基岩进行吹蚀和磨蚀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形态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物理风化强烈,基岩裸露疏松破碎 风蚀洼地、沟谷、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垄槽、裸岩荒漠



流动
沙丘
地表植被稀少,沙丘形态典型,在风力作用下,容易顺风移动。沙丘移动速度、沙丘高度与风速及其变率、下垫面的状况等有关 干旱半干旱地区 新月形沙丘
河滩
沙丘
当河滩裸露,在较为强盛的盛行风的吹拂下易堆积形成沙丘(垄) 降水变率较大、盛行风较强的地区 纵向沙垄
海岸
沙丘
在开阔且有大量松散沉积物的海岸地带,向岸的强劲海风将未固定的沙粒吹到离岸不远处堆积,同时堆积物不断拦截从海滩刮来的物质不断加宽、加长和加高,从而形成沙丘 沿海地区

  在分析沙丘的物质来源时,可考虑是本地还是外来;沉积作用的动力过程一般有风力沉积、流水沉积和海水沉积。
二、外力作用图解

                

  强化训练
(2022全国甲)下图示意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1890年以来海岸线的变化。读图,完成(1)~(2)题。

(1)在图示区域海岸线变化最快的时段,该区域可能经历了(  )
A.强烈的地震B.剧烈的海啸
C.频发的飓风D.汹涌的洪水
(2)判断甲水域是湖泊而非海湾的依据是(  )
①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 ②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 ③甲水域有河流汇入 ④甲水域呈半圆形形态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1)据图和材料可知,图示为北美东南部沿海冲积平原某区域海岸线,由1890年到2010年逐渐向陆地退缩,说明受海水侵蚀作用强烈。其中1950年到1970年,海岸线退缩范围最广,变化最快,海水侵蚀作用最强。地震属内力作用,通常会引起地表形态起伏变化,对海岸线退缩的直接影响较小,A错误;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海底滑坡等形成的破坏性海浪,会产生海水侵蚀,但其形成的频率较低,不是该海域海岸线退缩的主要原因,B错误;结合经纬度,该地位于北大西洋低纬度地区,靠近热带海域,每年会发生多次飓风,飓风除导致狂风、暴雨的危害以外,还会形成风暴潮,对海岸线产生强烈的侵蚀和破坏作用,因其频率较高,使海岸线退缩范围广,变化快,C正确;汹涌的洪水会从上游带来大量泥沙沉积到海岸,使海岸线向海洋推进,与图示不符,D错误。故选C。
(2)百年来海岸线不断退缩,甲水域北岸岸线基本稳定,说明其与外海并未直接连通,而是受海岸线与海岸沙堤隔离,使其几乎没有受到海浪的侵蚀,①正确。百年来,变动的海岸线近似平直,而甲水域岸线弯曲,进一步说明甲水域长期受海岸和海岸沙堤的隔离,与外海分隔开来,形成陆地上的一个湖泊,②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湾是三面环陆一面连接海域的海洋,湖泊是地表相对封闭的天然洼地(湖盆)及其承纳的水体,故甲水域有无河流注入、水域形态与其是湖泊还是海湾关系不大,③④错误。综上所述,A正确,B、C、D错误。故选A。
【参考答案】(1)C (2)A
  本文标题:探究3 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88.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88.html

    标签:外力作用地形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