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1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核心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分析
强化训练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B.3月
C.7月D.11月
(2)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B.河西走廊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3)关于图中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解析】(1)该图所示的月份日最低气温约14℃,日最高气温超过30℃,应是夏季,可能是7月份,C对。1月、11月属于冬半年,夜晚气温小于0℃,A、D错。3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气温较低,是春季,受寒潮影响,夜晚气温在0℃左右,B错。故选C。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图示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该绿洲的经度在90°E附近,可能位于吐鲁番盆地,A对。河西走廊经度在100°E附近,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主要在100°E以东,B、C、D错。故选A。
(3)结合前面分析,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9:00~15:00,是上午时间,沙漠升温快,气压低,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A、D错。0:00~6:00是当地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B错,C对。
【参考答案】(1)C (2)A (3)C
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水蒸发减弱
C.海面辐射增强
D.海面风力减弱
(2)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推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气辐射增强
B.海洋热量净增
C.季风风力较弱
D.空气对流较弱
【解析】(1)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多云多雨,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由于太阳辐射减弱,所以导致海水蒸发量减少,B正确。由于表层水温相对稳定,所以海面辐射相对稳定,C错误。由于季风爆发会导致中国南海多云多雨,所以海面风力应当增强,D错误。故B正确。
(2)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洋热量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增强,进而导致大气辐射增强,所以大气辐射增强与海洋热量净增是出现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A、B错误。同样都是季风爆发期,并不能说明第二次季风减弱,C错误。空气对流较弱会导致阴雨天减少,使地面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是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原因,D正确。故D正确。
【参考答案】(1)B (2)D
核心知识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受热机理
大气的受热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热量的传输过程,该传输过程可以划分成三大主要的环节,如下图所示:
2.原理应用
(1)利用大气的受热过程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
(2)在农业中的应用: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既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又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二、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1.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2.气温日较差与年较差分析
强化训练
下图为晴天我国某绿洲与周围沙漠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图所示的月份可能是( )
A.1月B.3月
C.7月D.11月
(2)该绿洲可能位于( )
A.吐鲁番盆地B.河西走廊
C.黄土高原D.内蒙古高原
(3)关于图中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第一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B.第一天0:00~6:00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
C.第二天0:00~6: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D.第二天9:00~15:00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
【解析】(1)该图所示的月份日最低气温约14℃,日最高气温超过30℃,应是夏季,可能是7月份,C对。1月、11月属于冬半年,夜晚气温小于0℃,A、D错。3月正午太阳高度角较小,气温较低,是春季,受寒潮影响,夜晚气温在0℃左右,B错。故选C。
(2)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地方时14时左右,图示日最高气温出现在北京时间16时左右,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该绿洲的经度在90°E附近,可能位于吐鲁番盆地,A对。河西走廊经度在100°E附近,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主要在100°E以东,B、C、D错。故选A。
(3)结合前面分析,当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2小时。9:00~15:00,是上午时间,沙漠升温快,气压低,地面风从绿洲吹向沙漠,A、D错。0:00~6:00是当地夜晚,沙漠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B错,C对。
【参考答案】(1)C (2)A (3)C
季风爆发是指西南季风在印度半岛的建立过程。受季风爆发的影响,中国南海地区的天气由干燥、少云转为多云、多雨,而表层水温保持相对稳定。2000年5月10~13日和6月8~12日,南海地区经历了2次明显的季风爆发过程。据此完成(1)~(2)题。
(1)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 )
A.太阳辐射增强
B.海水蒸发减弱
C.海面辐射增强
D.海面风力减弱
(2)与第一次季风爆发相比,第二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推测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
A.大气辐射增强
B.海洋热量净增
C.季风风力较弱
D.空气对流较弱
【解析】(1)第一次季风爆发时中国南海地区多云多雨,所以大气的削弱作用强,太阳辐射减弱,A错误。由于太阳辐射减弱,所以导致海水蒸发量减少,B正确。由于表层水温相对稳定,所以海面辐射相对稳定,C错误。由于季风爆发会导致中国南海多云多雨,所以海面风力应当增强,D错误。故B正确。
(2)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增加会导致海洋热量增加,引起地面辐射增强,进而导致大气辐射增强,所以大气辐射增强与海洋热量净增是出现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所以A、B错误。同样都是季风爆发期,并不能说明第二次季风减弱,C错误。空气对流较弱会导致阴雨天减少,使地面获得的太阳短波辐射增强,是中国南海地区获得的短波辐射量明显增加的原因,D正确。故D正确。
【参考答案】(1)B (2)D
本文标题:探究1 大气的热力状况与气温
上一篇:探究2 逆温现象
下一篇:地质与地形限时训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8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83.html
上一篇:探究2 逆温现象
下一篇:地质与地形限时训练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8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