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2 区域差异分析
区域差异分析
核心知识
一、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1)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2)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3)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4)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二、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
1.四步审题是关键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3.“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强化训练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基地,区域农业发展深受水资源状况的影响。图1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2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黄河流域降水( )
A.上游区域全年均匀
B.中游区域季节变化最大
C.下游区域总量最大
D.各区域均集中于夏季
(2)导致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降水季节差异越来越大的主导因素是( )
A.冬季风强弱
B.夏季风强弱
C.距海洋远近
D.地貌类型
(3)从水分条件看,黄河流域( )
A.下游最宜种植水稻
B.中游可发展林业、牧业、耕作业
C.上游只可发展牧业
D.全流域以种植业为主
【解析】(1)由图1可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均以7、8月份最多,集中于夏季,下游季节变化最大;下游因流域面积小,区域内总降水量较小。故D正确,A、B、C错误。
(2)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秋、冬、春季差异不大,但夏季自上游到下游差异越来越大,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自沿海到内陆夏季风所含水汽越来越少,导致降水也越来越少。故选C。
(3)黄河流域下游虽然夏季降水多,但降水总量不大,水资源相对短缺,宜发展旱作农业;中游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上游虽然年降水总量少,但有的区域灌溉水源丰富,可发展灌溉农业。故B正确,A、C、D错误。
【参考答案】(1)D (2)C (3)B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为塬、梁、峁。塬是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塬周围被沟谷环绕;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或堆积而成的条状延伸的岭岗;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呈穹状或馒头状。
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在大荔县注入渭河,流域内的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区域差异明显,由南至北依次为洛川黄土塬区、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及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3个地貌区(见下图)。洛川黄土塬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梁为主体特征,出现梁与峁不同组分比例递变规律,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以黄土峁为主体,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
(1)比较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流水作用的区域差异。
(2)说出洛河流域沟间地与沟壑比例关系在地貌上的表现,并分析其地形地质原因。
(3)说明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人口、聚落和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
【解析】(1)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中,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或堆积而成的,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图中洛河上游主要流经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故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流水作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梁为主体特征,表现为条状延伸的岭岗,与上游地区相比,地表起伏减小,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洛河下游流经的洛川黄土塬区,属于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河流落差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以沉积作用为主。
(2)依据材料中,洛川黄土塬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故整个洛河流域,沟谷地比例高达50%左右,在地貌上沟谷发育,地表支离破碎,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其形成的地形地质原因:洛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黄土深厚,质地均匀,结构疏松易崩塌,垂直节理发育,抗流水侵蚀的能力低;洛河上游主要流经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中游流经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利于沟谷地貌发育。
(3)由图文信息可知,地势较为平缓的洛川黄土塬区,城镇数量多,密度大,说明该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工农业生产密度大,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位于洛河上游的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沟间地占比最高,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条件差,所以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最小,聚落稀疏;而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人口、聚落和经济密度则介于上下两个地貌区之间。
【参考答案】(1)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洛川黄土塬区,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
(2)地貌表现:洛河流域沟谷地比例高达40%~50%,在地貌上表现为千沟万壑,沟谷发育的地貌景观。沟谷地貌发育的地质地形原因:洛河流经黄土高原;流域内黄土深厚,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上游河流流速快,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利于沟谷地貌发育。
(3)洛川黄土塬区,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千沟万壑,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
核心知识
一、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差异的成因
1.气候差异的形成
2.地貌差异的形成
3.水文差异的形成
(1)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2)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3)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4)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
二、地形、气候等自然特征相似或差异明显地区比较的侧重点
1.比较北美、南美、澳大利亚、南亚等地区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2.比较我国秦岭南、北两侧地区的气候、水文特征的差异。
3.比较中亚地区与同纬度的西欧地区的气候特征和水文特征的差异。
4.澳大利亚和巴西自然环境的异同比较(位置、气候、地形、资源等)。
5.马达加斯加岛与台湾岛都有回归线穿过,可以比较两者地形和气候类型的异同。
6.南极洲和北冰洋都位于极地地区,可从气候特征及其成因、科学考察、特有动物等方面进行比较,还可以对中山站、长城站、泰山站和黄河站的位置进行比较。
三、区域差异比较的技巧
1.四步审题是关键
2.三项联系是答题依据
3.“二定”力求答案要周全
“二定”是指根据分值定要点,根据内容定格式。根据分值定要点,要求学生养成要点化答题的习惯,看分给点,只有给足正确的要点,才有可能得足分。根据内容定格式是指采取要点纵列化或者采取列表比较,这要根据答题的内容来定。一般来说,比较异同时列表比较更直观些。
强化训练
黄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发展基地,区域农业发展深受水资源状况的影响。图1为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配变化情况统计图,图2为黄河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图1
图2
(1)黄河流域降水( )
A.上游区域全年均匀
B.中游区域季节变化最大
C.下游区域总量最大
D.各区域均集中于夏季
(2)导致黄河流域从上游到下游降水季节差异越来越大的主导因素是( )
A.冬季风强弱
B.夏季风强弱
C.距海洋远近
D.地貌类型
(3)从水分条件看,黄河流域( )
A.下游最宜种植水稻
B.中游可发展林业、牧业、耕作业
C.上游只可发展牧业
D.全流域以种植业为主
【解析】(1)由图1可知,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均以7、8月份最多,集中于夏季,下游季节变化最大;下游因流域面积小,区域内总降水量较小。故D正确,A、B、C错误。
(2)黄河流域上、中、下游降水秋、冬、春季差异不大,但夏季自上游到下游差异越来越大,主要是受海陆位置影响,自沿海到内陆夏季风所含水汽越来越少,导致降水也越来越少。故选C。
(3)黄河流域下游虽然夏季降水多,但降水总量不大,水资源相对短缺,宜发展旱作农业;中游年降水量在600毫米左右,根据具体情况,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耕则耕;上游虽然年降水总量少,但有的区域灌溉水源丰富,可发展灌溉农业。故B正确,A、C、D错误。
【参考答案】(1)D (2)C (3)B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为塬、梁、峁。塬是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塬周围被沟谷环绕;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或堆积而成的条状延伸的岭岗;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呈穹状或馒头状。
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自西北向东南斜穿黄土高原,在大荔县注入渭河,流域内的黄土地貌南北纵向区域差异明显,由南至北依次为洛川黄土塬区、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及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3个地貌区(见下图)。洛川黄土塬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梁为主体特征,出现梁与峁不同组分比例递变规律,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以黄土峁为主体,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
(1)比较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流水作用的区域差异。
(2)说出洛河流域沟间地与沟壑比例关系在地貌上的表现,并分析其地形地质原因。
(3)说明洛河流域三个地貌区人口、聚落和经济密度的空间差异。
【解析】(1)依据材料分析可知,黄土高原常见的黄土地貌类型中,梁是黄土塬经侵蚀分割或堆积而成的,黄土梁被后来形成的沟壑横向切割,逐渐破碎,演变为黄土峁,是一种黄土丘陵。图中洛河上游主要流经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大,故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水土流失严重,流水作用以侵蚀、搬运作用为主;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以黄土梁为主体特征,表现为条状延伸的岭岗,与上游地区相比,地表起伏减小,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洛河下游流经的洛川黄土塬区,属于由厚层黄土组成、面积较大的平坦台地,河流落差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以沉积作用为主。
(2)依据材料中,洛川黄土塬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6∶4”,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4∶6”。故整个洛河流域,沟谷地比例高达50%左右,在地貌上沟谷发育,地表支离破碎,表现为千沟万壑的地貌景观。其形成的地形地质原因:洛河流经黄土高原地区,流域内黄土深厚,质地均匀,结构疏松易崩塌,垂直节理发育,抗流水侵蚀的能力低;洛河上游主要流经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中游流经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地形起伏较大,河水流速快,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利于沟谷地貌发育。
(3)由图文信息可知,地势较为平缓的洛川黄土塬区,城镇数量多,密度大,说明该区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条件较好,工农业生产密度大,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位于洛河上游的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沟间地占比最高,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开发条件差,所以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最小,聚落稀疏;而甘泉—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沟间地与沟谷地之比为5∶5,人口、聚落和经济密度则介于上下两个地貌区之间。
【参考答案】(1)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为洛河上游,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水土流失严重;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洛河流速减慢,流水侵蚀作用渐弱;洛川黄土塬区,地势平缓,河流落差减小,流速缓慢,流水侵蚀作用减弱,沉积作用最强。
(2)地貌表现:洛河流域沟谷地比例高达40%~50%,在地貌上表现为千沟万壑,沟谷发育的地貌景观。沟谷地貌发育的地质地形原因:洛河流经黄土高原;流域内黄土深厚,质地疏松,垂直节理发育;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中上游河流流速快,冲刷力强,水土流失严重,利于沟谷地貌发育。
(3)洛川黄土塬区,地势平缓,是洛河流域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人口众多,聚落集中,工农业生产密度大;吴起黄土峁状(为主)丘陵沟壑区千沟万壑,开发条件差,人口和农业生产密度小,聚落稀疏;甘泉一志丹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区介于两个地貌区之间。
本文标题:探究2 区域差异分析
上一篇:探究3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下一篇:探究1 区域特征分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4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41.html
上一篇:探究3 区域环境与发展
下一篇:探究1 区域特征分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841.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8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