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分区试题解析
考点一 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2021安徽芜湖质检)下图所示为我国华北地区特殊的耕作方式,称为“垄沟耕作”,即第一年将作物种在高起的垄上,第二年则将原来的垄挖成沟,作物仍种于垄上。据此完成1~3题。
1.此种耕作方式的产生是由于该地区( )
A.水利设施不足 B.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密度过大 D.干旱少雨
2.下列最不可能种植在垄沟耕作区的作物是( )
A.谷子 B.小麦 C.棉花 D.甘蔗
3.如将该耕作方式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则有利于( )
①杜绝水土流失 ②肥料集中深施,提高了利用率 ③加大了地面坡度,减缓了地表风速 ④加厚熟土层 ⑤有效蓄纳降雨,增加土壤储水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暴雨,易发洪涝灾害,实行“垄沟耕作”,把低平的土地堆高成垄并将作物种植在垄上,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垄沟配合还有助于阻水、蓄水,增强抗旱能力,因此这一耕作方式的产生反映了该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不足、旱涝灾害多发的状况;将平坦的土地堆高不能减轻环境污染,且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较轻;人口密度大会造成耕地资源紧张,而“垄沟耕作”并不能增加土地面积;华北地区为半湿润地区,而不是干旱少雨的干旱地区。第2题,该地为华北地区,属温带地区,可以种植谷子、小麦、棉花;甘蔗为热带经济作物,甘蔗的生长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华北温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不宜种植甘蔗,因此最不可能种植在垄沟耕作区的作物是甘蔗。第3题,将“垄沟耕作”应用到黄土高原地区,堆高的垄和低洼的沟相间分布,垄有助于拦水、拦土,沟有助于蓄水,因而这一耕作方式有利于蓄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减轻水土流失,但不能杜绝水土流失现象,①错、⑤对;将作物集中种植在垄上,增加了土壤的厚度,有利于肥料集中深施,提高了肥料吸收和利用率,②对;垄沟相间分布,使耕地内部由平整的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增大了地面摩擦力,减缓了地表风速,但地面坡度并没有明显增大(耕地所在地区整体地形并没有改变),③错;将土壤堆高,使耕作土壤厚度增大,即加厚了熟土层,④对。
(2021山东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历了数次转变(下表),近年来,该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老年人在此休闲居住,短则1个月,长达5个月。旺季时,该村外来老年人与本村村民的人数比例超过6∶1,吸引周边村庄500余人就业。F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养老型村落。据此完成4~5题。
5.休闲养老型村落的形成,可以( )
A.提高城市化水平 B.解决都市养老难题
C.降低乡村生活成本 D.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该村的收入来源由农业转向观光旅游业进而转向休闲养老旅游服务,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增多,休闲养老旅游服务的需求增加,所以市场因素为该村产业转变的主导因素;材料中并未提到政策因素;该村位于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所以交通条件对其产业转变的影响小;该地能够发展休闲养老农家乐,与周边大城市相比其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生态环境并非产业转变的主导因素。第5题,根据材料,该村提供休闲养老旅游服务,虽然能够吸引周围人口就业,但该区域仍为村庄,没有变为城镇;根据材料,该村提供的是休闲养老旅游服务,为城市老年人提供短期休闲旅游场所,并不能解决都市养老难题;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进入该村,需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等相关服务,提升乡村的生活成本;同时为了吸引老年人的休闲旅游,该村应完善基础设施,同时提升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外来老年人也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所以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河口—龙门区间黄河干流长700多千米,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主要有皇甫川、无定河、延河等20多条。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原。下图为该流域1952—2017年降水量及水沙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1952—2017年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 )
A.输沙量与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
B.2000年以前,输沙量逐年减少
C.输沙量与径流量大致呈正相关
D.2000年以来,径流量逐年增多
7.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修筑梯田 ④改良品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输沙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总体趋势比较稳定,所以二者不呈负相关,故A错误。2000年以前,输沙量总体趋势是波动减少,不是逐年减少,故B错误。图中显示,输沙量与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即二者大致呈正相关,故C正确。2000年以来,径流量总体趋势是波动减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7题,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输沙量总体上是减少的,可能是流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改良品种对水土保持影响较小,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8.(2021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高黎贡山(图1)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垂直高差大,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图2示意高黎贡山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高黎贡山物种极其丰富,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植物和20%的哺乳动物,其中三分之一为特有物种,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保留了相对原始的面貌。2014年底,大瑞(大理—保山—瑞丽)铁路重点工程、亚洲铁路第一长隧高黎贡山隧道开工建设,该隧道施工难度极大,于2020年6月全线打通。
(1)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美誉,试分析其原因。
(2)说明修建高黎贡山隧道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
(3)高黎贡山西坡降水量在M处附近随海拔升高突然减少,推测该现象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充足;海拔高,垂直差异大;受人类破坏影响小。
(2)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降水丰富,地形崎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山高坡陡,)地形崎岖,施工难度大;途经自然保护区(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3)暖湿气流在沿山坡爬升过程中,遇到深陷的河谷,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易形成降水。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美誉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势、纬度高低、气候等方面来分析。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又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并且该地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成为众多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第(2)题,高黎贡山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震活动频繁;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断裂带、断层破碎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容易发生透水、崩塌、滑坡、泥石流;途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工程量大。第(3)题,西南的暖湿气流在沿山坡爬升过程中,形成地形雨,但是在M处遇到深陷的河谷,气流被迫下沉,温度反而升高,降水较少,导致高黎贡山西坡降水量在M处附近随海拔升高突然减少。
(2021安徽芜湖质检)下图所示为我国华北地区特殊的耕作方式,称为“垄沟耕作”,即第一年将作物种在高起的垄上,第二年则将原来的垄挖成沟,作物仍种于垄上。据此完成1~3题。
1.此种耕作方式的产生是由于该地区( )
A.水利设施不足 B.环境污染严重
C.人口密度过大 D.干旱少雨
2.下列最不可能种植在垄沟耕作区的作物是( )
A.谷子 B.小麦 C.棉花 D.甘蔗
3.如将该耕作方式应用于黄土高原地区,则有利于( )
①杜绝水土流失 ②肥料集中深施,提高了利用率 ③加大了地面坡度,减缓了地表风速 ④加厚熟土层 ⑤有效蓄纳降雨,增加土壤储水量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⑤
答案:1.A 2.D 3.C
解析:第1题,华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大,多暴雨,易发洪涝灾害,实行“垄沟耕作”,把低平的土地堆高成垄并将作物种植在垄上,有利于减轻洪涝灾害对农作物的危害,垄沟配合还有助于阻水、蓄水,增强抗旱能力,因此这一耕作方式的产生反映了该地区农业水利设施不足、旱涝灾害多发的状况;将平坦的土地堆高不能减轻环境污染,且农村地区环境污染较轻;人口密度大会造成耕地资源紧张,而“垄沟耕作”并不能增加土地面积;华北地区为半湿润地区,而不是干旱少雨的干旱地区。第2题,该地为华北地区,属温带地区,可以种植谷子、小麦、棉花;甘蔗为热带经济作物,甘蔗的生长对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华北温带地区热量条件较差,不宜种植甘蔗,因此最不可能种植在垄沟耕作区的作物是甘蔗。第3题,将“垄沟耕作”应用到黄土高原地区,堆高的垄和低洼的沟相间分布,垄有助于拦水、拦土,沟有助于蓄水,因而这一耕作方式有利于蓄纳雨水、减少地表径流,增强农田水土保持能力,减轻水土流失,但不能杜绝水土流失现象,①错、⑤对;将作物集中种植在垄上,增加了土壤的厚度,有利于肥料集中深施,提高了肥料吸收和利用率,②对;垄沟相间分布,使耕地内部由平整的地面变得凹凸不平,增大了地面摩擦力,减缓了地表风速,但地面坡度并没有明显增大(耕地所在地区整体地形并没有改变),③错;将土壤堆高,使耕作土壤厚度增大,即加厚了熟土层,④对。
(2021山东卷)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经历了数次转变(下表),近年来,该村每年都会吸引来自杭州、上海等地的老年人在此休闲居住,短则1个月,长达5个月。旺季时,该村外来老年人与本村村民的人数比例超过6∶1,吸引周边村庄500余人就业。F村已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养老型村落。据此完成4~5题。
时 间 | F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
1990年以前 | 木材、木柴、木炭等 |
1991—1997年 | 茶叶、笋干、山核桃等 |
1998—2009年 | 观光旅游型农家乐 |
2010年至今 | 休闲养老旅游服务 |
4.F村产业向观光旅游型农家乐转变的主导因素是( )
A.政策 B.交通 C.市场 D.生态环境5.休闲养老型村落的形成,可以( )
A.提高城市化水平 B.解决都市养老难题
C.降低乡村生活成本 D.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答案:4.C 5.D
解析:第4题,根据材料,该村的收入来源由农业转向观光旅游业进而转向休闲养老旅游服务,其主要原因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增多,休闲养老旅游服务的需求增加,所以市场因素为该村产业转变的主导因素;材料中并未提到政策因素;该村位于长三角地区,交通便利,所以交通条件对其产业转变的影响小;该地能够发展休闲养老农家乐,与周边大城市相比其生态环境相对良好,?生态环境并非产业转变的主导因素。第5题,根据材料,该村提供休闲养老旅游服务,虽然能够吸引周围人口就业,但该区域仍为村庄,没有变为城镇;根据材料,该村提供的是休闲养老旅游服务,为城市老年人提供短期休闲旅游场所,并不能解决都市养老难题;上海、杭州等大城市的老年人进入该村,需要提供更好的基础设施等相关服务,提升乡村的生活成本;同时为了吸引老年人的休闲旅游,该村应完善基础设施,同时提升相关文化服务设施,外来老年人也能促进文化的交流,所以能够促进乡村文化繁荣。
河口—龙门区间黄河干流长700多千米,流域面积在1 0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支流主要有皇甫川、无定河、延河等20多条。地貌以黄土丘陵为主,主要植被类型为草原。下图为该流域1952—2017年降水量及水沙变化图。据此完成6~7题。
6.1952—2017年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 )
A.输沙量与降水量大致呈负相关
B.2000年以前,输沙量逐年减少
C.输沙量与径流量大致呈正相关
D.2000年以来,径流量逐年增多
7.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输沙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流域内( )
①植树种草 ②打坝淤地 ③修筑梯田 ④改良品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答案:6.C 7.A
解析:第6题,据图可知,输沙量总体呈现减少的趋势,降水量总体趋势比较稳定,所以二者不呈负相关,故A错误。2000年以前,输沙量总体趋势是波动减少,不是逐年减少,故B错误。图中显示,输沙量与径流量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即二者大致呈正相关,故C正确。2000年以来,径流量总体趋势是波动减少,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第7题,河口—龙门区间黄河段输沙量总体上是减少的,可能是流域内进行了大量的水土保持工作,如植树种草、打坝淤地、修筑梯田,改良品种对水土保持影响较小,故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A。
8.(2021山东临沂一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图1
图2
高黎贡山(图1)是横断山脉中最西部的山脉,垂直高差大,形成了极为壮观的垂直自然景观和立体气候,图2示意高黎贡山年降水量与海拔的关系。高黎贡山物种极其丰富,集中了全国17%的高等植物和20%的哺乳动物,其中三分之一为特有物种,国家设立了自然保护区,保留了相对原始的面貌。2014年底,大瑞(大理—保山—瑞丽)铁路重点工程、亚洲铁路第一长隧高黎贡山隧道开工建设,该隧道施工难度极大,于2020年6月全线打通。
(1)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美誉,试分析其原因。
(2)说明修建高黎贡山隧道可能遇到的主要困难。
(3)高黎贡山西坡降水量在M处附近随海拔升高突然减少,推测该现象形成的最可能的原因。
答案:(1)纬度低,热量充足;西南季风受地形抬升,降水充足;海拔高,垂直差异大;受人类破坏影响小。
(2)地壳运动活跃,地震多发;(降水丰富,地形崎岖,)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山高坡陡,)地形崎岖,施工难度大;途经自然保护区(生态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
(3)暖湿气流在沿山坡爬升过程中,遇到深陷的河谷,气流下沉,温度升高,不易形成降水。
解析:第(1)题,高黎贡山素有“世界物种基因库”之美誉的原因,可以从地形地势、纬度高低、气候等方面来分析。高黎贡山纬度较低,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又位于横断山区,海拔高,地形复杂,地势起伏大,自然带的垂直地域分异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生物种类丰富。并且该地区是我国自然保护区,人类活动少,成为众多动植物良好的栖息地。第(2)题,高黎贡山位于板块交界处附近,地震活动频繁;石灰岩广布,多喀斯特地貌,地质条件复杂,多断裂带、断层破碎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丰富,容易发生透水、崩塌、滑坡、泥石流;途经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交错带,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大,工程量大。第(3)题,西南的暖湿气流在沿山坡爬升过程中,形成地形雨,但是在M处遇到深陷的河谷,气流被迫下沉,温度反而升高,降水较少,导致高黎贡山西坡降水量在M处附近随海拔升高突然减少。
本文标题:中国地理分区试题解析
上一篇:中国地理概况试题解析
下一篇:中国地理试题解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48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487.html
上一篇:中国地理概况试题解析
下一篇:中国地理试题解析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9487.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9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