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高考地理知识归纳-水循环、迎风坡、山地垂直地带性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11-06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知识点

(1)水循环的过程

水循环可以分为三个过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海陆间循环,可以按照水资源的迁移方向,来记忆。

①陆地内循环:由下至上(植物蒸腾+蒸发)、由上至下(降水+下渗);

②海上内循环:由下至上(蒸发)、由上至下(降水);

③海陆间循环:由下至上(海面蒸发)、水平向左(水汽输送)、向下(降水+下渗)、水平向右(地表径流+地下径流)。

图1 水循环的过程

(2)迎风坡

迎风坡,即迎着风的吹拂方向的山坡。如下图所示,风由左向右吹拂,箭头的方向代表着风的吹拂方向,箭头的颜色代表着温度(蓝色气温低、橙色气温高)。

①迎风坡:含有充足水汽的风(暖、湿),在前进的过程中遇到了迎风坡,会被迫抬升,冷凝、成云致雨。气温由5℃下降为-15℃,水汽含量也逐渐降低(冷、干)。

②背风坡:越过山坡后,随着海拔的降低,风的气温逐渐升高,且由于风比较干燥,升温的速度更快(干绝热增温率>湿绝热增温率)。气温由-15℃升高为10℃,即产生“焚风”(热、干)。

图2 气流越过山坡的过程

(3)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随着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降水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不同海拔高度的植被带,也存在着差异。主要有以下几个规律:

①基带:山脚的植被类型(基带),与同纬度的植被类型一致;

②山脚-山顶:由山脚-山顶的植被变化,与从该地-高纬度地区的植被变化一致;

③地形的影响:同一海拔高度,迎风坡(降水多)、阳坡(光照充足)的植被更加茂密,背风坡和阴坡的植被更加稀疏。

图3 山地的垂直地带性


例题

图4 例题

答案:B、B

精讲精析:(1)分析题目中的示意图,提取关键信息。题目中的图片,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因此该地位于北半球、距海较远(我国西部)、光照条件一般(北坡)。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山脉最高峰大于4000m,且从山脚至山顶,降水先增加后降低,植被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分析该地区的水量支出。水量支出的主要途径有:地表径流、地下径流、蒸发、植物截留与蒸腾、转化为固态水等。而题干所述,该地区不产生地表径流,下渗2%(地下径流很少),蒸发28%,因此植物截留与蒸腾+固态水占据了近70%的比例。而固态水只存在于山地的高海拔地区(图中的冰雪冻原,海拔>4000m),整体分布面积较少,且4000m以上的降水小于低海拔降水,因此形成的固态水并不会十分丰富。因此,植物截留与蒸腾,是该地区水量支出较大的途径。

(3)分析海拔、降水对自然带分布的影响。一般来说,海拔越高(温度越低)、降水越少,植被会越稀疏。该地区的自然带分布,与常规的分布不同,而是出现了“倒置”的情况,即随着海拔的升高(0m-4000m),降水越来越丰富,植被越来越稠密。因此该地很可能是山地的迎风坡,抬升气流,使得气流在上升的过程中,遇冷凝结,成云致雨。因此由山脚至山腰,植被越来越稠密,呈现出:半荒漠-甲-山地针叶林,各个选项中的稠密程度:荒漠<半荒漠<山地草原<山地针叶林<山地落叶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因此甲的植被应该为山地草原(位于半荒漠、山地针叶林的中间)。


总结

本题第二问的难度较大,考察了同学们灵活应变的能力。

一般来说,从山脚至山顶,植被逐渐稀疏。但该题却反其道而行之,加上了“迎风坡”这一个影响因素。由于迎风坡的抬升作用,降水呈现出:低-高-低,则对应的植被也会呈现出:稀疏-稠密-稀疏。

当迎风坡的海拔较高时,降水往往发生在半山腰,即山脚-山腰-山顶,降水呈现出“少-多-少”的趋势。

图5 迎风坡的降水特点


  本文标题:高考地理知识归纳-水循环、迎风坡、山地垂直地带性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jiexi/13409.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jiexi/13409.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