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地理网欢迎你!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作者:地理人 来源:未知 时间:2022-05-17 阅读: 字体: 在线投稿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在高考中,选择题主要以图表材料切入,要求分析气温与降水的成因、分布和变化规律,锋面类型的判断和天气特征分析,气候类型的特征和分布规律等;气温和降水的分布规律、天气系统、气候特征仍是重要考点。高考主要的命题趋势:利用各种区域图和统计资料设置特殊情境,选择题主要考查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探究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锋面天气系统是高考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判断及天气,以选择题形式出现,难度较大。

通过对暴雨、台风、寒潮等天气现象的分析,说明不同区域常产生影响的重要天气系统的特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观察日常生活中天气变化特点,思考天气系统的影响,能合理应对各种天气变化,提升地理实践力。

结合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湿地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及水循环的变化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结合具体的案例,思考人类活动与水体运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观的途径。

考查方向一般是结合区域图文材料,分析区域河流与湖泊的分布特征,提升区域认知能力。分析具体区域的河流、湖泊的水文特征,综合考查不同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等内容,培养综合思维能力。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探究区域自然环境要素对河流、湖泊的发展变化间的关系,从因地制宜的角度审视人地协调的途径。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选择题技法——优选法

解题时,有时会感到提供的四个选项都符合题目要求,难以取舍。这类试题的题目往往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直接”“间接”“根本”等字眼,在做此类题目时,应抓住其关键词,采用优选法进行取舍。

1.试题特点

(1)试题素材多以人文素材为主,材料的人文地理事象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文因素,也就是各种地理因素是多样的,各种因素在地位上是并列的关系。

(2)试题的设问多以限制词“最……优、佳、多、主要”等进行限定。

(3)四个选项没有明显的错误,独立来看都是正确的。

2.解题步骤

(1)分析与材料所反映的地理事物相关联的各种因素,包括自然的和人文的;文字材料多从关键词分析出,图像多从图例或地标事物判断出。

(2)找出设问中的关键词和限定词,分析与地理事物(关键词)相关联的地理要素,再利用限定词对地理要素进行排查、分析,得出主导因素。

(3)依据主导因素,对比四个选项,找出与之相符的选项。

【必考点剖析】

1.从地气系统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

(1)抓住下列因素,看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少,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②地势: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③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④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考虑下垫面情况,看地面的吸收效率,分析地面温度的高低。

①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

②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水域>砂石)

(3)考虑大气状况,看大气对地面的吸收能力,分析气温的高低。

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吸收效果差),气温低。

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气温高。

2从对流层的气温分布分析大气中的逆温现象

(1)逆温的表现及形成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温度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我们称之为“逆温”。逆温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原因: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

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层气温迅速下降,而高处大气层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

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

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夜间

锋面

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2)逆温现象产生的影响

①不利影响:出现在城市上空的逆温,阻碍大气的对流运动,会加重近地面的大气污染,并降低大气能见度,增加酸雨出现的概率,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②有利影响

a.在某些山坡或河谷地区,逆温成为一种气候资源而得到利用。例如,我国新疆的伊犁谷地,逆温现象从10月持续至次年3月,长达半年之久。逆温层提高了伊犁谷地冬季的气温,坡地上的多年生果树可不必埋土保护,从而避免或减轻了低温冻害;在这里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可减少保温材料投入,提高经济效益;逆温层坡地还为当地牲畜提供了避寒越冬的理想场所。

b.由于逆温层的出现会阻碍空气垂直对流运动,因此逆温可以抑制由大风、沙尘、强对流而引起的沙尘暴的发生。

c.逆温出现在高空,对在相应空间中飞机的飞行极为有利。使飞机在飞行中不会有大的颠簸,飞行平稳;同时,晴空万里提高了能见度,使飞行更加安全。

3.结合水量平衡原理理解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水量平衡原理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原理:总收入=总支出。

(2)水量平衡原理的公式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

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

注: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内流流域)和外流区(外流流域)。

(3)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

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⑤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面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5.结合水量平衡原理理解水循环原理的应用

(1)水量平衡原理

地球上的水时时刻刻都在循环运动,从长期来看,全球水的总量没有什么变化。但是,对一个地区来说,有的时候降水量多,有的时候降水量少。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期内,水量收入和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这就是水平衡原理。原理:总收入=总支出。

(2)水量平衡原理的公式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流域水量平衡方程式

外流区:降水量=蒸发量+外流径流量

内流区:降水量=蒸发量

注:如果地面集水区和地下集水区相重合,称为闭合流域;流域根据其中的河流最终是否入海可分为内流区(内流流域)和外流区(外流流域)。

(3)利用水量平衡原理解释“沼泽、旱涝、缺水、断流、盐碱化”等成因

如下图所示,图中①~⑤分别为降水、径流输入、蒸发、径流输出、下渗。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分析沼泽湿地的成因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6.人类对水循环的利用和影响

(1)正向利用

①修建水库,改变地表径流的季节分配,减少洪水期径流量,增加枯水期径流量(削峰补枯);同时由于水面面积的扩大和下渗增大使地下水位提高,可加大蒸发量和降水量。

②跨流域调水,改变地表径流的空间分布,也可以使蒸发量增加,大气中水汽增多,从而增加降水量。

③植树造林、保护湿地资源,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使下渗增多,减少地表径流。

④城市铺设渗水砖,可减小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增大地下径流量。

⑤实施人工增雨,加大降水量。

(2)负面影响

①滥伐森林,破坏地表植被,平时会减少蒸腾,空气中水汽减少,使降水量减少;降雨时下渗减少,大量地表径流产生汇聚,容易发生洪涝灾害。

②围湖造田则减少了湖泊自然蓄水量,削弱了其防洪抗旱能力,也减弱了湖泊水体对周围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

③城市路面硬化,增加地表径流,减少下渗,减小地下径流,地面蒸发量减少,易造成城市内涝。

④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引水灌溉,会导致下游水量减少,甚至出现断流;对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和使用,会造成地下水位下降,会使有泉水出露的地方出现断流,绿洲地区出现生态恶化和土地荒漠化。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021·全国乙卷·7-8)相对湿度是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度条件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用百分数表示。下图示意我国某大城市1975~2015年城区和郊区各月平均相对湿度。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1.造成城区与郊区相对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城区较郊区()

A.气温高 B.蒸发(腾)强 C.降水量大 D.绿地面积大

2.该城市可能是()

A.乌鲁木齐 B.北京 C.上海 D.广州

【答案】1.A 2.B

【解析】1.由材料可知,该城区为大城市,大城市热岛效应明显,气温高于郊区,气温越高,越不易达到饱和水汽压,相对湿度越小,A正确;郊区绿地面积更大,蒸腾更强,BD错误;若降水量大,则导致相对湿度大,而城区相对湿度小于郊区,C错误。故选A。

2.由图可知,该城区与郊区7-8月相对湿度大,可推测该地7-8月降水多,北京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降水多,B正确;乌鲁木齐地处西北内陆,全年降水稀少,A错误;上海、广州,地处我国南方,雨季开始早,7-8月上海容易出现伏旱天气,CD错误。故选B。

(2021·全国甲卷·7-8)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下列功能区中,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的是()

A.高密度居住区 B.文教区 C.低密度居住区 D.工业区

4.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是夏季()

A.冷锋过境日 B.低压控制期 C.暖锋过境日 D.高压控制期

【答案】3.A 4.D

【解析】3.根据题干,“增加屋顶的太阳辐射反射率可以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屋顶面积越大,反射率越高,与文教区、低密度居住区和工业区相比,高密度居住区住房多,安装高反射率屋顶能最大限度减小建筑物增温幅度,降低城市气温,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对城市热环境影响最大。BCD错误,A正确。故选A。

4.根据题意,安装高反射率屋顶对降低城市气温最明显的时间是气温最高、反射率最强的时候,冷锋、暖锋和低压过境时,多阴雨天气,气温较低,反射率较低,高压控制期,天气晴朗,气温较高,反射率高,对城市气温降低最明显,ABC错误,D正确。故选D。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022·四川成都·二模)下图示意不同天气条件下,祁连山某冰川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1.与阴天相比,该比值晴天低的主要原因是晴天()

A.冰川积雪消融量大 B.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C.冰川积雪消融量小 D.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

2.该比值7、8月最低的根本原因是()

A.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 B.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

C.气温较高,植被覆盖率高 D.风力强劲,积雪不易保留

3.随着气候变暖,该比值的变化趋势是()

A.阴天增大,晴天减小 B.阴天和晴天都增大

C.阴天减小,晴天增大 D.阴天和晴天都减小

【答案】1.B 2.A 3.D

【解析】1.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是指由于地面反射率较高(如冰雪水域)等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一般来说地面反射率越低,反射走的短波的太阳辐射量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是指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一般来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多。根据题干和图中信息可知,与阴天相比,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更低,推出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大,则两者比值越小。冰雪积雪消融量越大,则冰雪面积越小,地面反射率越低,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越小,C选项错误。但高海拔地区气温低,阴天与晴天的冰雪面积差异不会太大,因此不是主要原因,A选项错误。晴天由于大气透明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多,使晴天比值更小,因此B选项正确,D选项错误。故选B。

2.7、8月份为祁连山的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太阳高度大,日照时间长,气温相对较高,因此冰川积雪消融量大,导致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小,因此比值最低,A选项正确。降水量大,云层厚度较大会使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减少,比值增大,B选项错误。植被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能力较小,因此植被覆盖率不是主要因素,C选项错误。7、8月份不是祁连山风力最大的时候,因此风力不是主要因素,D选项错误。故选A。

3.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表现为气温升高,冰川积雪消融量会增大,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量减少,因此会使阴天和晴天的地面反射的太阳短波辐射量与到达地面的太阳短波辐射量的比值都减小,D选项正确,A、B、C选项错误。故选D。

(2022·湖南·高三阶段练习)下图示意某年5月24日北京时间06:00、08:00、10:00、12:00东北地区某地某天气系统过境各时段空气垂直速度分布廓线(正值垂直速度为上升运动,负值垂直速度为下沉运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推测影响该地图示时间段内的天气系统为()

A.冷锋 B.暖锋 C.准静止锋 D.气旋

5.该地此天气系统过境后海拔2km以下()

A.开始出现上升气流 B.气温逐渐升高 C.上升气流迅速增强 D.降水逐渐减少

【答案】4.A 5.D

【解析】4.由材料可知,图示时间为某年5月24日,为春季,又处于东北地区,靠近冬季风源地,因此影响该地图示时间段内的天气系统可能为冷锋;另外,根据图中北京时间06:00~08:00近地面有较弱的对流上升运动;08:00~10:00中低空出现明显的下沉气流,垂直速度较大;10:00~12:00中低空由下沉气流变为上升气流,可推知该地图示时间段内08:00~10:00有冷锋过境。故A选项正确。

5.阅读图文材料,根据上题可知,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时会出现雨、雪天气,气温逐渐降低,冷锋过境后完全受单一冷空气控制,上升气流迅速减弱,海拔2km以下开始出现下沉气流,降水逐渐减少,排除ABC,D正确。故答案选择D。

(2022·陕西渭南·二模)三叶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温暖、向阳,多生长在年降水量800-1000mm排水良好的环境,平均根深20-33cm,最大根深可达120cm。下图示意非洲西北部某风景区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分布状况。景区内有一较大溪流发育,该溪流径流量季节差异明显。景区内广泛种植三叶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6.结合三叶草生长习性,该区域三叶草生长最为旺盛的地点可能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图示区域()

A.①地地表的坡面径流流向东南 B.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

C.④地夜晚无法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 D.景区内较大的溪流自西南流向东北

8.此季节图示地区()

A.受盛行西风影响 B.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C.河流挟带泥沙较少 D.日落时塔影和溪流大致平行

【答案】6.B 7.B 8.C

【解析】6.根据等高线的弯曲方向,可以知道②处位于山脊的阳坡,符合三叶草生长所需要的温暖,向阳、排水良好等特点,B正确;①处位于阴坡,③地位于山谷的阴坡,光照条件较差;④地海拔为763到764米,而潜水水位为761到762米,地下水埋藏深度为1到3米,由于三叶草平均根深为20到33厘米,所以此处不适合三叶草的生长,且④地位于背阴的坡地上的小丘,光照条件也不及②,A、C、D错误。故选B。

7.坡面径流应是垂直于等高线由高处流向低处,根据①地等高线分布可判断,①地表的坡面径流方向流向西北,A错误;读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海拔在763m-764m之间;④地海拔在763m-764m之间,所以,③④两地的相对高度可能为0米,B正确;依据“凸低为脊(高)”的原则可判定④地与电视塔之间有一山脊,④地与电视塔连线途径地区山脊高度在763m---764m之间;④地海拔在763m-764m之间,因此不可看到电视塔顶的指示灯,C错误;依据“凸高为谷(低)”可判定,图中东南部弯曲比较大区域为山谷,有河流发育,自东北流向西南,D错误。故选B。

8.通过图中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判断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为当地的枯水期;当地位于非洲西北部,结合三叶草的生长习性可判定当地为地中海气候,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因此为当地夏季。夏季地中海气候区受副热带高压控制,A错误;通过图中的等高线和等潜水位线判断,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B错误;地下水补给河流水,为河流枯水期,河流流量较小,携带泥沙较少,C正确;北半球夏季日落时,太阳位于西北方地平线,则塔影朝向东南,图中溪流自东北流向西南,二者并不平行,D错误,故选C。

(2022·湖南湘西·三模)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甲烷的人为排放源主要包括煤炭开采、石油和天然气泄漏、水稻种植、反刍动物消化、动物粪便、燃料燃烧、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8%来自水稻种植。在2021年苏格兰格拉斯哥气候大会上,中美两国达成强化气候行动联合宣言,特别提及要加大行动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甲烷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甲烷能()

A.大量吸收太阳短波辐射 B.大量吸收地面长波辐射

C.大量反射太阳短波辐射 D.大量反射地面长波辐射

10.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

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CO2的转化

C.秸秆燃烧 D.粪便和植物体腐烂

11.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

A.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 B.进行垃圾深度填埋

C.提倡面食,减少水稻种植 D.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答案】9.B 10.D 11.A

【解析】9.由材料“甲烷(CH4)是仅次于二氧化碳(CO2)的全球第二大温室气体”说明甲烷与二氧化碳具有相同的作用,都是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B正确;温室气体对于波长较短的太阳辐射吸收很少,A错误;甲烷是一种无色气体,不会直接反射地面辐射和太阳辐射,CD错误;故选B。

10.由材料“其中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和结合所学可知甲烷多由于腐烂而产生的一种气体,例如沼气的主要成分就是甲烷,因此结合选项可知大气中的甲烷主要来源于粪便和植物体腐烂,D正确;作物生长时的排放、大气中CO2的转化和秸秆燃烧不是其主要来源,排除ABC;故选D。

11.由材料“农业是甲烷的主要来源,而在甲烷的农业排放量中,32%来自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可知从理论上讲,减少甲烷排放的最有效措施是从反刍动物入手,结合选项可知提倡素食,减少畜牧养殖符合题意,A正确;垃圾填埋、水稻种植和化石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甲烷相对于反刍动物消化的排放要少得多,排除BCD;故选A。

(2022·山西·一模)天山山脉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山体庞大,高差悬殊,气候的垂直地带性差异显著。下图示意天山山脉北坡中段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12.天山山脉北坡中段()

A.冬季强逆温层的厚度约2500米 B.夏季气温垂直差异大

C.气温年较差随海拔升高而增加 D.山顶终年有冰雪覆盖

13.导致冬季山麓和山腰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山坡冷空气下沉并聚集 B.山麓积雪反射作用强烈

C.山腰森林茂密降温较慢 D.山麓城市热岛效应明显

14.当地冬季牧场适宜选择的海拔是()

A.500米以下 B.1000~1500米 C.2000~2500米 D.3000米以上

【答案】12.B 13.A 14.C

【解析】12.读图可知,天山山脉北坡中段冬季强逆温层(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分布于海拔500米附近,厚度大约200米左右,在600米以上也存在逆温层,但变化较慢,不是强逆温层,A错误;7月平均气温山麓大约为28℃左右,山顶气温接近0℃,气温垂直差异大,B正确;读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的两条直线距离可知,气温年较差在山麓处最大,向上减小,在3500米处达到最小,C错误;山顶7月平均气温大于0℃,因此山顶不存在终年冰雪,D错误。故选B。

13.冬季山麓较山腰处气温低很多,山麓处的气温接近-20℃,山腰处的气温在-10℃左右。主要原因是山坡冷空气下沉并在谷底聚集,A正确;山麓和山腰处都有积雪存在,反射作用差别不大,B错误;山腰森林茂密,林冠对太阳辐射反射作用强,林冠下的温度应该低,C错误;与城市热岛效应无关,D错误。故选A。

14.读图可知,当地1月平均气温在2000~2500米处,气温最高,因此是冬季牧场最适宜的位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山西·一模)气候是影响植被类型和土壤性质的重要因素。秦巴山区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山区土壤有机碳受气温和降水影响呈现有规律的时空变化。下图示意秦巴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15.土壤有机碳与气候相关性最强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16.海拔大于1000米,夏季降水与土壤有机碳呈正相关的理由是()

A.降水多植物生长茂盛 B.气温高有机质分解多

C.气温高矿物质风化快 D.降水多土壤淋溶性强

【答案】15.B 16.A

【解析】15.阅读图文材料,据土壤有机碳与气温、降水的相关系数关系(绝对数越大,相关性越强),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气温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大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故两者的相关性主要以高海拔区域为主,其中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降水与土壤有机碳相关系数在小于1000m海拔区域绝对相关系数较大,两者的相关性主要以低海拔区域为主,其中也是以夏季绝对相关系数最大,相关性最强;因此土壤有机碳和气候相关性最强的是夏季,B正确,排除ACD,答案选择B。

16.根据题意,观察图中大于1000m的系数变化可知,秦巴山区属于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水热资源丰富,植物生长茂盛,后期的枯枝落叶更多,土壤获得的有机碳更多,因此呈正相关,故A正确;气温越高,对无知的分解作用越强,矿物质风化速度越快,有机碳也流失越快,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碳含量越少,呈现负相关,故BC错误;降水越多,土壤淋溶性越强,导致土壤有机碳进入水中并流失,呈现负相关,故D错误。答案选择A。

(2022·云南·一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向大气中排放大量的火山灰、水蒸汽和SO2等物质,并在全球范围扩散,且会在平流层滞留,对全球气候产生1~3年的影响。1991年6月,皮纳图博火山多次强烈喷发,是19世纪以来全球最大的火山喷发。下图示意皮纳图博火山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17.火山强烈喷发后1~3年,全球平均气温可能()

A.偏低 B.偏高 C.先升后降 D.忽高忽低

18.火山强烈喷发影响全球气温的主要原因是()

A.大量水分蒸发吸收热量 B.岩浆喷发冷却释放热量

C.大气中的喷发物吸收地面辐射 D.大气中的喷发物削弱太阳辐射

19.皮纳图博火山喷发对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凝结核增多,降水增加 B.水蒸汽增多,降水增加

C.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 D.对流运动增强,降水减少

【答案】17.A 18.D 19.C

【解析】17.火山喷发后,火山灰、水蒸汽和SO2等物质,会在平流层滞留,难以扩散,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进而导致气温偏低,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8.由上题分析可知,火山喷发后,火山灰、水蒸汽和SO2等物质,会在平流层滞留,难以扩散,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到达地面的热量减少,地面气温偏低。D正确,故选D。

19.火山喷发导致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增强,导致我国东部地区地表气温降低,海陆之间的热力差异减小,夏季风减弱,带来的降水减少,C正确;我国东部降水主要因素是夏季风,与凝结核增多关系不大,A错误;水汽停留在平流层,对降水无影响,B错误;我国东部降水不是以对流雨为主,D错误,故选C。

(2022·江西省分宜中学一模)海陆风是沿海地区最突出的大气运动形式之一。为了研究海陆风的特征,将背景风力处于弱风或静凤状态,向岸风和离岸凤相互转化时突变角度大于90°的日期定义为典型海陆风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热岛现象日益突出。下垫面对大气的加热作用有所改变,必然影响大气运动状况。下图示意天津市某典型海陆风日2时和16时气温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0.16时图中四个站点与市区大气交换作用最强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1.与16时比,该日2时④气象站附近()

A.气温日较差较小 B.风速较大

C.空气干燥度较大 D.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大

【答案】20.B 21.C

【解析】20.温差越大,大气交换作用越强,市区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气温高于郊区;图示①②③④中,②点温度最低,与市区的温差最大,所以该站点与市区的大气交换作用最强,故B正确。

21.2时,陆地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水汽少,天气晴朗,空气干燥度大,C正确;气温日较差是一日之内的气温最大值和最小值,不是某一时刻的,A错误;16时,陆地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受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④地风从右侧郊区吹向城区,与海风风向相同,风力较大,B错误;2时受城市热岛效应影响,④地与海洋温差缩小;16时受热岛效应的影响,④地与海洋温差增大,故D错误,所以该题选C。

(2022·黑龙江齐齐哈尔·一模)塔尔沙漠位于南亚西北部,历史上曾是植被茂密的地方,有人认为尘埃是形成塔尔沙漠的主要原因。研究发现。塔尔沙漠上空空气浑浊,白天遮住了阳光,空气不能上升,夜晚塔尔沙漠既无降雨又难成露,下图示意南亚位置及塔尔沙漠年降水量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2.影响塔尔沙漠年降水量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地势 C.海陆分布 D.大气环流

23.夜晚塔尔沙漠既无降雨又难成露的主要原因是()

A.尘埃散热冷却,空气下沉 B.气候干燥,空气湿度较小

C.夜晚吹陆风,海洋水汽无法进入 D.寒流流经,降温减湿显著

【答案】22.B 23.A

【解析】22.由图可知,塔尔沙漠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是自西北向东南逐渐由100毫米增至400毫米,并且年等降水量线大体呈东北-西南走向,大体与山地走向一致。读图可知塔尔沙漠地形平坦,向东地势增高(200-1000米),西南风所携带的水汽受地形抬升影响易形成降水,因此降水分布主要受地形地势影响,B正确。纬度位置不是影响塔尔沙漠年降水量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A错误;塔尔沙漠位于内陆,西南方向临阿拉伯海,按海陆分布看,应该由西南向东北降水减少,与题干不符,C错误;整个塔尔沙漠地区所属大气环流是相同的,对当地降水影响应该是相同的,D错误。故选B。

23.由材料分析可知,塔尔沙漠上空空气浑浊,尘埃物质多,导致白天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地面温度不高。夜间尘埃以散热冷却为主,空气下沉,减弱了地面散热,因而此地既无降雨条件,又无成露的可能,只能形成沙漠,A正确。空气湿度小,不是该地无降雨、露的主要原因,B错误;塔尔沙漠位于内陆,不受沿海的海陆风影响,不受沿岸洋流影响,CD错误。故选A。

(2022·河北石家庄·一模)2018年7月31日~9月4日,我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查队员在"雪龙"号科考船上对北极太平洋扇区某一区域(73.5°N~85°N,150°W~170°W)开展了探空观测,研究北极低层大气垂直结构特征。下图示意科考期间84次探空观测平均温度和风速垂直分布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4.科考期间观测区域对流层顶高度大致在()

A.7~9km B.9~11km C.11~13km D.13~15km

25.科考期间观测区域()

A.近地面大气对流运动旺盛 B.高空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降低

C.近地面风速变化趋势稳定 D.对流层和平流层物质能量交换弱

【答案】24.B 25.D

【解析】24.据图分析可知,图中7到9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所以仍在对流层,故A项错误;9到10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降低,10到11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说明到达了对流层顶,进入平流层,故B项正确;11到13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升高,所以是平流层,故C项错误;13到1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属于平流层,不是对流层顶,故D项错误。因此本题选B。

25.科考期间观测区域,近地面温度较低,说明对流运动不是很旺盛,故A项错误;由图可知,13到25千米气温随海拔升高而基本保持不变,所以降低幅度并不是很大,故B项错误;由图可知,近地面风速变化为10米每秒到20米每秒,变化趋势不稳定,故C项错误;图中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中下部气温相差较小,说明物质能量交换弱,故D项正确。因此本题选D。

(2022·陕西安康·二模)观测表明,水沙平衡的打破导致鄱阳湖湖底高程发生了显著变化。下图示意1998年和2010年鄱阳湖自北向南湖底最低点高程对比。近十几年来,鄱阳湖枯水期提前且延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26.鄱阳湖湖底最低点高程变化的原因可能是()

A.上游植被破坏 B.三峡水库蓄水

C.湖区围湖造田 D.湖区非法采砂

27.鄱阳湖湖底最低点的高程变化可能导致鄱阳湖()

A.湖水流速减缓 B.蓄水总量增大

C.水位变化减小 D.出湖流速增大

【答案】26.B 27.D

【解析】26.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图中显示鄱阳湖北面湖底的2010年最低点较1998年低,与1998年相比差值较大;而南部湖底的高程变化差值较小,且南部湖底最低值2010年部分位置还要高于1998年最低值。原因中,鄱阳湖北部与长江相连,由于三峡水库的修建,导致大部分泥沙沉积,到中下游的泥沙减少,导致汛期长江补给湖泊时沉积的泥沙减少,枯水期湖水流出侵蚀作用使湖底最低点下降,故B正确;如果是长江上游植被覆盖率破坏,泥沙也会被三峡水库阻挡,如果是湖泊南部流入的河流上游植被被破坏,则南部湖底最低值将迅速上升,但图中显示呈起伏式的变化,故A不选;湖区围湖造田对泥沙的沉积影响较小,故C不选;湖区的非法采砂,只能对岸边的砂有作用,对湖底无太大影响,故D不选。答案选择B。

27.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鄱阳湖的湖底最低点的高程变化,将导致湖面降低,丰水期和枯水期,湖面变化较大,水位变化也增加,湖水的流速加快,导致湖水流出的速度也加快,故AC错误,D正确;鄱阳湖是外流湖,有进有出,因此蓄水总量不会增大,故B错误。答案选择D。

(2022·四川成都·二模)卓乃湖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属于半咸水湖,湖区平均海拔4800m.由于水位多年持续上升,2011年湖泊最东面发生溃决,外泄湖水沿古河道依次贯通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下图示意溃决前后卓乃湖面积和盐湖流域面积的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8.卓乃湖溃决前水位多年持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A.地壳抬升 B.用水减少 C.气温升高 D.降水增加

29.溃决后,可能导致卓乃湖湖区()

①冻土面积增加②植被覆盖率上升③湖陆风增强④风沙天气增多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0.卓乃湖溃决对盐湖产生的影响是()

A.溃决风险增大 B.湖水盐度升高 C.水体富营养化 D.湖冰面积缩小

【答案】28.C 29.D 30.A

【解析】28.地壳抬升会使湖床抬升,水量不会增加,因此地壳抬升不会使水位上升,A选项错误。人口增多,人类活动增多,用水量应该增大,B选项错误。卓乃湖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主要补给类型为冰雪融水,近年来受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气温不断升高,冰雪融化量增大,因此卓乃湖溃决前水位多年持续上升,C选项正确。近年来降水变化相对较小,因此主要原因不是降水增加,D选项错误。

29.由图可知,溃决后卓乃湖大量湖水外泄,湖泊面积变小,出露水面的湖底融区快速发育成冻土,促使冻土大面积形成,因此使冻土面积增加,①正确。由图可知,该湖区由于溃决湖水水量减少,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②错误。湖陆风是由于湖面和陆面的热力差异造成的,一般湖泊面积越大,湖泊和陆地的温差越大,湖陆风越强,而卓乃湖溃决后面积缩小,因此湖陆风应减弱,③错误。水量减少,加剧了周围地区的干旱,风沙天气增多,④正确。因此正确选项为D选项,A、B、C选项错误。

30.卓乃湖属于半咸水湖,溃决后外泄湖水沿古河道依次贯通库赛湖、海丁诺尔和盐湖,因此卓乃湖湖水部分进入了盐湖,使盐湖水量增大,水位升高,溃决风险增大,A选项正确。卓乃湖属于半咸水湖,盐度应低于盐湖,因此湖水进入盐湖,会使盐湖水盐度下降,B选项错误。水体富营养化一般是由于人类活动增多造成,而并未体现出盐湖周围人类活动增多的情况,水体不会富营养化,C选项错误。根据所学知识,盐度越高,冰点越低,盐湖盐度降低,冰点升高,湖冰面积应该会扩大,D选项错误。

(2022·四川凉山·二模)里海是世界上最大的咸水湖泊,末次冰期晚期气候转暖,里海一度成为淡水湖。1.1万年前,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随着板块运动,古地中海逐渐缩小,经过海陆演变,里海也多次改变其轮廓、面积和深度。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与大规模的垦荒开发,里海区域生态环境逐步退化,风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日益严重。下图为里海及周边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31.里海形成于()

A.板块张裂,海水倒灌 B.山脉隆起,湖海分离

C.冰川刨蚀,洼地集水 D.断裂下陷,洼地集水

32.由图文信息推断,里海()

A.湖底北部深南部浅 B.湖水多用于灌溉

C.北部盐度高于南部 D.里海湖面多风浪

33.20世纪50年代后,里海沿岸盐碱化现象最容易发生在里海的()

A.北岸 B.东岸 C.南岸 D.西岸

【答案】31.B 32.D 33.A

【解析】31.根据材料“1.1万年前,里海是古地中海残存的一部分,随着板块运动,古地中海逐渐缩小,经过海陆演变,里海也多次改变其轮廓、面积和深度”可知,里海形成于山脉隆起,湖海分离,B正确;与板块张裂、海水倒灌无关;与冰川冰川刨蚀,洼地集水无关,也不是断裂下陷,洼地集水,因此ACD错误。故选B。

32.读图可知,里海北部有大量河流注入,南部湖岸边山地陡峭,因此湖底北部浅南部深,A错误;里海是咸水湖,不能用于灌溉,B错误;北部有大量淡水注入,南部淡水注入少,因此北部盐度低于南部,C错误;由材料“里海区域生态环境逐步退化,风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可知,里海周边多大风天气,里海湖面多风浪,D正确。故选D。

33.由材料“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随着外来人口大量迁入与大规模的垦荒开发,里海区域生态环境逐步退化,风暴、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可知,里海北部等高线稀疏,坡度缓,因此里海面积缩小的范围北部最大,湖滩地裸露最多,里海是咸水湖,湖滩沙地中盐份高,水份蒸发后,盐分析出,最易出现盐碱化现象,因此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022·重庆·模拟预测)下图为世界某区域地形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34.图中甲湖一年中水位最高的时间是()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35.下列关于图示地区的地理特征的描述,可信的是()

A.无流区的地表植被为草原 B.甲湖附近夏季沙尘暴肆虐

C.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农耕区 D.乙湖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

36.图示国家设想开凿一条运河把附近的海湾和甲湖联系起来,海水自动流向甲湖,其不利影响可能有()

A.风力侵蚀作用增强 B.减少生物多样性

C.地下水含盐量增加 D.加剧湖泊水质污染

【答案】34.A 35.B 36.C

【解析】34.据图中经纬度可知,甲为艾尔湖,为时令湖,其湖水主要来自河水和雨水;从艾尔湖所处位置可知,其地处沙漠气候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所以干旱季节时河流水量少,艾尔湖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而出现干涸;艾尔湖位于南半球,其夏季降水较多,因此当地降水多的季节为1月,此时河流水量大,可补给艾尔湖,A正确。故选A。

35.图示地区地处沙漠气候区,其无流区的地表植被为荒漠,不可能是重要的农耕区,乙湖水主要来自雨水,无冰雪融水补给,甲湖附近夏季虽有降水,但气温高,蒸发量更大,加上受东南信风影响,沙尘暴肆虐。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6.海水自动流向艾尔湖,沿途不断下渗,会导致地下水含盐量增加,但风力侵蚀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会增加,本身艾尔湖为咸水湖,不会加剧湖泊水质污染。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22·山东济南·高三阶段练习)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极端天气事件多发。2019年秋季至2020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出现了一次弱的厄尔尼诺事件,厄尔尼诺事件对我国气候的影响比较复杂,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了2020年我国汛期气候的异常。下图是2020年110.0°E~122.5°E平均降水量的时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37.与我国2020年汛期气候异常相关性最小的因素是()

A.地形 B.洋流 C.大气环流 D.海—气相互作用

38.与常年相比,图示区域2020年我国汛期气候异常的表现是()

A.南方伏旱严重 B.华北汛期提前 C.江淮梅雨期长 D.我国南旱北涝

【答案】37.A 38.C

【解析】37.根据材料分析,2020年的我国的汛期气候异常现象是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异常事件的一部分,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现象出现时秘鲁地区的上升流减弱,并影响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使全球气候出现异常,B、C、D错误,而跟我国2020年汛期气候异常相关性最小的是地形,地形是短时间不变的因素,因地形对气候的影响范围较小,A正确,故选A。

38.图中降水集中在南方,7月降水偏多,南方已经易发洪涝灾害,A错误;夏季,北方都没有出现大幅度降水,所以华北并没有出现汛期提前,B错误;南方梅雨季节一般出现在6月左右,可图中7月份南方降水依然持续,所以江淮梅雨期较往年更长,C正确;秦岭-淮河一线的纬度范围在北纬32°至北纬34°之间,而图中雨带基本集中在南方,而北方地区在夏季应该是降水较少,易出现北旱南涝的情况,D错误;故选C。

(2022·山东济南·高三阶段练习)土壤水分是黄土高原植物生长发育和生态环境重建的主要限制因子。研究人员在黄土高原中南部的某流域自然坡面上进行试验,选取了草地、沙棘(落叶灌木)、油松(常绿乔木)、油松沙棘混交林为代表性的4种植被覆盖类型作为研究对象。调查发现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根系分布深度油松>沙棘>草地。下图为不同植被覆盖条件下试验小区土壤含水量的垂直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39.图中Ⅰ、Ⅱ、Ⅲ对应的三种植被分别是()

A.Ⅰ—草地Ⅱ—沙棘Ⅲ—油松 B.Ⅰ—草地Ⅱ—油松Ⅲ—沙棘

C.Ⅰ—沙棘Ⅱ—草地Ⅲ—油松 D.Ⅰ—油松Ⅱ—沙棘Ⅲ—草地

40.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是()

A.草地 B.沙棘 C.油松 D.油松沙棘混交林

【答案】39.A 40.B

【解析】39.由材料可知,草地植被根系发达,但深度浅,对深层土壤水分消耗小,同时,草地枯枝落叶层最厚,蒸发量小,草地土壤含水量较高,因此图例I是草地植被;沙棘林植被覆盖度最大,蒸发量小,表层土壤含水量最大,因此图例II是沙棘植被;剩下图例III是油松植被。结合选项可知,A正确。故选A。

40.在气候异常干旱年份,该流域最易存活下来的植被应该根系分布深度较深,且对应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综合两方面因素,沙棘植被对应的深层土壤含水量较高,最易存活下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022·河南洛阳·一模)蒸发皿蒸发量是指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它反映陆地蒸发的能力,代表地面最大理论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1.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气温 B.空气湿度 C.风速 D.地形

42.一年中M地蒸发最大值一般出现在()

A.2月 B.5月 C.8月 D.11月

43.推测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最可能是()

A.1180mm B.1080mm C.900mm D.650mm

【答案】41.B 42.C 43.D

【解析】41.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部地区蒸发量较小,西北部蒸发皿蒸发量较大。东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且风速较大,理论蒸发量较大才对,故A项、C项错误。由于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导致当地的年均蒸发皿蒸发量较小,故B项正确。地形并非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故选B。

42.M地蒸发量主要取决于气温高低和地表水源的供应情况,M地位于淮河流域北侧,蒸发量最大的时候应为气温高,地表水较丰富的时候。在2月、5月、8月、11月四个月中,8月气温最高,地表水最为丰富,因此此月蒸发量最大,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43.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和降水量制约。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M地位于淮河流域北端,降水量小于800mm,同时该区域为外流区,通常降水量大于蒸发量,故M地陆面蒸发量的值最可能是650mm。故选D。

(2022·湖南衡阳·一模)图(a)为某年7月21日至10月13日塔里木河下游河流两岸胡杨林地下水埋藏深度变化图,图(b)为上述日期中连续三天地下水埋藏深度日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44.影响该地地下水埋藏深度昼夜波动的主要因素是()

A.降水 B.光照 C.湿度 D.风速

45.8月14日后地下水水位显著上升的原因最有可能是()

A.冰雪融水增加 B.植物蒸腾减弱 C.河流生态输水 D.生产用水减少

【答案】44.B 45.C

【解析】44.植被覆盖下的深层地下水水位变化,主要是日出后,随光照的增加,植物光合作用加强根系吸收水分增加,导致地下水位逐渐下降,日落后随光合作用减弱和地下水的补给,地下水位逐渐上升,B正确,胡杨林分布地区,降水少,且昼夜变化不大,A错误;胡杨林分布地区,空气湿度的变化不会导致地下水埋藏深度昼夜明显的波动C错误;胡杨林分布地区,昼夜的风速变化不会太大,D错误,所以选B。

45.8月14日后地下水位突然上升,冰雪融水和生产用水不会在该时段骤然增多或减少,AD错误;蒸腾作用也是渐变过程,B错误;河流生态输水,下渗,地下水位显著上升,C正确,所以选C。

  本文标题:2022年高考地理押题卷3—全国文综卷第7—8题自然地理选择题
  上一篇:
  下一篇: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8053.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8053.html

    最新评论列表

    (共有 条评论) 我要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