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的堰塞现象
在自然界,由于火山熔岩流、冰渍物或山体滑坡的泥石流等原因引起的堵截山谷现象,导致原有水系被堰塞物强行堵塞。河谷被堵截后,流水在堵塞物体上方聚集,时间一长往往形成湖泊,这就是堰塞湖的来历。
堰塞湖的堵塞物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也会受冲刺、侵蚀、溶解、崩塌等等。一旦堰塞物承受不住湖水的强大压力而遭受破坏,湖水便撕开堵塞物倾泻而下,形成洪灾,冲击力极其危险,这就是堰塞湖效应。
在高考地理中,堰塞现象是一个可能涉及的重要考点。
一、堰塞现象的概念与形成原因
1. 概念
堰塞现象是指由于山体滑坡、泥石流、火山喷发、地震等自然因素导致大量土石等物质堵塞河流、湖泊等水域,形成天然坝体的现象。这些天然坝体被称为堰塞体。
2. 形成原因
(1)地质灾害
①山体滑坡:在地形陡峭、地质构造不稳定的地区,强降雨、地震等因素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大量的土石滑入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例如,2008年汶川地震引发了大量山体滑坡,形成了多个堰塞湖。
②泥石流:暴雨、冰雪融化等引发的泥石流,携带大量泥沙、石块等物质,流入河流后也可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体。
③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时,喷出的岩浆、火山灰等物质可能堆积在河流中,形成堰塞体。例如,冰岛的一些火山喷发后,岩浆流入河流,造成河流堵塞。
④地震:地震可能导致山体崩塌、地层断裂,土石落入河流中,形成堰塞体。地震还可能使河流改道,增加堰塞现象的发生概率。
二、堰塞现象的危害
1. 洪水威胁
堰塞体堵塞河流,使上游水位迅速上涨,形成堰塞湖。如果堰塞体不稳定或遭受暴雨等因素影响,可能发生溃坝,引发巨大的洪水灾害,对下游地区造成严重威胁。例如,1933年四川茂县叠溪地震形成的堰塞湖在两个月后溃坝,洪水席卷下游地区,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 地质灾害连锁反应
堰塞湖的存在会改变周边地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增加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风险。同时,堰塞体本身也可能不稳定,随时有崩塌的危险。
3. 生态破坏
堰塞现象会破坏河流生态系统,淹没周边的植被和野生动物栖息地,影响生物多样性。此外,堰塞湖的形成还可能改变河流的水质,对水生生物造成影响。
三、堰塞现象的监测与治理
1. 监测
(1)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对堰塞体和堰塞湖进行实时监测,掌握其形态、规模、水位变化等信息。例如,通过卫星遥感图像可以快速确定堰塞体的位置和范围,为后续的治理工作提供依据。
(2)安装监测设备,如水位计、位移传感器等,对堰塞湖的水位和堰塞体的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发出预警,为下游地区的人员疏散和防灾减灾争取时间。
(1)人工开挖导流渠:在堰塞体上开挖导流渠,引导河水缓慢下泄,降低堰塞湖水位,减轻堰塞体压力,降低溃坝风险。例如,在唐家山堰塞湖的治理中,通过开挖导流渠成功地降低了水位,避免了溃坝灾害的发生。
(2)爆破拆除:对于稳定性差、风险高的堰塞体,可以采用爆破的方式将其拆除,快速恢复河流畅通。但爆破需要精确计算和谨慎操作,以避免引发更大的灾害。
(3)加固堰塞体:对于相对稳定的堰塞体,可以通过加固措施提高其稳定性,如堆砌沙袋、浇筑混凝土等。同时,加强对堰塞体的监测和维护,确保其安全。
四、高考考查角度
1. 自然地理综合分析
(1)考查堰塞现象形成的自然地理条件,如地形、地质、气候等因素。要求考生分析这些因素如何相互作用,导致堰塞现象的发生。
(2)结合河流地貌、水循环等知识,考查堰塞现象对河流生态系统和水文特征的影响。例如,分析堰塞湖的形成对河流流量、水位、含沙量等的影响。
2. 灾害防治与应对
(1)考查对堰塞现象的监测和预警方法,以及在灾害发生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要求考生了解不同的治理方案及其优缺点,能够根据具体情况提出合理的建议。
(2)结合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考查如何减少堰塞现象的发生风险。例如,探讨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等对预防堰塞现象的作用。
3. 区域地理案例分析
(1)以具体的区域为背景,考查该地区发生的堰塞现象及其对当地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影响。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该地区应对堰塞现象的策略和措施,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2)通过对不同地区堰塞现象的比较分析,考查考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例如,比较不同地区堰塞体的形成原因、治理方法和效果,总结经验教训。
上一篇:高考地理中的工业遗产改造
下一篇:高考地理中的林线倒置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7102.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7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