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常考的湿地
湿地是什么?它是广阔无垠的海岸滩涂,是缓急奔流的江河,是星罗棋布的湖泊,是水草繁茂的沼泽……湿地还是近在身边的水稻田、库塘、亲水公园,更是万千水生动植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和生命家园。湿地有涵养水源、净化水质、调节气候、维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生态功能,被誉为“地球之肾”和“物种基因库”。
一、湿地的概念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咸水或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
二、湿地的类型
1. 沼泽湿地:地表常年或经常有水,生长着湿地植物,有泥炭积累或虽无泥炭积累但有潜育层存在的土地。比如东北三江平原的沼泽湿地。
2. 湖泊湿地:包括永久性淡水湖、季节性淡水湖等。像鄱阳湖、洞庭湖等大型湖泊属于湖泊湿地。
3. 河流湿地:如永久性河流、季节性河流等。长江、黄河等河流及其河滩湿地都在此列。
4. 浅海、滩涂湿地:指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浅海区以及沿海大潮高潮位与低潮位之间的潮浸地带。例如我国东部沿海的一些滩涂湿地。
5. 人工湿地:如稻田、水库、池塘等,是人类为了生产、生活等需求而建造的湿地类型。
三、湿地的生态功能
1. 调节气候:湿地水分通过蒸发成为水汽,又以降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调节局部气候,增加空气湿度,降低气温日较差等。
2. 涵养水源:湿地就像天然的“海绵”,在降水多的时候储存大量水分,在干旱时又能释放水分,起到调节河川径流的作用,减少洪涝和干旱灾害。
3. 净化水质:湿地中的水生植物、微生物等可以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的过程,吸附、分解和转化水中的污染物,使水质得到净化。
4. 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为众多动植物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是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有大量的鱼类、鸟类、两栖类等依赖湿地生存。
四、湿地面临的问题
1. 围垦:为了获取更多的耕地、建设用地等,人们大量围垦湿地,导致湿地面积减少。比如一些沿海地区围海造田,使滩涂湿地遭到破坏。
2. 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等流入湿地,使湿地水质恶化,影响湿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3. 生物入侵:外来物种入侵湿地,可能会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导致本地物种数量减少甚至灭绝,破坏湿地的生态平衡。
五、湿地的保护措施
1. 建立自然保护区:对重要的湿地设立自然保护区,如黑龙江扎龙自然保护区(保护丹顶鹤等珍稀鸟类及湿地生态系统),通过法律等手段限制人类活动对湿地的破坏。
2.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保护湿地的意识,让人们自觉参与到湿地保护中来。
4. 科学规划:在进行区域开发等活动时,要充分考虑湿地保护,合理规划,避免盲目开发对湿地造成破坏。
六、高考真题
(2024·湖南·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湿地包括湖泊、沼泽、河流等类型。甲区域曾是里海的一部分,现为淡水湿地,有狭窄水道与里海相连。该湿地流域位于伊朗北部,年均降水量超过1000毫米。据预测,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将全部变为沼泽。如图示意该湿地位置及湿地流域的土地利用状况。
(1)简述甲区域演变为淡水湿地的过程。
(2)推测从现在到21世纪60年代,该湿地类型结构的变化及主要原因。
(3)为减缓该湿地变成沼泽的速度,请提出可行的措施。
答案:(1)河流挟带泥沙等物质注入里海后,不断沉积,后经流水的搬运作用逐渐发育成水下沙坝;随着水下沙坝逐渐抬高,出露水面,将甲区域与里海隔开,形成潟湖;随着河水不断注入,湖水盐度逐渐下降,泥沙不断淤积,最终形成淡水湿地。
(2)变化:湿地中的湖泊消失,全部变成沼泽,湖水变浅变咸。
主要原因:气候变暖,蒸发加剧;流域内生产生活用水需求增加,导致湿地中水量不断减少。
(3)发展滴灌等节水农业,调整农业结构,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修筑水利工程,调节径流;优化流域水资源分配,保障下游用水和生态用水;流域内植树种草,加强水土保持;人工或机械清淤,保持湖盆深度。
上一篇:高考地理中的沙山湖泊
下一篇:高考地理中的植被演替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文中有些文字或数据已经过期失效,仅供学习备课参考!
电脑版地址:http://www.cgzdl.com/jiaoxue/gaokao/27086.html
手机版地址:http://m.cgzdl.com/jiaoxue/gaokao/27086.html